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作家中,莫言以语言风格独特和创作理念个性化而著称.他的语言狂乱驳杂又大气磅礴,婉约清丽又深情款款,既保留了民间话语粗野淳朴的原始风貌,又满足了艺术语言的审美需求.莫言小说中的语言不但是了解莫言文学历程的可靠凭证,也是接近莫言内心世界,把握莫言创作心理转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十八岁出门远行》以荒诞的非理性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在暴力创伤的刺激下感性的“自我”如何诞生的故事,这是一个没有完成的结构,对余华有着原点的意义。以此为基点,继续追踪“自我”的流变,分析了余华从“先锋写作”到“民间写作”的创作“线索”,考察先锋文学的转向、续航以及自我救赎的可能,并谈及其周围的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思潮,提出极端的“向内转”同时面临着自我限制甚至自我瓦解的危险,九十年代的“民间写作”可以视为内面自我的打开,也是启蒙主体的隐藏以及消解。这与其说是一次“转向”,不如说是先锋文学的自我调整和自我救赎,既包括叙述方式的调整,也包括余华人生观的调整。“先锋”是一种精神,具体表现是求新求变的文学内部自我调整的动力机制和现代主义的精神探寻,在这个意义上,余华是永远的先锋派。  相似文献   

3.
先锋作家残雪的作品充满了非理性、非逻辑的梦呓和谵语,以及许多恐怖、恶心的意象,营造出一种神秘阴冷的艺术氛围,给读者筑造了一座难以穿越的迷宫.而精神分析批评认为,作品是作家受到压抑而创作的产物,它记录了作家的隐秘和痛苦.残雪作品中表现的"他人即是地狱"、"荒诞"、"孤独"、"焦虑"、"恐惧"等主题,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童年经验的影响有关,其创作心理及写作风格的形成,暗藏着存在主义的深意.  相似文献   

4.
中国乡土小说的写作发端于鲁迅,近代作家在继承鲁迅乡土写作的传统之上,又为乡土小说的书写注入了新内容,使其具有了与时俱进的优良品格。新世纪以来,在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之下,中国乡土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乡土小说的写作也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新世纪的乡土小说书写在叙事风格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如叙事结构更加复杂多样、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普遍运用等。同时,许多作家开始从生态美学、生命美学等全新的视角出发对乡土社会的新变做出回应。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创作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阎连科、莫言、贾平凹等一众作家都有新的乡土小说问世,且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都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认可,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 0年代走上文坛的沈从文与20世纪80年代享誉文坛的莫言,他们在人生经历和创作立场上都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但梳理他们的创作脉络却发现,他们基于民间创作视野下存在迥异的风格和个性:一是创造了两个不同的民间:"湘西"和"高密东北乡"。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精神家园,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王国是一个开放的乡土世界。二是表现出两种民间态度:建构和解构。沈从文是建构的、审美的,表现为对生命常态的维护;莫言是解构的、"审丑"的,表现为对生命变态的张扬。三是表现出两种民间视点:沈从文侧重于描写人性之善,并以此来求证理想人生形式;莫言侧重于描写人性之恶,并以此来思考人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看客"文化由来已久,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文人以此入手来探讨和剖析国民劣根性。这种倾向在当代作家中同样继承了下来,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莫言。笔者认为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执着于对于残酷的刑罚的描写,其意就是试图揭示出在此种残酷血腥背景之下所隐藏的中国传统的"看客"文化,并以此来解析复杂的人性。试图从这个视角入手来较为深入的探讨莫言创作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学与地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莫言小说以其独特的乡土地域魅力引发了读者和研究者们的兴趣,文章便探讨了莫言的小说创作与齐鲁地域文化的内在关系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其作品充满了神秘、诡异、朦胧、空灵的氛围。他不自觉地开掘民间的创作源泉,把自己得天独厚的文学艺术,深深扎植于高密东北乡的民族土壤里,广泛吸收了民间文化的生命元气,叙述了"高密乡"的悲欢离合。他用具有穿透性的语言、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对中国历史、现实、社会、人性等进行个性化体验,并融合西方现代派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来表现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陌生感与惊奇感以及悲剧美,赋予了中国当代文学新的美学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9.
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一发表就受到极大的关注和好评,其丰富的创作手法和复杂的形象意义一直为人们所探讨。试从文学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印象批评的方法对文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先锋作家余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创作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两部重要的小说。通过这两部作品,作家完成了个人创作风格的重大转变-从以“重的方式”写作转变为用“轻的方式”表达。试图从这两部小说的社会和自然背景、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模式、语言等方面对这种“轻的方式”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1.
纳博科夫由于政治原因大半生流亡在国外,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形成了作家鲜明的创作风格。在小说《洛丽塔》中,作者在无限众多和生动的可能方面将自己输入故事,摆脱了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伦理的禁锢.将文本写作的过程与躯体、情感欲望和潜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获得了一种与个人身心相融合的欢快愉悦甚至极乐狂喜的感觉。作家没有在作品中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在游戏写作中获得写作自由与愉悦。  相似文献   

