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介入诊疗中DSA设备显示的实时辐射剂量率,为医务人员合理控制辐射剂量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2014年9月采用美国通用公司DSA机介入诊疗的冠心病患者30例,对术中DSA机由透视模式转换为电影模式时各自序列显示的辐射剂量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透视辐射剂量率为18.5~212.0 mGy/min,均值为(114.7±42.1) mGy/min;电影辐射剂量率为216~1 691 mGy/min,均值为(970.1±298.4) mGy/min。透视与电影辐射剂量率总体均值之比为1︰8.5。数字平板探测器面积越大,辐射剂量率均值越大,电影辐射剂量率均值较透视辐射剂量率均值增高趋势越明显;透视辐射剂量率均值较电影辐射剂量率均值低,差异显著。结论 医务人员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应合理选择DSA设备类型,密切观察动态实时显示的辐射剂量率,及时调整检查模式及可控参数,即刻评估可能致患者放射损伤的剂量水平,合理控制辐射剂量,以降低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产生的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各类介入操作中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我科CT引导下介入诊断和治疗259例次患者的检查资料。介入操作包括穿刺活检、引流、射频消融、经皮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术、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等6种方法。浏览PCAS系统上的医学信息和图像,并记录患者所接受的介入诊疗方式、扫描时间、扫描次数、总毫安秒、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辐射剂量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制定的蒙特卡罗有效剂量转换公式进行计算。结果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经皮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术、射频消融术、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引流、活检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是(25.62 ± 10.43) mSv、(19.02 ± 7.35) mSv、(18.69 ± 6.39) mSv、(16.22 ± 5.60) mSv、(10.66 ± 4.51) mSv和(9.67 ± 3.81) mSv,粒子植入术的有效辐射量明显高于其他介入操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引导下单次介入操作有效辐射剂量相对较小,引起辐射损伤及后续并发症的危险小,但多次介入治疗累积的有效辐射剂量可能会较大,需要引起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悬吊防护屏规格及摆放位置对介入手术中第一及第二术者辐射防护效果,为选择悬吊防护屏最佳辐射防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第一及第二术者站位,从地面20 cm至180 cm处,每隔20 cm放置一个个人计量仪。投照体位选择正位与左侧位。悬吊防护屏为铅玻璃(简称玻璃式)与铅玻璃下接铅橡胶皮(简称混搭式)两种。防护屏摆位分别为靠近术者、远离术者、在术者左侧及贴近球管4种。测量2种投照体位下,不同防护屏规格与摆位在第一及第二术者位9个高度的实时辐射剂量率,计算剂量屏蔽率。结果 两种防护屏防护效果接近,以玻璃式略优。对于第一术者,正位投照时以近术者摆位的防护效果最佳,侧位投照则以术者左侧摆位的防护效果最好;对于第二术者,正及侧位投照均以近术者摆位防护效果最优。在最佳摆位情况下:正位投照时第一术者在120 cm高度、侧位投照时第一及第二术者各高度仍可检测到较高的辐射剂量率;第一与第二术者总体接受的辐射剂量接近;第一术者的剂量屏蔽率除正位120 cm高度稍低(玻璃式为60.11%,混搭式为39.89%)外,其余各点均高达93%以上,第二术者剂量屏蔽率为57%~97%;侧位屏蔽率整体略高于正位屏蔽率。结论 两种防护屏防护效果接近,均能取得较好的防护效果,但正位投照时第一术者的120 cm高度及侧位投照时2位术者的各高度辐射剂量率仍相对较高,需加强对120 cm高度的辐射防护,并尽量少用侧位投照。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在心脏射频消融术中防护舱对第1及第2术者的防护效果。方法 将实时剂量仪贴附在术者主要体表部位,包括100、120、140和160 cm 4个高度,采取心脏射频消融术常用投影体位(正位,左侧位,右前斜位30°及左前斜位45°),在无防护装置下及防护舱防护下分别测量第1及第2术者各部位剂量率,并计算剂量衰减率。剂量衰减率=(无防护剂量率-有防护剂量率)/无防护剂量率×100%。结果 防护舱防护下,第1术者辐射剂量率为(0.5±0.1) μSv/min,剂量衰减率高达99%以上。第2术者的辐射剂量率为(0.5±0.1)~(1.2±0.2) μSv/min,除了100~120 cm在右前斜30°的辐射防护略差[剂量率为(1.1±0.1) μSv/min;衰减率,80.7%],其余投照体位的辐射衰减率均在90%以上。结论 使用辐射防护舱可以有效地提供辐射防护,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第1术者的辐射暴露,对第2术者也有辐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评估新型悬浮式防护服防X线辐射效果、可操作性和舒适性。方法 分别检测悬浮式防护服与普通防护服在第1、第2术者位置头部、胸部、腹部、下肢、足部辐射剂量率(μSv/h)。