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穆敏  丁勇 《煤》2014,(3):62-63
通过模拟软件对预抽煤层瓦斯的钻孔抽采半径影响因素进行数值模拟,得出不同变量因素条件下钻孔周围煤层瓦斯压力分布图,分析了不同因素对钻孔抽采效果的影响程度,为合理确定抽采方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基坑的稳定性与其水平位移的大小密切相关,施工过程中必须严密监控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基坑的安全。通过对某地铁站基坑的水平位移监控数据的整理,揭示了影响基坑水平位移大小的因素,为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注气驱替煤层瓦斯时效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注气驱替煤层瓦斯时效特性的影响因素,建立了注N2驱替煤层瓦斯的数学模型,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模拟了注气压力、抽采负压和注气时间对注气驱替煤层瓦斯时效特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煤层瓦斯含量和消突周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注气压力越大,瓦斯含量下降越快,消突周期越短,合理的注气压力为0.5 MPa;抽采负压对其时效特性的影响不大,合理的抽采负压为5~13 kPa;煤层瓦斯含量随着注气时间的增加逐渐下降,注气孔附近为注气驱替煤层瓦斯的薄弱区域.在石港公司进行注气驱替煤层瓦斯现场试验,通过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得出:在相同的条件下,实测的瓦斯含量总是略小于模拟结果,并对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作正在进行,危岩体作为其中的工作重点之一,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而稳定性分析是灾害治理的重要指标.该文以滑塌式危岩体有孔隙水压力作用为前提条件,分析不同地震震级、不同坡高、不同坡角、不同结构面倾角、不同的结构面物理力学参数条件下的危岩体的安全系数,分析这些因素对危岩体稳定的影响.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5.
以绍兴新东线软基加固工程为背景,采用ABAQUS对强夯加固粉土地基进行模拟,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夯击次数、夯击能、落距和水位对强夯加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锤侧土体塑性应变等值线近似于半椭圆形,随夯击次数的增加,塑性区逐渐增大,且其增量以夯锤侧下方为主;不同夯击能下,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与累积夯沉量比值介于4~5;“轻锤高落”产生的锤土接触应力峰值较“重锤低落”大,但衰减速度更快;地下水位越高,浅部土体强夯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及其增幅越大;降低水位可显著提升强夯加固深度。  相似文献   

6.
借助FULENT软件,对颗粒相的操作条件及螺旋式旋风分离器的几何参数与其分离性能的关系,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显示颗粒的初始位置、入射速度、颗粒粒径大小及分离器的排气管直径d1、阿基米德螺旋线系数κ、分离区高度h1均对其分离性能产生较大影响,而排气管高度h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煤炭技术》2019,(10):94-96
在地下开采与露天开采转换过程中,采空区对边坡稳定性产生影响。为了探究影响规律,运用正交试验法分析采空区位置、跨度、高度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权重,并选择权重最大的因素—采空区位置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采空区处于顶部时,安全系数基本不发生变化;处于中部或底部时,安全系数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对地下开采与露天开采转换过程中边坡工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影响夹层式钻头性能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夹层结构金刚石钻头的应用研究发现,与同类普通金刚石钻头相比,该钻头的胎体配方硬度可以高HRC3~5;可以适当采用部分细粒度的金刚石替代粗粒度,甚至可以细一个粒度级,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在中硬地层(8—10级)钻进时效果尤其明显;易磨损层宽度的设计影响因素很多,总宽度一般是钻头的径向厚度的1/5~1/4比较好;在内缘耐磨层中添加5%-8%的RVD,型70/80目的金刚石进行弥散强化,或者将内缘耐磨层宽度设计成钻头宽度的1/3左右,可解决内缘耐磨层过早磨损而使钻头提前失效的问题。这些经验完善了夹层结构金刚石钻头的制造技术。  相似文献   

9.
