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江苏省某燃煤电厂的污泥协同处置项目采用"低品位蒸汽干化+燃煤掺混入炉焚烧"的技术路线,充分利用电厂内部土地,以及电厂现有余热资源,实现污泥协同处置系统与燃煤电厂系统的有机结合.项目的污泥处置能力决定了项目的厂房大小、处理能力.工艺系统的除臭则决定了电厂运行人员的接受程度.文章对上述两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项目的经济...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国内燃煤电厂烟气治理超低排放的技术路线,选择适合自身使用的组合模式的协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单介绍了烟气换热器的主要型式、布置方式及布置烟气换热器的典型烟气污染物控制技术路线。以低低温电除尘为核心的烟气协同治理技术路线中,烟气换热器中烟温降低对颗粒团聚的促进作用,配合电除尘器及湿法脱硫,可经济高效的实现燃煤电厂的烟尘超低排放,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崔夏  毛宇  许文娟  邓春玲  马丽萍 《化工进展》2011,(7):1607-1612,1636
燃煤电厂是最主要的汞排放源,本文介绍了电厂燃煤过程中汞的存在形态及影响汞去除率的主要因素;通过介绍燃煤电厂的基本烟气净化流程,指出利用现有烟气净化设备协同除汞的可行性;并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各种汞排放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同时对烟气脱汞技术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燃煤电厂是最主要的汞排放源,本文介绍了电厂燃煤过程中汞的存在形态及影响汞去除率的主要因素;通过介绍燃煤电厂的基本烟气净化流程,指出利用现有烟气净化设备协同除汞的可行性;并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各种汞排放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同时对烟气脱汞技术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燃煤发电的污染治理技术和创新途径进行了研讨。分析了我国燃煤锅炉SO2和CO2排放污染的严峻形势;论述了燃煤电厂烟气CO2捕集与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烟道气中CO2回收技术的工业应用;建议把煤炭能源化工生产排放的CO2制成干冰,用作植物生长的碳养分而释放出氧元素的化学反应平衡循环工艺路线,作为我国处置CO2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分析了钢铁企业焦化和烧结两个重点工序中烟气污染物排放现状和钢铁行业当前的环保政策。对焦化及烧结烟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比燃煤电厂烟气特点,提出可以综合电厂烟气治理模式和自身特点改进的技术路线。结合某大型国有钢铁企业的脱硫脱硝装备对其环保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焦化和烧结工序的典型污染物硫、硝、尘现有的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及末端处理技术,分析其优缺点。进而提出了3条可实现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的技术路线,即半干法脱硫耦合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半干法/湿法耦合臭氧氧化脱硝、活性焦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重点介绍了这些技术在某大型钢铁企业的应用实践及应用效果。并基于全过程耦合技术,分别在焦化和烧结工序中提出了多污染物协同去除技术及应用,即焦炉低氮燃烧技术耦合末端活性焦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烧结烟气循环技术耦合末端活性焦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最后结合几种技术路线的应用实践,对未来钢铁产业的烧结及焦化工序超低排放技术的选择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自"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颁布以来,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已逐渐成为电厂深度减排、污染物深度治理的必然要求。脱硫废水烟气蒸发技术具有工艺简单、安全可靠、投资及运行成本低等优势,逐渐成为主流技术。燃煤电厂脱硫废水烟气蒸发技术主要分为3类:低温烟道蒸发、高温旁路烟气蒸发、低温烟气余热浓缩减量,其中高温烟气蒸发又可分为旁路蒸发塔蒸发和旁路烟道蒸发2种技术路线。同时,对电厂烟气蒸发能力进行了核算,论述了脱硫废水烟气蒸发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并深入分析了各烟气蒸发技术的工艺特性、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研究表明,燃煤电厂的烟气蒸发能力极强,可以作为脱硫废水零排放的热源。另外,低温烟道蒸发因其易受锅炉负荷影响,适用度不高,未来烟气蒸发技术的研究重点是低温烟气余热浓缩结合高温旁路蒸发或低温烟气余热浓缩结合水泥化固定。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燃煤电厂现有烟气污染物控制装置对汞排放的影响,本文选择常规烟气净化设备为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静电除尘技术和湿式石灰石脱硫技术的某300MW燃煤发电机组。利用安大略法(OHM)湿式采样方法对采样点催化氧化脱硝(SCR)前、电除尘器(ESP)前、ESP后和湿法烟气脱硫(WFGD)后的燃煤电厂烟气进行采集和实验室测试分析,获得此燃煤电厂烟气流经污染物控制装置时烟气中各价态汞的浓度,进而计算出现有污染物控制装置的联合脱汞效率为84.63%,从而获得此燃煤电厂现有污染物控制装置对汞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中国燃煤电厂烟气Hg控制需求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国内外燃煤电厂烟气Hg控制技术现状和烟气中Hg的采样及测定方法,为燃煤电厂烟气中Hg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燃煤锅炉排放的汞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人为汞排放污染源。