12.
从《洛丽塔》看弗拉基尔·纳博科夫的零度写作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博科夫由于政治原因大半生流亡在国外,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形成了作家鲜明的创作风格.在小说<洛丽塔>中,作者在无限众多和生动的可能方面将自己输入故事,摆脱了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伦理的禁锢,将文本写作的过程与躯体、情感欲望和潜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获得了一种与个人身心相融合的欢快愉悦甚至极乐狂喜的感觉.作家没有在作品中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在游戏写作中获得写作自由与愉悦.  相似文献   

13.
余华90年代小说创作变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余华20世纪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3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揭示其由先锋回归现实的转变以及转变后的创作所呈现出来的文本特征,以此透视作者潜藏于心的人文关怀和悄然变化的创作立场。  相似文献   

14.
改写是英国女性小说家拜厄特在小说创作中经常使用的写作手法之一,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产生了独特的效果。以拜厄特经典小说《占有》为例,解读其对经典神话、童话故事的创造性改写,探讨改写对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揭示拜厄特在小说创作方面的独到之处及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探索。  相似文献   

15.
在海派散文创作中,章克标的创作是极具代表性的。他的创作常常通过观照世俗生活中的现象来透视人生与社会、历史与现实,展现出了一定的写作意味,体现出了散文创作中极具现代性的文化意识与社会意识。当代散文的发展与繁荣,是不能不回望历史,借鉴于历史的,而以章克标散文为代表的海派散文则为当代的散文创作立起了一座生动的参照。  相似文献   

16.
体裁教学法是把体裁及体裁分析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并应用体裁规范进行创作的一种教学方法,其重点不在词汇、句法层面,而在语篇和超语篇层面。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体裁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语篇,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民俗中绽放的美丽——汪曾祺散文的文化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散文写作是一种真正文化和文学意义上的创作,其文化关怀的内容和意义——融入民间,带给人们文化探索的新思路,揭示出汪曾祺写作的边缘化审美意义。汪曾祺散文通过写风俗,向人们揭示一种独特的民间原生态和生命意识,其“民俗”散文有三要素:人物、意象、环境。  相似文献   

18.
文学创作作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包含着创作的客体和主体,创作客体既有客观性又体现出一定的主体性,本文试在阐释创作客体的客观性和主体性的基础上,分析私人写作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19.
以输入假设为理论基础,设计以"听"促"写"、"听""写"结合的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实验.结果表明: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实施以"听"促"写"、"听""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其主要优势在于: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交流;提供规范语言,促进流畅表达;丰富写作语料,激活创作思维.  相似文献   

20.
从莫言作品体现出的民间的想象方式、生存方式以及审美世界方面分析了莫言作品的民间色彩。莫言善于以民间的想象方式叙写民间的生存方式,从而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既是本土的又是现代的审美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