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脾种植VX2瘤株构建肝转移瘤(LM)模型的可行性及能否成为LM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方法 选取4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VX2瘤株悬液。经左上腹切口将脾脏牵拉出腹腔,用1 mL注射器将瘤株悬液注入脾脏,注射后将脾脏纳入腹腔,逐层缝合。2周后行上腹部增强CT扫描,观察LM模型肝内影像学表现。将兔处死行大体解剖,观察LM在肝内分布。对LM脱水、固定后行苏木精- 伊红(HE)染色,观察其镜下表现。结果 40只兔VX2肝转移瘤模型成功种植37只,种植成功率为92.5%。1只兔种植中麻醉死亡,1只未种植成功,1只CT增强扫描时死亡。37只兔上腹部增强CT扫描显示肝内转移瘤强化,周边呈环形强化,中心区未见强化,与临床上常见消化道LM增强CT表现一致;大体解剖显示肝内各叶有大小不等多发LM,分布无明显特点,与临床上肿瘤经门静脉途径转移至肝脏的特点一致;镜下见LM中心区为坏死细胞,外周区表现为浓染的肿瘤细胞、炎性细胞等。结论 经脾种植VX2瘤株悬液可成功建立兔LM模型,脾脏转移至肝脏的转移瘤更符合临床上消化道肿瘤经门静脉途径转移至肝脏模式。该模型值得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建立兔脊柱旁肌肉VX2种植瘤模型,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CT导引下经皮穿刺将VX2肿瘤组织块种植于15只新西兰大白兔脊柱旁肌肉,构建肿瘤模型。种植术后第14、21、28、35天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随机选取1只荷瘤兔处死,作大体解剖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15只实验兔脊柱旁肌肉VX2肿瘤组织块均成功种植,建模成功14只,成瘤率为93.3%。种植瘤CT平扫呈低密度结节灶,边缘模糊;CT增强扫描病变呈环状强化,边缘模糊,中心见低密度坏死区。种植瘤生长迅速,第28天与第21天肿瘤生长率(TGR)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4);第35天与第28天TGR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种植术后第14~28天,瘤体大小为1.0~2.5 cm。种植瘤坏死率第14、21、28天间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第28、35天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3)。种植瘤病理组织学呈浸润性生长,内部粥糜样坏死;肿瘤细胞呈条索状或巢状弥漫分布,间质血管丰富;肿瘤细胞形态不规则,体积较大,细胞异型性明显并见较多核分裂像。第35天时,5只荷瘤兔CT增强扫描发现腹膜后淋巴结和肺转移,2只荷瘤兔脊髓受侵犯。结论 脊柱旁肌肉种植瘤恶性度高,生长速度快,成瘤时间短,瘤组织血供丰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用于肿瘤局部治疗研究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兔肝转移瘤模型血供来源及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结构的关系。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于脾脏种植VX2肿瘤细胞悬液1 ml,浓度1×107/ml。瘤株接种后第14天作CT灌注扫描,第15天作DSA造影,分别观察肝转移瘤数目及大小,测定CT灌注成像转移瘤中心区域、转移瘤边缘及瘤周正常肝组织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供血分数(HAF),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和门静脉灌注量(PVP);镜下观察转移瘤病理切片。 结果38只兔完成CT灌注扫描、DSA。CT发现6只兔有1个肝转移瘤,32只兔有多发肝转移瘤,大小为1.2~2.1 cm,以环形强化为主要特征;DSA显示1只兔有1个肝转移瘤,37只兔有多发肝转移瘤,大小为0.9~2.3 cm,以环形染色为主要特征。18只兔(47.37%)经DSA发现的肝转移瘤数明显多于CT,DSA发现而CT未发现的肝转移瘤大小为0.9~1.3 cm。DSA和CT分别显示37只兔(97.37%)和32只兔(84.21%)有多发肝转移瘤(P<0.01)。CT灌注扫描显示肝转移瘤边缘及中心区域BV值及BF值高于瘤周正常肝组织,转移瘤边缘高于中心区域(P<0.01);转移瘤边缘HAP值高于瘤周正常肝组织,PVP值低于瘤周正常肝组织(P<0.01)。低倍镜下病理观察显示转移瘤中心为坏死组织和少量瘤细胞,坏死细胞排列松散,呈嗜碱性红染;外周为浓染的肿瘤细胞、结缔组织及炎性细胞,与正常组织边界欠清,可见丰富的新生毛细血管;10×40倍镜下观察转移瘤中心坏死区为大量无核的坏死细胞,少量瘤细胞无胞质,仅可见浓染细胞核;外周为生长活跃的瘤细胞,形态不规则,胞核大而深染,胞质量少,可见丰富血窦。 