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水西沟群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基于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对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水西沟群的层序地层特征及勘探潜力进行了研究.根据地震、钻井及测井资料显示的界面特征,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4个初始湖泛面、4个最大湖泛面,据此将研究区侏罗系水西沟群划分为JSQ1、JSQ2、JSQ3、JSQ4 4个三级层序,12个体系域.对各三级层序特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水西沟群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沉积体系分布格架和地层层序模式.据八道湾组一段及三工河组二段一砂层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及油气显示情况,认为这两个层段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勘探的主要方向为与辫状河道砂体有关的岩性圈闭和低幅度背斜圈闭.  相似文献   

2.
陆相断陷盆地古地貌控砂研究较为成熟,但由同沉积构造的活动及其配置所产生的古地貌动态变化对沉积物砂分散体系控制的研究较少。通过对辽西低凸起中南段东营组构造-层序地层和沉积相开展整体和系统性研究,依据体系域界面和各体系域内三角洲地震反射构型的变化,有效地识别了东二层序的低位、水进和高位3个体系域,建立起研究区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地层单元精细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对层序格架内古地貌和沉积体系发育和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等沉积体系;辽西低凸起边界断层从北向南依次发育3个调节带,调节带的平面和空间差异活动控制了三角洲朵体的迁移。根据对各体系域砂体特征的描述,在东二层序识别了断层-岩性、上倾尖灭、岩性和地层超覆等4种地层-岩性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3.
哈密坳陷三叠系是重要的烃源岩和储层,综合地震、测井、沉积和古生物等资料对其进行层序地层综合划分,将其分为1个二级层序和4个三级层序,各三级层序分别由3个体系域组成,主要发育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哈密坳陷三叠系主要发育辫状河、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5种沉积相,其中曲流河三角洲相和辫状河三角洲相是主要的储集体发育相带,湖泊相是有利的烃源岩和盖层发育相带。早、中三叠世哈密坳陷中南部缓坡带广泛发育辫状河相,北部、西北部主要发育曲流河相;晚三叠世黄山街组和郝家沟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克拉玛依组沉积晚期哈密坳陷北部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相,是寻找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4.
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探讨及其在济阳坳陷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了更确切的了解冲积-河流相地层格架的时空分布规律,归纳和总结了冲积-河流相层序、准层序组及体系域的划分依据。结合济阳坳陷新近系岩心、地震、测井等资料,对冲积-河流环境层序地层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低水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冲积扇及辫状河,水进体系域主要发育低弯度曲流河,高水位体系域主要发育高弯度曲流河,水退体系域时期由曲流河向辫状河过渡。济阳坳陷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下段可划分出七个准层序组:馆陶组分为四个准层序组;明化镇组下段划分为三个准层序组。  相似文献   

5.
该文根据布海合隆地区泉头组河流相及其各层序地层单元在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中的发育特征,从他生旋回和自生旋回的角度分析了3种河流类型形成机制的差异,并根据他生旋回的控制因素———基准面的变化情况,划分出了本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了河流相层序地层学模式:低水位体系域以侧向加积为主,以发育辫状河为特征;水进体系域以垂向加积为主,以发育网状河为特征;高水位体系域以侧向加积为主,以发育低能曲流河为特征;水退体系域以侧向加积为主,以发育高能曲流河为特征.   相似文献   

6.
济阳坳陷新近系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对济阳坳陷新近系层序类型、体系域类型等研究表明,冲积—河流相地层的体系域划分具有四分性特征。印主要发育低位体系域、扩张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当基准面缓慢下降时,还可发育收缩体系域。冲积—河流环境下.准层序组边界主要依据较大规模河流底冲刷及厚层粗碎屑沉积、相对稳定的泥岩及古土壤、岩性组合及其测井响应等识别;有时,准层序组的边界与层序边界相一致,据此可将新近系分为10个准层序组。济阳坳陷新近系的沉积相类型及其演化研究表明,济阳坳陷新近纪由早至晚经历了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体系、辫状河—低弯度曲流河过渡体系和高弯度曲流河—泛滥平原沉积体系3个阶段,主要相类型有冲积扇相、辫状河及曲流河。  相似文献   

7.
通过岩心、测井、地震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二叠系梧桐沟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以及沉积相的识别,进而研究了层序沉积体系的分布配置关系,揭示了探区主要气藏分布规律。研究认为,滴南凸起二叠系梧桐沟组可以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Ⅰ-1和SQⅠ-2,SQⅠ-1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而SQⅠ-2主要发育水进体系域,为泛滥平原沉积。SQⅠ-1为主要产气层段,该层段有利油气聚集区主要位于构造隆起区所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河道砂及河口砂坝上。  相似文献   