15名介入放射科医师先后穿普通防护服、悬浮式防护服参与模拟手术,对防护服可操作性及舒适性进行独立评分。结果 悬浮式防护服与普通防护服相比,明显降低了第1、2术者胸部、腹部、下肢部位射线剂量率(t=135.5~1 688.9,P<0.01),同时有效保护了头部、足部免受高辐射剂量伤害。悬浮式防护服可操作性评分虽低于普通防护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26,P=0.103);舒适性评分明显优于普通防护服(Z=-3.482,P<0.000 1)。结论 与普通防护服相比,新型悬浮式防护服具有良好的整体防护性能和舒适性,且不影响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心血管病介入诊疗中的X线电离辐射对心血管病患者DNA损伤的影响。方法 收治接受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患者244例,按介入术式不同分为四组: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组87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组72例,射频消融术组48例,起搏器植入术组37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 h、 24 h抽取患者外周血,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微核。同时记录患者手术全程辐射的累积皮肤表面入射剂量(CD)、面积剂量乘积(DAP)、透视时间(FT)等,观察各种介入诊疗中患者接受的辐射损伤程度和差异。结果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组CD和DAP值显著高于其他三组,而其他三组间CD和DA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术后2 h染色体微核率为16.3‰ ± 4.2‰,P < 0.05),术后24 h为17.5‰ ± 5.1‰,,明显高于术前水平(13.8‰ ± 4.7‰,P < 0.05)。结论 不同介入术中,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不同,但介入诊疗中的电离辐射都可能会造成患者的DNA损伤。
  相似文献   

7.
阳秀春  莫伟  向华  谢鑫  龙林 《工业加热》2019,(3):296-299
【摘要】 目的 探讨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沟通模式)在介入科病房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介入专科病房实施SBAR沟通模式,经过医师护士共同讨论,修订专科疾病常见症状SBAR沟通模板,对全体护士实施培训、考核、运用和评价。对比科室因医护沟通不良所致的医疗不良事件、患者对医护团队专业能力的认可度和医师对护士的满意度,与实施标准化沟通模式前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实施SBAR沟通模式后,患者对医护团队专业能力的认可度、医师对护士的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科室因医护沟通不良所致的医疗不良事件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介入科病房实施SBAR沟通模式,能显著提高患者对医护团队专业能力的认可度和医师对护士的满意度,降低医护沟通不良所致医疗不良事件,保障了患者的安全,促进了医护和谐团队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评价经肝动脉介入诊疗模拟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测试者在模拟系统用RH肝管完成经肝动脉插管初试后记录时间,通过模拟系统练习30次后,进行终试并记录时间,将初试及终试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测试结束后填写调查问卷。结果 共有43位测试者参加实验,全部完成初试、插管练习和终试,均未出现错误操作,总合格率为100%。初试和终试总用时分别为(384.70 ± 200.4)s和(214.93 ± 115.4)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练习后肝动脉插管操作所用时间较练习前显著缩短。分析调查问卷表明,测试者普遍认为通过经肝动脉介入诊疗教学模拟系统训练可提高技术操作水平。结论 经肝动脉介入诊疗教学模拟系统对提高初学者操作水平及熟练程度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要】 介入放射学是在放射影像诊断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微创治疗学。介入放射学的定义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导引下,应用穿刺针、导丝、导管等进行诊断及治疗的学科。介入放射学内容包含介入性诊断和介入性治疗。介入医学是从临床应用角度来定义的,介入放射学则是从诊疗技术特点来定义的。《介入放射学杂志》与即将出版的《介入医学杂志(英文)》形成姊妹篇,将为我国介入医学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观察在目前铅衣、铅围脖和铅屏组合的基础上加用新型专利装置防放射线手术操作房对射线防护效率与手术操作灵活性的影响。方法 在50台冠脉介入手术过程中分别使用铅衣、铅围脖和铅屏组成的传统防护系统和在此基础上附加防放射线手术操作房的新型防护系统,以盖革计数器测量放射当量以评价防护效率的优劣性。铅衣和防护房测量位置均设定为离地面130 cm,相当于身高170 cm术者的胸部位置,铅衣和防护房内外表面各设一测量点。屏蔽效率计算公式为:屏蔽效率 = (外部X射线当量 - 内部X射线当量)/外部X射线当量 × 100%。术者对使用过程中防护装置对手术的影响和球管调整时的可操作性进行评分。