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治理山区双车道公路突出的摩托车事故问题,结合山区公路特性提出了摩托车事故黑点鉴别及致因分析集成方法.基于移动步长法比较事故密度选取最佳移动步长,采用累计频率法对黑点进行初选,再将研究路段按线形划分为直线路段、纵坡路段、平曲线路段和平纵组合四类,利用正态分布曲线模型计算各类线形路段黑点阈值进行黑点精确识别.利用Logistic模型对黑点进行事故致因分析,获取摩托车事故的主要诱因.以典型山区双车道公路云南省元双公路为例,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元双公路摩托车事故初选黑点12段,共3.2 km,精确识别黑点8段,共2.8 km;曲线路段黑点的危险性整体高于直线路段黑点,有坡路段黑点危险性整体高于无坡路段黑点,直线路段、纵坡路段、平曲线路段和平纵组合路段事故黑点的判别阈值分别为60.8、68、62、69.3;驾驶员年龄、事故时段和事故形态与各类线形路段的摩托车黑点事故相关性较高,纵坡路段事故黑点的主要诱因为黑夜、单车参与事故;平曲线路段和平纵组合路段事故黑点的主要诱因为黑夜、单车参与事故、低龄驾驶员.  相似文献   

2.
山区高速公路平纵组合路段设计安全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量评估山区高速公路平纵组合路段的设计安全水平,建立了基于驾驶模拟技术的安全评价方法.基于湖南省永吉高速公路的道路设计参数,在驾驶模拟器中搭建高速公路驾驶场景,以平曲线上坡段、平曲线下坡段、平曲线凸曲线段和平曲线凹曲线段4类平纵组合路段为研究对象,选取评价指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以驾驶模拟数据为基础的道路安全评价模型.模型结果表明:4类平纵组合路段上,平曲线曲率均与横向加速度呈正相关;平曲线上坡段,最大纵坡坡度与横向加速度呈负相关,而圆曲线长度与横向加速度呈正相关;平曲线下坡段,最大纵坡坡度与横向加速度呈负相关.此外,根据横向加速度分布特征,将平纵组合路段安全性划分为"GOOD"、"FAIR"和"POOR"三个等级.  相似文献   

3.
由于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山区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较低,并且弯道半径、纵坡坡度、路面情况、道路线形综合协调等很难满足车辆快速、安全和舒适的运行要求.因此需要利用交通标志,尤其是线形诱导标志,为在山区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驾驶员指示前方线形的变化,提醒其提前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行车安全.运用公路测量学上的切线支距法对线形诱导标在山区高速公路的设置进行了探讨.对圆曲线路段的线形诱导标志的设置进行了推导,得出了线形诱导标志的位置.含缓和曲线路段的线形诱导标志的设置思路与圆曲线路段相同,只是应将缓和曲线单独用方程表达.  相似文献   

4.
以道路交通安全为出发点,通过对现行的道路几何设计参数的分析,以生理-心理学为依据,利用动态心电仪检测,把大量实测数据借助计算机进行处理分析,得到平曲线半径的阈值并且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人性化的双车道公路线形设计的新的研究方法,从而为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为从驾驶员舒适性方面修订我国山区双车道公路线路设计规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山区双车道公路尾随相撞事故与道路线形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我国山区双车道公路的安全状况,选取负二项分布作为回归分析的模型基础,应用同向纵坡的概念将甘肃省某山区双车道公路长为139 km的路段划分成94个同向纵坡单元,运用Stata 9.0统计软件对该路段内2003—2005年所发生的100起尾随相撞事故与8个反映道路设计要素的线形变量进行了广义的负二项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山区双车道公路上的尾随相撞事故与累计坡长呈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累计坡长越长,尾随相撞的事故数越多.  相似文献   

6.
基于人-车-路(环境)系统的观点,论述了驾驶员安全认知推理与弯坡组合路段特征因素间的非线性作用规律.分析了平曲半径、纵坡度和车辆行驶速度对驾驶员安全认知的影响作用,并将其作为输入参数集,利用模糊神经网络理论,构建了5层驾驶员安全认知推理模型,并结合路试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结果表明,5层结构模型能较好满足特定弯坡组合路段条件下主观安全认知的推理预测要求,能准确再现出主观安全感觉同平曲半径、纵坡度、车辆行驶速度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几何线形综合指标三维空间描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综合评判公路线形的客观安全性,根据公路平、纵、横线形技术指标对车速及公路安全性的影响机理、考虑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分别构建表征线形平、纵、横几何特征的函数;基于空间几何学原理及公路线形设计特点,以平、纵线形综合指标为主,横断面线形指标作为修正的方式,并考虑桥梁、隧道等结构物的影响,建立包括曲率、曲率变化率、曲线转角、纵坡度、车道宽度等指标的三维公路线形综合指标描述模型,解决了运行车速的预测和公路线形安全性评价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8.
公路货运通道路侧事故多发路段判别与线形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优化公路货运通道线形设计,降低货车事故概率,将车速、圆曲线半径、纵坡坡度、超高横坡度、硬路肩宽度、圆曲线加宽、路面附着系数、车型(载重货车、铰接列车)作为风险因素,利用PC-Crash软件开展事故模拟试验;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显著性风险因素,构建货运通道路侧事故概率预测模型;根据概率模型预测结果,借助“累计频率曲线法”思想,给出路侧事故潜在多发点和路侧事故多发点概率阈值,提出了货运通道路侧事故多发路段判别方法;针对路侧事故多发路段,利用分类树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算法,开展货运通道线形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显著性风险因素对路侧事故影响的重要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车速、圆曲线半径、路面附着系数、车型、硬路肩宽度、纵坡坡度和超高横坡度;对于圆曲线半径R≤400 m、运行速度60 km/h相似文献   

