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动态容积CT灌注联合能谱成像在射频消融(RFA)治疗肺癌近期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已经病理结果证实并拟行治疗的肺腺癌患者30例,术前1~2 d和术后30~40 d均行病灶部位灌注扫描,根据原始图像重建出能谱图像,并对比术前、术后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及能谱参数碘(水)基值、水(碘)基值的变化,分析灌注参数及能谱参数对评价RFA治疗肺癌近期疗效的意义。结果 RFA后,全组患者的CT灌注参数及能谱参数值均值均下降,BF(t=7.34,P<0.001)、BV(t=4.721,P<0.001)、PS(t=2.224,P=0.034)、动脉期碘(水)基值(t=8.622,P<0.001)、静脉期碘(水)基值(t=6.608,P<0.001)及动脉期水(碘)基值(t=4.627,P<0.001)术前、术后近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FA前后,缓解组的各参数变化差值均大于复发组,但只有BF(Z=-2.806,P=0.005)、动脉期碘(水)基值(Z=-2.806,P=0.005)及静脉期碘(水)基值(Z=-4.208,P=0.014)变化差值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灌注联合能谱成像是一种评价RFA治疗肺癌近期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在5 cm以下肝癌TACE(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2例5 cm以下肝癌患者于TACE术前1 ~ 2 d及术后3 ~ 4周行肝脏CT灌注成像,通过获取的灌注参数分析栓塞前后的肿瘤组织、栓塞前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及栓塞后肿瘤活性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血流变化情况。结果 栓塞前肿瘤组织的血流量(BF),肝动脉分数(HAF),肝动脉灌注量(HAP),表面通透性(PS)较正常组织显著增加(P﹤0.01),而栓塞后肿瘤组织血流各组灌注参数(血容量,BV除外)较栓塞前显著降低(P﹤0.01),栓塞后的肿瘤活性组织较正常组织BF, PS,HAF,HAP增加(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在5 cm以下肝癌的诊断、TACE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估及术后残余活性病灶的显示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行CT灌注(CTP)成像和彩色编码DSA(ccDSA)成像在评估兔后肢急性缺血-再灌注(I- R)损伤中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10)。兔右后肢缺血3 h后,实验组接受再灌注,对照组仅作假手术;分别在0、6、12、24 h作双后肢影像学评估(n=10)。实验组每一时点进一步随机均分为CTP亚组和ccDSA亚组,分别获取双后肢CTP相关参数血流量(AF)、血容量(BV)、对比剂清除率(C)和ccDSA参数对比剂峰值(peak),计算双后肢各参数比值AF- R/L、BV- R/L、C- R/L和peak- R/L;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并分别与AF- R/L、BV- R/L、C- R/L、peak- R/L比值作相关性分析,对AF- R/L与peak- R/L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再灌注过程开始后,AF- R/L、BV- R/L、C- R/L、peak- R/L平均比值分别由1.07±0.08、1.03±0.06、0.93±0.15和1.09±0.04下降至0.75±0.11、0.85±0.14、0.71±0.18和0.45±0.08。AF- R/L与CK、LDH、MDA、SOD血清水平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0、-0.44、-0.62、0.57(P<0.05);peak- R/L与CK、LDH、MDA、SOD血清水平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71、-0.66、0.59(P<0.05),与AF- R/L间相关系数为0.70(P<0.05)。结论 320排螺旋CT行CTP成像与ccDSA成像,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量化反映兔后肢骨骼肌I- R损伤发生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颜鹏  方志勇  向华 《工业加热》2013,(2):121-124
【摘要】 目的 观察奥沙利铂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经肝动脉灌注(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4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TACE术中经肝动脉灌注奥沙利铂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并根据肿瘤血管丰富程度分组,术后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并定期行实验室指标及肝脏CT/MRI/DSA评价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富血管肿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乏血管肿瘤组患者(85.7%比33.3%,P < 0.05),临床随访数据表明多数富血管的患者通过联合药物灌注治疗有效,生存时间6个月以上者达57.1%(16/28),对于乏血管肿瘤患者的治疗中病情进展的仅为26.7%(4/15)。结论 TACE术中经肝动脉灌注奥沙利铂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DSA灌注成像技术评估骨骼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IRI)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IRI 0 h组、6 h组、12 h组、24 h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IRI各组分别在右下肢缺血3 h恢复血流灌注后0 h、6 h、12 h、24 h接受双下肢动脉3D DSA造影,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即行双下肢动脉3D造影,同时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变化。用DSA灌注成像后处理软件Syngo DynaPBV分析造影图像,计算出双下肢灌注参数之血流容积(BV)及其两者比值之相对血流容积(rBV),将各时点测得的rBV与实验室指标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SA灌注参数rBV在IRI 6 h组、12 h组、24 h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I各组间比较,rBV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逐渐降低(F=5.816,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IRI组各时点rBV值与实验室检查指标CK(r=- 0.91,P<0.05)、LDH(r=- 0.90,P<0.05)、MDA(r=- 0.85,P<0.05)呈负相关,与SOD(r=0.74,P<0.05)呈正相关。结论 术中应用DSA灌注成像技术评估肢体IRI安全可行,其灌注参数与实验室指标间有较好相关性,可实时评估术中骨骼肌IRI程度。