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以蓝绿系统为空间基础结构统筹城市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目标的发展策略,是城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快速发展挑战的共识。研究蓝绿空间的演化规律及其与城市社会、经济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促进蓝绿系统综合功能充分发挥的前提。基于时空演化分析视角,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影像解译量化了1996-2018年间武汉市蓝绿空间时空演变;引入协同发展评估模型,选取武汉市代表的社会经济指标与蓝绿空间特征指标构建了“经济—社会—蓝绿空间”三者的复合模型,测算了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效益以及复合系统的协同度。研究结果显示,1996-2018年间,武汉市蓝绿空间的面积、破碎度及暴雨淹没体积在持续减小,“经济—社会—蓝绿空间”复合系统协同度逐渐升高,这一趋势与武汉市城市经济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基本相符,表明城市建设质量的提升以及相关保护措施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城市子系统的协同发展。将蓝绿空间的形态结构变化置于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之中,量化蓝绿空间形态结构、时空变化的同时,探讨了其与城市经济、社会要素之间的协同演化过程,以期为城市蓝绿空间可持续规划以及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广州为例,探究跨江大桥建设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首先,通过对广州跨江大桥80年的建设历程进行梳理,分别总结了不同时期跨江大桥建设对广州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其次,归纳了跨江大桥建设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机制,认为经济发展是跨江大桥建设以及推动城市空间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政府和市场是影响机制中的两种不同力量.政府通过跨江大桥的建设实现城市规划的空间发展战略,引导城市空间的发展和城市轴线、节点等空间要素的形成;市场则在跨江大桥建设改变了交通可达性与空间区位关系的条件下,推动了资本空间与地租空间的重构,并进一步对城市空间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方针,已不再是乡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各行其发展道路的建设模式。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本文试图通过广州白云流溪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工程为例,探寻新型城镇建设背景下的乡村空间演变规划方法.提出从被动型转向主动型演变的可控要素规划模式。其目的是以人、乡村聚落空间、自然、社会和谐相处为目标.有节制地使用土地、合理利用自然和掌控乡村空间演变规律。为广大乡村的空间规划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科学辨识城市洲岛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以南京八卦洲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Geoda空间分析功能、地理探测器的方法,定量分析了2007-2017年十年间城市洲岛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聚落密度不断增大,空间扩张特征显著;聚落用地在空间上呈聚集性分布,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聚落发展水平不均衡;水文、交通是影响八卦洲乡村聚落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相关政策等是影响该区域乡村聚落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针对空间差异,提出"重点发展、优先发展、有条件发展、限制扩展"的空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邱丽 《华中建筑》2009,27(1):162-165
明清时期广州珠江河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水道变窄引起的。它在这个时期成为了影响广州城市形态和城市街巷体系演变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了新城区的开发与建设,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新型的街巷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6.
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其城市商贸空间跟随城市的发展,一直处于更新演变之中,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有其鲜明的特点。但在近些年,广州的老城区呈现出更新动力不足的趋势,老城设施陈旧、人口流失、房屋失修、房屋空置率提高等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找寻突破口,该文借助康泽恩城市形态学分析法,回溯城市物质形态的历史过程,结合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制理论,以状元坊这一著名商业街为例,分析广州历史城区商贸空间在不同时期其演变的特点及动因,并从政府力、市场力、社会力三大影响因素,指出广州城市更新动力来源及特点,分析导致衰败的原因,发掘未来能够推动历史城区更新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生态城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以广州海珠生态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广州海珠生态城为例,在城市已建成区中通过资源整合、生态维育、产业升级、功能优化、空间优化、文化提升等策略,探索当前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建设以花城、绿城、水城为特点的岭南特色生态城市,实现"人—城市—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8.
吴起县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受自然地理、经济社会、交通基础设施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在不同阶段的城镇化进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空间形态的演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本文通过对进入21世纪以来吴起县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总结吴起县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内外动力、空间形态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希望能够为吴起县未来城市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的制定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民国初期开始的市政法规颁行是近代广州城市演进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需评估其对城市空间转型造成的影响。以微小尺度的城市空间为观察窗,以民国时期广州市政法规的演进为切入点,研究自清末民初至1930 年代广州沿江商业街长堤的空间特征,对比其周边两段典型街道的骑楼底空间演变,探究近代市政法规引导城市空间转型与发展的过程。认为源自不同社会团体博弈与平衡的市政法规演变,直接作用于商业空间并重塑其形态,决定了近代广州的沿江街道面貌。  相似文献   

10.
北抑南拓 东移西调——走向跨越式成长的广州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认识和分析广州城市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之后 ,提出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广州应当从目前外溢式发展模式转变为跨越式发展模式 ,采取“北抑南拓东移西调”的空间策略 ,基于区域城市网络集中发展 ,在广州南部地区建设第二个“浦东” ,全面提升广州的区域职能和地位 ,发挥广州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简要介绍了规划在珠三角都市圈结构模式、区域城市网络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特色、重要交通设施等方面的构想 ,并论证了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咨询专家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专家研讨高瞻远瞩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咨询全国专家研讨会 ,2 0 0 0年 9月 1— 3日在广州举行。专家组对五个方案进行了认真探讨 ,并形成了如下综合意见 :(1)广州开展战略规划研究工作非常必要和及时 ,对中国城市规划工作的变革具有积极推进作用。(2 )广州是华南地区中心城市 ,广州还将继续面临快速增长。广州城市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3)行政区划的调整为广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但更主要的是 ,加强城市群间的合作 ,建立网络城市或组合城市 ,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4)关于城市空间发展问题 ,赞成外延式发展与内聚式发…  相似文献   

