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原油结蜡是引起油井减产的主要原因。微生物清防蜡技术是利用解烃菌降解石蜡等长链烷烃的作用,或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清洗井筒原油,从而达到清蜡的目的。采用将解烃的红球菌Lj1-3与产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芽孢杆菌LHX3按照7∶3的比例复配,一起注入地层,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达到控制油井结蜡速度、提高油井产量、最终提高采收率的目的。这项技术作为一项新的清防蜡技术,综合经济效益好。经过现场试验,在欧31块开展的20口油井的微生物控制油井结蜡的现场应用中,成功率100%,可将原热洗周期延长至少三倍以上,并且取得了2344t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2.
刘雄志  张岩 《国外油田工程》2009,25(7):16-18,25
微生物产生的脂肽被分离出来,用于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研究.约60 g的活性细菌从被原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来,该土壤取自伊朗Tehran地区的Tehran炼油厂中原油储油罐附近.然而,大多数室内实验已经生产出了脂肽,这种脂肽是由一种纯微生物培养方法产生的.溶血测试表明,这些分离液中存在两种可产生表面活性剂的物质.菌株设计为C2和E1.通过生态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测定(16 SrRNA),菌株被确定为地衣形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乳化活性和表面张力测试表明,这种分离液可产生大量表面活性剂.C2和E1的主要产物为脂肽,它可将界面张力从65 mN/m降到30 mN/m.C2、E1分别使原油乳化92%、90%.这是第一次报道原生地衣形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产生表面活性剂的能力,而这两种菌均源自伊朗炼油厂被油污染的土壤中.  相似文献   

3.
《石油化工应用》2017,(11):12-15
针对特低渗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应用效果不稳定的情况,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了安塞油田长6油藏样品的微生物多样性,包括1口注入井和5口生产井样品。研究表明:注入水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好于生产井产出液,其中芽孢杆菌纲、梭菌纲、α-变形菌纲和γ-变形菌纲所占比例较高;同等条件下,不同生产井产出液中微生物多样性相对较统一,只是数量上存在差异,液量大、含水较高的生产井微生物数量较多、油井产出液中的微生物以芽孢杆菌为主。相同的油井微生物多样性随时间不同而发生变化。对油藏微生物多样性的分析可以更好的指导现场应用,增强微生物采油技术现场应用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通过16SrDNA克隆建库方法对大庆北二西油藏微生物调剖过程中和调剖后4个不同油井(B2-D4-P45井、B2-4-P47井、B2-4-P49井和B2-5-51井)3个不同时间段的样品经选择富集后的产多糖微生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主要的产多糖菌为爱媛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ehimensis)和爱媛芽孢杆菌(Bacillus ehimensis),经分离纯化得到一株纯菌DT-1,与爱媛类芽孢杆菌的16SrDNA序列同源性达到99%。调剖过程中主要激活了3类产多糖菌,调剖1年后微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产生物表活剂菌和降解石油烃菌都被共同激活。  相似文献   

5.
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微生物采油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从大庆油田分离到的一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ZW-3代谢的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CMC值、乳化活性、对温度、矿化度的稳定性、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能力)进行了测定,同时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脂肽表面活性剂具有优良的乳化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并可以适应油藏中复杂的环境,可提高采收率9.2%。在微生物采油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宝力格油田微生物采油过程中菌群演替规律,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对宝力格油田微生物驱过程中和结束后的重点油井产出液中的菌群种类及相对丰度进行了连续跟踪检测。结果表明,油藏样品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但物种分布非常不均。微生物驱阶段由于不断地向油藏补充营养剂和外源菌,优势菌群以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另希瓦氏菌属、陶厄氏菌属、盐单胞菌和沃林氏菌属等烃降解菌为主,该阶段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效果是代谢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重点油井产出液中表面活性剂含量平均升高44.23%、表面张力平均降低12.75%。微生物驱结束后由于停止向油藏补充营养物质,菌群种类发生变化,烃降解菌相对丰度下降,厌氧产气菌群相对丰度增加,其中巴18-41井产甲烷菌丰度由0.116%增加到40.77%,该阶段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是发酵产气,与微生物驱前相比,微生物驱结束60 d后甲烷气体含量增加10.6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油田水中细菌群落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油田水中细菌群落分析,对于外源性和内源性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都是必要的。介绍了油田水中常见的7类细菌对微生物采油的有益和有害作用。采用三管平行MPN或绝迹稀释法和浇注平板法对胜利油田S12块回注污水和5口油井产出水中有益菌(石油烃降解菌HDB,脱氮菌DNB,产甲烷菌MPB)和有害菌(硫酸盐还原菌SRB,铁细菌IB,硫细菌SB,腐生菌TGB)群落进行了计数分析,求得了最大可能含菌量,结果表明胜利S12块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较丰富,3种有益菌和4种有害菌普遍存在,在各水样中各类菌的含量有所不同,含量总体较低。认为S12块油藏可以注入合适的营养物质,选择性地激活微生物采油有益菌,抑制有害菌,提高油藏采收率。表2参21。  相似文献   

