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探讨EGSB厌氧颗粒污 泥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工艺, 在SBR反应器中以葡萄糖为碳源,EGSB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好氧条件运行.观察污泥颗粒形态、结构变化 ,监测COD,TP,TN,SS,研究厌氧颗粒污泥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过程.研究发现此过程中厌氧颗粒污泥起了一种载体作用.污泥浓度、粒径先 降低后增加,沉降性能先降低后提高,45?d后逐渐稳定.培养出的好氧颗粒污泥与接种颗粒污泥相比在粒径、结构等方面有一定变化.稳定后 的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功能,COD去除率稳定在94%左右,TP去除率80%以上,TN去除率75%以上.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EGSB厌氧颗粒污泥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工艺,在SBR反应器中以葡萄糖为碳源,EGSB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好氧条件运行.观察污泥颗粒形态、结构变化,监测COD,TP,TN,SS,研究厌氧颗粒污泥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过程.研究发现此过程中厌氧颗粒污泥起了一种载体作用.污泥浓度、粒径先降低后增加,沉降性能先降低后提高,45d后逐渐稳定.培养出的好氧颗粒污泥与接种颗粒污泥相比在粒径、结构等方面有一定变化.稳定后的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功能,COD去除率稳定在94%左右,TP去除率80%以上,TN去除率75%以上.  相似文献   

3.
颗粒污泥对污染物具有较高的生物降解效果和同步硝化反硝化及反硝化除磷的生物功能,而且在工程应用中,因其占地面积小及运行成本较低等优点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总结国内外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为好氧颗粒污泥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文章基于反应器运行方式、水力条件、载体、进水基质、胞外多聚物的影响,概述了好氧颗粒污泥快速培养的影响因素;从工艺的运行方式及外加载体2个方面阐述了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运行研究,外加载体可增强颗粒污泥内部结构的稳定性,运行状态实时控制影响颗粒污泥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综述了好氧颗粒污泥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对易降解和难降解有机物、氨氮、磷、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及在国外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展望了好氧颗粒污泥在未来工程中的大范围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通过探究有机碳源缺乏废水对成熟好氧颗粒污泥物化特性、细菌活性、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er polymer substances, EPS)及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实际污水处理过程中缺乏有机碳源对好氧颗粒污泥稳定性及硝化活性的影响,进而检测实际污水处理中好氧颗粒污泥的耐冲击能力。结果表明:在有机碳源缺乏的条件下,成熟颗粒污泥中氨氧化细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 AOB)和硝化细菌(nitrite oxidation bacteria, NOB)活性升高,60 d左右可实现较高的硝化活性;成熟好氧颗粒污泥粒径减小,丝状菌消失,球菌增多,颗粒污泥更加密实;EPS质量浓度及多糖(polysaccharide, PS)与蛋白质(proteins, PN)质量比升高;在有机碳源缺乏的条件下,成熟好氧颗粒污泥并未完全解体,具有较强的耐冲击能力。本研究证实了好氧颗粒污泥处理缺乏有机碳源废水的潜力,为好氧颗粒污泥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在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pH值对微生物种群的影响及两种颗粒污泥的特性.方法 采用实验室动态小试的方法,以葡萄糖为碳源,在两个SBR反应器(R1、R2)中通过调节pH值,使R1有机负荷率7(kg · m-3 · d-1)、pH=3.0~6.0;R2有机负荷率7(kg · m-3 · d-1)、pH=7.0~8.5.结果 R1在5 d后形成好氧颗粒污泥,R2在25 d后形成好氧颗粒污泥.pH值在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起菌种选择作用,不同pH值条件下均可形成好氧颗粒污泥.结论 丝状菌好氧颗粒污泥结构松散但易于形成;非丝状菌类好氧颗粒污泥结构紧密、稳定性好但形成时间长;非丝状菌类好氧颗粒污泥的污泥质量浓度最高达10.162 g · L-1,明显高于丝状菌好氧颗粒污泥5.85 g · L-1,两种好氧颗粒污泥均具有良好的有机物降解能力,平均COD去除率高达95%.  相似文献   

6.
通过引入驯化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研究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模拟生活污水过程中好氧颗粒污泥特性及好氧颗粒污泥微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中总污泥浓度随运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好氧颗粒污泥浓度却降低,絮状污泥浓度呈稳步增加趋势.反应器内好氧颗粒污泥趋于小粒径化,由初始的3 mm降至2 mm,颗粒污泥的沉降性能恶化.污泥混合液中存在高浓度的胞外多聚物和溶解性有机物,且随反应器运行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溶解性有机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胞外多聚物相同.通过电镜观察,好氧颗粒污泥外部为好氧区,内部为厌氧区,表面微生物以丝状菌为主,内部以长杆菌为主.  相似文献   

