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阳能集能器自动跟踪装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振起 《节能》2003,(9):22-24
太阳能集能器自动跟踪装置是由传感器、方位角跟踪机构、高度角跟踪机构和自动控制装置组成。自动跟踪装置驱动太阳能集能器 ,使集能器的主光轴始终与太阳光线相平行。当太阳光线发生倾斜时 ,传感器输出倾斜信号 ,指示执行器动作调整太阳能集能器的角度 ,直到太阳能集能器对准太阳 ,实现自动跟踪太阳的目的。在阴天或太阳光辐照度低于工作照度时自动关机 ,太阳光辐照度达到工作照度时自动开机。该装置适用于聚光式太阳能集能器、太阳能电池等需要跟踪太阳的装置  相似文献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形成了昼夜和春、夏、秋、冬四季。地球自转一周即360°,形成一昼夜,一昼夜分24小时,所以地球每小时转15°,每度为4分钟。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循着偏心率很小的椭圆形轨道上运行(称公转),周期为一年。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成23°27′交角,故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的  相似文献   

3.
王炳忠 《太阳能》1999,(2):8-10
1日地距离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位于椭圆两焦点中的一个。发自太阳到达地球表面的辐射能量与日地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一个准确的日地距离值R就变得十分重要了。日地平均距离R0,又称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1496×108km或者,更准...  相似文献   

4.
太阳能集能器自动跟踪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能集能器自动跟踪装置采用了光电自动摔制的原理与技术。当信号探测器接收到太阳光线发生偏转的信号后,传给电子自动控制电路;通过模数转换对信号进行分析,给出指令,电机通过减速机构转动集能器。使其精确地对准太阳,从析实现了对太阳方位角和太阳高度角的二维自动跟踪,大大地提高了太阳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固定式光伏方阵日照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照射到太阳电池表面的太阳光的入射角随时间而变化,导致电池表面减反射膜系的反射率随时间发生变化,使太阳电池对太阳能的吸收产生了影响。该文从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基本规律出发,设计出了实用的计算机软件,对固定式光伏方阵的减反射膜系统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在改变减反射膜参数的情况下,光伏方阵对太阳能的利用情况,对光伏方阵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可转换冬季与夏季功能的太阳空气集热器,该集热器的集热板为一组叶片,叶片由传动装置联接在一起,吸热板叶片可以转动,并且能够跟踪太阳能运行,最大限度吸收太阳辐射。吸热板背面涂以热反射涂层,夏季叶片翻转180,°反射红外辐射隔热降温。文章分析了影响太阳空气集热器的瞬时集热效率的各种因素,并对其热性能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7.
现已知道,如果在太阳集热器的吸热表面上涂以一种特殊的材料——选择性吸收涂层,它不仅能使集热器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辐射能,而且可以大幅度地减少集热器向周围环境的辐射热损失,从而显著地提高太阳集热器的效率。两个重要的测量参数对于任何一种太阳能吸收涂层来说,都可以用两个重要的参数——太阳吸收率和热发射率来衡量它的热辐射性能。当太阳辐射能投射到涂层表面之后,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被反射。涂层的太阳吸收率,就是指涂层吸收到的太阳辐射能与投射在它上面的太阳辐射能之比值,通常用α_s表示。  相似文献   

8.
小资料     
太阳总辐射能量为173万亿千瓦。被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能为40万亿千瓦,占太阳总辐射能量的23%。被大气分子和尘粒反射回宇宙的太阳辐射能为52万亿千瓦,占太阳总辐射能量的30%。穿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为81万亿千瓦,占太阳总辐射能量的47%。  相似文献   

9.
《节能与环保》2009,(1):60-60
美国表示计划发射一颗能够描绘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细节的卫星,这一绕地碳观测卫星可以指出地球表面二氧化碳的排放和被吸收的具体位,主要任务是准确测量二氧化碳在地球表面的排放源和吸收库。  相似文献   

10.
自适应太阳跟踪平台理论分析及控制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政  唐海萍 《节能技术》2007,25(5):419-422
本文对太阳跟踪装置的机械结构和控制原理及系统设计做了简单描述,分析太阳与集能平台之间的关系.提出一种自适应太阳跟踪方案,实现对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的双轴自动跟踪,可以广泛应用于需要跟踪太阳的装置中,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热力学定律给最大聚光度确定了一个理论极限。照射在地球上的太阳光的强度,是用太阳表面上光的强度,乘以太阳的表面积4πR~2,除以由地球轨道所确定的球的面积4πD~2求得的。换句话说,太阳表面的光强为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强的(D/R)~2倍,按三角学的原理就是1/sin~2θ,这里θ为太阳对地球的半张角,即  相似文献   