以神东矿区锦界煤矿为背景,在正交试验基础上借助3DEC数值模拟软件对开采沉陷主控因素(松散层厚度、采厚和覆岩综合硬度)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因素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下沉系数和水平移动系数的敏感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松散层厚度、采厚、覆岩综合硬度。最后,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了多因素作用下地表开采沉陷预测模型,回归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补连塔风积沙矿区12407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开采因素和地质因素2个方面选取了9个指标作为开采沉陷的影响因子,建立了风积沙矿区开采沉陷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构造了5个具有不同松散层厚度、基岩厚度、沙基比和覆岩综合普氏硬度的数值实验模型,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表明,采深保持不变时,松散层厚度和沙基比与地表最大下沉值正相关,基岩厚度和覆岩综合普氏硬度与地表最大下沉值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在现场实验研究掘进巷道温度场的基础上,基于巷道围岩散热沿长度方向的变化情况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得出巷道温度场及回头热分布规律。分析了掘进巷道回头热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了入风温度、风量及风筒位置对回头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入风温度越高,回头热温度越高、位置越靠近工作面;风量越大,回头热温度越低、位置距离工作面越远;风筒出口距离工作面越近,回头热温度越高、位置越靠近工作面。可为选择合理的掘进巷道降温方式及优化降温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首先采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分析了采深、采高、充填体宽度、工作面长度、煤层倾角、巷道断面大小等因素对顶底板移近量、两帮移近量的影响程度。然后采用正交数值模拟方法对沿空留巷围岩变形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埋深和巷道断面面积对沿空留巷的围岩变形量具有较大的影响,而采高、煤层倾角及工作面长度对沿空留巷巷道变形量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3.
裂隙岩体注浆加固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峰  姜福兴 《金属矿山》2009,39(6):14-17
岩体注浆加固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它除了能有效提高裂隙岩体的整体稳定性外,还可以降低岩体的渗透性防止地下突水的发生。设计了包括单一斜节理、1组交叉斜节理、1组平行斜节理和2组交叉(平行)斜节理在内的4种混凝土胶结试样,通过模型实验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影响裂隙岩体注浆加固效果的几种因素。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裂隙岩体的加固效果和裂隙分布状态、连通率以及岩体本身的破碎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钻孔煤层瓦斯压力测试的基本原理;阐述了影响钻孔煤层瓦斯压力测试的主观因素及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5.
影响掘进机性能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煤炭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回采率的提高,如何实现掘进机稳定、快速截割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掘进机的生产效率与其性能有密切关系。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制约掘进机性能的因素,对改进掘进机设计、指导现场作业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FLUENT软件对机械密封摩擦副及腔内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机械密封摩擦副及腔内的温度分布情况,找出其影响因素,并通过改变机械密封的转子转速、冲洗液压力和冲洗液温度,使用N-S方程分析其对两种不同机械密封(接触式机械密封与非接触式机械密封)摩擦副及腔内温度场的影响,从而为机械密封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选取隧道洞径、埋藏深度、岩层倾角、板砂岩的厚度比和侧压系数等5个典型因素,通过正交试验法进行设计,利用3DEC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各个因素对隧道围岩稳定的影响规律。侧压系数是影响最显著因素,岩层倾角是影响最小因素。随着洞径的增加,衬砌最大位移和最大应力也相应增加;当洞径大于9 m时,洞径对衬砌位移的影响作用开始加剧。当埋深在500~700 m时,埋深对衬砌位移与应力的影响最显著。随板砂岩比例的增加,衬砌位移和应力总体呈减小趋势。侧压系数为1.0时,衬砌最大位移和最大应力最小;侧压系数大于1.5时,最大位移和最大应力随侧压系数增加而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18.
从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探求桩土相互作用体系中单桩沉降的影响因素,试图为桩基础的承载力设计和沉降量控制找到一种理论依据,并利用有限元软件ADINA建立桩-土相互作用的数值模型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煤矿安全》2017,(4):207-210
为研究软弱夹层及边坡自身特征对边坡破坏过程的影响,基于拉张破坏原理,以内蒙古某露天煤矿南帮边坡为背景,建立拉张破坏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边坡在不同夹层埋深、夹层倾角、夹层厚度、边坡倾角4种工况下坡体内裂纹扩展过程和第一主应力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随着夹层倾角、夹层厚度、边坡倾角增大,边坡内裂纹更容易与软弱夹层贯通;随着夹层埋深增大,边坡表土层虽更易发生破裂,但裂纹的扩展程度与夹层埋深呈现相反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回风井在井口段冬季的成雾问题,保障周边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以及施工运输行车安全,依托云南某铅锌矿通风优化工程,通过对起雾段空气静压、空气温度以及空气相对湿度进行现场测试,依据测算结果分析了井口段雾气形成的影响因素,运用工程热力学原理计算出温度、湿度、风量等因素对雾气形成的作用量,提出了惯性分离式除雾器与活性炭联合作业的除雾方案,介绍了除雾方案结构设计,并结合计算流体力学的离散相模型得出治理方案随机产生的雾气颗粒为1,167,620粒并充满整个巷道空间,巷道劈面及除雾器共同捕集的雾气颗粒有1,149,650粒,除雾器逃离及巷道空间剩余雾气颗粒有17970粒,除雾效率高达90%以上,从而有效解决了回风井口除雾问题,为矿山井口除雾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