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试论有机质反射率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4.
镜质体反射率的热史反演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利用地层剖面中系统测定的镜质体反射率,依据各构造演化阶段热流变化的不均一性,分阶段模拟热流在地史演化中的变化。充分利用了最为流行的成熟度计算模型(LopatinWaples模型,Royden模型,MiddletonFalrey模型,EASY模型)进行古热流反演,其基本原理是调整热流值及模型中待调参数,达到最佳拟合时的热流值即为古热流值。改进了Lerche的简单热流变化模型。通过上述模型的计算可以模拟出复杂条件下的热史变化过程。在此模拟方法中还考虑了剥蚀作用以及由于压实作用引起的岩石热导率变化。对鄂尔多斯盆地某区块进行了实际计算,应用效果较好。图2表1参5(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泥岩排替压力与质体反射镜之间的函数关系。并以汤原断陷主要油气盖层--析统一-渐新统泥岩为例,利用镜质体反射镜研究了其排替压力在平面上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镜质体反射率作为成熟度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通过对源岩样品镜质体反射率的测定分析表明,未抽提源岩的R0值与已抽提源岩的R0值存在差异,并随成熟度增加这种差异逐渐增大;不同类型但经历了相同的演化程度之后的源岩R0值不同;相同样品不同气体反应压力下,其R0值不同。  相似文献   

7.
利用有关孔隙度和有机质热成熟度的理论公式研究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立起Ro与砂岩孔隙度之间的关系模型。用该模型对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层有机质的成熟度进行了估算 ,指出该烃源层有机质已达到成熟  相似文献   

8.
镜质体反射率是成熟度的通用“标尺”吗?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在对不同类型有机质的热模拟实验中,发现不同类型有机质经过相同热演化后,它们之间镜质体反射率(R°)差异较大,同温阶的R°差值可达0.24—0.60。低温阶段(<360℃),Ⅱ型比Ⅲ型的镜质体反射率偏低,而高温阶段(>360℃)则相反。这种现象与自然剖面的观察结果相符,说明镜质体反射率受母质类型影响。鉴此可认为,镜质体反射率作为成熟度“标尺”只对同类型有机质有效,不同类型之间堆以进行对比,不能作为通用“标尺”应用,需要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9.
利用有关孔隙度和有机质热成熟度的理论公式研究了二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起Ro与砂岩孔隙度之间的关系模型。用该模型对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层有机质的成熟度进行了估算,指出该烃源层有机质已达到成熟。  相似文献   

10.
多煤组份荧光变异(FAMM)技术与镜质体反射率密切相关。直到目前,沉积岩中分散有机质(DOM)的荧光变异研究被认为还存在着许多技术上的难题。随着光学显微探针的引进,配以小型连续波的气体激光发射稳定的兰色射线,聚焦到样品1-2μm点上,已成为常规分析方法。FAMM技术比镜质体反射率更先进,这是 将资料分为二个参数,一个参数与成熟度有关;另一个参数与煤组分的氢丰度有关。这就使得应用单一参数的镜质体反射  相似文献   

11.
用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漫反射光谱仪测定济阳均陷东营凹陷沙河街组8个干酪根样品的漫反射光谱,发现在波长600-1000nm范围,谱线的斜率与镜质体反射率(0.27%-0.67%)之间有很好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干酪根的漫反射光谱测定有可能成为评价有机质成熟度的一种筒单、快速、定量的新方法。图3表1参12  相似文献   

12.
利用动力学实验,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系镜质体反射率Ro热演化史,并将其与相邻层位砂岩中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Ro所反映的最大古地温高于地层中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即在地层达到最大古地温之前,地层中的水—岩相互作用已经停止,即气、水界面已经迁移,天然气已经成藏.由此可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成气在早白垩纪末达到最大生烃量以前已经完成了气、液的完全置换,煤成气的气源条件充足.  相似文献   

