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影响高速浇铸亚包晶钢表面质量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和明  王新华  张炯明 《钢铁》2006,41(6):22-26
为改善亚包晶钢高速浇铸时的表面质量,从过热度、锰硫比、拉速、铜板温度、平均热流和保护渣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浇铸亚包晶钢时钢水过热度高,在较强的冷却制度下会促进铸坯表面形成凹陷和纵裂.随着拉速的增加,凹陷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在同一拉速条件下,铸坯内弧比外弧更易于生成凹陷.结晶器壁热流不均是纵裂纹产生的有利环境,铸坯表面产生裂纹和没有裂纹时,二者的平均热流和铜板温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与低碱度保护渣相比,使用高碱度保护渣时,结晶器热流量和铜板温度低,有利于实现弱冷却,均匀形成凝固坯壳,有助于获得良好表面质量的铸坯.  相似文献   

2.
李建民  姜茂发 《钢铁》2017,52(9):48-53
 针对太钢采用连铸工艺并使用低碱度保护渣生产高锰钢20Mn23AlV铸坯表面存在的微裂纹问题,通过现场取样、渣-金反应等试验,结合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手段系统研究了表面裂纹的特征和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现有低碱度保护渣在使用前后的成分变化、熔点、黏度和传热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生产过程中低碱度保护渣中的SiO2被钢液中的铝还原,导致液态渣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坯壳与结晶器铜板之间的润滑和传热等性能,导致了高锰钢20Mn23AlV铸坯表面微裂纹缺陷。连铸生产钢液中含有强还原性元素(铝)时,应采用低SiO2质量分数的连铸保护渣,以减少高锰钢连铸坯表面微裂纹的产生,提高铸坯表面质量,实现高锰钢连铸生产顺行。  相似文献   

3.
采用射钉试验、红外测温等方法研究了40Cr钢中150mm管坯水平连铸时拉速和中间包钢水过热度对坯壳厚度和铸坯中间裂纹的影响,以及结晶器冷却水参数对铸坯中间裂纹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拉速1.99m/min,浇铸温度1544℃,中间包钢水过热度45℃时,结晶器进水温度29.3℃,出水温度63.4℃,铸坯液芯长17.47m,铸坯的中间裂纹≤0.1级,中心疏松和中心裂纹≤1.5级,满足产品要求。  相似文献   

4.
3.内部裂纹连铸方坯的内部裂纹可分为中间裂纹、中心裂纹、角裂纹和边裂纹四类。中心裂纹产生于铸坯断面的中心,它以距铸坯表面75~80mm 的位置为其外侧起点,穿过铸坯中心的柱状晶区,沿平行于铸坯的浇铸方向产生。中间裂纹多发生于铸坯的两个侧面,对应地分布于中心裂纹的两侧,其裂纹形态和中心裂纹极其相似。边裂纹多产生于距铸坯表面25~45mm 处,  相似文献   

