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东 《四川建筑》2013,(5):23-24
中国的古塔,历经千年而不倒,它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上海金贸大厦就利用隐喻、象征手法再现了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塔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随着国际式建筑的影响却一步步走向衰亡.但建筑应当反映生活,而生活是根植于文化的.文化是孕育建筑的土壤.用建筑唤起人们对过去生活的记忆、用建筑表达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做好这两点,建筑与城市才能真正做到与众不同,具有自身的地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吴越 《中外建筑》2004,(1):66-68
本文提出了建筑文化内涵的多层次含义,并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四合院"及园林"留水口"的低层次、中层次、高层剖析,提出只有把握住建筑的高层次文化内涵,才能提高建筑设计的思想性,加强设计构思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迅速,人们对空间环境塑造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认真研究室内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具有高度的文化精神,蕴涵强烈的审美意境,表现出模糊空间特征和传统文化及美学精神。我们只有探寻其内在的空间规律、特征及精神内涵,才能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得到真正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形象和城市文脉的载体,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充分彰显文化自信,因为只有中国设计中国风格,才能让中国城乡体现华夏民族的文化根脉。举世瞩目的北京APEC会议完美收官,作为东道主,中国尽展主场风采,畅抒大国情怀,在政商交流之余,也借此盛会窗口,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建筑设计的精深之美和天然魅力,让中国建筑设计绽放异彩。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出现盲目媚外、以怪代新的"乱象",殊不知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才是设计师们应该挖  相似文献   

5.
金磊 《建筑》2014,(23):38-39
<正>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形象和城市文脉的载体,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充分彰显文化自信,因为只有中国设计与中国风格,才能让中国城乡体现华夏民族的文化根脉。中国建筑文化该如何复兴传统文化、又该怎样在传承中找到自信?如何让建筑文化研究与传播成为国家治理建筑现代化的思想动力?如何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瓶颈中弥补国民建筑文化素养的"空缺"?如何真正以华夏民族文化之力,在坚守中创新探觅中找到中国建筑与中国设计的世界视野?  相似文献   

6.
丁文慧  沈佳 《华中建筑》2006,24(6):8-11
该文首先分析了中西方由于自然观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建筑观,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又使双方的建筑观发生着变化.近现代以来,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西方的经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从而使西方的建筑观被中国普遍接受.但事实上,中国的传统建筑观才真正有利于应对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化,并积极发掘和继承本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中国建筑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高宇波  王雨婷 《城市建筑》2021,(6):95-96,138
"历史建筑"的概念在我国正式提出后,太原市随即公布了首批历史建筑名单,将历史建筑的相关保护工作提上日程.只有将历史建筑保护好、修缮好,并使其适应时代要求才能在城市进步的同时将文化延续.实现历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好太原市传统特色、获得城市综合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太原市历史建筑进行全面系统的实地调研和资料的搜...  相似文献   

8.
饶维纯 《华中建筑》1999,17(1):11-14,28
文章通过对文化建筑的创作实践,阐述文化建筑与建筑文化的关系,建筑文化不附着在建筑外部的表象,而是建筑本身所体出现来的文化内涵,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内容,物质偏重于理性,精神偏重于感性,物质是基础,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才能体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文化建筑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功能,理应体现深层的文化内涵与较高层次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9.
《城市环境设计》2015,(2):192-193
UED:东西方在建筑设计尺度的把握上有什么不同? 李晓东:在东西方建筑尺度的把握层面,大型建筑与小型建筑肯定不一样,我并非不能设计大型建筑,选择小型建筑主要是因为中国整个工业体系目前对大型建筑的支撑不足.一个大型建筑需要的参与人员越多,其完成度就越差,而设计小型建筑至少可以保证完成度高.很多人认为设计小型建筑比大型建筑容易,而我认为大型建筑内容虽多,但实际上重复也相对多,关键的难点其实不在难度大小,而是建筑内容要有故事,这方面来说小型建筑其实更难,因为它的数量将是大型建筑百倍之多,更需要把握机会、深思熟虑才能使设计出彩.  相似文献   

