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了了解马达加斯加蓝色蓝宝石的颜色特征,采用GemDialogue颜色系统对其进行了描述与分级.对比世界上主要产地(澳大利亚、斯里兰卡、柬埔塞、缅甸)蓝宝石的颜色特征发现,马达加斯加蓝色蓝宝石样品的黑色罩过高,使得其最终的颜色等级大多在1~4范围内,属于"商业级".为了进一步确定马达加斯加蓝色蓝宝石样品的颜色特征及其与全Fe,Ti质量分数的关系,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和电子探针测试了样品.结果显示,随着全Fe与Ti质量分数的增加,样品的蓝色加深;当蓝宝石样品中全Fe的质量分数为0.02%~0.75%、Ti的质量分数为0.006%~0.040%且其全Fe与Ti质量分数比值为10~30时,蓝宝石样品的颜色为纯正蓝色;当超出此范围时,蓝宝石样品通常含有绿色或紫色色调.  相似文献   

2.
蓝宝石的颜色成因一直是矿物和宝石学者研究的重点,文章运用矿物物理学等有关理论对山东黄色蓝宝石的紫外—可见吸收带成因归属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得出,山东黄色蓝宝石呈色主要是过渡金属离子的d—d跃迁、Fe2 —Fe2 耦合对、Fe2 —Fe3 耦合对和Fe2 —Fe3 电荷转移跃迁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一组处理和未处理蓝宝石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探针、红外光谱仪、激光诱导离解光谱仪、偏光显微镜等仪器进行测试分析,对比处理和未处理蓝宝石样品的成分、结构及谱学特征差异。红外光谱测试显示,未处理蓝宝石样品存在3 311cm~(-1)处的吸收峰,处理蓝宝石样品此峰缺失,表明处理蓝宝石样品经过氧化热处理。电子探针和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离解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处理蓝宝石样品中增加了Ti、Fe、Co,使蓝宝石呈深蓝色。充填物对蓝宝石的裂隙起到了修复、填补和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温热处理橙色蓝宝石的赋色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马达加斯加橙色蓝宝石的颜色究竟是扩散处理致色, 还是高温热处理或辐照处理赋色? 就此争议问题, 采用ICP-MS、 EPMA、 ESR、 UV等分析测试方法, 对这种橙色蓝宝石进行综合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橙色蓝宝石的化学成分以相对富Cr、贫Fe和Ti为特征, 自外向内过渡金属离子化学配比相对均匀, 少数样品表层中Be的丰度存在局部富集现象. 由Fe-O-杂质离子心的作用导致吸收谱带位移至可见光蓝紫区(454 nm), 并叠加在由Cr3+离子的4A2(4F)→4T1(4F)自旋允许跃迁致吸收谱带之上, 它与Cr3+离子联合吸收后的残余能量组合成橙色蓝宝石的色调. 初步证实, 外来的Be2+不属致色离子, 它不直接参与蓝宝石呈色, 而是起到一种类似活化剂或拓展空位的作用; 高温、增氧及Be活化剂是导致橙色蓝宝石显橙黄色的主要外因条件; Fe-O-杂质离子心、 Cr3+和Fe3+离子是橙色蓝宝石致色的主要内因条件. 推测高温热处理的温度与时间间隔、替位杂质(Fe, Cr, Ti)离子的价态与浓度及晶格缺陷密度共同制约了橙黄色色层的厚度.  相似文献   

5.
针对近期市场上出现的一种体色呈蓝色或淡蓝色的Be扩散处理蓝宝石,采用EPMA,LA-ICP-MS、激光拉曼光谱仪、UV-NIS分光光度计等分析测试仪器,对50粒Be扩散处理蓝宝石样品的化学成分、拉曼光谱、UV-NIS吸收光谱特征进行了研究。测试与研究结果表明,这种Be扩散处理蓝宝石样品中,Be的质量分数最低为5.28×10-6%,最高为17.51×10-6%,平均为8.74×10-6%;其内普遍含有形态各异的斜锆石熔融或假象包裹体;由于Fe3 离子d-d电子跃迁,导致形成了样品的吸收光谱a带(377,386,451 nm)。在高温条件下,由Be扩散诱生的色心可能是导致蓝色蓝宝石呈色的主要缘由。  相似文献   