结论DSA检出较小肝转移瘤优于CT,肝转移瘤主要供血来源于肝动脉,肝转移瘤中心区域主要为坏死组织和少量瘤细胞,外周主要为生长活跃的瘤细胞和丰富的新生毛细血管,如此病理结构决定了肝转移瘤CT增强扫描以环形强化为主要特征,DSA以环形染色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比较两种方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的成瘤情况及CT、DSA表现。方法 采用新西兰白兔40只,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0只。A组采用开腹包埋植入VX2瘤块,B组采用CT引导下穿刺种植VX2瘤块,术后2周行CT及DSA检查。结果 A组成瘤率为50%(10/20),B组为85%(17/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A组相比,B组操作简单、成瘤率高。两组CT及DSA造影表现一致。结论 两种方法建立的兔VX2肝癌模型的CT及DSA影像学表现无差别,CT引导下经皮穿刺种植法的应用优于开腹种植。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对比海藻酸钠(KMG)微球与碘化油栓塞治疗兔VX2肝转移瘤模型效果,分析KMG微球栓塞治疗肿瘤的安全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 VX2肿瘤细胞悬液(浓度1×107/ml)1 ml接种新西兰大白兔脾脏,制作兔肝转移瘤模型。50只成功建模的兔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n=20)以KMG微球栓塞肝固有动脉,B组(n=20)于以碘化油栓塞肝固有动脉,C组(n=10)未作栓塞。A、B组接种瘤株后15 d作DSA造影及栓塞治疗。分别观察各组模型兔子生存时间(接种VX2瘤株至死亡),栓塞前、栓塞后7 d及栓塞后14 d测定谷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值,栓塞后7 d CT灌注扫描检测瘤灶边缘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肝动脉分数(HAF);兔模型死亡后取肝脏作苏木精-伊红(HE)染色病理切片,镜下观察肿瘤坏死情况。结果 A组KMG微球栓塞剂平均用量为(0.15±0.03) g,B组碘化油栓塞剂平均用量为(1.3±0.4) ml,均无栓塞剂反流。栓塞后7 d、14 d血清ALT、AST值,A、B两组均较术前明显升高,C组变化不明显;A、B两组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5,P=0.005),但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3)。栓塞后7 d CT灌注扫描显示,A组BV、BF、HAF值明显低于B组(P=0.003,P=0.002,P<0.000 1)。兔模型生存时间分别为A组(46.28±2.85) d、B组(43.92±2.17) d、C组(33.44±1.86) d,A、B两组均明显长于C组(P=0.001,P=0.004)。A、B两组组织病理HE染色显示,癌巢中央可见大片坏死,坏死区中残存瘤细胞核明显固缩。结论 KMG微球作为肿瘤栓塞剂安全有效、可行。KMG微球栓塞治疗兔VX2肝转移瘤效果优于碘化油。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通过模拟原位膀胱癌发生机制构建兔VX2膀胱癌移植瘤动物模型,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采用同轴法穿刺接种VX2细胞株于25只新西兰大白兔膀胱,接种术后14、21、28 d分别作CT平扫及增强扫描,评估肿瘤种植及生长情况。取兔膀胱组织标本作大体解剖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观察腹腔淋巴结及肝肺转移情况。结果 22只实验兔建模成功,植瘤成瘤率为88.0%(22/25)。植瘤后14、21、28 d瘤体平均长径分别为(1.38±0.20) mm、(2.30±0.08) mm、(3.22±0.24) mm,且瘤体变化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VX2移植瘤CT表现为膀胱壁局部不规则增厚或肿块突起,呈均匀强化(14 d)或环型强化(21、28 d),肿瘤腔内呈不同程度充盈缺损。种植瘤大体形态及其影像学特征基本相符,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血管丰富的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呈浸润性生长,21 d后瘤体中心出现坏死,21、28 d出现肝、肺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兔VX2膀胱移植瘤模型,基本反映了膀胱癌发生与发展过程,适合CT动态观察及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观察液氮冻存的活性良好VX2兔肝癌瘤块复苏后构建兔肝癌模型的效果,并与常规方法构建兔肝癌模型作比较。