10.
李嘉华  蒲建军  陈桦 《四川建筑》2004,24(Z1):71-73
文章重在强调当前形势下对地域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仅要追求建筑的传统个性,同时也要注重建筑时代精神的灌入,重视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域建筑现代化.只有这样,"民族的"才能为世界所理解和接受,才能做到真正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1.
郭芳 《华中建筑》2007,25(1):13-14
建筑文化是"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的产物.佛教建筑中国化正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成功典范,该文通过展示佛教建筑中国化历程反思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盲目崇外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已经谢幕的第29届奥运会,实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庄严承诺,同时也为北京和中国创作出了一大批新标志性建筑.建筑承载理念、塑造城市,建筑使奥运创意成为可能.中国改革开放30年对建筑设计的影响需要建筑界人士从战略上去思索,面对即将到来的共和国60周年的庆典,建筑界更应有所举措,而这些举措是展示给世界的,必将成为对世界建筑界的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13.
宋承珠  唐佐兰  段锐 《建筑节能》2009,37(12):40-42
绿色建筑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并能使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而可持续发展应具有环境、社会和经济三方面内容,因此,对其评价也应主要从环境、社会和经济三方面进行,但目前对于绿色建筑的评价,关于绿色建筑社会性评价的研究几乎没有展开.有鉴于此,尝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绿色建筑社会性评价的体系,并从地域文化和防止污染2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丰富的历史故事,人们可以通过城市建筑阅读城市历史,了解渗透中国本土特色的城市文化。倘若城市建筑失去了特色、城市也就失去了文化。因此建筑师只有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合理融入建筑规划中,才能真正令城市建筑充满个性,充满内涵,成为富含文化的现代城市建筑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群有殊荣参与中国设计的建筑师们,我们递上此信表达我们对北京千禧大剧院设计方案的顾虑,现方案基地处于北京古老的核心中轴区,因此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表达中国独特历史文化发展的并且能生根的超群建筑,不幸的是,拟议的方案完全没有满足这个需要。一、建筑的座向与入口此建筑的前院空间和建筑入口应当处于南边,以满足天文与实际性的考虑,此建筑代表了一个文化的殿堂,其正面应当向所有的传统中国重要公共建筑一样朝向南面。因为这建筑有不贩机能部分,它不需要看似如背向着长安街,它也可以象天坛一般,有几个气派的正面入口,但只有一个主要…  相似文献   

16.
薛颖 《华中建筑》2011,29(9):154-159
该文将建筑装饰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实用的需求,第二层次是审美的表达,第三层次是意义的承载.这三个方面的层次结构包含各自的内容,并呈理出由低到高递进的关系.首先,文章通过中国建筑装饰和西方建筑装饰的起源论证实用的需要为人类建造活动的第一要素,其他层次均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观点.其次,通过审美主体和客体、中西方对美...  相似文献   

17.
薛欢 《山西建筑》2007,33(8):201-202
介绍了建筑专业在风景写生中对不同建筑的表现形式,阐述了建筑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对风景写生的表现方法做了详细的阐述,指出只有了解中国的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才能真正感悟到中国的建筑艺术。  相似文献   

18.
黄灿章 《建筑》1999,(3):25-26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独特的建筑体系,是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化纪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文化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长盛不衰,重要的一点就是她能吸取各民族文化之精华,在交流中发展,在融合中前进。历史的脚步,就要迈向对世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在运动、发展、前进。我们只有在保持本民族固有特色的同时,注意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成果,才能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续放出灿烂的光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和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全国各地…  相似文献   

19.
要努力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作为中国建筑师其重要的社会责任,就是应当学习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才能从中获取有价值的文化营养.以此为基础,融合世界建筑之长,进行富于活力的创造.从寻求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角度看,目前国內建筑创作有“外西内中式”、“建筑符号式”、“新古典式”、“仿古式”等倾向,探索中虽不乏佳作,但较多的却表现出对传统的斥贬、误用、滥用,以至复古主义流行或建筑理论上的混乱.这反映了对传统建筑文化认识上的模糊与理解上的肤浅,反映了对中国建筑历史及理论研究的薄弱.中外建筑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筑史研究推动建筑创作,是建筑发展的一大规律,中国现代建筑创作已向广大建筑师提出了对中国建筑文化再学习、再研究的理论课题.积极提倡建筑史研究同建筑创作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1):19-22
湘西土家族民居建筑是湘西土家人最早、最全面的文化记忆,如何更好地传承它必须深入挖掘其相对稳定的文化基因并加以保护。楚巫文化意识、风俗习性方式、外观形式等是构成湘西土家族民居建筑文化的基因,而建筑实体的木骨泥墙、木橼瓦顶、梁柱森列、"蒙太奇"式的空间组接则构成了文化基因的传承之根本,其榫卯相扣的力学逻辑组合又体现了一种牢固的人间秩序和中国式的建筑精神。只有坚守住本民族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才能更好地将其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