5.
板坯尾坯浇铸属于非稳态浇铸,随着板坯厚度的增加,尾坯表面横裂纹成为影响铸坯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研究钢种的化学成分、二次冷却制度和尾坯浇铸时拉速的变化等因素对尾坯表面横裂纹的影响,确定了特厚板尾坯表面横裂纹的产生机理,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低碳微合金钢二次冷却制度采用弱冷,控制尾坯浇铸拉速小于0.5m/min的时间要小于5min,尾坯浇铸阶段二冷水的比水量从0.35 L/min减少到0.25 L/min,控制尾坯矫直温度在933℃以上,能够有效地减少尾坯表面横裂纹,使特厚板尾坯废品率降低到5%以下。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SCR连铸连轧生产线铜连铸坯中常见的裂纹和孔洞缺陷类型,探讨了在连铸过程中铜铸坯中裂纹和孔洞缺陷的形成机理和可能原因,并提出了减少裂纹和孔洞缺陷的工艺控制措施。研究认为,铜连铸坯中裂纹的形成与铸坯的高温力学性能、铸坯的应变行为、凝固冶金行为和铸造机设备运行状态有关;孔洞的形成主要与熔铸过程中的水蒸汽、浇铸速度、涂炭层不均匀以及浇铸温度不稳定有关;通过对铜原料的处理和熔炼气氛、涂炭工艺和铸造轮干燥工艺的控制以及铜液的过热度、浇铸速度和冷却效果的控制,可以有效减少铜连铸坯中孔洞和裂纹缺陷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热送铸坯钢板表面裂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热送铸坯钢板表面裂纹主要在轧制环节中产生;降低铸坯加热炉温度,减少铸坯加热时间等措施可使热装热送铸坯轧制钢板裂纹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袁建路  李文兴  牛士珍  冯捷 《钢铁》2006,41(4):36-39
经过对石钢生产中产生表面纵裂的40Cr圆钢进行取样、检验和分析发现,裂纹内残存物含有与连铸保护渣相同的特征元素,结合工艺过程,初步探明石钢生产该圆钢产生表面纵裂的原因是由于轧钢时应用表面带有粘渣或裂纹的铸坯.而杜绝铸坯表面粘渣和裂纹除优化浇铸工艺参数、稳定浇铸过程外,选择粘度小、熔点低、熔速快等合适理化性能指标的保护渣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赵世忠  谭俊敏 《特殊钢》2004,25(1):56-58
总结了检查天津钢管公司生产的Ф210~310mm连铸圆管坯表面裂纹的经验。叙述了浇铸温度高,保护渣润滑膜不均匀,铸坯拉速不稳定,二冷水不均匀,中间包水口不对中,合金钢铸坯冷却和再加热速度过快及钢中五害元素超标和结晶器铜管偏移等致使圆铸坯表面形成的11种裂纹的特征及其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付勇涛  邱长生  刘武群  时捷 《钢铁》2006,41(9):78-81
对35CrNiMoV钢连铸坯的断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断坯截面存在对称分布的粗晶区和细晶区,铸坯产生断裂的原因是连铸坯浇铸完毕后二冷水喷水量不均匀并且未采取缓冷措施,使铸坯形成了脆性组织上贝氏体,在铸坯的转移过程中,内应力导致脆性组织产生裂纹.采用改变钢的化学成分和铸坯扣罩缓冷后再送往热轧厂等措施可以解决开裂问题.  相似文献   

11.
莱钢在转炉优钢的生产实践中,表面裂纹、中心偏析和中心疏松是转炉优钢铸坯的主要缺陷,占废品总量的60.15%,造成较多的轧制废品,影响了莱钢的质量声誉。为此,对转炉优钢连铸坯中产生上述缺陷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产生铸坯缺陷的主要原因有:钢中碳元素的影响、杂质元素的影响、钢水浇铸温度的影响、钢水过热度的影响、拉速的影响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中碳包晶钢凝固过程中铸坯角部裂纹缺陷问题,采用低倍酸洗、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等手段,结合生产工艺,对裂纹缺陷产生原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裂纹主要产生于铸坯角部振痕波谷应力比较集中位置,主要以晶间裂纹为主。通过采取优化钢水化学成分和连铸二次冷却工艺,严格控制辊缝精度和提高矫直段前铸坯边角部温度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铸坯角部裂纹缺陷产生,经统计,裂纹缺陷率由原来的1.27%降低到了0.24%。  相似文献   

13.
20Mn23AlV高锰无磁钢的高铝含量导致连铸过程中钢水与连铸保护渣的剧烈反应,连铸坯产生大量裂纹缺陷,影响其连铸正常生产。为提高铸坯质量,保证20Mn23AlV高锰钢连铸生产顺行,本研究对现场生产20Mn23AlV的连铸工艺和采用的连铸保护渣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通过实验室的感应加热炉进行渣-金反应试验,并结合化学分析和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开发出20Mn23AlV低反应性连铸保护渣,并采用工业试验证明采用低反应性连铸保护渣可以消除连铸坯表面裂纹缺陷,20Mn23AlV高锰钢铸坯修磨量可由8%降低至1%。  相似文献   

