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John.  SL 姚义强 《电子工程》1995,(3):23-35,12
迄今为止,已发表现了许多雷达系统的综述性论文,这些综述性论文是,1975年国际雷达会议上发表的美国雷达系统,1986年中国国际雷达会议上发表的英国雷达系统,以及在IEEEAES学报上发表的一些雷达,即Selenia雷达,Polish雷达,Czech雷达(1994年1月)。1980年国际雷达会议评价了中国的雷达研究活动,中国雷达技术的最新进展和中国机 雷达的发展情况是在1991年中国国际雷在会议上披  相似文献   

2.
干扰条件下常规雷达效能仿真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雷达方程,建立了常规搜索雷达、跟踪雷达和雷达告芍接收机截获目标的信号能量数学模型,导出了在无源箔条、有源噪声加欺骗干扰情况下,进行雷达效能计算的数学表达式。  相似文献   

3.
冲击雷达是超宽带雷达的特例,因其超宽频带,低频含量丰富及脉冲持续时间极短等属性,被普遍看好在反隐身目标探测和电子战等军事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学习心得的形式,介绍冲击雷达的性能特点,组成原理和应用潜力,并提出地应雷达侦察机的设想,供有兴趣涉猎超宽带雷达的同行参阅。  相似文献   

4.
从海上雷达对抗和反对抗在海战中的重要意义出发,阐述了海上雷达侦察的水平和发展方向;海上雷达干扰的水平和发展趋势;海上雷达战术上和技术上反侦察及其发展方向;海上雷达抗干扰的基本方法,有效的抗干扰体制及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一种以雷达资源消耗为标准的相控阵雷达抗干扰效能评估方法。根据雷达资源消耗的特点定义了雷达资源消耗指数,以雷达资源消耗指数来对相控阵雷达资源进行定量的描述,重点从原理上对雷达资源消耗指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推导。为了对雷达资源进行有效的计算,阐述了和雷达资源消耗指数相关的主要雷达参数。运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仿真,以噪声干扰为例,模拟了资源消耗指数随噪声大小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反映出雷达资源消耗指数定义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在蓬勃发展的工业社会里,代表电子综合水平的雷达技术,在战争的需求中产生并不断发展,尤其在二次大战以后的五六十年里,雷达的种类繁多,实用性也了很高的水平,而雷达机械技术是雷达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系统地回顾了雷达机械在本世纪形成和发展,并预测了下一世纪初雷达机械的发展的远景。  相似文献   

7.
从技术观点和装备使用观点两个方面探讨了相控阵雷达的现状与发展动向。介绍了相控阵雷达的新技术,包括数字波束形成,共形阵列和智能蒙皮等,探讨了这些新技术在未来地面雷达、舰船雷达、机载雷达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从未来海战的特点和舰载雷达所面临的“四大威胁”出发,阐述了舰载雷达组网、相控阵雷达、双-我基地雷达、超视距雷达、冲击雷达、数字波束形成、低副瓣和极低副瓣天线、抗海杂波和多路径效应及电磁兼容等方面存在的关键技术及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对提高舰载雷达的“四抗”能力和适应未来海战能力的潜在优势及国外在这方面提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无源雷达和有源雷达的干扰和抗干扰问题,然后对无源雷达和有源雷达的抗干扰性能作一比较,提出各取所长的有源和无源组合雷达的干扰和抗干扰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多目标跟踪雷达是一种精密测量雷达,为支持靶场安全,武器开发,操作试验和评估及包括仿仿真环境而设计的。  相似文献   

