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双角钢连接的初始刚度和极限弯矩分析模型;平面荷载作用下螺栓群的非线性反应;采用纤维塑性铰概念进行空间钢框架的非线性分析;带有速度相关型阻尼器的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随机材料变异性对全强端板梁柱节点的影响;由ASTMA992钢材制成的偏心支撑框架连梁的循环受载性能;采用CFRP修复的钢管混凝土梁柱的抗火性能;  相似文献   

2.
Engineering Structures圆钢管混凝土在火灾下的瞬态热传导格林函数求解Zhi-Hua Wang,Kang Hai Tan(新加坡)圆钢管混凝土在火灾下的热传递分析本质上可认为是在一个柱坐标体系中,对一个组合媒质中的瞬态热传导进行求解的过程。该文基于格林函数解析解,提出了一个有效的数值方法,其中空间变量是解析可控的,不用空间离散化。薄的钢板层可以方便地处理为一个温度均匀分布的集中的热容,从而免去对圆钢管进行繁琐的解析求解。基于杜哈梅原理提出了一个计算模型,考虑了随时间变化的火灾条件。取样时间的选择不受数值稳定性的限制,一个时间步可…  相似文献   

3.
高层钢结构建筑的风致响应及使用性能设计优化C.-M.Chan,J.K.L.Chui(中国香港)建筑物造得越来越高、越来越柔的趋势使得这些结构容易产生更大的风振反应,引起住户的不舒适感。该文基于高频力干扰技术和高层钢结构建筑的使用性能设计,探索用整体风洞荷载分析和自动最小成本设计优化方法来帮助结构工程师预测结构的风致响应。结果表明,对于使用性能的校核,风致加速度和高层建筑的自振频率在频域内逆相关。提出了一种使得受目标频率约束的钢结构的结构成本最小的优化准则方法,该极限频率是根据ISO6897标准中的运动感知设计准则推导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T型加劲肋延性焊接节点的抗震性能介绍了一种在抗弯节点上添加T型加劲肋提高节点延性的构造方法。对该类节点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并对水平加劲肋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准则。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了新的构造可以避免裂缝的发展,从而可以使用梁翼缘和T型加劲肋之间的角焊缝代替全熔透槽焊缝,并避免了T型加劲肋端部和梁翼缘之间裂缝的开展。试验中试件抗震性能良好,强度退化率为20%以内时,层问位移角可以达到0.06弧度。  相似文献   

5.
FRP(纤维增强聚合物)加固钢结构研究综述;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结构的侧移,第2部分:不规则框架;偏心支撑框架钢管连梁的试验及理论研究;高强钢端板连接的试验研究;风荷载对世界上最长的空间网架结构的影响:荷载特性以及数值分析  相似文献   

6.
《建筑钢结构进展》2009,11(6):61-62
不锈钢结构设计:基于变形能力的抗力,钢结构梁柱节点高温性能的试验研究,火灾中截面温度非均匀分布钢构件在压弯组合作用下的塑性曲线,高强度复杂冷弯十字型钢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建筑钢结构进展》2009,11(5):63-64
焊接梁柱节点的抗弯可靠度 本文研究了按照EN1993-1-8进行设计的焊接梁柱节点的可靠度。根据一组焊接节点试验,得到了节点的抗弯承载力模型。根据对节点抗弯承载力理论结果和试验结果的对比,对模型的不确定性进行了估计。对每一种破坏模式定义了极限状态表达式。利用FORM,  相似文献   

8.
不同参数的外伸端板节点试验;评估重大火灾下高层建筑安全性的简单方法;钢-混凝土组合蜂窝梁在高温下的性能;平端板拼接节点初始刚度的参数有限元分析;分析钢框架非弹性屈曲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预制抗震框架结构中钢桁架一纤维钢筋混凝土组合梁与钢筋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研究;一种确定钢结构防火涂料厚度方法的研究一简易推导过程;平面抗弯钢框架基于性能化抗震设计的最大位移曲线;调谐质量阻尼器的最优化设计理论及其应用;钢结构和组合结构整体分析中半刚性连接节点基于构件的模拟方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进行半刚性组合连接的参数分析;结构工程用多线性一维形状记忆材料模型;考虑剪切和轴力影响的铁木辛柯梁柱半刚性连接节点的大挠度及屈曲后性能;无支撑半刚性连接组合框架的简化分析方法;钢构件在高温下的强度设计准则;火灾下无约束钢梁侧扭屈曲的设计方法;不等边冷弯角钢受压构件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半刚性组合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实用设计方法;预测钢-混凝土组合楼板部分协同工作结构性能的简化模型;约束钢梁在升温段和降温段的试验;内埋I字形钢的组合柱的抗火性能——截面尺寸和荷载比的影响;钢柱抗火设计的屈曲长度.  相似文献   