6.
对天然无色—浅黄色方柱石样品进行电子辐照改色处理,并对部分改色后为褐色/烟紫色的样品进行了热处理,肉眼观察颜色变化情况并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结果显示,电子辐照处理可使无色—浅黄色方柱石样品变为紫色、黄色,部分样品带棕褐色调。经电子辐照处理成紫色的方柱石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黄绿区有宽的吸收带;辐照处理成黄色方柱石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吸收峰位置与天然方柱石基本一致,蓝紫区的吸收明显增强。笔者推测电子辐照致方柱石产生紫色的原因与天然紫色方柱石颜色的成因可能相似,而产生黄色的原因可能与O-色心有关。加热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恒温时间为2h,恒温温度在500℃以下时,辐照产生的不理想的褐色调不能被有效消除;恒温温度为600℃,恒温时间2h以上时,辐照改色的样品褪色为近无色—浅黄色;加热气氛对方柱石颜色变化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利用金属蒸气真空弧(MEVVA)离子源将金属Fe,Co,Cr,Ti和Nd离子注入无色人工合成蓝宝石,在一定的注入条件下和退火过程中,获得了不同颜色的蓝宝石,利用RBS和XRD分析了掺杂层中的金属元素浓度分布和物相变化,对退火态样品的可见光吸收谱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掺杂元素种类,浓度分布和物相变化对蓝宝石着色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测试样品为黑龙江省穆棱地区碱性玄武岩产出的红、蓝宝石。利用常规的宝石学方法测试,获得穆棱红、蓝宝石的宝石学特征。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种类丰富的包裹体,激光拉曼对包裹体成分测试可知,样品内含有大量富含CO_2的气液包裹体和被破坏的针状包裹体。结合紫外-可见光谱以及LA-ICP-MS测试结果,分析得到穆棱红、蓝宝石的颜色成因:红宝石由Cr、Fe、Ti共同致色,黄色蓝宝石由Fe致色,蓝色蓝宝石主要由Fe、Ti共同致色。红外光谱显示样品中只有深色蓝宝石在3 309,3 233cm~(-1)处存在明显谱峰,证明深蓝色蓝宝石内有还原性羟基存在。依据实验所得数据及前人研究,推测深蓝色蓝宝石为碱性玄武岩相关的幔源蓝宝石,其它品种(红宝石、黄色蓝宝石)则在形成过程中经过了后期的区域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9.
硅硼镁铝石是一种硼硅酸盐矿物,品质优良者可作宝石,属于稀有品种。本文利用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仪、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对宝石级绿蓝色硅硼镁铝石进行测试,分析其谱学特征与致色机理。结果表明,硅硼镁铝石样品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均显示出硼硅酸盐特征谱峰,红外光谱中1500~1300 cm-1范围内吸收峰由B-O伸缩振动引起,Si-O、Al-O伸缩振动与B-O弯曲振动导致1100~800 cm-1区域内出现吸收峰,575、429 cm-1与Fe-O伸缩振动有关;拉曼光谱中864、760 cm-1处拉曼峰分别归属于B-O伸缩、弯曲振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显示,样品的绿蓝色是由紫外区(200~400 nm)较窄吸收带和蓝色区与绿色区(440~560 nm)透过窗所致。274、390、446、457 nm处吸收峰分别归属于Fe3+中6A1→4A2 (F)跃迁、6A14  相似文献   

