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对电厂各设备的运行性能和Yong计算方法分析的基础上,寻求共通性构造出合理程序模型,开发编制了详尽的电厂热力系统分析计算软件以适用于机组性能在线计算。实例计算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表4参16 相似文献
2.
3.
为揭示直接空冷机组热力系统的不可逆损失的机理和挖掘其节能潜力,对600MW直接空冷机组的热力系统进行分析和节能评价。结果表明:600MW直接空冷机组的目的效率为39.08%,总损失占60.92%。凝汽器的损系数为6.11%,而相同容量水冷机组的凝汽器损系数仅为2.23%,因此,必须对凝汽器采取节能措施,提高直接空冷机组的整体效率。 相似文献
4.
5.
6.
7.
热力系统拓扑分析的热平衡计算方法是火电厂热平衡计算中最成功的计算机处理方法。本文首先提出并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方法的理论基础、软件设计中的有关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分析,该文是对热力系统热平衡计算的全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9.
10.
本文阐述了Yong、Wu、Yong效率和Yong分析原理;指出了Yong分析比能分析更合理、更科学;并通过具体事例应用Yong理论计算分析,纠正了某些虚假现象,进而找出热力系统节能潜力关键部位,以便更好地挖掘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11.
应用能量平衡和(火用)分析方法,对小龙潭火力发电厂300MW机组热力系统能量转换过程进行了定量计算,分析了各个单元的能量有效利用及损失情况,指出了损失的主要部位和原因.结果表明:热量损失主要发生在凝汽器单元,凝汽器散失到周围环境中的热量为411.28 MW,占输入热量的51.57%,锅炉单元散失的热量为52.96 MW,占输入热量的6.64%,汽轮机单元散失的热量为20.40 MW,占输入热量的2.56%;(火用)损主要发生在锅炉单元,锅炉、汽轮机和凝汽器单元的(火用)损分别占输入(火用)的67.78%、18.54%和13%;锅炉中燃料燃烧及大温差传热是整个系统不可逆的主要原因;不同工况下每个单元的(火用)损和(火用)效率会随着环境温度适度改变,但同一工况下机组总的(火用)效率不随环境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12.
(火用)分析与锅炉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热力学的状态参数(火用)(exergy),尝试将炯分析用于锅炉设计计算.通过计算绘制了水和蒸汽的压力-(火用)曲线和温度-(火用)曲线,给出了1台1025 t/h锅炉炯计算分析的结果,建议在锅炉设计计算中增加(火用)分析计算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利用商业软件Aspen Plus 11.1,对一带有燃烧后CO2捕集的600 MW燃煤发电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热力性能仿真,并基于该仿真结果对该系统开展了详细的(火用)分析计算.(火用)分析结果表明,燃烧后CO2捕集发电系统的(火用)效率为35.59%,较之传统燃煤发电系统,(火用)效率下降了8.12%.其中锅炉设备的(火用)损失比例为42.49%,是燃烧后捕集系统中(火用)损失最大的部分.单乙醇胺(MEA)捕集系统的(火用)损失比例为8.64%,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CO2压缩系统的(火用)损失比较小,但有较大的热能浪费,可以用于加热给水以减少系统(火用)损失. 相似文献
14.
佣分析方法是低温法精馏过程分析,也是空气分离过程节能分析的主要方法。本文使用空分有效能分析(EAASU)系统对唐钢气体公司的40000m。m(标准)空分装置进行了分析,其设计工况的流程效率为45.25%。分析结果表明,气态产品中氧的摩尔l厢最大,液态产品中氩的摩尔炯最大;同种产品中液态摩尔炯大于气态摩尔炯。在相同环境条件和加工空气量的情况下,增加液态产品的产量,尤其是液氩的产量,可以提高空分装置的流程效率。以设计工况作为参照,基于EAASU软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产量的流程炯效率,即当液体总产量增加9%,则流程炯效率提高0.65%以上;气氧产量增加10%,则流程炯效率可提高1,56%。 相似文献
15.
16.
根据分析理论,把锅炉、汽轮机及发电厂热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对发电厂各环节进行分析找到具体损失环节并对具体位置提出改造方案,是发电厂改造的一种新方法。以某超超临界机组为例,运用分析理论找到损失环节,找到二次风温及给水温度对锅炉系统及电厂热力系统影响的关系,通过增加一级高压加热器提高给水温度,同时在保证锅炉排烟温度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地提高二次风温,分析在给水温度及二次风温的双重作用下,锅炉乃至整个机组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当给水温度由299.5℃升高至322℃时,二次风温由327.8℃升高至360℃,锅炉系统传热损失由3 443 kJ/kg降低至3 254 kJ/kg,燃烧环节损失由6 204 kJ/kg降低至6 158 kJ/kg,锅炉效率由54.15%升高至54.45%,机组目的效率由42%升高至46.7%。 相似文献
17.
18.
超超临界机组参数和热力系统的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要叙述了国外超超临界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超超临界机组参数和热力系统选择的影响,指出发展国产化大容量超超临界参数机组十分必要,提出了我国发展超超临界技术的可选方案,并对其经济性作了初步分析。表3参4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