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低剂量全肝灌注成像在氩氦刀治疗肝细胞肝癌(HCC)近期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预行氩氦刀手术治疗的HCC患者20例,且术前2 ~ 3 d和术后30 ~ 45 d均行全肝灌注扫描,并对比分析术前及术后全肝灌注参数的变化;并与同期行上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20例患者的全肝灌注辐射剂量对比。结果 ① 氩氦刀术前,瘤体的肝动脉灌注量(HA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PI)值均高于瘤旁及正常肝组织的HAP及HAPI值,而门静脉灌注(PVP)值低于瘤旁及正常肝组织,且三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对比分析瘤旁肝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的HAP、PVP及HAPI值,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94,0.084和0.988)。② 氩氦刀术后,瘤体HAP、HAPI均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VP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970)。瘤旁肝组织HAP、HAPI及PVP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正常肝组织HAP、HAPI及PVP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③ 全肝灌注剂量低于常规上腹部平扫结合增强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320排全肝低剂量灌注是一种评价氩氦刀治疗HCC的近期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马春华  郭志 《工业加热》2014,(3):241-244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注射液(商品名:恩度)联合冷冻消融对肺腺癌A549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肺腺癌A549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24只,待肿瘤最大直径达1 cm时,随机分为对照组、血管内皮抑素组、冷冻消融组和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冷冻消融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第21天处死裸鼠,取肿瘤组织,测量肿瘤体积,采用末端标记法(TUNEL)原位检测周边冷冻损伤区带细胞凋亡,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结果 治疗后第21天,对照组、血管内皮抑素组、冷冻消融组和联合治疗组的肿瘤生长速率分别为236.68% ± 51.23%、220.02% ± 30.61%、159.46% ± 29.33%和103.34% ± 25.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肿瘤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1.67% ± 2.34%、22.17% ± 1.47%、38.33% ± 1.37%和49.17% ± 1.7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联合治疗组的MVD、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 < 0.01)。MVD与VEGF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 = 0.925,P < 0.01)。结论 血管内皮抑素可明显提高冷冻消融对肺腺癌A549移植瘤的抑制效果,其机制可能与血管内皮抑素通过下调VEGF 表达水平,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协同冷冻消融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灌注治疗难治性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灌注治疗难治性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35例患者为治疗组,与单纯采用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该类患者39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的近、远期疗效和临床症状改善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客观有效率60.0%(21/35),获益率85.7%(30/35);对照组客观有效率53.8%(21/39),获益率84.6%(33/39),两组客观有效率及获益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94,P=0.894);治疗组疾病无进展期平均12.2个月,对照组平均8.6个月,治疗组较对照组平均间隔时间延长了3.6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治疗组复发率40.0%(12/30),对照组57.6%(19/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8)。治疗组治疗前后KPS平均值为72.4分和82.7分,对照组为68.9分和79.1分,各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39),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5)。结论 对难治性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采用125I粒子植入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但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灌注可以降低肿瘤复发,提高疾病无进展期。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常规CT三期灌注参数动脉增强分数(AEF)值在肝细胞肝癌(HCC)行TACE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TACE术的30例HCC患者,于术前1~3 d、术后30~40 d 分别行常规CT三期灌注扫描,应用CT Kinetics软件计算AEF参数值。AEF值为(动脉期CT值-平扫期CT值)/(门脉期CT值-平扫期CT值),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有效组17例,治疗无效组13例。有效组术后AEF为(0.351±0.090),无效组为(0.438±0.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术后AEF值0.392为临界值预测TACE术后疗效,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7%和73.2%,曲线下面积为0.876(P<0.001)。结论 常规CT三期灌注参数AEF能定量反映肝癌TACE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TACE 疗效的早期评价,且不增加格外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观察丁苯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及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时间窗的影响。