9.
根据双车道公路的微观交通特征,考虑车辆驾驶员的不同驾驶特点,将驾驶员特性与车型结构引入CA模型,建立了新的双向双车道CA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了驾驶员性格、车型比例、双向流量比例等因素对双车道公路车流密度、速度、速度波动性和流量等交通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路段平均车速取决于小车比例,且在小车比例为0.7时速度波动最明显,同时增加激进型驾驶员的比例能小幅提高路段平均车速,但会引起更大的速度波动.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规范中对山区公路弯坡组合路段设计指标协调性考虑不足的问题,本文以车辆行驶稳定性分析为基础,建立了长下坡路段、急弯路段以及长下坡接急弯路段的车辆行驶安全模型.采用运行车速预测模型作为弯坡组合路段前后线形单元设计指标协调性判别依据,分析比较了设计车速、大小车型、超高及坡长对设计指标阈值的影响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后线形单元急弯的最小半径与设计速度成正比,与弯道超高及前线形单元的坡度成反比,但在设计车速较小时,前线形单元坡度变化对后线形单元最小半径影响不明显.在考虑实际运行车速的情况下,后线形单元计算最小半径均大于现有规范最小半径.最后,利用Carsim仿真试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1.
在公路几何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驾驶员的操纵强度要求,为驾驶员提供一个宽松舒适的道路环境,减轻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操纵强度。从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横断面以及平纵面组合设计四个方面初步讨论了公路几何设计与驾驶员操纵强度的关系,以及公路几何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公路平曲线半径的可靠性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决现行路线设计规范在平曲线半径设计时采用定值型设计车速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转弯半径的可靠性设计方法.以现行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为依据,对平曲线半径的可靠度进行了定义,以车辆转弯时的横向滑移失稳现象为约束条件,建立了转弯半径的功能函数,推导了转弯半径可靠性计算的数学模型.对于可靠度及可靠指标数学模型的求解,提出可根据具体条件选用解析法或蒙特卡洛法计算.结合工程案例,用自编程序示范了平曲线半径的可靠性设计方法,结合公众心理承受度,推荐了平曲线半径可靠性设计的目标可靠度及可靠指标,并计算了现行路线设计规范的隐含可靠度.算例及对规范隐含可靠度的分析结果表明,按设计车速法设计弯道半径,即使能满足现行有关规范和指南的验算要求,但未必能满足可靠性设计的要求.在平曲线半径设计中推行可靠度设计方法可提高道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冰雪路面公路平曲线路段限速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冬季北方地区公路的行车安全,减少交通事故,对冰雪路面平曲线路段展开限速研究.应用车辆运动学理论,考虑驾驶员在弯道驾驶车辆的特点,分析车辆在冰雪路面转弯行驶特性,建立车辆在平曲线路段行驶时的运动学模型.选择载货汽车和轿车两种车型,松软雪路面、压实雪路面和冰路面3种路况,分别建立车辆行驶速度与平曲线设计指标的关系模型.选取6%、8%和10% 3种超高值的平曲线路段,利用Matlab仿真技术对车辆限速模型进行求解,并对车速与圆曲线半径及超高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车辆在松软雪路面、压实雪路面和冰路面3种路况下,不同圆曲线半径的相应安全行驶速度,为科学合理地确定冰雪路面平曲线路段的车辆限速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价道路的安全性,运用高等协同学、种群动力学、系统工程学等理论,从汽车在不同的道路环境中行车时驾驶员心理-生理感受出发,借助动态的心理-生理检测设备,在大量的行车实验数据基础上,结合驾驶员的舒适性阈值,根据人、车、路、环境等交通因子对驾驶员心理反应程度影响,构建评价道路安全的协同振荡模型,并结合实际事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运用协同振荡模型从驾驶员舒适性角度对我国山区双车道公路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同时提出了道路的改建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不同天气状况下驾驶员驾驶工作负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提高驾驶员在不良天气条件下的运行安全,针对晴天、中雨、中雨+雾(能见度100 m)和中雨+雾(能见度50 m)4种不同驾驶条件,利用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对驾驶员驾驶工作负荷特性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抽取3名驾驶员,在室内进行对于高速公路不同天气场景的仿真实验,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驾驶员在不同天气条件下驾驶工作负荷是有差异的,驾驶工作负荷随天气条件的恶劣程度增加,驾驶环境的能见度对驾驶员驾驶工作负荷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