10.
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电子探针和光纤光谱仪对一颗具有三变色效应(紫色、蓝色、绿色)的石榴石进行化学成分和颜色成因分析。基于电子探针数据计算了该石榴石的晶体化学式,以Grs-Prp-(Alm+Sps)图解投影圈定了其名称为含铁钙锰质镁铝榴石,以V为主导,Mn、Fe、Cr协同引起变色效应。紫外-可见光谱中以450nm为中心的宽吸收带由Fe和Mn引起,以575nm左右为中心的宽吸收带则由V和Cr共同引起,可见光区两个强度接近的宽吸收带是样品在白炽灯与日光下颜色不同的直接原因。白炽灯下,样品对黄绿光波段的强烈吸收导致样品呈紫色;弱日光灯下样品对橙光区产生剧烈吸收导致样品呈现蓝色;强日光灯下样品对红光区大范围吸收致使绿光残余占主导,样品呈现绿色。高质量分数V的吸收峰位往中短波段扩展,与中短波段的Mn和Fe的吸收峰形成耦合所致,以508nm左右为中心的狭窄低透过率区连接两个宽吸收带对该样品的三变色效应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原子吸收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宝石学常规测试等分析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两种颜色的新疆"昆仑金玉"样品的宝石矿物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昆仑金玉"的矿物组成为蛇纹石,深绿色品种为叶蛇纹石,黄绿色品种为利蛇纹石,深绿色品种的硬度高于黄绿色品种;"昆仑金玉"的颜色与Fe元素的质量分数密切相关,黄绿色品种中Fe的质量分数高于深绿色品种,其中,不同的Fe~(3+)/Fe~(2+)比值致"昆仑金玉"呈现不同的色调;深绿色品种中的叶蛇纹石和黄绿色品种中的利蛇纹石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均展现典型的片状外观,深绿色品种中的叶蛇纹石边缘为参差状,而黄绿色品种中的利蛇纹石发育圆化的边缘,这种形态的差异说明两种蛇纹石具有不同的内部结构。红外光谱结果显示,3 644cm~(-1)处"肩状"吸收峰的出现,说明深绿色品种中的叶蛇纹石和黄绿色品种中的利蛇纹石具有不同的内部结构。  相似文献   

12.
桂林水热法合成红、蓝宝石的宝石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桂林水热法合成红宝石带有橙色色调,具有与天然红宝石及橙红色蓝宝石没的吸收光谱,由Cr^ ,Mn^3 ,Ni^3 等过渡离子致色,浅黄色合成蓝宝石由Ni^3 致色,与天然黄蓝宝石的吸收光谱特征不同,最具普遍意义的鉴定特征是种晶片残余,呈面现状分布的法埃状包裹体以及缺少明星的生长纹理的和含水的红外吸收光谱。  相似文献   

13.
翡翠皮壳的主色有黄色、白色、黑色和红色等,为翡翠的次生色。非主色常不规则分布,多为翡翠的原生色。具色调较深黄色皮壳的内部玉石常出现偏蓝绿色,偶见红色、黄色,主要由Fe2 /Fe3 致色;具色调较浅黄色皮壳的内部玉石常呈淡紫色,偶见淡绿色,其含Fe量较低,色调浅。具白色皮壳的内部玉石常出现白色或无色,其致色元素的质量分数低。具黑色皮壳的内部玉石可呈现鲜绿色、蓝灰绿色、茄紫色、灰白色及黑色,其成因多种。皮壳非主色中的绿色(俗称"松花")和黑色(俗称"癣")是内部原生色在皮壳的直接反映,根据其分布特点可以直接判断翡翠内部的颜色及其分布。  相似文献   

14.
目前,对于长波紫外线下钻石荧光的颜色描述大多数采用肉眼观察,缺乏颜色定量分析。采用USB4000光纤光谱仪及365nm的发光二极管作为紫外线光源测试了45颗天然无色—近无色钻石样品的荧光光谱数据,并结合色度学理论,获得其荧光颜色的色品坐标,将钻石的荧光颜色大致分为3类。在同样强度的365nm紫外线激发下,结果显示:(1)钻石样品的蓝色荧光在饱和度和强度上均比其它颜色荧光的高,绿色荧光次之,其余荧光颜色微弱;(2)肉眼观察钻石样品的荧光呈现粉色和橙黄色时,其所测试数据在CIE色度图中的位置均位于蓝色区域,而肉眼观察为绿色荧光在CIE色度图中的位置在绿色区域;(3)蓝色荧光的亮度和饱和度均比较高,且荧光光谱的波峰位置基本相似,主波长分布于471~483nm中并在CIE色度图中各点的位置相对紧凑,而绿色荧光的波峰不定,主波长分布于473~510nm中并在CIE色度图中的位置比较分散。  相似文献   