13.
烃源岩热演化指标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指标研究在油气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搜集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对目前常用的多种有机质热演化指标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指出了不同指标的优缺点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在评价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时应注意运用多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和建立多种热演化指标与镜质体反射率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才能更准确地确定烃源岩热演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Muglad盆地是中非裂谷系在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上发育的大型裂谷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和古近纪3期裂谷发育阶段。通过选取盆地北部不同构造位置3口探井不同层位的岩屑样品,开展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测试,进行构造-热演化历史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存在两期冷却事件,但不同构造单元的演化史有较大的差异。第1期冷却事件发生在晚白垩世早期,对应区域上的"圣通期挤压事件",主要在Tomat隆起表现明显;第2裂谷期末期是盆地区域冷却事件(古新世末期—始新世),造成Nugara坳陷中央凸起形成和Tomat隆起进一步发育,也控制了盆地内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盆地第1裂谷期和第2裂谷期的古地温梯度只有2.00~2.40℃/hm,第3裂谷期盆地深部地幔隆起发育、岩浆活动增强、地温梯度升高,指示了盆地由白垩纪期间的"被动裂谷"演变为古近纪的"主动裂谷"。第3裂谷期末期的剥蚀作用不明显,对油气的生成和聚集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石油保存下限的化学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利用国内外业已报道的有机质成油和油裂解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计算了不同类型的有机质在地史条件下的净成油剖面(有机质成油-油成气耗油),由此评价了液态油保存的深度下限;结合镜质体成烃的化学动力学模型所计算的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的关系,评价了不同地热梯度条件下液态油保存的理论上的成熟度(Ro值)下限。图2表1参22(卢双舫摘)  相似文献   

16.
莺琼盆地高温超压环境有机质热演化及成烃模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方法 针对莺琼盆地的成藏地质条件,对其温压环境及地化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目的 研究莺琼盆地的有机质热演化及成烃模式。结果 莺琼盆地的演化机制在盆地内大的热传导背景下主要受地温梯度和演化时间控制;在盆地内热流体活动强烈的地区,源岩的演化得到明显的加强,同时,盆地普遍超压的特点减缓了超压层内有机质的成熟速率,使本来在无超压抑制作用已进入疹变质阶段的源岩保持在有利的生气带内,从而拓宽了生烃窗的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地区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有机岩石学全岩分析技术,系统研究了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地区白垩系嫩江组烃源岩的显微组分组成、生烃组分及有机质热演化。该区烃源岩形态显微组分含量占全岩体积的4.1%,嫩二段-嫩五段烃源岩显微组分以高等植物陆源输入占绝对优势,盆情性组、富含镜质组、相对发育壳质组;嫩一段烃源岩腐泥组分含量较高,具有混合生源的特点,为该区主力烃源岩。藻类体是该区低熟油的重要生烃组分。利用镜质组反射率、孢子体荧光参数,将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划分为未成熟、低成熟两个阶段。二者界线所对应的镜质组反射率为0.5%,孢子体相对荧光强度为2.2,埋深为1050m。  相似文献   

18.
莺-琼盆地高温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剖析影响莺-琼盆地10口高温高压井的实测镜质体反射率数据的因素,结合热模拟实验结果,探讨高温、超压对第三系腐植型有机质热演化与生烃的影响。认为:高地热场为腐植型有机质向天然气转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带存在短暂的深源热流体上侵,可能使浅层沉积中的有机质转化成低成熟原油;超高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抑制作用是次要的,即便有少许抑制作用,也往往被高温效应掩盖。图4表1参17  相似文献   

19.
东濮凹陷古近系深层次生孔隙垂向分布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岩石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和碳酸盐含量、镜质体反射率、黏土矿物分析及物性数据发现,长石、碳酸盐和硫酸盐等酸性组分的溶蚀是东濮凹陷古近系储集层次生孔隙形成的主导因素,且随埋深增大,碳酸盐溶蚀程度减小,长石溶蚀程度增加。次生孔隙有粒间溶孔、粒内溶孔、胶结物溶孔、铸模孔以及裂缝(隙)等。垂向上从上至下,对应深度2375~2675m、2975~3350m、3675~4200m和4500m以下依次发育4个次生孔隙带,其主要形成机理有: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产生的酸性流体的溶解作用;异常高压环境中的热循环对流、幕式排烃以及异常高压导致的生油窗扩展作用;不整合面和断裂带附近的淋滤作用等。图7表2参15  相似文献   

20.
系统介绍了沉积盆地热历史研究方法的现状和进展。沉积盆地热史重建方法主要包括古温标方法和地球动力学方法两大类,前者主要是从盆地的尺度来进行研究,后者则是从岩石圈的尺度来研究盆地的热历史。古温标方法主要包括了有机质成熟度指标和低温热年代学参数,由于可以通过实测数据来检验模拟结果,因而被认为是研究精度较高且切实可行的方法;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多种古温标耦合反演热历史以提高模拟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针对多期构造演化盆地,可以结合多种古温标耦合反演和地球动力学正演方法进行相互补充和验证,从而实现定量恢复古老盆地复杂热历史。同时,盆地热史在研究构造抬升作用下的页岩气保存、盆山构造—热演化耦合作用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技术。目前,针对深层—超深层、海相层系和古老层系的热史重建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