8.
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上第三系馆陶组上段的沉积地层开展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模型和油藏精细地质模型,为提高油气采收率奠定了基础。与已有的国内外层序地层划分方法不同,文中依据沉积构造、岩性及颜色、粘土矿物类型和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及其在垂向上的变化等特征所反映出的河水位的变化情况,划分出河流洪泛期、丰水期和枯水期;识别出洪泛期、丰水期和枯水期3种体系域类型,分别发育漫积、侧积和慢积3种准层序组沉积类型。由此建立了洪泛期体系域、丰水期体系域辫状河、丰水期体系域曲流河和枯水期体系域4种河流相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9.
地震资料识别的层序界面精度低于测井资料建立的空间层序格架精度,难以满足具层圈闭特征岩性圈闭勘探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井-震时频匹配分析与地震全反射追踪相结合的地震隐性层序界面识别及高频层序格架建立方法,主要包括逐级细化的测井时频分析与井-震标定,得到与测井资料相适应的地震反射旋回变化关系;在小时窗地震时频分析基础上,通过地震全反射追踪技术,建立高频空间层序格架。利用该方法建立的层序格架中的层序界面既具有反映沉积旋回变化特征的明确地质含义,又具有足够的分辨率,能有效识别地震资料中采用常规方法难以识别的隐性层序界面,进而满足岩性圈闭识别、描述等对于层序地层研究的精度要求;结合吐哈盆地西缘地区侏罗系等开展了实例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方法的提出有助于深入挖掘现有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潜力、开展地震高频层序地层研究和岩性油气藏勘探。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侏罗系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准噶尔盒地红车断裂带对侏罗系采用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对确定层序内部沉积体系类型及展布、预测有利地层岩性圈闭分布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其进行层序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本次通过对地震、钻井、测井和露头资料的分析,进行井间对比及井-震对比,着力识别层序界面并深入解剖层序内部构成,继而划分体系域,在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侏罗系识别出6个三级层序和9个体系域,较好地解决了该区地层划分和对比问题。  相似文献   

11.
黄河口凹陷馆陶组主要为辫状河沉积,泥岩盖层缺乏,勘探未予重视。通过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黄河口凹陷南部斜坡带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两种沉积体系。利用河流相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建立了研究区馆陶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了2个三级层序(SQG2和SQG1),每个三级层序都包含一个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和一个低可容纳空间体系域。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该区馆陶组沉积层序演化特征,在SQG2层序低可容纳空间体系域发育期,研究区为辫状河沉积,主要发育多期复合的辫状河道砂体,在SQG2层序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发育期,研究区为曲流河沉积,主要发育孤立的点砂坝砂体和高比例的泛滥平原泥。SQG1层序演化特征与馆陶组下段类似,由于SQG1层序发育时期,可容纳空间处于较高水平,因此SQG1段砂体的粒度和砂岩百分含量比馆陶组下段整体偏小。黄河口凹陷南部缓坡带馆陶组的两套曲流河沉积可以作为良好的盖层,为油气聚集创造条件。在本次研究的指导下,研究区相继获得了一定的油气发现。  相似文献   

12.
河流相沉积中的准层序——以四川中部须家河组为例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在详细分析了曲流河、辫状河沉积动力学特点的基础上,在四川中部须家河组河流相沉积中初步建立了3种河流相沉积的准层序模式。其中,在曲流河沉积中发育2种准层序模式,其一为粒级向上变细准层序,表现为与河道水体逐渐向上变浅相对应的水下河道(滞留沉积)-边滩-水面之上的天然堤、泛滥平原的相序组合;其二为粒级向上变粗的泛滥平原、决口扇交替沉积相序组合的准层序。辫状河准层序大多表现为粒级向上变细、与河道水体向上变浅相对应的水面之下河道(滞留沉积)-心滩-水面之上的漫滩沉积相序组合的准层序,而粒级向上变粗的准层序不发育。河流相准层序界面是河道砂体底部的冲刷侵蚀面,也是与湖(海)盆准层序边界湖泛面或者海泛面在陆上所相对应的界面,但河流相准层序界面更与海相沉积中海侵滞留沉积物而非暗色泥岩的准层序界面特征相近似。在粒级向上变粗的泛滥平原-决口扇或决口河道沉积中,准层序界面为暴露过泥岩与上部洪水期的暗色泥岩间的界面。在建立了河流相准层序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四川中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河流相沉积地层,进行了准层序在垂向相序叠加样式与时空演化关系的分析,并探讨了河流相准层序中非均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上古生界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上古生界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含气层系,天然气的聚集受相带的控制,其主产层均为三角洲沉积体系。通过对盆地中东部上古生界野外露头、岩心及测井曲线等的综合分析,将区内上古生界三角洲沉积体系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及曲流河三角洲。分析表明,研究区两类三角洲沉积在岩性、沉积构造、沉积序列、测井曲线等方面存在差异。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发育在中二叠世下石盒子组下部盒8、盒9段气层组,主体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曲流河三角洲主要发育在早二叠世山西组山2段气层组,以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勘探实践表明,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对于研究区天然气的富集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今后应重点加强对山2段气层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有利储集相的寻找,同时兼顾盒8、盒9段气层组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西部侏罗系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16,自引:9,他引:7  
综合利用露头、岩芯、钻并、地震和古生物等资料,应用地层基准面原理,对准噶尔盆地西部侏罗系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识别出6个不整合面即层序边界,按此物理界面将诛罗系划分出5套层序,建立起了与盆地统一的等时地层格架.各层序的内部构型呈现多种形式.层序1的长期基准面上升旋回由砂砾质辫状河冲积扇构成,长期基准面下降旋回由滨浅湖→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构成.层序2的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呈现由底部充填于切蚀谷的辫状河河道砂砾岩→网状河→曲流河→三角洲序列;长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主要由滨浅湖→三角洲前缘构成.层序3的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由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构成;长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由滨浅湖→三角洲前缘相构成.层序4、层序5以发育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为主.  相似文献   