15.
以山东青花7号花生为原料,进行不同波长光照萌发实验。采用凯氏定氮法、液相色谱法等方法,对萌发花生营养和活性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波长为380~450 nm、450~475 nm、495~570 nm、570~590 nm、620~750 nm、380~760 nm的紫光、蓝光、绿光、黄光、红光、日光及避光萌发48 h,花生中脂肪含量减少。蓝光、日光光照萌发48 h蛋白含量显著增加,其他波长光照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蓝光、绿光、黄光、红光、日光及避光萌发48 h还原糖含量为1.4%~2.33%,是原料的1.56~2.6倍。生育酚含量降低,红光光照萌发过程中多酚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萌发48 h含量达2.11 mg/g,为原料的1.17倍。白藜芦醇总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紫光、红光光照萌发48 h,白藜芦醇总量分别为13.38 mg/kg、12.01 mg/kg,约为原料的3倍,γ-氨基丁酸含量均提高4倍以上。综合分析,不同波长光照处理可提高花生的营养和活性成分,该研究为优化花生萌发方法及研发萌发花生食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云南祖母绿的呈色机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化学成分和可见吸收光谱,对云南祖母绿的呈色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云南祖母绿的颜色是V^3 ,Cr^3 ,Fe^3 共同作用的结果。高V^3 和Fe^3 含量是云南祖母绿的颜色以绿色、黄绿色为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对缅甸、越南带有蓝紫色调的天然红宝石样品进行了热处理改善工艺研究,采用激光诱导离解光谱仪(LIBS)和X射线荧光能谱仪(EDXRF)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测试,结果显示,样品中含有Al、Fe、Cr、Ca、Mg、Ti、Si等元素,且随着红宝石紫色调的加深,Fe的质量分数增加。热处理实验中对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及速率、添加剂等适当调控,从而得出最佳实验方案;利用USB 4000对处理前、后的样品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在温度为1 580℃,氧化氛围,添加剂为硼酸钠和三氧化二铝的条件下的热处理工艺,能够很好地改变微量元素Fe,Ti的存在状态,减少由其产生的紫色调、蓝紫色调,使红色纯正。由于样品裂隙发育,即使有助熔剂充填,也并不能很好的改善其透明度,只是在裂隙中残留下白色物质。  相似文献   

18.
腊八蒜绿变色素的分离提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试验初步确定了提取分离大蒜绿变色素的方法 :体积分数 75 %乙醇提取绿变色素 ,色素经弱阳离子交换树脂CG 5 0 ,sephadexLH 2 0柱层析分离 ,得到了构成绿变色素的蓝色素和黄色素 2条色带 ,两者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 5 90nm和 440nm。通过试验证明了黄色素为蓝色素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19.
蓝方石是方钠石族矿物中的一个稀有宝石品种,德国埃菲尔地区产的蓝方石有着非常独特而艳丽的蓝色,近年来被广泛地运用到国际珠宝品牌的高级定制中。本文对来自德国埃菲尔地区的宝石级蓝方石原石及刻面宝石样品进行了一系列常规宝石学测试,并运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及拉曼光谱仪等大型仪器进行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蓝方石的折射率为1.50左右,相对密度2.42~2.48,手持分光镜下橙黄区有弱吸收带,长波紫外光下具有中-强的橙色荧光。除了Fe,Cu致色元素以外,不同价态的硫离子根(S3-,SO42-,S2-)也是导致其独特蓝色的主要原因之一。红外光谱在1 118、1 007、726、700、650、611、540、448cm-1处的吸收峰和拉曼光谱在448、545、989、1 089和1 628cm-1处的吸收峰为蓝方石的诊断性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如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处理光的波长等因素对啤酒花中黄腐酚(xanthohumol,Xn)光异构化的影响。方法啤酒花样品在不同光照强度、光照时间、波长和不同颜色玻璃瓶储藏条件下处理后,于OD_(370)处测量Xn含量。结果相同功率光源的紫外光引起Xn异构化较白光显著(P0.05),白光照射Xn样品随着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的增大,Xn光异构化程度提高;相同功率光源及光照时间条件下,红光[(625±5)nm]、黄光[(590±5) nm]、绿光[(555±5)nm]、蓝光[(450±5)nm]处理引起的Xn异构化速度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蓝光最强,其次是绿光、红光、黄光;白光光源光照条件下,深棕色玻璃瓶储存对Xn的稳定性显著优于绿色、蓝色、无色玻璃瓶等(P0.05),并且深棕色玻璃瓶长期储存Xn显著优于绿色玻璃瓶(P0.05)。结论光照时间、波长及储存条件对Xn光异构化有显著的影响,且避光储存利于Xn稳定,这为含有Xn的饮品、食品、保健品等的光照或包装条件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