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儿童游戏场国际发展史中,中国的儿童游戏场经 历了独特的发展历程。与欧美各国因解决自身城市问题而出现 的儿童游戏场不同,中国儿童游戏场的兴起与发展源自欧美风 景园林思想与本土经济、社会、文化的碰撞。旨在探讨20世纪 上半叶上海、天津和广州3个近代中国最重要通商口岸内儿童 游戏场的发展历程,以期考察中国儿童游戏场和儿童游憩观念 的形成过程。本文指出,在20世纪前,这些通商口岸的儿童常 被视为“缩小的成人”,并采取成人的休闲活动进行游憩;而 随着“安全”“教育”“体育”等欧美思潮在20世纪的传播, 这些城市的儿童游戏场也先后引入了安全舒适的活动场地、增 长见闻的图书馆及锻炼身体的运动器械等一系列游乐设施,并 衍发出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健康成长和社交需求等一系列休憩 功能,使得儿童游戏场成为功能复合的特色城市空间。在此过 程中,城市居民提升了对于儿童游憩重要性的认知,将儿童游 戏场视为能够培养儿童融入社会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
周波  曹雯畅  冯田 《中国园林》2024,40(5):49-55
成都人民公园是中国重要的近现代城市公园遗产之 一,是见证城市发展与公共需求变化的重要城市历史公园,具 有不可忽视的城市历史景观遗产价值。采用历史层积分析对成 都人民公园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将其空间历史变迁分为普通游 园初创、传统公园转型、现代公园建设、现代公园完善和公园 城市营造5个时期,整理各时期形态与功能变迁,探寻其变迁 的内在动力。将公园的层积关系分为反复、重建、共存和成长 4种主要模式,探索公园建设的层积变化:基于自然条件,综 合历史事件、治园观念、文化活动和人群变化等因素,公园空 间形态由封闭、单一和无序转向开放、多元和有序,承担职能 从功能杂乱的小游园转化为集休闲、文化、健身和爱国教育为 一体的综合性园林。分析成都人民公园空间的历史变迁动因与 机制,能够为中国近现代城市公园遗产保护与发展补充实证, 为当代城市公园文脉与底蕴的探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屠荆清 《风景园林》2017,24(11):113-117
本研究以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研究,从空间组成方式入手,研究不同使用者对不同空间类型的需求。使用者的活动类型主要分为静态与动态两大类,空间组成则以空间封闭程度、景观要素为切入点,对不同的活动空间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当活动转化方向,从竞技型动态活动到休闲型动态活动,到锻炼型动态活动,到社交型静态活动,到非社交型静态活动时,空间封闭度逐渐增加。使用者人数以及类型较多的空间往往有以下特质:1)有焦点;2)收拢型的空间形态;3)有一定的开阔度;4)有一定的遮荫。景观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了解空间组成对使用者行为的影响,有利于景观设计者对空间配置的进一步改善,运用各种景观要素营造出更多适宜不同使用者的多功能空间。这方面的研究可运用于景观设计中,成为景观设计者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4.
以中铁建位于苏州明拙政园故址的"抱拙别墅"项目中主题八景的文化设计为例,具体阐述如何深挖拙政园地脉、人脉及文脉并确立主题,以传承复兴拙政园文脉为主线,将中华经典园林之文化精神继承性地融入当代宅园造景的文化设计之中,对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精神在当代的延续承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历史园林是一种处于自然周期中的活态型遗产,其 保护具有特殊性。在忒休斯悖论的启发下,以《佛罗伦萨宪 章》为指导,对历史园林保护方法进行梳理与思辨。历史园林 的格局是遗产整体性和真实性的基础,呈现历时特征;要素易 变且部分有生长性,是整体性的必要条件,体现了共时性的特 点,但真实性矛盾尖锐。在此基础上提出格局第一性,要素第 二性的观点,建构了一种基于“格局修复,要素更替”的理论 范式,并以绛守居园池为例,以实证类推理论进行实践检验。 通过总结历史园林的保护方法,探讨历史园林保护、修复与更 新的边界和尺度问题,为相关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朱氏牌楼位于山西省原平县城西北15公里处的北阳武村,始建于清代咸丰五年九月(公元1855年),是中议大夫、陕西延榆绥道加盐运使衔武芳畴奉敕为其母朱氏雕造石质节孝牌坊。朱氏牌楼由于年久失修,加上人为破坏和风雨侵蚀,石头表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落。屋顶构件摇摇欲坠,石檐下垂、断裂,下层南次楼前后外角塌落,明楼前檐二块飞椽从檐桁处断裂掉落。根据上述情况对朱氏牌楼进行化学加固维修,本文介绍各部位的修缮施工情况。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现高校学术期刊的功能融合,促进高校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基于高校学术期刊的功能定位,分析了高校学术期刊功能融合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发现媒体融合既使高校学术期刊的功能融合面临新的挑战,也给高校学术期刊的功能融合带来新的机遇。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既要进行功能融合,也要进行媒体形式融合,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形式的传播优势,针对不同类型信息选择恰当的媒体形式,让媒体融合成为高校学术期刊功能融合的助力。  相似文献   

