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边梁对板柱结构侧向刚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强  程文瀼 《建筑结构》2006,36(2):34-36
板柱结构的周边布置边梁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采用等代框架法分析带边梁的板柱结构发现,边梁的抗扭刚度对内框架的侧向刚度影响较小。在边框架中,等代梁的抗弯刚度比边梁的抗弯刚度大,影响因素有板与边梁的抗弯刚度比、受扭构件与板抗弯刚度的比等,给出了边梁抗弯刚度增大系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赵国臣  马龙海 《山西建筑》2012,38(15):41-42
对跳线的抗弯刚度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如何根据钢芯铝绞线的结构特征求出抗弯刚度计算公式,通过实验对跳线挠度值的测量求解跳线的抗弯刚度,指出在实际施工中应考虑抗弯刚度对其形状的影响,达到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以长春地铁2号线袁家店预制装配式车站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预制装配式地铁车站双榫槽式接头抗弯刚度的影响因素。计算结果表明:(1)加载初期,抗弯刚度随弯矩的增大迅速减小,随着弯矩的增大,接头抗弯刚度变化幅度趋缓|弯矩值相同工况下,轴力越大,抗弯刚度越大。(2)接头部位注浆时的抗弯刚度大于接头部位不注浆的抗弯刚度|在加载初期,接头部位注浆与不注浆两种情况的抗弯刚度差值较大,随着弯矩逐渐增大,两者的差值逐渐缩小。(3)改变接头部位的尺寸参数对抗弯刚度影响并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4.
在现浇混凝土空心板现有抗弯刚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借助大型有限元程序ANSYS,对空心板两个方向抗弯刚度折减系数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d/h和tw/d是主要影响因素,且d/h影响显著,tw/d次之。平行于管轴方向的抗弯刚度大于垂直于管轴方向的抗弯刚度;应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给出了空心板抗弯刚度折减系数的近似计算公式和空心板两个方向的抗弯刚度的计算方法。最后,ANSYS通用有限元程序对算例的计算结果的验证表明,给出的抗弯刚度计算方法的误差均在2%左右,比传统的抗弯刚度计算方法精确得多。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盾构管片接头抗弯刚度力学特性,采用缩尺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如下结果:(1)当弯矩值小于拐点值(150 kN·m)时抗弯刚度曲线可近似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当弯矩值超过拐点值(150 kN·m)时抗弯刚度的曲线斜率变化明显,且曲率随着偏心距e的增大而增大;(2)进行了管片纵缝接头精细有限元模拟,数值模拟获取的抗弯刚度与模型试验获取的抗弯刚度趋势一致,但前者比后者大10%~20%。经过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管片抗弯刚度的曲线是高度非线性的非单调函数,其斜率较为复杂难以用方程表示;(2)弯矩越大抗弯刚度越小,正弯矩的抗弯刚度绝对值明显大于负弯矩的抗弯刚度绝对值,在偏心距e固定的情况下,随着偏心轴力N的增大,抗弯刚度先增大后减小;(3)本文数值模拟所采用的方法和选用的本构关系可用于指导计算管片结头抗弯刚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锈蚀钢筋混凝土(RC)梁抗弯刚度退化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刚度折减系数的计算公式。采用6根锈蚀梁的抗弯刚度试验,验证了折减系数的正确性。试验结果表明:粘结应力增长越大,抗弯刚度增加越大。由于粘结应力的作用,当钢筋锈蚀率低于5%时,抗弯刚度有所提高,其中锈蚀率为3%左右时,刚度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7.
考虑横向性能的盾构隧道纵向等效刚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飞  何川  朱合华  孙海东 《岩土工程学报》2011,33(12):1870-1876
盾构隧道作为一个三维问题,其横向性能与纵向性能是密切联系的,将其横向和纵向割裂为两个平面问题,虽然可使问题简单化,但无法考虑纵横向性能的匹配关系。在横向修正惯用法的基础上,将横向弯曲刚度有效率引入到纵向等效连续化模型的推导中,对考虑横向刚度影响的盾构隧道纵向等效抗弯刚度进行理论推导,得到了考虑横向刚度有效率的纵向等效抗弯刚度计算式,从而初步将纵向刚度的分析与横向刚度的变化统一起来,进而也说明了盾构隧道纵、横向抗弯刚度的相关性和匹配性。实例分析表明:盾构隧道横向抗弯刚度的大小与纵向等效抗弯刚度关系密切,表现为同方向、近线性关系变化,即纵向抗弯刚度随横向抗弯刚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不同因素对外加强环式方钢管混凝土柱-钢蜂窝梁节点弯矩(M)-转角(θ)骨架曲线的影响,设计了25个不同参数的该种节点,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了这些节点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过程,模拟前采用已有试验数据对模拟方法进行了验证。提取了各节点的M-θ骨架曲线,并计算了各节点的抗弯承载力、极限抗弯承载力和初始刚度。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轴压比、钢材屈服强度增加,节点的抗弯和极限抗弯承载力明显提高,而初始刚度受其影响较小;梁柱线刚度比增加,节点的抗弯、极限抗弯承载力、初始刚度增加,且初始刚度增加较大;加强环板宽度增加,节点抗弯、极限抗弯承载力增大,初始刚度先增加后减小;含钢率增加,节点抗弯承载力、初始刚度明显增加,极限抗弯承载力小幅增加;开孔率增加,节点抗弯、极限抗弯承载力、初始刚度降低,且开孔率不是很大时,三者降低较小,而孔间距、距离的增加,均会提高节点的抗弯、极限抗弯承载力,但二者过大或过小均会引起节点的初始刚度降低。  相似文献   