8.
简介了港西三区一断块油藏特征及由2口注水井、5口采油井组成、采出程度31.59%的本源微生物驱油试验区概况、根据本源微生物驱油藏筛选标准,该断块油藏11项参数中,75%的参数处于最佳范围,其余在适用范围。试验前注入水和注水井返排液中微生物的数量,注水井返排液中甲烷代谢速率和硫酸盐还原速率,均明显高于油井产出水中的相应值。通过注水井注入混气营养液,每年5次,每次30天,2004年共注入营养液500 m3和空气1.8×104m3,2005年共注入营养液500 m3,空气7320 m3,产氧化学剂120 kg。根据1口注水井和5口采油井的监测数据,注水井近井地带烃氧化菌、腐生菌、产甲烷菌数量较试验前增加3~4个数量级,硫酸盐还原菌数量减小;油井中产甲烷速率和硫酸盐还原速率增大,未检出H2S产生。油井产出水pH值为6.5~8.0,与原油间界面张力为6~10 mN/m。油井产出气中甲烷含量增加,天然气产量增加。监测井产出原油黏度下降8.5%。5口采油井平均含水由88.4%降至71.3%,日产油量由3.6吨增至7.8吨。截止2006年9月累计增产油3100吨,投入产出比1∶4.4。图2表4参8。  相似文献   

9.
刘涛  汪庐山  胡婧  巴燕  刘方  曹嫣镔 《油田化学》2019,36(1):143-146
为揭示油藏条件下微生物驱油过程中配注空气对菌群结构及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通过岩心驱替模拟实验研究了配气量对微生物驱驱油效率的影响,并通过显微镜、高通量测序仪和气相色谱分析了产出液中的菌群和小分子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微生物驱油过程中,配注空气量对菌群结构及驱油效果的影响显著。配注不同体积的空气激活微生物作用后产生了明显的驱替效果,并且随着配气量的增加驱替效率升高并逐渐稳定,液气比为1∶5时的驱替效率最高(8.77%)。随配气量增加产出液中菌数升高,不同类型的功能微生物被激活,其中4类主要优势功能菌占整个菌群比例的67%,功能微生物主要以产表面活性剂和乳化剂的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为主。配气量为液气比1∶5时微生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高,代谢产生的小分子酸浓度较高,微生物代谢活性最佳。液气比1∶5可以作为现场实际配气的选择依据。图3表3参19  相似文献   