方法 选取生长状态良好的VX2瘤块,剔除坏死组织并用锡箔纸包裹,液氮冻存3个月。2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两组,A组(对照组,n=10)予新鲜瘤块肝脏原位种植法构建兔肝癌模型,B组(实验组,n=10)予新鲜瘤块液氮冻存3个月复苏后肝脏原位种植法构建兔肝癌模型。2周后作增强CT扫描和DSA血管造影观察成瘤效果及瘤体血供情况。荷瘤兔处死后观察大体标本并作苏木精-伊红(HE)染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CD31免疫荧光染色,后者用于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A组和B组建模成功率均为100%。两组肿瘤生长、VEGF和MVD表达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液氮冻存瘤块构建的兔VX2肝癌模型CT、DSA影像学表现及组织学特征与常规方法无显著差异,瘤块整体冻存法可较好地保存瘤株活性,从而节省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MR导引下经皮穿刺瘤块种植法制作兔VX2肝癌模型的方法及建模后影像学和组织学评估。方法 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6只。A组在360°全开放式0.4T MR扫描成像系统光学导航仪导引下,采用剑突左侧肋弓下进针,经皮经肝穿刺将VX2瘤组织块种植于兔肝内;B组通过开腹法将瘤组织块种植于肝内。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成瘤率、感染率及肿瘤生长特点。结果A组模型成瘤率为93.7%,手术时间为(18.24±3.24) min,无术后感染发生;B组模型成瘤率为87.5%,手术时间为(25.23±2.16) min,1例发生术后感染。两组间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HE染色镜下观察显示,2周见癌细胞呈巢状分布,癌细胞核大;3周见明显核分裂像,异型显著;4周可见凝固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MR导引下经皮穿刺瘤块种植法构建兔VX2肝癌模型,具有导引准确、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等特点,可作为兔VX2肝癌模型构建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研究瘤体内注射不同浓度臭氧(O3)后兔VX2瘤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以探讨臭氧用于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浓度,并根据超微结构改变持续时间,推断重复治疗可能的间隔时间。方法 20只荷瘤大白兔分为4组,对照组2只,T20(20%臭氧)、T40(40%臭氧)和T60组(60%臭氧)治疗组各6只,直视下按瘤体积2倍量不同浓度的O2/O3混合气体用注射器直接注入瘤体内,对照组(仅模拟穿刺)及各治疗组取2只兔在实验完成后即刻取材,剩余兔分别于术后第4、8天各处死2只取材、制片,用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T20组注射臭氧后即刻可见肿瘤细胞有轻微的损伤改变,线粒体轻微嵴溶解,少许线粒体呈球状肿胀,内质网扩张,部分核周间隙增宽,细胞间隙正常。T40组和T60组注射臭氧后即刻均可见肿瘤细胞有明显损伤,表现为线粒体明显肿胀,内质网扩张,细胞核肿胀,核周间隙增宽,部分细胞膜崩裂,组织结构崩解,术后第4天,可见大片坏死,炎细胞浸润,肿瘤细胞膜不完整,溶酶体线粒体形成(呈新月形黑颗粒)或线粒体溶解,内质网扩张,部分胞质溶解,细胞核不规则,核周间隙扩张,T60组更明显。血管内皮细胞也有损伤改变。3组的细胞损伤在术后第8天仍可观察到,但呈逐渐修复状态。结论 兔VX2瘤内注射20% ~ 60%臭氧后,都会对肿瘤细胞、瘤内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甚至死亡,20%的损伤较轻微,40% ~ 60%的比较明显,但综合安全性及治疗效果, 40%臭氧可能更为明显。虽然有部分修复,但术后第8天仍可见较明确的细胞损伤改变,故治疗间隔以4 ~ 8 d为宜。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通过对肝脏、肌肉及皮下不同部位兔VX2肿瘤模型的建立和比较,寻求更适合于肿瘤经皮介入治疗的荷瘤动物模型。方法 将54只新西兰白兔按VX2肿瘤接种部位不同随机分为肝脏组、肌肉组和皮下组,每组18只。