方法 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4只,缺血再灌注组24只,丁苯酞治疗组24只。每组再分为缺血2、3和4 h 后再灌注3个亚组,每亚组8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各组神经功能和脑梗死范围,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VEGF表达。结果 随着缺血时间延长,再灌注后, 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范围也随之增高,缺血再灌注组在缺血2、3和4 h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2.6 ± 0.6)分、(3.7 ± 1.0)分和(4.2 ± 1.0)分,脑梗死容积比率分别为(27.6 ± 5.4)%、(33.1 ± 6.1)%和(42.3 ± 7.3)%;而在丁苯酞治疗组则分别为(1.2 ± 0.5)分、(1.6 ± 0.7)分、(2.3 ± 0.9)分和(9.8 ± 1.6)%、(16.7 ± 2.3)%和(20.7 ± 3.9)%,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丁苯酞治疗组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并发现丁苯酞治疗组的缺血4 h的症状评分和脑梗死容积比率与缺血再灌注组缺血2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丁苯酞治疗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的VEGF表达均逐渐减弱。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中VEGF表达明显减弱(P < 0.01)。与其他两组比较,丁苯酞治疗组的VEGF表达明显较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丁苯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VEGF表达相关,并能延长缺血再灌注治疗时间窗。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C臂CT技术在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细胞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9月—2013年3月对80例肝细胞癌患者行TACE治疗时采用C臂CT扫描。通过评阅C臂CT平扫、动脉早期、动脉实质期图像及后处理图像,观察TACE治疗后肿瘤病灶存活、碘油沉积、供血动脉栓塞等情况,评估TACE疗效。结果 80例患者C臂CT扫描检出病灶139个。TACE治疗后,75例患者的128个病灶(128/139,92.09%)C臂CT扫描即时评价疗效结果满意,其中存活肿瘤较少78个、中等29个、较多21个;碘油沉积致密64个、中等39个、稀疏25个;栓塞治疗后肿瘤血供明显减少101个,无明显减少27个。结论 肝细胞癌患者TACE治疗后行C臂CT扫描,可以便捷、准确、全面的观察病灶存活肿瘤、碘油沉积、供血动脉栓塞是否完全等情况,可作为TACE疗效评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CTPI)在HCC TACE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对24例HCC患者于TACE术前1~3d、术后6~8d和30~40d分别行双源CT灌注扫描,经肝脏CT灌注软件得到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等彩色灌注图,在图像上分别测定相应的灌注参数值,观察TACE治疗前后肿瘤组织的血流灌注变化及肿瘤的大小改变,评价TACE治疗肿瘤的疗效。结果TACE术前9例肿瘤呈均匀高灌注,15例呈不均匀高灌注。术后8例瘤灶内碘油沉积密实,16例碘油沉积不均。灌注图像显示碘油沉积区域无血流灌注,碘油稀疏及缺乏区域仍有血流灌注。所有患者术前、术后6~8d及肿瘤残留患者复发前后的肿瘤组织HAP、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VP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6~8d肿瘤最大径以及肿瘤残留患者复发前后肿瘤最大径均无明显变化(P>0.05)。TACE术后,16例残瘤组织及正常肝组织HAP、PVP、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灌注成像能直观和定量地反映肝癌TACE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TACE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成像在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对预后的评价作用。 方法纳入2011年3月至2015年9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37例单侧症状性MCA闭塞患者。采用320排CT进行多参数全脑灌注扫描,获取常规CTA和4D-CTA图像,分析常规CTA、4D-CTA所示侧支循环状况和金标准DSA图像并作一致性检验,同时计算4D-CTA侧支循环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4D-CTA、常规CTA所示侧支循环良好患者分别为22例(59.4%)、14例(37.8%)。以DSA为金标准,常规CTA、4D-CTA侧支循环评分Kappa值分别为0.58、0.78。4D-CTA所示侧支循环不良患者和侧支循环良好患者间治疗时间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P=0.029),两者侧支循环评分与随访90 d 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68, P<0.001)。 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成像是评价单侧症状性MCA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的有效方法。4D-CTA比常规CTA能更好地评估侧支血流和预测预后,有助于血管内介入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   

14.
王铭义  王峰 《工业加热》2011,(11):915-919
【摘要】   对于目前临床常用的脑灌注成像检查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脑灌注成像在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术术前筛选、术后评估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应用增强CT减影法评价肝细胞癌TACE后是否存在残余的肿瘤活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临床确诊肝细胞癌并接受TACE患者22例,所有患者在第1次介入治疗之后均接受肝脏多期增强CT检查,并于第2次介入检查时评价肿瘤是否存在残余活性。使用增强CT动脉期图像减去平扫图像获得减影后图像,测量碘油沉积病灶减影后CT值,与第2次介入血管造影做对照,统计学分析减影后的图像判断肿瘤残余活性的能力。结果 22例肝细胞癌经TACE治疗患者中,第1次介入后共有37个病灶内见碘油沉积。经评价有肿瘤活性的病灶有34个,无肿瘤活性的病灶有3个。有肿瘤活性组的病灶减影后CT值为(79±68) HU;无肿瘤活性组中减影后CT值为(1±1) HU,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当病灶减影后CT值大于1 HU时,诊断肿瘤残余活性的灵敏度为97.06%,特异度为100%,ROC曲线下面积可达0.975。结论 使用增强CT动脉期与平扫减影图像,可以准确且直观地判断肝细胞癌TACE后是否存在残余肿瘤活性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