11.
今天,澳大利亚国防雷达的研发主要在国防科技组织(DSTO),但不是仅仅局限于该组织。DSTO和各大学进行合作研发。在澳大利亚,雷达有很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把它与英国防卫雷达的发展联系起来,雷达的研发一直是DSTO的一个重点。在一个简短的会议文献里,很难找到关于澳大利亚雷达发展超过半个世纪的详细介绍。因此,采取的措施必须要有高度的选择性,同时,要把重点放在几个图解性的工程上。当尝试发布国家雷达应该优先发展时。他们的研发方式很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尽管国家技术能力的升级满足防卫雷达的要求以及拥有一体化技术,但是目前还有一些针对这一技术能力的合理的忧虑。向雷达领域补充宽口径研究人员和雷达研究事业管理是目前面对的主要问题。很多先行者和DSTO与大学研究联系起来。为了提高雷达研究的成就和透明度,最近在澳大利亚,一项成就是微波雷达专门技术中心的建立,它是DSTO和Adelaide大学的一个合作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薛钧 《电子工程》2000,(3):26-30
现代战争作战环境的日益恶化和新威胁的不断出现,对战术防空雷达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科索沃战争为例,分析了当前战术防空雷达面临的主要问题,介绍了国外几种先进战术防空雷达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未来多功能战术辽空雷达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全球战场监视雷达发展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达最初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用来探测飞机和舰船的,当时的战场雷达似乎不大适合士兵们配备,但二战结束后,战场雷达的性能改进了一大步,处于转型中的亚太地区部队开始大量配备各种小型雷达,用于近距离地面侦察,距离探测以及火箭和大炮的定位,这些战场雷达包括侦察雷达,跟踪雷达,火控及武器定位雷达,不论是固定的,移动的,可运输的还是人工携带的,都可以帮助指挥官们了解战场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滚动式雷达     
在寻求一种更好的旋转式雷达过程中,发现有一种滚动时像车轮一样的自支撑式阵列雷达能够改善其机械可靠性,并且能够得到更高精度的目标分辨率。 滚动式雷达概念是由设计和制造大型旋转式3D雷达演变而来的,作为固定式多阵面雷达或大型昂贵旋转式雷达系统的替代方案。然而,其旋转结构体积庞大,重达数吨,在旋转时会导致许多承重和其它机械可靠性问题。因此,需要一种替代设计理念。 这一新的设计理念是将雷达阵列置于一个带有轮轴的大轮子里。在轴承的另一端固定一个小轮子,这时当二个轮子同时沿着电气化的同轴轨道滚动时,起封支撑作用,并实现360°方位扫描。 阵列轮通过一个简单的由磁架构成的重力驱动器推进,该电磁装置跨在电磁轨道沿着大的阵列轮的内周转动。阵列轮自身重量的转移使得轮子(以及整个轮轴)无需外部可视驱动而绕着轨道滚动。 滚动式雷达实现了其最初的目标——提高机械可靠性——因为阵列轮是自支撑式的,这就免去了大型的支撑结构和轴承,同时也不再需要传统的电动滑环、旋转液体连接轴,电动机和变速箱。滚动式雷达(与传统的旋转式雷达相比)只需要少量的传动部件,而且提高了可靠性,降低了维护成本。 另一个重要的优点是滚动式雷达的电子回转能力,以及与标准的3D雷达相比,能实现更高的空间分辨率。这是因为绕着轴承滚动,一边旋转一边扫描的面积比阵列的物理口径大得多。其效果类似于聚光灯模式的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该技术普遍用于能形成高分辨率雷达地图之中。 滚动雷达的构想最初是为了解决可靠性、寿命周期成本以及重量问题。虽然这一概念仍处于开发阶段,但滚动雷达在提高分辨率和可靠性的同时,显示出其增加功能性以及简化设计的良好前景。滚动雷达的可靠性和实际表现正在评估之中。  相似文献   

15.
有效的多功能雷达控制是实现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SMFAR)多功能、资源合理利用,以及在复杂干扰和ECM环境下提高雷达作战能力的关键,ARC与常规雷达的控制方法有很大的区别。本文综合阐述了ARC的主要技术以及采用“SMFAR功能仿真系统”进行建膜和仿真和研究结果,所提出的ARC控制方法能够在多功能要求下可靠地安排雷达事件,有效地控制雷达工作,实现雷达资源利用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单脉冲技术广泛用于跟踪雷达,对于低仰角跟踪,在仰角平面要求采用窄波束以便降低多路径信号,如地面反射,在这种情况下,希望用椭圆孔径。我们已经研制了一种具有高的跟踪精度和孔径效率的、采用相控阵天线和用于雷达进场控制的新的和移动式精密进场雷达;这种相控阵由单脉冲馈线和椭圆径组成。本文简略说明该雷达系统。  相似文献   

17.
现代战争,对雷达的生存提出了日益严峻的挑战,实施雷达隐蔽,雷达抗侦察,抗摧毁问题已成为各国对空情报雷达建设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预警机雷达不同地形条件下最大探测距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大探测距离是预警机雷达最重要的性能。预警机雷达的对空工作模式通常采用中、高频脉冲多普勒体制,这种体制的雷达一般是在雷达副瓣杂波区对目标进行检测,因此受不同地形条件的影响。本文讨论预警机雷达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最大探测距离关系,用于在预警机雷达最大探测距离性能时,在地形与战术技术指标规定地形不一致情况下对雷达最大探测距离进行折算,并可预计预警机在其他地形使用时的最大探测距离。  相似文献   

19.
描述了超宽频带雷达的基本原理,指出UWB雷达与普通窄带雷达相比的一优优点和它的潜在应用价值,并研究了UWB雷达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使我们在设计时不能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本文还介绍了UWB的二个主要类型:UWB微波雷达和UWB视频雷达。最后指出这种新型体制雷达投入使用前,还须解决的一些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周希辰 《雷达与对抗》1994,(1):46-50,65
根据中远程监视雷达信号处理方法的基本特征和系统要求,本文提出一种中远程监视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结构,讨论了它的并行性、通用性和模块化等特点,分析表明这种系统结构代表了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硬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