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汪晓茜  花凯峰 《建筑师》2023,(6):126-131
20世纪中期后,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兴起,在知识界掀起一次次波澜,并于1970年代前后在历史学领域得到积极响应,由此产生的新史学观和写作方法对建筑史的书写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以第一部挑战西方传统史学观的建筑史著作:斯皮罗·科斯托夫所著《一部建筑史:环境与仪式》为对象,结合1970年代以后国际上史学研究和写作的主要变化和趋势,分析该书的写作思想以及特色,特别是与新史学思想的关联性及其局限性,以期对我们如何借鉴、反思,并书写或挑选一部适合当下的建筑通史书籍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勘误     
《建筑师》2008,(5):50-50
本刊134期(2008年8月号)刊登的陈薇教授的文章《阅读两部中国建筑通史体味一个世纪史学命脉》因排版失误.漏排全文所有注释.特在本期补刊。另.原文有三处小标题:南刘北梁的背后:通史内容和方法与中国营造学社和汇刊;时差中的解读:通史特色和价值与撰写过程和出版;  相似文献   

3.
1940-1970年代,中国第二代建筑师黄宝瑜师从刘敦桢,以复兴中国建筑为目标,基于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思想,融合中西,在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思潮及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影响下,于台湾地区首开中国建筑史学教育,进行了《中国建筑史》等史学书写及系列理论、实践探索,继承、创新发展了中国营造学社思想,呈现了1950-1970年代中国建筑史学家对复兴中国建筑路径的深度思考.本文基于民国以来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和建筑史学发展历史脉络,对黄宝瑜及其中国建筑史学书写和理论探索的相关历史进行深入剖析,将有助于完善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思想后续传播与发展的研究,探索1950-1970年代中国建筑史学理论发展的多元图景,补充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史学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4.
谢殷睿  宋科 《建筑师》2021,(5):15-25
《弗莱彻建筑史》是西方建筑史学界的经典著作,自1896年问世以来,至今已历经20次版本更迭.作为一部全球建筑史,《弗莱彻建筑史》关于中国建筑的相关论述代表了同时期西方建筑学界在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的较高水平,并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版本更迭中不断更新,折射出西方建筑学界在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的持续深入.本文以《弗莱彻建筑史》版本更迭中有关中国建筑论述的发展过程为线索,提取四个代表性版本,即1901版、1921版、1987版和2019版,分析各版本的时代背景、论述方式以及与同时期世界范围内中国建筑史研究成果的关联,旨在从一个侧面回顾20世纪以来西方建筑学界对中国建筑史的认知演进脉络,并反思世界建筑史学思潮的内在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5.
请向兴亡事里寻—《中国现代建筑史》读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失生曾以“若惊道术多迁变,请向兴亡事里寻”来表示他一生哲学史研究方式的多次转向,其实如果回顾中国现代建筑近百年的繁衍变化,也是完全符合这一概括的。这可以说是读过邹德侬先生的鸿篇巨著《中国现代建筑史》以后的最深印象。 国人对中国建筑史的著述,始之于1942年粱思成先生应国立编译馆之托,于1944年完成初稿的《中国建筑史》,那主要是对古代建筑史的研究。近半个世纪以来,对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已拓展到城市史、园林史、技术史、艺术史等,但有关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却一直举步维艰。建筑科学院在1959年编写了《…  相似文献   

6.
介绍围绕建筑学专业的《中国建筑历史理论专题》课程教学,将以刘慈欣幻想小说《西洋》为背景的“纽约的故宫博物院”作为设计课题所展开的一系列建筑历史教学的实践和相关尝试,讨论并总结了中外建筑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建筑通史教学是建筑学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通史教材内在的史学观念和编纂方法对建筑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有着复杂而深远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史学界逐渐兴起一种关注和强调“全球史”视野的史学研究与写作潮流,并随着后殖民主义批评话语的勃兴,对建筑通史的编纂理念和方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指出“全球史”的跨文化视野对我国当下建筑通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并通过对一系列世界/全球建筑史文本进行初步分析与比较,呈现当代国际通史型建筑史写作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8.
王贵祥 《建筑师》2009,(1):15-21
本文从欧美大学教育与研究中的艺术史学出发,对中国大学教育与研究中的建筑史学,中国建筑史研究,艺术史与建筑史的发展历史,建筑史学科及其与之相邻的美术史、历史建筑保护等的学科历史,现状,及各自所处的尴尬的境地,对中国建筑史学既有的成就与学科发展中的困境与误区,及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的中国建筑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作者回顾中国建筑史学70年的历史,对目前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同时构筑了建筑科学史学科结构内容与内在驱动力模型,提出21世纪中国建筑史学的学科发展对策,并强调“今为古用”和介绍两本好书《建筑的革命》与《世界建筑师的思想与作品》。  相似文献   