三组动物术后12、16、20 d均进行CT灌注扫描,测量肿瘤大小,每次各组分别处死6只兔进行病理观察,并对三组模型的建模手术时间、肿瘤体积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皮下组肿瘤生长最慢,肌肉组其次,肝脏组生长最快,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接种第12天,肝脏组肿块长径已约1 cm,而皮下组则需20 d肿块长径才达1 cm左右,肌肉组肿块生长速度介于二者之间。三组建模所用时间分别为肝脏组(5.54 ± 0.51)min,肌肉组(1.02 ± 0.20)min,皮下组(0.98 ±0.21)min,肝脏组明显较长。除了肝脏组出现腹水、肝内转移及腹壁种植外,皮下组、肌肉组均无明显影响模型的情况。结论 与肝脏和皮下建模相比,兔肌肉内VX2肿瘤模型具有操作简单,成瘤稳定,肿瘤生长速度适中的优点,更适合作为兔VX2瘤的经皮介入治疗模型。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电化学治疗(EChT)兔肝VX2肿瘤后残余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方法 采用移植方法建立兔肝VX2肿瘤模型后行EChT,通过控制肿瘤边缘的酸碱度造成肿瘤残余,采用免疫组化、TUNEL法、活组织细胞内显微注射、明胶酶谱法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探讨残余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结果 ① 病理学观察显示EChT后第1周时残余肿瘤细胞被大量纤维组织包绕;治疗后第2周,残余肿瘤细胞数目增多,其周围仍可见较多的纤维组织。超微结构观察显示,治疗前肿瘤细胞核质比例增大,核异型性明显,线粒体数目较多但发育幼稚,细胞间连接较少。EChT后第1、2周,胞质内线粒体体积增大,发育较成熟,细胞间连接增多。②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Ki?蛳 67阳性指数在第1、2周时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凋亡指数及Bax阳性指数在EChT后第1、2周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凋亡指数与Bax阳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③ Cx32阳性指数及LY扩散范围在治疗后第1、2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显微注射后LY CH荧光染料在肿瘤组织内的扩散范围与Cx32阳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④ 明胶酶谱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蛳 9)相对含量的结果显示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一致,治疗后第1、2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EChT治疗后2周内残余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降低,凋亡指数明显增加,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JIC)功能明显改善,侵袭能力明显降低。结论 较大肝癌行EChT治疗时肿瘤残余将难于完全避免,残余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对正确选择治疗后复查及再次治疗时机,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结肠直肠癌肝转移(CRL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为24例化疗失败或不能耐受化疗的CRLM患者共计65个肝转病灶行CT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粒子的放射性活度介于0.5 ~ 0.7 mCi,每例患者接种的粒子数为18 ~ 109枚,最小边缘剂量为110 ~ 160 Gy。植入后进行质量验证。结果 在6个月的随访中,肿瘤的最长径基线和从术前(7.21 ± 3.28) cm降到术后3个月时的(4.47 ± 3.34)和6个月时的(3.94 ± 2.05)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EA由术前的(293 ± 89) ng/ml降至术后3、6个月的(198 ± 103)ng/ml、(155 ± 61)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死亡。1、2年生存率分别为87.5%和75.0%。结论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CRLM微创、安全,近期疗效确切,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3.