8.
A thermal theory for estimating the flammability limits of a mixtur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treat the contributions of diluents explicitly using Le Chatelier's rule, a methodology based on thermal balance is proposed for estimating the flammability limits of a mixture. This method converts the flammability information of a mixture into a binary domain of heating/quenching potentials and, after some simple manipulations, converts them back into the flammability domain. The advantage of this conversion is the separation of the heating and quenching potential sums. The dual contribution (heating and quenching) of each species is stressed, while the simplicity of hand calculation is preserved. This method is equivalent to Le Chatelier's rule but has increased flexibility in dealing with various fuel/oxygen/diluents combinations. It will help safety engineers gain more confidence in the hazard analysis of flammable mixtures involving diluents.  相似文献   

9.
The London Blitz has come to epitomise the golden age of urban togetherness and bonhomie when the public was bound by a common enemy threat. Through his reading of Thomas Pynchon's Gravity's Rainbow, literary critic Bruce Robbins questions the archetypal view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as a watershed after which the ideal intact city and its community were ultimately destroyed.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
梁思成先生所著《清式营造则例》自出版至今,已经三次再版。它不仅是大学生学习建筑史和古建筑测绘的主要参考书,而且是古建设计和施工单位的重要参考文献。任何著述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其中图版中的问题较为集中。本文按照《则例》图版的顺序,分“斗拱”、“木构架”、“装修”三部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韧性研究日益兴起,理论累积也达到了一定程度,现如何开展基于生态实践智慧的城市韧性研究,使其从理论探索走向实践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从生态实践智慧的首选研究范式——巴斯德范式的视角出发,通过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两大平台检索城市韧性相关中英文文献,对文献进行研究范式分类统计分析,探讨了城市韧性研究中玻尔范式盛行的现象和原因,并提出了城市韧性巴斯德范式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风雅的养成——园林画中的古代女性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园林作为居住空间的特殊品类,是传统社会重要的女性教育空间,在园林画中多有体现。以传世的园林绘画为考察对象,结合文献史料,从女性的自然常识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和文化艺术教育3个方面探讨园林空间对于古代女性健康成长与人格完善的作用。可以发现,园林空间在古代女性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女性认识自然世界的窗口、学习生活技能的场所,以及提高文化和艺术造诣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马炳坚 《古建园林技术》1989,(23):22-29转17
梁思成先生所著《清式营造则例》自出版至今,已经三次再版。它不仅是大学生学习建筑史和古建筑测绘的主要参考书,而且是古建设计和施工单位的重要参考文献。任何著述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其中图版中的问题较为集中。本文按照《则例》图版的顺序,分“斗拱”、“木构架”、“装修”三部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天棚辐射+新风系统是办公建筑中常用的一种温湿度独立系统。对地处北京地区的采用了天棚辐射+新风的办公建筑中某一大开间区域的夏季设计工况进行CFD建模,模拟天棚、新风系统承担不同冷负荷比例时室内工作区域的温湿度场、舒适度等情况。模拟结果显示,在该大开间的设计工况下,并不是辐射系统承担的比例越大越好,而是当辐射系统承担冷负荷比例为50%时,系统的供冷效果最好。此结论仅为模拟结果,实际情况还有待验证。  相似文献   

