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夏良东 《住宅科技》2007,27(8):40-43
居住区交往空间是居民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户内、户外空间:文章从交往空间营造的必要性、层次性、功能性加以综述,旨在通过交往空间的营造,创造出积极、健康的交往氛围,促进居民交往,使居住区成为亲情和谐的家园。  相似文献   

2.
陈鸿 《四川建筑》2003,23(4):8-9
针对现代居住区规划中交往空间的不合理设计,从空间构成形态和交往行为特征两方面分析传统住区街巷式交往空间,以期对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3.
户外交往空间是居住小区最为公众化的空间领域,它不仅是户外休闲的一个重要场所,同时在塑造小区整体形象方面也具有突出作用。针对当前居住区户外空间中存在的交往问题,总结居住区交往空间建设的手法,并以广地花园规划设计方案为例,分析其交往空间的创造。  相似文献   

4.
居住区的户外空间是老年人交往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关乎老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适老化设计应从老年人生理、心理活动特点出发通过分析老年人的交往行为模式,提出户外交往空间的适老化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5.
吴松 《山西建筑》2008,34(8):63-64
对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造和谐的邻里交往空间的措施,以达到通过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给人提供良好的交往空间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和城市土地的紧缺,高层居住区成为当今居住区的主流。住房商品化带来了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自由选择,居民异质性增强,邻里交往淡化。面对高层居住区淡薄的邻里关系,提出了"半网络"规划模式,在水平空间和垂直空间层面探讨利于邻里交往的居住区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7.
浅谈居住区的户外交往空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庆华 《山西建筑》2002,28(6):12-1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注重相互间的交往,而现代居住区户外环境设计,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交往的场所。人是交往的主体,而交往的场所是交往空间的载体,户外交往空间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对空间利用和交往的效果,这也将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2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住宅建设迅猛发展,城市居住环境得到很大地提高,但往往片面追求空间环境形式化,地域特色缺失,缺乏对人的交往需求的分析研究,导致居住区的交往危机日益严重,居民社区意识淡漠、缺少归属感。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居民的需求出发,通过对居住区交往空间特征研究分析,来探讨总结利于居民户外交往的空间环境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
浅析居住区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的要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程 《山西建筑》2006,32(9):20-22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居住区邻里空间中存在的交往问题,分析居住区邻里交往发生的内在原因及其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指出邻里交往对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提出在设计过程中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广州三个典型的居住区适老化户外交往空间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概括出影响老年人交往的几大因素,包括对场地的需求、场地类型以及场地色彩、尺度等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老化的居住区交往空间改造策略并将其运用于实证。  相似文献   

11.
孔磊 《山西建筑》2007,33(29):29-30
通过对交往空间的概念分析以及当今中国住区邻里交往的现状,以共享空间的理念提出针对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的一些设想,以促进住区人类活动与交往,真正实现居住和谐和整个住区和谐。  相似文献   

12.
刘俊 《安徽建筑》2008,15(1):20-21,27
人们的交往活动不仅是自身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住区是这一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当建筑师在规划和设计住区的同时,也是在为人们的交往行为提供背景和起点。文章针对当今住区中交往行为的特点,从住区规划、底层空间利用、住区步行道与活动场所的结合三个方面提出了改善小区的交往空间的一些方法,希望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新建和改造中的住区创造出积极的交往空间。  相似文献   

13.
住区室外活动场地是居民运动健身、交往休憩的重要场所,是塑造健康住区的重要元素。本文通过对其本质功能的剖析,阐明居民的活动机会才是场地量化的核心。在此认识基础上,提出场地量化应实现两个转变,并通过这两方面,建立场地数量与质量间更加紧密的联系,形成适于管理操作的健康住区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4.
住区邻里交往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建和  严钧  梁智尧 《华中建筑》2008,26(11):131-135
该文通过对住区邻里交往现状及问题的分析,结合调查提出了一些设计对策,以期从邻里交往的角度对住区规划与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聂微 《山西建筑》2011,37(17):34-35
结合高层住宅对环境的要求,对高层居住区底部空间设计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目前高层居住区底部空间存在的弊端,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加多层次交往空间,改变入户方式,建立适宜的室外环境等解决方案,以改善高层居住区环境。  相似文献   

16.
郝宏丽  王润生 《山西建筑》2007,33(15):25-26
通过对银川几大小区调查研究和有关资料的查阅,按照交往空间的场所与时间的特性,总结了小区交往空间的特征,指出在设计中考虑这些因素有助于创造人性化的交往空间,且促进交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居住区边界空间作为居住区与城市相交接的过渡性空间,是居住区与城市交流的前沿地带.丰富的边界空间是居住区良好的对外展示窗口,也增强了街道的视觉效果,具有重要的城市意义.当前居住区大多以封闭的姿态面向城市,居住区边界空间呈现出僵硬冷漠的表情.论文从促进居住区与城市交流互动的角度展开对居住区边界空间的研究,以居住区与城市的衔接方式对边界空间的形式进行划分和比较,并提出了一些提出改善居住区边界空间的设计手法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饶宇飞 《山西建筑》2006,32(16):11-12
从住区层面属性的改变、住宅设计、社会生活的变化多方面分析了新形势下影响邻里交往的诸因素,以期对居住区的规划、空间、环境及场地服务设施等设计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随着交通工具、通讯设施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圈子已经远远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越来越多的交往发生在远离社区的外部环境中,以往繁荣的邻里交往已经愈发难以见到:在此种奈件下,重塑社区以往的繁荣,增加邻里间的交往,就变成了一个棘手的课题。在此种前提下,在社区中设计出合理、好用的交流活动空间就成为了创造邻里交往的先决条件。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北京住区中的交流空间却普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为题。本文将结合作者在调研中所的返现,分析北京居住区交流活动空间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人性化”交往空间——居住区中心绿地景观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菁  罗志远 《华中建筑》2008,26(7):106-109
居住区中心绿地是居民密切交往的空间,其景观设计应以对人的终极关怀为核心,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及人与环境的融合,以创造出有特色的交往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