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学界对海明威究竟属于现实主义作家还是现代主义作家一直存在争议。以海明威早期的生活经历和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为例,分析海明威早期创作中体现出来的现代性思想倾向,对人们进一步理解海明威后期的文学创作,厘清海明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太阳照常升起》扉页的两则引言,让作者海明威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这两则引言背后分别指涉两种不同的理性思维: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从主人公来看,整体性思维具体表现在泡咖啡馆、舞厅、酒吧,钓鱼、斗牛等为恢复与土地的联系的种种努力。同时,这些也是人类中心主义带来的消费文化在他们身上的体现。由于这两种理性思维之间的张力在现代性文明内部无法得到彻底的解决,所以,海明威认定《太阳照常升起》就是一部永世长存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生命主体意识是海明威作品中的核心主题,也是他众多小说中的精神底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就充分展现了海明威对生命主体意识的思考.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各异,人物关系错综.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身上仿佛都有海明威的影子,他们是“迷惘的一代”,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寄托着海明威对人类生存现状的思考和理解:不因未知延宕行动,不因结局虚无放弃抗争,不因绝望透顶就不去等待明天照常升起的太阳.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一向以描写“硬汉”与“准则英雄”而著称。但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对海明威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中3位男主人公杰克、迈克和科恩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这3位“硬汉”都是帝国主义战争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精神危机的受害者,他们都迷失在太阳的光辉里。  相似文献   

5.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女性被束缚在家庭中,这就成了女性在生活和情感上对家庭的强烈依恋。随着女性解放的进行,对于家是留恋还是离开使女性在选择时陷入困境,巴金《家》与《寒夜》就体现了这种选择的尴尬,通过女性生存处境的描写也使我们看到了女性解放过程的艰难。  相似文献   

6.
《诗经》"经"化在先汉完成,为汉代《诗经》学兴起作思想上的准备,构成汉代《诗经》学兴起的思想背景;《诗经》在秦汉之际广泛流传,为汉代《诗经》学兴起准备充分的社会文化条件,构成汉代《诗经》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7.
扶桑、文秀和小渔,是严歌苓笔下苦难女性的代表。她们的悲剧既与近现代民族的苦难紧密相关,也与她们自身从历史纵深处承续下来的"最高的雌性"不无关系。严歌苓以她们的悲剧人生折射了中国女性在近现代的生存状态,又通过其共具的"母性"展示了悲剧女性的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8.
英国现代文学巨匠詹姆斯·乔伊斯在其短篇小说《伊芙琳》中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了少女伊芙琳内心对童年时代的追忆,对青年时代的反思,以及对未来婚姻的展望,揭示了男权意识依然强大的现代社会中平民青年女性唯有义务没有权力的生存境遇。以伊芙琳为代表的女性所体现出来的善良、坚韧、无私与奉献守护着现代人类快要泯灭殆尽的自然人性之光,在黑暗中翘首期盼着光明、美好、互爱的明天。  相似文献   

9.
晚唐五代时期,后蜀赵崇祚选录了18位文人的词作,合为《花间集》。花间词是他们在酒筵歌席的享乐人生中应时而创的"无心之作"。然而,惟因其"无心",才使得《花间集》具有了一种耐人寻味的男性视角,多方位地呈现了众多女性的美,其中包括:深闺隐约的身影;交欢欲望的沉迷;相思情感的深婉;慵倦绰约的风情。  相似文献   

10.
作家福斯特享有自由人文主义者的称号,他对士性的看法也笼罩上了自由人文主义的先环.福斯特没有摆脱时代和自身性别的局限性,其小说<霍华德庄园>中渗透了男性中心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的扛鼎之作,蕴涵着福尔斯浓郁的伦理道德关怀。作为小说中的核心人物,女主人公莎拉竭力打破维多利亚社会的女性规训,争取自由空间,改变“边缘化”的他者状态,并试图进一步改变两性关系中女性作为男性“观看”、“救赎”和“欲望”客体的传统模式,然而,莎拉最终再次寻求男性的庇护证明了这种企图在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在其自传体小说<钢琴教师>中颠覆传统观念而把母亲塑造成为一个扭曲变态的人物,我们通过对这个已成为男性缺失下的父权代言的女性形象分析可以看出一直以强烈女性意识为写作立场的耶利内克已经把女性立场的视角转化为了一种内在的,对自我的不断询问、审视和否定.  相似文献   

13.
英国小说家笛福笔下的摩尔·弗兰德斯,不再是以往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被动、懦弱、顺从、依赖、无能和羞于抛头露面的女性形象.她出身卑贱,命运多桀,但敢于追求经济上的独立,追求浪漫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用行动表示了女性对男权社会、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反抗.  相似文献   

14.
在男性话语依旧强势的当代,女性"成长"仍是一个在路上艰难跋涉的历程。陈染的《私人生活》为世人打开了一扇窗户,透过窗户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自我身世狂热般的叙述,以及对女性"成长"这一永恒主题孜孜不倦地关注与追求。从"成长事件"、"成长困惑"、"成长意象"、"成长叙事"四个方面解读《私人生活》的女性"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5.
土地征收是推动土地市场化流动的重要途径.为营造和谐稳定的土地征收环境,新《土地管理法》构建了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据了解,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实践中仍有待进一步规范.本文在新《土地管理法》剖析制度定位的基础上,梳理了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优化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着力于女性形象的塑造,他笔下的女性各有各的特色。他的代表作之一《啼笑因缘》,其中的女性形象亦具有代表性。如沈凤喜的纯真软弱,何丽娜的执着浪漫,关秀姑的独立仗义,沈大娘的庸俗贪婪等。这些女性类型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大部分,是社会的写真,同时又有张恨水对当时社会各类女性的认识。在这些不同类型的女性人物身上,充分体现了张恨水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7.
以女性批评理论家们建构的理想的“女性社会”为理论框架评析托尼·莫瑞森的《秀拉》所描述的“女性社会”蕴含的警示与希望。在男性缺席的情况下,以夏娃和海伦娜为代表的女性建立的“女性社会”是传统男权社会的复制,存在种种弊端。通过非同寻常的友谊,秀拉与奈尔共同建立了差异性认同关系,这种关系超越了生理学意义上的“女性社会”,展示了建立新型“女质社会”的可能与希望。  相似文献   

18.
由原著《水浒传》中的“妖女”、“荡妇”到《金瓶梅》中的“荡妇、妒妇加悍妇”,再到电视剧中为了追求理想爱情步入歧途的良家妇女,潘金莲的形象有了很大的跃迁。人物形象的这种演变不是无本之木,而是受女性观念和文学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小说《三国演义》中王允利用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父子,孙权利用孙尚香谋夺荆州,可谓是典型的美人计。从表面看来,两位女性充当了政治工具,牺牲了自己的人生变成了受害者和被同情者,但却突显了女性自主意识的迸发,她们以坚定的决心和英勇的魄力证实了女性的能力。在叙述过程中隐含着作者赞扬与排斥相结合的女性塑造观,在此矛盾手法的塑造下,女性的悲剧性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破窑记》是王实甫除《西厢记》外存世不多的又一佳作,而《秋胡戏妻》则是石君宝根据历代史实改编而成的著名剧作。这两部剧看似毫无关联,实则两位作者对于各自剧中女主人公贞节的着力强调与宣扬,深刻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生活状况。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剧本特殊的情节设置和典型的人物刻画两方面入手,探寻了两部剧作宣扬女性贞节的相同之处,并剖析了元杂剧作家极力宣扬女性贞节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