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亮 《华中建筑》2022,(9):24-27
该文对大学教育建筑遗产的文化独特性进行了介绍。通过梳理相关研究,认为大学教育建筑遗产研究具有从“物质”到“精神”、保护从“点”到“片”、从物理属性到大众的研究趋势。重点剖析了大众与大学教育建筑遗产的关系,基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对社会文化价值的修订,提出了大众对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具有积极影响,这是解决教育建筑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王成康  张译元 《园林》2022,(6):105-110
为弥补当今遗产保护领域从游客主观视角出发自下而上探寻遗产景观与人类互动关系研究的不足,以景观环境多样的南京明城墙为例,通过收集大众点评网游记数据,借助NLP算法,运用语义分析文本等方法得出游客的情感与行为偏好,从而探究游客行为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南京明城墙的评论数相对于南京市内其他景点仍有较大差距,其景观与人类的互动性和保护宣传力度仍有待加强。(2)游客评价中积极评价约占80%,消极评价约占20%,游客对南京明城墙以及周边整体景观环境的体验满意度、认可度较高。(3)分析积极与消极评价内容结合场地调研,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对南京明城墙遗产景观的保护经验及优化策略进行归纳总结。验证了“社交网络文本数据”在遗产景观保护研究领域的适用性,为未来遗产保护和城市绿地规划等提供新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毛华松  孙少彬  程语 《园林》2022,(7):4-12+56
虽然中国近年来对城市中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重视不断提升,但以目标单体为主的遗产保护手段导致遗产与其原生文化背景、周边环境及遗产集群之间关联脱离,进而影响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情况普遍存在。在梳理城市风景遗产以及集群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生成机制的城市风景遗产集群保护思路,并以重庆市中心城区长江文化艺术湾区为例,以史料、田野调查为支撑,以GIS空间统筹技术为辅助,识别地段内城市风景遗产资源;解析农耕、民国、建国初期三个关键时期空间关联、事件关联、功能关联的差异机制与相应集群特征;再综合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功能等场地条件,提出基于“遗产—环境”“遗产—遗产”“遗产—城市”三层次的全面要素保护、关联结构重建、融合机制营造的在地性保护措施。探索了基于生成机制的可持续性集群保护体系,丰富了城市风景遗产在地性保护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依据国际工业遗产重要文献和遗产保护相关理论发展演变,阐述基于遗产情感价值讨论的工业遗产保护进展,着重分析了情感价值与公众参与的深度关联、情感价值的构成及对工业遗产保护的启示。在此基础上指出国际视野下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自DOCOMOMO组织提出“现代建筑遗产”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保护后,在国外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将DOCOMOMO“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理念与国内“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体系结合研究,分析“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理念的启示,并结合昆明地区的保护实例,指出《文物保护法》在保护“现代建筑遗产”中的局限性,最后从“完整性”、“可读性”、武汉保护法规的启示与马德里文件中的相关规定等方面探讨了中国“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6.
潘思琳 《城市建筑》2023,(2):117-12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历史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而公众参与历史遗产保护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我国公众参与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形式化、低效等问题。因此,本研究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中的“合法性”“权力性”“紧急性”三大属性,与“参与主体的成熟度”“参与深度”“参与时机的全面性”及“意见采纳程度”四个公众参与有效性影响因素,构建一个有效性分析模型。对广州市恩宁路公众参与历史遗产保护的过程进行有效性分析,总结现阶段我国公众参与历史遗产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建筑遗产具有多重价值。目前的建筑遗产保护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情感价值重视不足。建筑的情感价值是一种以场所感为核心,与时间价值紧密关联的复杂情感的审美意象。本文以意大利天空之城为例,从欧洲社会文化的多维性角度探讨建筑遗产的情感价值,拓展我们对建筑遗产价值的认识,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建筑遗产因其历史特殊性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其中环境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何有效地处理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找寻合适的原则与方法。本文提出从宏观-整体外部环境→中观-遗产赋存环境→微观-遗产材质类型采取有区别、有步骤地“合理保留”+“科学保存”+“预防性保护”三原则,以期应对这一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探讨。  相似文献   

9.
寻求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旅游发展为遗产保护带来了资金保障和诸多益处 ,然而弊端和危害也随之而来。要根据遗产保护的特殊要求对旅游发展做出限制和规定 ,按遗产保护为先、旅游发展并行的原则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寻求发展的“双赢”。提出在遗产管理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建立合作模式 ,即 :遗产保护的财政管理方面的合作 ;利用旅游业对遗产保护进行投资 ,以保持遗产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 ;对社会团体进行教育和技能培训 ,从而正确引导从事遗产保护和旅游业的人员行为方面的合作 ;解决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方面的合作  相似文献   