12.
1.1风的形成 风是人类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形成风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而引起的空气流动。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约有 2%转变成风能。形成风的因素是很复杂的,假如地球表面各处地貌是一样的,赤道处温度高,两极温度低,则赤道附近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两极附近的冷空气沿地表流向赤道,就形成了有规律的环流。由于地球是由西向东不停转动的,地球表面由两极向赤道流动的冷空气,则相对地球表面向西偏移;地球的旋转轴线与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面成 23° 27′的夹角,造成了地球表面各处接受太阳能的量值形成了季节性的变化,空气的流动情…  相似文献   

13.
浅谈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 我们的生存空间和统一的生态系统 地球表面积为5.1亿km2,海洋面积为3.61亿km2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1.49亿km2占地球表面积的29%;99.99%的生命存在于海平面±5km高度范围内;太阳常数1367.69w/m2,到地球表面平均照度100~300w/m2,通常温度范围±50℃,是靠地球公转自转、太阳辐射、月球、磁场和气水运动维持的一个高精度的适合生命存在的薄膜环境;从地球距离太阳平均1.49亿km的轨道上看,地球生态系统就在这样一个温暖的薄膜里.  相似文献   

14.
以低轨道皮卫星为应用对象,设计了一种基于太阳电池板的太阳矢量测量敏感器。敏感器完全复用卫星体装供电的太阳电池板进行矢量测量。通过对太阳电池板Ⅰ-Ⅴ输出模型的分析,提出了一种计算电池片工作点变化、补偿温度影响的太阳矢量测量算法。算法以卫星各个表面太阳电池片的电流、电压、温度为输入,测量范围为整个空间。经过实验和仿真以及对非理想余弦特性、测量噪声和地球反照光影响的分析,敏感器单独工作时,一般情况下测量精度优于9.2°,任意情况下优于12.7°。  相似文献   

15.
太阳常数与太阳辐射的光谱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太阳常数 由于地球是沿—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的,所以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随时间(也就是随地球在椭圆轨道上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的,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随动控制系统多采用固定时间间隔或一定跟踪精度的跟踪方案,未考虑时间、纬度对光照强度影响的问题,根据太阳光照强度、不同季节的角度、同一季节不同经纬度规律性变化的近似正弦特点,计算出不同时刻太阳光线与光伏板垂直方向的角度,该角度决定了能量吸收效率,优化计算光伏发电随动系统设备运行的能耗与调整角度带来的经济效益,确定调整一次光伏板角度的时间间隔,提高太阳光吸收效率。实验表明,所采用方法使能量利用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太阳能》1994,(1)
美俄科学家设计太阳反射镜阻止小行星撞击地球新华社讯美国和俄国的科学家提出,利用空间太阳反射镜来改变小行星的轨道,以避免它同地球碰撞。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和俄国地球动力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已设计出一种空间反射镜系统。它能够把阳光聚焦到飞向地球的小行星上,使小行...  相似文献   

18.
针对偏心凸轮蓝宝石盘弹流接触,对盘面进行表面能梯度修饰,形成增强的集油轨道。利用光干涉润滑油膜测量系统,获得限量供油条件下偏心凸轮盘接触区润滑油膜厚度和油池分布,分析了集油轨道对接触区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盘面表面能梯度诱发的张力驱动增强了润滑油的回填,提高了接触区中心膜厚;在低转速和低负荷时,集油轨道的调控效果使入口区润滑油池扩张1.6~4.7倍;高黏度润滑油会降低集油轨道润滑油回填效果;集油轨道对不同油品的润滑状态皆有改善效果;供油量不同,可形成集油轨道效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傅振全 《太阳能》2007,(9):67-67
笔者多年来密切关注太阳自动跟踪技术,制作了近百个太阳自动跟模型。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总结发现了两条太阳跟踪原理,即"日中点原理"和"双直线原理"。日中点原理太阳每日从东向西运动的过程,其投影在平面上是一条  相似文献   

20.
空间太阳能CPC的聚光特性与改进方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平面吸收体型CPC结构,推导了截取比的合理取值范围,结合卫星的轨道特性,采用蒙特卡洛法模拟分析了平面吸收体型CPC内的光传播特性.针对空间CPC对日跟踪技术的难点,提出了间歇跟踪的控制方法,导出了跟踪方向的间歇调整计算公式.以太阳同步圆轨道卫星的CPC应用为例,进行了聚光特性的数值模拟,探讨了平面吸收体型CPC的光线损失机理,提出了性能理想的封闭式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