汞具有神经剧毒性、大气迁移性和生物累积性等特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危害,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目前我国燃煤电厂汞排放控制主要采用现有污染物控制装置(APCDs)的协同脱汞技术。随着我国燃煤电厂"近零排放"目标的实施,烟气汞排放浓度、灰渣和废水汞含量的排放限值将日趋严格。笔者首先概述了当前我国燃煤电厂汞污染物大气排放标准快速更新的现状,指出应对日趋严格的汞排放限值需要对燃煤锅炉系统进行深度脱汞。然后介绍了烟气汞浓度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应对大气汞排放浓度的监测和监管。第三,综述了燃煤脱汞技术,详述了APCDs协同脱汞、烟气喷射吸附剂脱汞技术的研究进展,指出了新型脱汞吸附剂的研发趋势。第四,论述了我国燃煤电厂正在实施的超低排放改造对汞减排的效果。最后,针对目前燃煤电厂脱汞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前瞻性的脱汞研究课题,以期对燃煤电厂实现"汞零排放"和副产物中汞的稳定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大多数燃煤电厂均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进行烟气脱硫,脱硫后的饱和湿烟气直接排放后易形成"白色烟羽"。对白色烟羽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当下主流的脱白治理技术的特点及其原理进行了阐述、对比,同时结合最新电力行业超低排放(深度治理)标准,分析烟气脱白对不同组分烟气的净化效果,对目前燃煤电厂即将实施的烟气脱白和烟气深度治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燃煤电厂烟气中三氧化硫(SO_3)的存在不仅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也对人体健康产生了危害。讨论了燃煤烟气中SO_3的产生途径,并从燃烧与脱硫顺序的角度对SO_3的治理进行了分析,为燃煤电厂烟气的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陕西火电厂烟气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现状和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燃煤电厂烟气脱硫项目发展迅速,脱硫石膏的排放量迅猛增长,脱硫石膏的排放和利用直接关系到燃煤电厂的正常运行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对燃煤电厂脱硫石膏的排放、利用和处置问题给予积极关注,并以循环经济的观点提出应对措施,大力开发脱硫产物的循环利用技术,对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脱硫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面对我国大气污染的严峻形势,"污染大户"燃煤电厂一度成为众矢之的,因此燃煤电厂烟气净化技术有了新的发展趋势——超低排放。针对烟尘、SO2及NOX三项主要指标的控制,本文系统介绍了包括低氮燃烧器、SCR增效改造、脱硫系统调控与设备改造、低低温电除尘及增加湿式电除尘等超低排放改造技术;详述了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的技术路线及工艺流程,并通过介绍超低排放的工程应用实例,对其技术路线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6.
陈彪  陈慧  孙青  张俭  盛嘉伟 《当代化工》2021,50(4):953-957,975
燃煤发电会产生大量的含硫危害气体,烟气湿法脱硫工艺是燃煤电厂最常使用降低烟气污染的技术,脱硫效果显著,但湿法脱硫产生的废水会造成二次污染,须要进行特殊处理.从烟气脱硫废水的处理现状入手,简述了脱硫废水产生来源、水质特点及其危害,重点介绍了基于蒸发结晶技术和烟气余热干化技术的脱硫废水零排放工艺路线,分析了其核心技术原理及优缺点,比对了其应用效果,并从知识产权角度分析了零排放的技术主体,并展望了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中铝贵州分公司热电厂4台160 t/h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烟气治理情况.项目包括烟气脱硫与硫酸生产2部分.烟气脱硫采用加拿大Cansolv(R)可再生胺法,所获得的高纯度SO2气体采用一转一吸工艺生产硫酸.介绍了装置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和运行情况.分析了该技术在电厂燃煤锅炉烟气治理中的优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从改造技术的可靠性、运行成本、一次性投资、现有区域等方面综合考虑,找出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达到国家超低排放标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状况二氧化硫排放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及酸雨不断加剧的主要原因,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50%.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促进了烟气脱硫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目前国内外各种脱碳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根据烟气特点提出了燃煤电厂烟气脱碳技术的选择条件,推荐了目前适合于燃煤电厂烟气脱碳的醇胺法脱碳技术.在此基础上,对醇胺法吸收剂的选择及工艺配置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