10.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1998—2020年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量化分析,梳理从事该研究的主要国家、机构和作者信息,归纳工业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的国际前沿热点,分析可持续性保护发展与适应性再利用的方法,将国际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划分为萌芽期、探索期、完善期、提升期等4个发展阶段;并通过关键词聚类量化分析提出当前“基于风险评估防控的预防性保护、基于多领域融合的补救性保护、基于可持续性的保护和管理、基于当代价值实现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等主要研究热点,最后从建立完整的工业遗产科学体系、完善修复技术、重视棕地生态修复、创新再利用模式等方面指出未来适合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为了做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在遗产地设立徽志,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全民族对国家历史遗产保护的意识,扩大社会影响力。建设部决定在开展申报和评审“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工作的同时,拟对“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徽志图案向社会进行公开,广泛征集。现将有关作品征集办法公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欧美历史遗产保护领域最常用的两个“保护”,即“Preservation”和“Conservation”的概念进行辨析以及对美国历史保护“Historic Preservation”对象名词性和动词性的探讨,明确美国历史保护中“保护”(即“Preservation”)的概念。同时又通过对不同时期影响美国历史遗产保护之保护理念的著名保护思想进行阐述,以探求其“保护”概念的发展脉络,并通过列举美国历史遗产保护领域中常用且公认的保护干预手法,进一步将“保护”的概念具体化。通过对美国历史遗产保护概念进行解析,旨在为我国现阶段历史遗产保护,尤其为包括历史建筑在内的历史环境保护与再利用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机器化工业因聚集效应而形成工业城市,文章以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为例,从工业城市整体视野来研究工业遗产价值与保护体系。首先,结合文献、档案、地图等,厘清工业城市兴起的背景、选址、规划布局及演变过程;其次,提取工业城市主要的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对重要工业遗产展开调查;接着,将工业城市视作一个整体,分别站在国家、地区、城市层面,从历史、技术、社会、景观、情感等多维度分析提炼工业遗产的整体价值,分解其价值表述,建立与重要工业遗产相对应的关系;最后,以产业链为“主干”,以工厂核心工艺流程为“分支”,建立城市层面的工业遗产保护体系,围绕核心价值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工业遗产阐释与展示体系。  相似文献   

14.
邵健健 《工业建筑》2005,35(4):32-34,54
苏州河沿岸的产业类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 ,近日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以产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有机更新”为出发点 ,探讨苏州河沿岸产业类遗产的前途与命运 ,并进一步分析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城市规划方法对遗产“有机更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于佳 《北方建筑》2023,(3):42-46
鉴于我国工业遗产资源丰富,且现阶段其保护与利用工作正在稳步进行。本文通过对工业遗产景观资料的梳理与研究,探究工业城市应如何利用国家文化公园、工业遗产公园和老工业城市搬迁改造的契机进行“城市更新”,系统性地总结了工业遗产文化景观的再利用属性,提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更新”之间的连接内容及策略,以期激活工业遗产地的物质与文化功能、盘活失落空间、促进城市文化景观的建设、构建符合地区文化内涵的特色化景观系统。  相似文献   

16.
<正>多年来,国家对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可谓不重视,但对遗产的破坏却依然系统性地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破坏责任无法认定。无法认定必然责任不清,基于责任的监督、奖惩也就无从谈起。之所以会出现破坏力量与保护力量的不对称,很大程度是因为“破坏遗产的获益者是具体对象,但破坏代价的承担者却是抽象的社会”。假设一个人的行为对自身带来的好处是1千元,对1万人的社会带来的损害是1万元,只要制止这个行为的成本超过1元,  相似文献   

17.
工业遗产的本体价值评价是保护与再利用的基础。以“城市-航运-港口”发展历程为主要脉络,针对建设年代较近、数量众多、产业类型独特等遗存现状特点,构建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对青岛大港工业遗产要素的本体价值进行科学评价。以综合评价法为主、经验判断法和专家打分法为辅,分别对“生产性建筑、非生产性建筑、构筑物及生产设施”4种类型,分层次地构建了关于“历史价值、科技价值以及艺术价值”的指标体系并细化了指标标准,并以此作为各项遗产要素本体价值定量化的依据,最终将121项遗产要素划分为4个等级,旨在给出每项遗产要素留与拆的合理依据,为保护与再利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8.
孙燕 《南方建筑》2011,(5):20-24
至2011年,中国已有41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范围更涉及到中国40多处城镇或地区。而文化遗产也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作用。为更好地把握近期文化遗产发展趋势,受中国国家文物局委托,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于2009年11月承担了“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两项课题。本文将概要性地展示两项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希望能对未来的研究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赵恬 《建筑与文化》2024,(4):230-232
边缘性遗产作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流亡”部分,其定义和开发尤其困难。当前我国的遗产治理缺乏地域边缘照顾、公众诉求反馈以及多方参与的开发形式。文章研究从日本的“越后妻有(Echigo-Tsumari)艺术祭”和景德镇的“艺术在浮梁”两个实例出发,探讨行动策划视角下“政府、社会、个人”三方共治,达成遗产的开发转型建构。文章结论指出,行动策划治理具有和我国遗产(特别是边缘性遗产)保护开发相适配的特性。建议纳入实例的经验,具体地探讨遗产在地活化治理的空间、系统环节,使边缘性遗产得到新的瞩目和利用。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在海上贸易和移民传统影响下华侨在东南亚等地营建聚落,当代海内外华人协同推进东南亚华侨建筑遗产跨境保护工作,两者在不同时间维度下共同促进了华侨建筑文化的跨洋传播交流与保护传承。文章以越海移民参与侨居地建设的历史脉络为背景分析华侨建筑遗产特征,通过对重点修缮项目的田野调查、个案解读及相关人员口述访谈,从实践基础、工作方式、合作机制等方面总结槟城华侨建筑遗产跨境合作保护模式。通过对华侨建筑遗产海洋文化内涵的探讨,归纳海外华侨建筑保护未成体系、地缘割裂影响逐步消除、文化情感联结加深等跨境保护模式形成动因,以期为海外华侨建筑遗产保护修缮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