15.
The physical manifestations of built architecture are often discussed in terms of a single architect's inspiration, overemphasising and romanticising the intellectual contribution of the signature architect. Here Neil Spiller describes the extraordinary departure that Marcos Novak is undertak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 Santa Barbara campus, where Novak's own scanned brain becomes a literal, reflexive generating force in the formation of a spatial environment.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杨玲 《室内设计》2007,(4):20-32
从事琴棋书画、插花等高雅艺术活动;使用、鉴赏并收藏书具文玩,从不同角度构成文人生活的大部分内容,这些雅趣嗜好可以看作文人身份和阶层的象征,往往也成为影响书斋装饰陈设的重要因素,或演变为书斋独具特色的装饰陈设品,这个过程中也折射出了我国古代居住文化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7.
水声作为声景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需要从人的感知偏好以及水声对人的情绪和心理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水声景研究的最新进展,采取"水声景感知"实验方法,选取20种水声样本,使用语义差异法和七点双极量表,针对68名被试者进行了水声景感知测试,分析了被试者对14种水声和雨落在6种不同材料上发出声音的感知反应,得到了不同声音的受欢迎程度,并对水声对于不同背景的人的情绪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可为水声景设计和康复景观设计提供一定参考,有助于在噪声水平较高的环境中改善人的心理和感知状态。  相似文献   

18.
王霞   《中国园林》2020,36(3):86
近年来,儿童游戏场地规划设计和建设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场地更能促进儿童生理及心理的健康成长。聚焦儿童游戏空间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介绍英国研究者Woolley创建的儿童游戏空间游戏价值评测工具的构成和应用方法,总结游戏价值与游戏空间设计的关联。采用该评估工具对中国成都市主城区10个儿童游戏空间进行评测、分析与总结。最后,基于中国儿童游戏场地现状进行反思并提出规划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9.
《Material Religion》2013,9(1):76-87
ABSTRACT

The now-global presence of Samayapuram Mariyamman, a goddess from Tamil Nadu, has complicated discussions about her identity as a “local” deity of limited influence. This article details the contemporary veneration of the goddess in the urban, island city-state of Singapore. For the past thirteen years, her devotees in Singapore have observed a festival in her honor, christening it the “Sri Samayapuram Mariyamman Kul Varppu Celebrations” (KVC). This goddess festival is framed around the core ritual of kul varppu, a “porridge offering” to the deity, anchoring the event firmly within the votive tradition of devotional Hinduism. While this ritual has persisted in households over time, it has now been incorporated into, and stands at the center of a consciously organized, collective, goddess festival in an urban, multicultural, cosmopolitan context, and has acquired a fresh set of meanings. Its guiding principles rest in a commitment to the “ways of the ancestors,” a set of customary religious practices, which have been largely “forgotten” and that are being revived for the “benefit of future generations.” “Bringing back the old ways” is an idiom through which devotees articulate their revitalization efforts, manifest concretely in privileging ritual attention to folk Hindu deities. The article begins by offering an ethnographic grounding for this project, specifying the research trajectory and recording the methodological routes traveled. Next, the article narrates the form of the festival I observed in 2004 and 2005, followed by a turn to its material dimensions, emphasizing the cooking of the porridge, the reproduction of sacred space, and the movement of the deity within this. Coming to the present, the article ends by charting the shifts that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festival's enactment over a thirteen-year period and in the organizing group's portfolio and agenda.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某些类型的Fuchs型方程平坦解的唯一性。首先证明了一个一阶Fuchs型拟微分算子的Carleman估计,然后用经典的方法,证明了一类一阶,二阶Fuchs型方程解的唯一性,并且对t-对合的高阶方程得到了类似的唯一性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