14.
应用铸坯在凝固过程中的热应力模型,对水平连铸坯进行了传热、应力和应米的计算分析,表明铸坯出结晶器后温度回升太大和凝固末期中心温度的迅速下降,是产生中心裂纹和中间裂纹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5.
摘要: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典型大方坯(325mm×280mm)连铸过程中温度场和应力场分布,分析了铸坯皮下裂纹产生的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制定了控制铸坯皮下裂纹的具体措施。结果表明:在连铸过程中铸坯的最大回温为121℃,二冷一区最高回热速率达到217.48℃/m,二冷二区最高回热速率达到131.95℃/m,其他各区回热速率都较低。温度回升后铸坯横断面距铸坯表面15~30mm处的最大应力应变值已经超过了钢的极限应力应变值,因此,二冷一区和二区温度回升是铸坯产生皮下裂纹的主要原因。增加二冷一区水量,将此水量在二冷三区和四区相应地减小,可以降低二冷一区回热速率,降低最大回热温度到88℃,控制铸坯皮下裂纹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厂生产微合金钢大方坯产生大量表面缺陷的状况,对铸坯生产过程的工艺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钢种的热塑性,同时利用金相显微镜、SEM、TEM对缺陷铸坯的微观组织和析出粒子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铸坯在矫直区产生17~25μm的铁素体膜,产生应力集中。裂纹处残余铜含量偏高,诱发裂纹生成延伸。拉速由0.58m/min提升至0.63m/min时,铸坯在矫直区温度平均提高40℃左右。控制钢水w(N)在45×10-6左右,结晶器保护渣碱度在1.11,黏度为0.85Pa·s,液渣层厚度在8mm以上时,可以有效改善铸坯裂纹。  相似文献   

17.
结合高拉速板坯连铸机参数,建立了基于铸坯"坯龄"的基本水量计算模型,实现了非稳态浇铸过程中表面温度的均衡、平稳过渡;为进一步消除铸坯表面温度波动,建立了基于实时温度场计算和模糊控制方法实现的目标表面温度控制器,提高了铸坯表面温度的控制精度.铸坯质量分析表明,模型上线投用后铸坯产品的裂纹和鼓肚等缺陷较原系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达到了较高的整体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典型大方坯(325 mm×280 mm)连铸过程中温度场和应力场分布,分析了铸坯皮下裂纹产生的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制定了控制铸坯皮下裂纹的具体措施。结果表明:在连铸过程中铸坯的最大回温为121℃,二冷一区最高回热速率达到217.48℃/m,二冷二区最高回热速率达到131.95℃/m,其他各区回热速率都较低。温度回升后铸坯横断面距铸坯表面15~30 mm处的最大应力应变值已经超过了钢的极限应力应变值,因此,二冷一区和二区温度回升是铸坯产生皮下裂纹的主要原因。增加二冷一区水量,将此水量在二冷三区和四区相应地减小,可以降低二冷一区回热速率,降低最大回热温度到88℃,控制铸坯皮下裂纹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铸坯在连铸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裂纹漏钢,它将严重影响铸坯质量,并可能造成中断生产和损坏设备的事故。产生裂纹漏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阐述了钢水的温度,成分等因素与裂纹漏钢的关系,对两次较典型的裂纹漏钢连铸坯进行了取坯样检验分析。此文对连铸生产操作会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
不锈钢连铸坯表面缺陷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不锈钢中镍、铬、钛等合金元素的作用,分析了不锈钢的组成、凝固特征、高温热性能、力学性能与普碳钢的差异以及不锈钢连铸坯表面凹陷、裂纹、夹渣等表面缺陷产生的机理.重点阐述了钢水洁净度、浇铸温度、保护渣性能、结晶器振动以及液面控制等连铸工艺对表面质量的影响.结合0Cr18Ni9、2Cr13以及钛不锈钢实际生产情况,提出解决铸坯表面凹陷、裂纹、夹渣及不易除掉的深振痕等缺陷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