12.
刘静  何捷  徐苏斌 《城市规划》2021,45(9):79-88
基于整体上认知和把握中国近代城市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需要,利用近代重要厂、矿建立一个近代工业的典型样本,进而构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进一步通过空间统计和分析方法,研究1840至1949年间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近代工业发展中行业门类逐渐演化,其受到自然、政策制度、交通、观念、市场、资本、战争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同时,近代工业总体呈南北分布,平均中心呈现出北—南—西—东的移动趋势,工业布局整体呈空间正相关,表现为空间集聚分布模式,其中沈阳、天津、上海、武汉、重庆、广州等城市工业最为集聚.文中采用的方法提高了近代工业整体性时空特征提取的准确性和直观性,能够对传统文献研究进行有效的印证和补充.  相似文献   

13.
刘静  何捷  徐苏斌 《城市规划》2021,45(9):79-88
基于整体上认知和把握中国近代城市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需要,利用近代重要厂、矿建立一个近代工业的典型样本,进而构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进一步通过空间统计和分析方法,研究1840至1949年间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近代工业发展中行业门类逐渐演化,其受到自然、政策制度、交通、观念、市场、资本、战争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同时,近代工业总体呈南北分布,平均中心呈现出北—南—西—东的移动趋势,工业布局整体呈空间正相关,表现为空间集聚分布模式,其中沈阳、天津、上海、武汉、重庆、广州等城市工业最为集聚.文中采用的方法提高了近代工业整体性时空特征提取的准确性和直观性,能够对传统文献研究进行有效的印证和补充.  相似文献   

14.
《规划师》2015,(11)
从微观的居民日常出行行为透视城市空间演变特征,可以弥补传统城市规划对居民时空行为规律与决策机制考虑的不足,进而对城市的空间发展作出优化调整。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探讨酒泉—嘉峪关中心城区空间演变与居民日常出行行为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用地功能的互补发展引导两地居民日常出行行为的持续产生与变化。据此,提出酒泉与嘉峪关两市的城市空间发展策略:以用地开发的优势互补促成空间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地域空间结构;在把握出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对弱势空间的改善;在注重培育活力空间的同时,利用活力空间带来的乘数效应,合理引导周边区域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等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广州的城市定位从区域性中心城市逐步提升为国家中心城市,城市空间格局从依珠江单中心格局发展为跨江通海的多中心网络型格局。新的历史时期,对标全球城市,广州需要在主动承接"一带一路"战略的基础上,集聚高端要素,不断提升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为此,在认识和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广州提出了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目标的"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并从城市空间结构、综合交通枢纽、副中心建设、城市风貌、生态格局等方面提升城市品质和国际竞争力,探索实践广州城市规划建设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完善广州城市管理机构演变历史,探讨城市的特质及城市治理的内涵;通过研究不同历史阶段中广州的城市发展以及城市职能的转变,分析地方行政机构与城市管理机构的关系,梳理广州城市管理机构的演变历史;发现广州城市管理机构具有两个源头,其一是在地方行政机构中随着城市管理的需求而在部门职能基础上的拓展而演化;其二是受西方市政制度的影响组建的广州市政厅,先进城市化国家是城市发展带动城市管理机构的变化,后发国家则是通过建立城市管理机构而促进城市发展,广州的市政机构发展提供了这一例证,广州的主要职能从统治区域的城堡转型为商贸服务中心的城市,从古代城堡向近代城市转型的标志性事件是组建了市政厅;近代广州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政机构、规划管理机构的发展,城市管理机构的职能与角色是决定城市发展的内在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广州城郊大型住区的形成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市场机制下 ,广州近郊住区开发的大型化已演变为突出的城市问题。在界定了大型住区的涵义后 ,从地区政府、开发商、消费者的微观行为层面分析广州城郊大型住区的形成机制 ,以区域性视角审视广州城郊大型住区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发展、城市运行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并从制度设计和规划控制两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作为云南省较早开发旅游的城市,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到21世纪初相对停滞,再到2006年稳步回升至今,在旅游的带动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快速增长。该文以西双版纳州府景洪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0年—2016年景洪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研究,从城市发展的时代背景、城市外部形态演变过程及特征、城市垂直空间演变过程及特征等方面,对景洪市城市形态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以及分析城市形态演变与自然地理特征、城市规划定位、房地产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研究以期为旅游城镇化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相关史料和现存实物,探究广州作为海港贸易城市,其功能空间的演变过程。指出为了适应海外贸易的发展,政府 不断扩大城市空间、兴修水利、增设港口,最终形成了“三城并立”的城市空间格局,以及以水系为主要干道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 与此同时,商业区、居住区和衙署区逐渐沿着水系和港口扩展,而文教区为了避免商业因素的干扰,则逐渐聚集在番山、禺山一带。 最终形成了空间复合性、发展统一性、山水融合性的城市功能空间特征,自然环境要素和城市职能的改变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演变 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城市天际线是城市重要边界空间要素,也是城市"美"的最直观物化体现。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天际线构成要素的多样性导致其复杂属性特征显著。所以文章以其复杂性特征为研究基础,通过在时间维度上对比东西方城市天际线的演变规律,归纳总结出其复杂属性具有"同源—分异—突变—相似"的特点;并针对目前城市天际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空间维度复杂性中剥离出横纵两个主要空间进行组织策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