9.
基于衬砌管片接头荷载试验,分析影响纵向接头抗弯刚度的主要因素,研究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纵向接头抗弯刚度的变化规律,建立衬砌管片纵向接头抗弯刚度理论计算模型。研究认为:当轴力较小时各种影响因素对纵向接头抗弯刚度影响较大,当轴力达到一定值时各种因素对纵向接头抗弯刚度影响有限;管片纵向接头构造对接头抗弯刚度影响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霍静思  韩林海 《工业建筑》2004,34(1):21-25,28
进行了 4个钢管混凝土短柱标准火灾作用后轴压刚度和承载力及 4个钢管混凝土纯弯构件标准火灾作用后抗弯刚度的试验研究 ,采用数值方法可有效地预测钢管混凝土火灾后轴压刚度和抗弯刚度的变化规律 ,并探讨了火灾后钢管混凝土轴压刚度和抗弯刚度的实用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穿筋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的受弯性能,对穿筋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试件和无穿筋组合板对比试件进行了静力试验。基于试验数据验证了相应的有限元模型,对穿筋的位置和间距进行了参数分析。提出了穿筋组合板的短期刚度计算式。研究结果表明:穿筋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结构形式可靠,可以有效改善组合板弱边方向的受弯能力,应简化为双向板进行设计,采用所提短期刚度公式,计算该类组合板的挠度值与实测值偏差较小。相同条件下的穿筋组合板相对于无穿筋组合板峰值荷载提高43%,刚度提高114%;相对于焊筋组合板峰值荷载提高9%,刚度提高40%。且穿筋组合板开裂荷载更高,加载过程中裂缝开展缓慢;横穿钢筋的数量从3增大到7时,穿筋组合板峰值荷载提高14.5%,刚度提高23.3%;穿筋距离从5mm变化到45mm时,穿筋组合板峰值荷载减小11.7%,刚度降低12%。  相似文献   

12.
压型钢板-竹胶板组合楼板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拓宽竹材的应用范围,实现建筑结构构件材料和形式的多样化,本文在阐述竹材的构造和力学性能以及竹材改性产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组合楼板──将竹胶板与压型钢板用结构胶粘结成为压型钢板-竹胶板组合楼板,并针对这一新型组合楼板进行了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以竹胶板厚度、芯部压型钢板厚度及组合楼板跨度为参数进行了6块组合楼板的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压型钢板-竹胶板组合楼板的整体工作性能优良,竹胶板与钢板之间具有很好的组合效应,能够提供较高的承载力和刚度,其力学性能可以满足作为建筑楼板的需要。根据组合楼板在正常使用阶段的变形范围内呈现出理想弹性性能的试验结果,提出了组合楼板抗弯刚度的计算方法;根据破坏阶段的应力状态提出了组合楼板极限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据此计算的组合楼板跨中挠度及受弯承载力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采用混凝土叠合板可在保证结构受力性能的同时,有效地提高结构的装配率.受限于板的整体厚度和相关规范中对现浇层厚度的要求,预制层的厚度通常不能满足刚度需求.国内常采用在预制板中布置桁架钢筋的方法提高预制板刚度.然而目前却没有规范给出桁架钢筋预制板刚度的计算方法,此外,我国应用的桁架钢筋板厚度较薄,尺寸较小,刚度提升效果十分...  相似文献   