10.
赖德霖 《建筑师》2021,(6):89-101
梁思成的英文著作《图像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学者完成的第一部外文中国建筑史著作,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由于预设的受众不同,该书在体例、材料以及叙述方式上,与梁思成在同一时期用中文所写的《中国建筑史》均有区别.其中最大的是,这些材料的呈现是以视觉方式为主,文字为辅.书中多种建筑再现方式包括摄影、测绘图、速写、模型和渲染图,并结合有一些中英双语图注.通过研究梁思成建筑再现的语境,本文作者指出,这些图像在书中汇聚成为一个观念表达的整体,从多角度再现了中国建筑,其中包括它原有的辉煌,它所具有的结构理性,它与西方古典建筑在设计原理上的相似性和平等性,它在近代遭遇的破坏,以及中国的学者正在为抢救和复兴这一伟大艺术传统所付出的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11.
赖德霖 《建筑师》2012,(4):10-16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建筑的现代化过程中所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七位著名建筑家的实践与写作为例,考察中国建筑师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这七位建筑家是吕彦直(1894—1929年)、杨廷宝(1901—1982年)、林徽因(1904—1955年)、梁思成(1901一1972年)、童寯(1900—1983年)、刘敦桢(1897—1968年),以及冯纪忠(1915—2009年)。  相似文献   

12.
张帆 《华中建筑》2009,27(1):53-57
20世纪50-60年代是梁思成建筑史研究的一个特殊时期,在此期间,由于种种特殊的社会、政治原因,他在学术研究领域投入时间、精力相对与30-40年代大大减少。但仔细考察这段历史可以发现,他在此时期的探索仍对中国建筑历史、理论等研究领域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其宏观、系统而又颇具前瞻性的学术思想在这一时期也进一步地延续和发展。该文拟从梁思成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这一侧面切入,对梁思成的研究历程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从而对其近代建筑研究的特征、动因及意义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王贵祥 《建筑师》2011,(2):76-86
本文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中所透露的20世纪初期外国学者对中国建筑进行研究的部分信息,以及其中反映出来的对于德国学者鲍希曼多少有些冷落的现象出发,对梁思成在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学术活动与论著中透露出来的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基本意趣与价值取向与从鲍希曼的部分著作中所观察到的有关中国建筑的基本学术态度与方法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比...  相似文献   

14.
将201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的建筑设计置于中国文人建筑传统现代复兴与发展的语境考察,这一复兴与发展的轨迹以童寯、刘敦桢、郭黛姮、张锦秋、汉宝德、冯纪忠、贝聿铭以及王澍为代表,而王是将它发扬光大并在建筑学的多个方面贡献于世界现代建筑的最突出的一位代表。这一方面因为其探索规模更大、类型更广;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于中国文人建筑空间与时间传统的发掘。相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普适性空间和现在时态时间,王澍注意表现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象,他的建筑空间设计体现出对文人园林与绘画的理解;而将旧有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则创造出一种现在完成时态的时间体验,这也是中国文人艺术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5.
阚铎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曾是中国营造学社早期的主要成员之一,为中国营造学社以及中国建筑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所整理的古籍至今仍是建筑、园林行业研究的重要文献。然而,由于其后来投身伪满,走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对立面,成为了历史罪人,因此他的名字在各类文献中基本是一笔带过,无法还原其为中国传统建筑研究所做的工作。该文梳理各种文献资料,试图完整地论述其在营造学社期间所做的工作,及对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千言 《新建筑》2009,(4):61-65
马旭初先生是明清建筑世家兴隆马家的第十四代传人。在马老的营造生涯中,他曾经受业于梁思成、林徽因等前辈学者;见证了营造学社的早期活动;参与过一系列京城古建的改造与保护。他本人丰富的经历,也是一段历史的写照。  相似文献   

17.
刘管平的《关于园林建筑小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篇有据可查的系统性总结园林建筑小品的学术论文,其以详实的调研资料和系统的归纳总结为人称道,对我国的现代化造园实践具有指导性意义。刘管平组织的园林小品编写,就园林建筑小品的基本概念作了溯源多方比较和总结,以探讨其研究范畴和重点。并以刘管平的调研资料和理论框架为基础,介绍了园林建筑小品的主要分类和设计原则。这些理论精髓,在现在看来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非常值得应用到当下的风景园林实践和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袁忠 《华中建筑》2004,22(5):14-18
在回复高介华对《中国古典建筑的意象化生存》一书的审察意见基础上,对论著相关的建筑历史、建筑美学、建筑文化、建筑传播等几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申论,简要地提出了理论创新,范畴明晰,学科交叉等系列观点。  相似文献   

19.
王贵祥 《建筑师》2013,(5):101-108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世界建筑理论的基石。30年前中国出版了《建筑十书》的一个版本,2013年一个新版的中文《建筑十书》译本的问世,使我们再一次回到建筑理论与建筑历史这一话题。本文从建筑是否有理论,中国人是否需要自己的建筑理论,如何为建筑理论定位,中国当今在建筑理论方面的现状如何等方面的问题,加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此外,本文对于新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回顾中国营造学社先辈学者们所开拓的中国建筑史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学术之路,指出中国营造学社不仅在已经开创的文献发掘与遗迹考察相结合、关注法式制度层面的深入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在中国建筑史学的外延层面,如历史建筑保护、旧城保护、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现代建筑史,中国乡土建筑考察与研究等诸多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