10.
利用末端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对胜利油田微生物驱油先导试验现场的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跟踪分析。监测数据包括试验区的注入水和4口受效油井。通过多样性指数计算和聚类分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别比较了油井产出液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并且重点分析了其与油井生产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油井、不同时间的群落结构相似性高度一致。这种相似性与油藏代谢产物乙酸变化的一致性说明:微生物群落分析能够很好地反映油藏微生物变化的真实情况;微生物驱油工艺的实施能够促进内源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改变,油藏微生物多样性与油井产量在整体上呈负相关。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为微生物驱油现场油井受效评价提供了潜在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冯敏  吴向红  李捷  黄奇志 《特种油气藏》2012,19(2):97-100,140
P油田是中石油在苏丹发现的特大型整装油田,开发初期采用大井距、大段合采、稀井高产等快速上产开发技术,造成含水上升快、储层动用程度不均、层间矛盾突出等问题。针对油田开发现状和油藏特点,在块状底水稠油油藏和层状边底水高凝油油藏分别开展水平井适用性研究,并优化水平井设计参数。根据研究结果部署的水平井在P油田应用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既加快了稠油和高凝油储量动用,又抑制了边水指进和底水锥进,提高了单井产量和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12.
热采水平井整体开发草13块砂砾岩薄层特稠油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热采水平井技术是科学有效开发稠油油藏的重要手段。以胜利油田草13块为例,系统论述了利用热采水平井整体开发具有边底水的砂砾岩薄层特稠油油藏的开发程序和研究方法。在油蒇精细描述的基础上,通过热采筛选、产能评价、直井和水平井数值模拟、开发方式优化及指标预测等油藏工程研究技术方法,综合论证了利用热采水平井整体开发草13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总结了砂砾岩薄层特稠油油藏水平井油藏工程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并在生产实践中见到明显效果,为胜利油田其它区块和类似油田的开发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胜利油田稠油油藏由于埋深和边底水的影响,油藏压力无法降低到5 MPa以下再进行蒸汽驱,一般转驱压力为7 MPa。为进一步提高蒸汽驱的实施效果,利用室内实验研究了化学辅助驱方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以胜利油田孤岛油田Ng5层位直井反九点井网为原型开展物理模拟研究。通过对比单纯蒸汽驱、化学辅助蒸汽驱等不同方式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对泡沫剂、驱油剂不同注入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并确定现场实施方式。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先调后驱”的化学辅助蒸汽驱方式,可以在蒸汽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高温驱油剂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蒸汽前沿热水带洗油效率,高温泡沫的主要作用是调整蒸汽剖面,增加波及体积,提高热利用率。现场实际应用表明,化学辅助蒸汽驱是高压稠油油藏转蒸汽驱可行的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14.
文昌A油田主力油组目前采出程度已经大于或接近探井短岩心测试的驱油效率,无法开展精细的数模研究剩余油分布情况,需要重新认识油藏驱油效率,指导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和挖潜工作。以文昌A油田密闭取心长岩心水驱油实验研究为基础,进行了油田驱油效率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长岩心驱油效率远高于短岩心驱油效率,并对长岩心驱油效率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发现其结果更符合实际油田生产情况。利用新的驱油效率认识,重新确定了A油田主力油层的剩余油分布,并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15.
胜利油区低效井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从油田开发的基本规律和目前开发经济效益状况出发,运用油藏工程和经济学基本原理,建立了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老井经济极限含水率和经济极限产油量的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胜利油区低效井的现状,研究不同类型油藏低效井存在的原因及其潜力,提出了不同类型低效井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胜利油田低渗油藏储量丰富,目前多采用水平井开发方式,但常规钻井液往往会对储集层造成伤害,降低油气井产量。因此,有必要选择一种适合的钻井液体系。对有机盐强抑制可降解钻、完井液技术进行了筛选,并在胜利油田多个区块进行了现场应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有机盐强抑制可降解钻、完井液体系对胜利油田低渗储集层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显著提高油气产量,提高勘探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17.
胜利油田特殊结构井开发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技术探索、研究试验、推广应用和新技术攻关,胜利油田发展形成了底水油藏、屋脊断块油藏、稠油油藏、地层不整合油藏及整装油藏特殊结构井地质油藏工程设计技术、钻井完井采油配套技术,形成了水平井、大位移水平井、分支水平井、鱼骨状分支水平井、老井侧钻水平井、老井侧钻定向井等井型.已在各类油藏181个开发单元完钻各类水平井586口,284个开发单元完钻老井侧钻定向井742口,年产油量分别达到119×104t和79×104t,累计产油已分别达到825×104t和409×104t.特殊结构井开发技术已成为胜利油田新、老区增产稳产的主导技术之一,近年来在薄层油藏、特高含水期厚层正韵律油藏、潜山特稠油油藏、特超稠油油藏、复杂断块油藏特殊结构井油藏描述、油藏工程优化设计、钻井工艺、完井工艺、采油工艺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现场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图10参35  相似文献   

18.
孤岛油区浅层气藏开采规律浅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孤岛油区气藏是胜利油田开发较早的气藏之一,也是目前胜利油区最大的浅层气藏,目前已进入开发后期。随着采出程度的提高,出现了地层压力逐年下降,停产井增多,气井出砂出水严重,低产能井增多等诸多问题。通过进行气藏精细描述研究,分析各类含气砂体的开采规律,明确该气藏资源动用、采出、封闭、剩余等情况,以提高该气藏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9.
胜利油区稠油油藏注蒸汽热采后储层物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将胜利油区稠油油藏在不同开发方式、不同开发阶段完钻的热采密闭取心井岩心分析资料,与邻近或相同沉积条件下的老取心井的岩心分析资料进行对比,探讨了碎屑岩稠油油藏储层参数经过注蒸汽热采后的变化特点、变化机理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总结了稠油注蒸汽热采与常规注水开采后的储层特性变化异同点,为稠油热采过程中制定改善储层渗流条件、提高油藏采收率的对策或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北部卫星油田多类型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卫星油田是松辽盆地北部除大庆长垣以外葡萄花油层储量丰度、单井产量最高的油田。通过对油田内探井和开发井的研究分析,从生油条件、构造和断裂的形态及演化史、沉积相展布、储层特征及各开发区块油水分布特征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卫星地区的油水分布规律和油藏类型,并分析了成藏控制因素。卫星油田构造、断层、砂体的不同配置关系形成了多种油藏类型,以断层一构造油藏为主,其次是断层一岩性油藏和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