李彩霞  冯艳  谷涛 《工业加热》2010,(10):800-804
目的   探讨p53介入治疗对VX2兔肝癌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   开腹方法将VX2瘤细胞分别植入48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肝左叶,建立VX2兔肝癌模型,随机分为4组(12只/组),分别进行肝动脉插管介入治疗,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A组、B组、C组分别注入水化碘油、Ad p53、Ad p53+水化碘油。术后1周处死肿瘤兔,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 2(MMP 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   实验组(A,B,C组)观测到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单纯碘油栓塞后,肿瘤区MMP 2、PCNA表达略有降低,VEGF表达略有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d p53组与 Ad p53+水化碘油组的MMP 2、PCNA及VEGF的表达阳性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转移组的MMP 2、PCNA及VEGF的表达阳性率均高于无转移组(P < 0.05);MMP 2与VEGF及PCNA之间均存在相关性(P < 0.05)。结论 MMP 2、VEGF及PCNA的增高预示着肿瘤高转移、高增殖能力,肿瘤血管高形成能力。Ad p53及Ad p53+ 碘油介入治疗可抑制肿瘤的生长,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减少转移。  相似文献   

14.
【 摘要】 目的 比较氩氦刀或唑来膦酸单一治疗和联合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4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联合)、B组(氩氦刀)、C组(唑来膦酸)各28例;A组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结束后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4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5 min以上;B组单一使用氩氦刀冷冻消融骨转移癌局部组织;C组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4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5 min以上。结果 ①A组止痛总有效率为85.7%,其中显效为35.7% (10/28),有效为50.0%(14/28);B组止痛总有效率为50.0%,其中显效为14.3%(4/28),有效为35.7%(10/28),C组总有效率为67.9% (19/28),其中显效为21.4%(6/28),有效为46.4%(13/28),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平均起效时间:A组为(1.96 ± 2.26) d,B组为(1.43 ± 1.79) d,C组为 (11.67 ± 3.14) d, A、B两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③疗效维持时间:A组为(146.68 ± 1.89) d,B组为(71.60 ± 2.94) d,C组为(112.99 ± 1.37) d,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性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治疗脊椎难治性疼痛的有效方法,包括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椎体转移性肿瘤、椎体血管瘤等所致的难治性疼痛。PVP能明显的减轻疼痛,加固病变椎体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目前,经皮椎体成形术已成为临床上治疗脊椎转移瘤的主要方法。本文就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临床应用背景、手术方法、研究进展及并发症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应用VX2细胞株制作兔移植性肝癌模型,并探讨插管技术的应用.方法实验对象为新西兰大白兔(n=80),VX2瘤块组织接种于肝脏,接种后2~3周实验组(n=51)行剖腹直视下肝动脉直接楔入插管,并作DSA造影.对照组1和2(各10只)分别采取经股动脉-肝动脉插管和开腹经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插管方法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组插管成功率为98%(50/51),其中88%(45/51)完成超选择栓塞;对照组1和2的插管成功率分别为30%和40%,只有0/10和4/10完成超选择栓塞.结论移植性兔VX2肝癌是介入治疗实验研究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综合影像评价有利于实验动物的筛选。采用肝动脉细针直接穿刺楔入法插管成功率高,可完成超选择栓塞,是值得推广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评价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射频消融(RFA)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的疗效并进行生存分析。方法 回顾28例接受TACE或(和)RFA治疗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伴肝转移患者,统计治疗后影像学改变、总生存期和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对比分析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潜在影响因素。结果 24例患者进行了70例次TACE,6例进行了11例次RFA治疗。影像学评价有效率46.4%,总生存期为(24.6 ± 6.6)个月,疾病无进展生存期为(17.5 ± 6.0)个月。影响因素中,患者有和无在除肝脏以外的远处转移灶生存期分别为(15.8 ± 6.0)个月和(28.7 ± 8.4)个月(P = 0.041)。结论 TACE和RFA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有效疗法。肝脏外的远处转移灶的存在可能为影响该类患者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