12.
Engineering Structures 使用FRP板修复的钢梁的线性及非线性性能分析预测;使用环境振动数据来进行钢梁桥损伤诊断;混凝土翼缘开洞的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试验及理论研究;一个多层钢框架的优化抗震设计;Thin—Walled Structures 冷成型槽钢截面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13.
单调加载下弹性填充框架的有限元建模及受力性能研究;冷弯钢结构房屋的典型螺钉连接试验研究;薄壁闭合箱型组合梁的弯扭性能;火灾下有保护及无保护边梁的组合钢框架结构性能研究;轴向约束钢梁在火灾升温条件下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合了国外近几年来有关钢结构梁柱半刚性连接的研究成果,列出了各种主要半刚性节点形式的约束关系和滞回关系,供我国设计、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钢管节点性能化设计的研究现状与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钢管结构对大跨度公共建筑与中高层建筑来说是一种具有较强性能优势和广泛应用前景的结构形式。虽然钢管节点的静力与疲劳性能研究已经取得较多成果,但与大型结构工程实践提出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许多不足。以性能化设计这一当代结构设计理念的发展趋势为背景,对国内外有关钢管节点力学性能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指出目前主要的不足在于节点刚度评价准则的不完备、节点抗震与抗火性能研究的缺乏。在阐明基于结构整体行为的节点性能化设计概念的基础上,提出钢管节点性能化设计研究应该包括节点性能指标的确定和计算、节点分类准则的建立和考虑结构整体与局部相关性的设计方法的建立等内容。并进一步指出和探讨该研究领域需解决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2个足尺钢筋混凝土平板无梁楼盖试件进行了抗火试验,测量了火灾作用下板的平面内(水平)位移和平面外(竖向)位移等,考察了板的约束反力变化,分析了混凝土板沿厚度的温度分布以及钢筋的温度变化。结果表明:单面受火的钢筋混凝土板沿厚度的温度呈非线性分布,温度梯度随时间的增长而快速增大,并且毛细孔水和凝胶水等水分的存在使混凝土在100℃时产生了升温水平段;水分不仅影响了混凝土的升温,还使受火混凝土产生爆裂,含水率太高时板将因混凝土的爆裂而导致破坏;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的约束反力均产生了显著变化,柱上板带的约束反力由第4 min时的8.2 kN/m下降到试验结束时的2.7kN/m,跨中板带则由第4 min时的4.5 kN/m下降到接近0;平板无梁楼盖的板顶裂缝最终形成对角呈双曲线形,与传统塑性铰线理论的柱附近局部屈服线模式一致。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3榀2层1跨的半刚接钢框架内填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简称PSRCW)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重点研究结构局部受力性能,分析PSRCW结构中半刚性节点及内填墙的破坏模式与变形能力、钢框架与内填墙界面分离及滑移、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力分配等局部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内填墙的存在对半刚接节点的变形能力具有一定刚化影响,降低了节点的转动能力;在确保抗剪连接件在加载过程中不发生疲劳断裂的前提下,不同类型的抗剪连接件对PSRCW结构性能影响不明显;同时,为了避免抗剪连接件疲劳断裂,建议内填墙采用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或采用U形弯筋或槽钢连接件。在设计荷载水平,内填墙分担80%水平剪力,钢框架分担60%的倾覆力矩。  相似文献   

18.
《工业建筑》2017,(12):157-166
提出全装配式外套筒-加强式外伸端板组件梁柱新型连接节点,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确定了节点受力计算模型,推导出节点抗弯承载力理论计算式,并与有限元模拟值和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三者吻合较好,证明其具有合理性和良好的适用性。所提出的节点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可为该类节点的设计和计算提供理论工具。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还表明,装配式外套筒-加强式外伸端板组件梁柱连接节点的屈服机制为:外套筒和柱壁内凹受压屈曲、外伸端板压屈、节点屈服;梁柱连接节点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增大外套筒厚度,节点屈服荷载增加,耗能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9.
当结构中竖向承重构件发生破坏后,节点的抗倒塌性能决定了荷载是否能可靠地传递给相邻结构构件,避免结构出现连续倒塌。为了提高节点的转动能力和抗倒塌能力,设计了一种钢板加固的半刚性组合节点,提出其理论模型,并推导相应的变形公式,建立基于材料损伤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并对该组合节点的抗倒塌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钢板加强的节点并没有影响结构的前期性能,而是使结构提前进入过渡阶段,并且明显增大了结构的极限位移和极限荷载;该节点的理论模型及相应的变形公式可以精确预测钢板参与工作时对应的节点竖向位移;钢板两端连接点的初始距离和钢梁高度决定了钢板参与受力的时刻;采用类似具有“延时”作用的柔性组件可以起到与钢板相同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不同类型装配节点的钢梁与钢管混凝土柱结构的抗火性能的试验结果。节点类型包括翼板、端板、反向通道、T型接头。结构装配按照“橄榄球门柱”形式。试验中将每个承受荷载的试件置于维持标准火强度状态下的炉子中。共完成了10个试验。10个试验中的8个试件置于火中直至耐火试验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