7.
好氧颗粒污泥由于具有微生物量丰富、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等优点,成为目前处理印染废水的主流方法之一,但印染废水中存在的Cu2+和Ni2+会对好氧颗粒污泥处理过程产生各种影响,使好氧颗粒污泥的处理效果下降. 通过梳理文献分析Cu2+和Ni2+对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种群分布、污泥絮凝沉降性、反应动力学的影响,根据Cu2+和Ni2+对好氧颗粒污泥产生的不同影响提出采取预处理、解吸、调整工艺参数等改进策略. 通过采用改进策略,可使好氧颗粒污泥在不利条件下仍能有效处理印染废水. 研究结论为好氧颗粒污泥进一步探索与应用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WSBR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活性污泥更好更快地形成好氧颗粒污泥,利用搅拌序批式活性污泥(WSBR)与传统序批式活性污泥(SBR)反应器,基于聚丙烯酰胺(PAM)的添加,研究了二次流场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结果表明:WSBR中好氧颗粒污泥形成快于SBR,其粒径主要分布在0.9~1.5mm之间,污泥指数(SVI)稳定在50mL/g左右,比重增加了0.050 9,挥发性悬浮固体(VSS)(质量分数)达到81.32%,耗氧速率(SOUR)达1.387mg/(min.g)(以O2计);而SBR中形成的颗粒污泥粒径主要分布在1.5~2.0mm之间,SVI在70mL/g左右,比重只增加0.039 6,VSS(质量分数)为72.31%,SOUR只有1.063mg/(min.g)(以O2计);且SBR的颗粒污泥污泥含水率比WSBR中的颗粒污泥高2.8%.在微生物结构、高浓度的废水处理等方面WSBR优于SBR反应器,表明在合理的二次流条件下,利用PAM混凝沉降原理可以较快地形成良好的好氧颗粒污泥.并提出了二次流混凝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9.
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结构特殊,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和较高的处理高负荷废水的能力。由于连续流工艺运行成本低、易于管理、处理水量大,在其中实现好氧污泥的颗粒化是一项挑战。文章概述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阐述了选择压力、水力剪切力、饱食/饥饿条件、底物组成等运行条件对造粒的影响,研究了连续流条件下好氧造粒的难点,并讨论了连续流反应器,简要分析连续流中丝状菌颗粒污泥的形成,展望了连续流条件下好氧造粒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在SBR反应器中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以普通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培养好氧颗粒污泥,36d后形成好氧颗粒污泥,粒径2~5mm,对COD去除率保持在90%.对形成的好氧颗粒污泥进行基质降解和污泥生长动力学研究,得到好氧颗粒污泥基质降解动力学参数Ks/485.0(mg·L^-1),Vmax/1.2h^-1,生长动力学参数Y/0.156kgMLVSS/COD,Kd/0.30d^-1.  相似文献   

11.
以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泥,采用人工配制的模拟生活污水,在SBR反应器中成功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试验表明:以二次成核说作为理论支持,通过提高COD负荷和逐渐减少污泥沉降时间所造成选择压促进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所形成的颗粒结构密实,沉降性能好,生物活性高,外表呈橙黄色,粒径在0.5-1 mm,SVI为40 mL/g,MLSS为7 037 mg/L。该SBR系统对COD、氨氮的去除率均达到95%以上,对TP的去除率也达到80%,具有良好的同步脱氮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内以蔗糖为底物培养好氧颗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sludge,AGS),考察了底物种类和浓度对AGS培养和稳定维持的影响.在反应器运行的最初阶段,以蔗糖为唯一碳源,进水ρ(COD)为600~900 mg/L,10 d后形成了结构较为密实的AGS,平均粒径为1.15±0.14 mm,污泥指数SVI在90 mL/g左右;AGS稳定维持23 d后,ρ(COD)由900 mg/L增加到1 200 mg/L,AGS表面出现了大量丝状菌,AGS平均丝状化程度Δ值最大达到了1.69±0.23 mm,SVI增加至175 mL/g.为克服AGS丝状菌膨胀,以蔗糖+蛋白胨(1∶1)的混合底物代替单一底物,AGS表面的丝状菌逐渐减少,34 d后AGS表面"光滑",AGS丝状菌膨胀得到抑制,Δ值逐步下降至1.00±0.01 mm.ρ(COD)从600 mg/L增加至1 200 mg/L,AGS依旧保持稳定,未出现丝状菌大量繁殖的现象.本研究表明,单一底物培养AGS在负荷较高时容易出现丝状菌膨胀,而混合底物可以抑制AGS丝状菌膨胀,有利于AGS的稳定维持.  相似文献   

13.
在SBR反应器中,以普通絮状活性污泥作为接种污泥,采用模拟豆浆废水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研究投加活性炭粉末的粒径大小及曝气量、沉降时间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最佳培养条件为上升速度1.4cm/s、沉降时间2min、活性炭粉末粒径140目,14d污泥颗粒化.培养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表面与内部可见活性炭;颗粒污泥表面由较多交织缠绕的丝状菌和大量的菌体而组成,内部呈孔隙、层状结构,发现有兼性厌氧球菌;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沉降速度为普通活性污泥的5倍以上.污泥全部颗粒化后,COD负荷达2.6~3.2g/L·d,COD去除率达到70%~94%.  相似文献   

14.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机理及其去污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个相同的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利用不同机理,以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培养出了2种性质不同的好氧颗粒污泥.R1反应器利用丝状菌假说,得到SVI值为35~45mL/g、粒径分布在2.0~4.0mm之间的好氧颗粒污泥;R2反应器利用胞外多聚物(EPS)假说,得到SVI值为30mL/g、粒径分布在1.0~1.6mm之间的好氧颗粒污泥.结果表明:两者对污染物有良好的去处效果,COD去除率都达到了95%以上,TN的去除率也分别达到60%和50%.  相似文献   

15.
实验在SBR反应器中成功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对其各项理化性质进行了描述,同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具有优良的沉降性能,其它各项理化性质也均优于普通活性污泥;其形成是各影响因素共同选择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好氧颗粒污泥的性质及形成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在SBR反应器中成功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对其各项理化性质进行了描述,同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研究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具有优良的沉降性能,其它各项理化性质也均优于普通活性污泥;其形成是各影响因素共同选择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