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面向政府部门的安全电子邮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目前邮件系统的安全隐患,提出一个面向政府部门的安全电子邮件系统的模型,并介绍其实现的关键技术。该模型主要解决了邮件系统中存在的身份鉴别、防止抵赖、保密性、完整性等安全问题。最后根据当前常用的电子邮件攻击手段给出该系统的安全评估。  相似文献   

2.
电子邮件安全问题中,账户被盗用是比较常见且突出的问题.文章针对南京农业大学自建邮件系统的账户安全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从邮件账户安全涉及的风险、原因、对策等方面展开分析与讨论.最后,文中给出整体优化方案,着重关注邮箱账户被盗事件的发现与处理,提出一种基于自动化脚本进行日志分析的账户状态监控方法.实践证明,整体优化方案的实施,显著提高了被盗事件的发现率和处理效率,账户信息失窃和外发垃圾邮件的情况有了较大改善,同时节约了人力,提升了用户体验,为高校自建邮件系统的管理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根据成、德、绵区域网络化制造系统的实际需要,分析了网络化制造系统中邮件系统的各种要求,尤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介绍了处理电子邮件系统安全问题的一些常见技术,并给出了网络化制造系统中的电子邮件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及其详细的配置过程。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子邮件系统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企业的电子邮件系统面临多方面的安全问题.如果没有采取安全措施,电子邮件信息就可能被盗取、篡改、破坏等,影响正常的办公.因此保障电子邮件系统安全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针对Exchange邮件系统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提出了保障其安全的技术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5.
何东  李陶深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38(16):139-140,212
该文对现有电子邮件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性、垃圾邮件、邮件分类、信箱命名资源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兼容现有邮件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邮件分组技术,并探讨了利用邮件分组技术解决现有邮件系统存在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采购热线     
冲浪公司的Xteam WebMail V5.0是基于Linux的Web电子邮件系统。它简单易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新品提供了多语言支持,适用于各类邮件服务器,是实现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内部员工信息共享以及协同办公的理想工具。它支持POP3和SMTP协议,并提供了基于Web浏览器来管理整个邮件系统和访问用户邮箱的功能。(010-62976011) 应用定位:新品可以为用户提供稳定、高效、安全的便利电子邮件系统。(广)  相似文献   

7.
基于电子邮件系统结构的分析和作为邮件传输代理(MTA)———邮件服务器的选择和配置,该文在Linux操作系统上设计实现了一种能够提供SMTP、POP3和Web邮件服务的邮件系统,整个系统运行的优化主要取决于机群邮件服务器的性能。在实验室环境中,在单节点或二至三个节点上对邮件系统进行配置和运行的结果表明:这种基于机群邮件服务器构建的邮件系统功能完善、可靠性较高、配置工作量较小、易于管理和扩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子邮件系统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企业的电子邮件系统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棘手。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了Microsoft Exchange Server的安全性,分别从Exchange的环境安全和通信安全两方面入手,结合Exchange邮件系统本身提供的安全功能,制定了一套可行的安全方案。  相似文献   

9.
企业邮件系统的安全性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企业电子邮件系统的安全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构建企业安全邮件系统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0.
电子邮件是Internet上应用最多和最广的服务项目,SMTP(Simple Mail Transport protocol)和POP3(Post office protocol)是在电子邮件服务中分别负责收信和发信的两种协议。本文介绍了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相关协议,并基于这些协议设计和开发了一个实用的邮件系统。  相似文献   

11.
电子邮件作为数据信息的载体,承载着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和数据。一旦邮箱被盗,将直接对企业经济安全、企业机密安全、企业形象和个人隐私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盈世Coremail邮件系统从存储、登录、传输、反垃圾、管理、防御六方面,基于邮件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体系,重点提供用户登录行为安全防护、邮件收发安全管控、邮件数据传输安全防护、邮件信息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一个新型的Web邮件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建德 《计算机工程》2002,28(6):186-189
详细讨论了基于Web的电子邮件收发与过滤系统WMFS的设计思想和开发方法,对基于Web的电子邮件收发系统设计、邮件的收发与存储管理、邮件过滤器设计等具体实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Exchange Server 2007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华南师范大学Exchange Server 2007邮件系统的管理应用,介绍了系统运行的网络环境及服务器端的部署,详细阐述了服务器端的配置管理,其中包括:启用配置反垃圾邮件、邮件数据库的配置管理,最后剖析了在收件人的配置管理上采用的手动操作及命令行工具管理.研究结果表明,Exchange Server2007邮件系统的新特性和功能可以满足学校教职工不同的需求,同时其为系统管理员提供了更为简洁方便地完成日常管理工作的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14.
罗辉琼  聂瑞华  郑凯 《微机发展》2010,(3):132-135,139
针对华南师范大学校园网IPv6技术升级进行研究。分析对比了IPv4和IPv6技术及IPv4向IPv6过渡的转换机制。在对华南师范大学校园网的网络现状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校园网IPv6整体升级方案及纯IPv6子网建设方案,其中包括有校园网升级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大学城校区纯IPv6子网建设、三校区IPv6地址规划、IPv6路由设计、接入主干网设计等,并进行了相关的部署实施,实现了华南师范大学校园网从IPv4到IPv6的平滑过渡。  相似文献   

15.
提出构建一种电子邮箱的文件系统设想,并给出可行的实现方法。用户可以象使用本地存储设备一样操作电子邮箱。而电子邮箱不再只是邮件箱,它是一种用户可以操作的存储设备。  相似文献   

16.
基于VoiceXML的语音电子邮件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的语音电子邮件系统将传统的电子邮件服务扩展到有线或无线、固定或移动电话系统,使用户可以通过普通的电话来方便地接收自己的电子邮件。该文对基于Voice XML标准的语音电子邮件系统开发进行了探讨,并对语音电子邮件网关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基于ArcGIS Server的校园WebGIS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师范大学校园WebGIS系统为例,分析了结构模型、开发思路以及功能设计,完成了设计开发和系统集成。从系统的整体性能(安全性、协同性、数据一致性、运行效率、分布式等等)来看,该系统已达到了预期目标,在一定的程度上优化了陕西师范大学校园管理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资源与信息的共享。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信息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研究了RBAC中模型的建立和实现这两大热点,开发了一个基于B/s结构的系统——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ADO.NET技术对SOLS∞竹2005数据库进行访问,使用户在Web服务下遵循RBAC访问控制机制高安全性地使用该系统。特别是基于RBAC机制的权限管理模块,具有代码简洁、逻辑结构清晰、安全性高、可扩展性强等优点。通过该系统对学生信息进行实时跟踪,做到信息准确采集,科学统计和快速查询,极大地提高了高校学生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Mobility management is a challenging topic in mobile computing environment. Studying the situation of mobiles crossing the boundaries of location areas is significant for evaluating the costs and performances of various loc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Hitherto, several formulae were derived to describe the probability of the number of location areas‘ boundaries crossed by a mobile. Some of them were widely used in analyzing the costs and performances of mobility management strategies. Utilizing the density evolution method of vector Markov processes, we propose a general probability formula of the number of location areas‘ boundaries crossed by a mobile between two successive calls. Fortunately, several widely-used formulae are special cases of the proposed formul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