14.
采用混凝土叠合板可在保证结构受力性能的同时,有效地提高结构的装配率。受限于板的整体厚度和相关规范中对现浇层厚度的要求,预制层的厚度通常不能满足刚度需求。国内常采用在预制板中布置桁架钢筋的方法提高预制板刚度。然而目前却没有规范给出桁架钢筋预制板刚度的计算方法,此外,我国应用的桁架钢筋板厚度较薄,尺寸较小,刚度提升效果十分有限,采用桁架钢筋提升板的刚度可能并不经济。为此,通过跨中两点弯曲试验研究桁架钢筋对预制板受力性能的影响,并基于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提出了预制板刚度计算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桁架钢筋对预制板刚度的提升有限,60 mm厚桁架钢筋板的刚度可能无法满足施工要求;桁架钢筋对混凝土板有效受压面积的削弱将导致混凝土板受弯承载力明显降低,上弦钢筋的屈曲将导致预制板达到极限状态后承载力迅速下降。基于试验结果的参数分析显示,取消桁架钢筋,适当增加预制板厚度,不仅能有效提升预制板的刚度和承载力,还能降低楼板钢筋用量达26%左右。  相似文献   

15.
混凝土楼板对钢框架梁柱节点抗震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节点区混凝土楼板对钢框架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完成了4个不同构造形式的节点试件在低周循环荷载下的破坏试验,分析了节点构造与混凝土楼板配筋率等因素对节点承载力、转动刚度、极限转动能力、耗能能力、延性和极限破坏状态的影响。对节点破坏模式和滞回曲线的分析表明,保证焊接质量是避免节点脆性破坏的重要措施。采用长焊接孔的节点,使钢梁发生了局部屈曲破坏,既可减少局部应力集中,又可提高节点的延性,提高配筋率可以显著增强节点的抗弯承载力。另外,混凝土楼板的存在使节点在构造上存在不对称性,应该在节点设计中给予考虑。  相似文献   

16.
Most building codes permit the use of elastic design methods for concrete slabs. These methods for small deflection theory of slabs are discussed, and then graphically complete distribution of principal bending moment contours and trajectories, and deflections are obtained for simply-supported and encastre slabs subject to uniformly distributed load. Destructive tests on simply supported slabs designed elastically, according to code requirements, and by the yield line method are then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7.
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提出了冷轧带肋钢筋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与空心底板受弯承载力相关性模式,为该类叠合板设计与结构性能检验提供了新的方法与计算手段,可供有关规范及通用标准图集编制和预制构件生产、施工、检验部门应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国际上大多数关于连续组合板的规范在设计过程 都都限制使用塑性分析 现状,介绍了对连续板正向,负向受弯的定量研究以及负弯曲条件下实验结果,从这些研究中推导出了在连续设计中使用塑性分析确定弯矩和剪力分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七块伊通轻质砂加气混凝土板的抗弯试验,研究了伊通板在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下的抗弯性能,探讨了不同板厚、不同跨度和不同配筋率与伊通板强度和刚度之间的关系,结合普通混凝土的基本理论和有限元的相关知识,参考加气混凝土规范,得出了适合伊通板特点的配筋理论。  相似文献   

20.
Conclusions 1. For anlaysis of circular (polygona) slabs which can be included in the category of absolutely rigid slabs, a practical approximate method of analysis has been developed and experimentally verified which permits determining the bending moments under centrally and eccentrically applied loads acting over a small circular area, as well as at any other points in the slab beyond the limits of the loaded area.2. Monolithic bonding of hexagonal road slabs up to 3–4 m2 in area designed for the N-30 load results in increased design bending moments and, consequently, in thicker pavements. For these slabs it is expedient to use nonrigid joints, which do not transmit bending or torsional moments; however, these slabs must be placed on stabilized beds and their joints must be filled with waterproofing mastic.Translated from Osnovaniya, Fundamenty i Mekhanika Gruntov, No. 5, pp. 19–22, September–October, 19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