15.
The sandstone in Jurassic Yan'an formation of the Jiyuan area is an important oil exploration target in the Ordos Basin, medium China.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Yan'an Formation in Jiyuan Oilfield was interpreted jointly with sedimentary structure, characters of sedimentary sequence, and logging data in this study. It was considered that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tenth member of Yan'an Formation was braided river, which mainly contained three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including braided channel, channel bar, and floodplain deposits. The distribution and model of the braided river deposits of the tenth member of Yan'an Formation was concluded.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若参 1 井岩心、录井、测井资料,结合新的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塔东南坳陷侏罗系各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相展布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探讨了沉积相变化与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认为若羌凹陷早-中侏罗世是断陷盆地,早侏罗世发育冲积扇和辫状河三角洲,中侏罗世以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为主;晚侏罗世演变为坳陷盆地,以河流沉积为主。若羌构造带和民南构造带是较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7.
辽河滩海地区下第三系沉积体系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测井沉积学分析手段,对辽河滩海地区下第三系的沉积体系及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识别出6种主要沉积体系类型,即泛滥平原、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湖底扇及湖泊相。油气勘探实践表明: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泛滥平原沉积体系发育了该区最重要的储集砂体;湖底扇沉积体系发育的砂体是潜在的、具有良好油气勘探前景的储集层。  相似文献   

18.
春光地区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重要的含油气区块之一,新近系沙湾组为主要的产能、探明储量贡献层系。为满足精细勘探的需求,亟需对沙湾组的沉积特征、沉积演化和成藏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通过地层沿层切片分析,认为研究区发育辫状河、曲流河沉积,且同一时期存在“东辫西曲”的沉积特征,明确了不同时期的沉积演化过程;通过构造沉降及地形、基准面旋回变化、物源供给及古气候分析,明确河型转换控制因素;通过对不同河型油气藏成藏特点及识别特征的分析,建立了新的成藏模式,形成立体成藏格局;结合成藏认识,明确了有利勘探方向,有效拓展了勘探领域,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为春光地区的增储上产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根据岩心、电测曲线、录井、分析化验和地震等资料,分析了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白垩系泉头组储层特征、沉积相类型以及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东南隆起区泉头组岩性以氧化较强的紫红色砂岩和粉砂岩沉积为主,储层成分主要由石英、长石、岩屑及微量造岩矿物组成,属低孔、低渗型致密储层。结合重矿物组合和砂岩百分含量分析法确定了盆地主要受梨树-桑树台、长春-农安和榆树-扶余三大水系控制,自东向西,沿着沉积盆地边缘至凹陷区方向,砂岩百分含量逐渐变小。泉头组沉积整体上表现为沉降速率快、粗粒沉积物快速充填的特点,具有陡坡成扇、缓坡成河的沉积特征。层序V-q1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和冲积扇沉积,层序V-q2和层序V-q3为从辫状河沉积过渡为曲流河沉积的过程,主要发育了冲积扇、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体系,层序V-q4辫状河到曲流河的过渡结束,完全表现出曲流河沉积特征,长春-农安与榆树-扶余两个水系在此时期于长春岭背斜带汇聚,形成了泉头组末期的河流沉积。  相似文献   

20.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测井与地震等资料,对鄂尔 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 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 叠系延长组长 81 -长 63 小层(LSC3)作为一个完整的长期基准面旋回,进一步细分为 3 个中期基准面旋 回,即 MSC3-1,MSC3-2 和 MSC3-3。 其中,MSC3-1 相当于长 81 小层,该沉积期湖盆强烈坳陷,砂体叠 置样式以加积和退积为主;MSC3-2 相当于长 73 -长 72 小层,该沉积期湖盆快速扩张,达到延长组沉积 期的最大湖泛,主要发育欠补偿环境下的暗色泥页岩;MSC3-3 相当于长 72 -长 63 小层,该沉积期湖盆 开始收缩,砂体叠置样式以进积为主。 陇东地区延长组沉积相可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 泊以及浊积扇等 4 种类型。 MSC3-1 沉积期研究区以发育南西物源的辫状河三角洲为主;MSC3-2 沉积 期湖泊占据了主体地位,深湖中常见浊积砂体;MSC3-3 沉积期湖泊萎缩,以来自南西物源的辫状河三角 洲和来自北东物源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