结果 新型防护系统在屏蔽效率方面明显超过传统防护系统(99.06% ± 0.74%比90.33% ± 1.41%,P < 0.01),在目前防护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术者射线曝光量约90%,而在对手术的影响(0比0)和球管调整时的可操作性(2.96 ± 0.20比3.00 ± 0)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目前铅衣、铅围脖和铅屏组成的传统防护系统基础上附加防放射线手术操作房的防护效果是传统防护装置的10倍,且对手术无不良影响,球管调整时操作灵活,是放射防护装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采用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60和ICRP103组织器官权重因子计算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AG)及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 )所致有效幅射剂量的变化。方法采用在ART仿真人体辐照体模(fluke biomedical)躯干部分布放热释光剂量计的方法获得器官剂量,再将器官剂量按照不同版本ICRP组织器官权重因子加权求和获得有效剂量。分析有效剂量变化趋势及原因。同时计算有效剂量与剂量面积乘积(DAP)转换系数。结果ICRP103对组织器官权重因子进行调整后带来了有效剂量的增加:CAG(6.88%)和PCI (8.46%)。对于CAG、PCI 诊疗过程,权重因子的变化带来女性有效剂量的变化为7.25%(8.76%),男性有效剂量的变化为6.51%(8.17%);有效剂量对DAP的转换系数也从0.10(0.13)变为0.11(0.14)。结论ICRP103对组织器官权重因子的调整导致了CAG和PCI 诊疗过程所致患者器官剂量的增加,对于有效剂量增加幅度PCI 略高于CAG,女性患者略高于男性患者。有效剂量的增加有两方面原因:器官权重因子变化小而器官当量剂量大和器官当量计量小但器官权重因子变化大。有效剂量和DAP之间转换系数的变化表明在介入放射工作中用转换系数估算患者有效剂量时要考虑新版本ICRP对组织器官权重因子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心脏射频消融(RFA)术中DSA机不同采集帧数对术中患者左侧床旁配合护士不同站立位置辐射强度的大小及衰减情况,并绘制出辐射强度分层图,以便为介入护士的辐射防护提供指导,进而减少辐射。方法 基于标准体模下,模拟心脏RFA,依次使用3种不同采集帧数,测量患者左侧床旁不同水平及垂直位置(共77个位置)辐射强度参数,共获取数据231组,并进行观察性分析、研究、绘图和总结。结果 不同采集帧数在相同床旁位置产生的辐射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辐射强度与帧数大小呈正相关性,辐射强度乘以帧数增加的相应倍数后,3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的采集帧数下,与射线发射球管不同水平位置产生的辐射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辐射强度与离射线发射球管水平距离大小呈负向相关性;辐射强度分层图绘制成为可能。结论 辐射强度分层图的设计应用可为介入护士提供射线辐射规避指导。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阐述介入手术记录单在介入中心手术预约中的应用。方法 分析介入手术记录单的数据,统计手术平均时间、手术室空台等待台数和时间、手术变更率等数据,使用这些数据改进介入中心的手术预约。结果 使用记录单数据改进管理后,得益:①用手术平均时间预约手术,手术预约平均准确率达到72.8%;②手术室空台等待时间和台数减少(P<0.05);③手术变更率由11.2%降低到9.3%(P<0.05),医师、技护、患者满意率分别达到93%、89%、85%。结论 应用介入手术记录单的数据在准确预约手术、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手术变更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在改进介入中心手术管理质量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采用平板大C介入诊疗时降低患者所接受辐射剂量的方法与技术。方法 采用平板大C自身所具有的辐射监测功能记录辐射剂量率。研究者依次改变水模、球管、平板探测器之间的距离,并采用不同的曝光模式,测量并记录相对应的剂量率。将平板倾斜不同角度和改变视野(FOV)大小,测量并记录不同曝光模式所产生的剂量率。结果 当水模与球管间距离一定时,平板离水模距离越近其辐射剂量率越小。同样条件下,FOV值越大,剂量率越小;倾斜角度越大,剂量率越大。相同曝光模式下,帧数越小,剂量率越小。其他条件相同时,数字减影的剂量率高于其他曝光模式。结论 在介入诊疗时,合理调整影响辐射剂量的因素,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整体辐射水平。  相似文献   

15.
【摘要】 在管腔内介入治疗领域,导丝是必不可少的操作工具。导丝在管腔内介入手术导引导管和球囊等器械通过管腔狭窄段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安全保障作用。因此,深入了解导丝构造及性能特点,对制造商和手术者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导丝技术进步、设计制作方法及临床应用中发现的问题、相应处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和评价经导管堵闭术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用Amplatzer堵闭器对1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局麻或全麻下经导管进行堵闭术,其中室间隔缺损6例,房间隔缺损4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结果 12例患者堵闭1次成功,心脏杂音消失,术后6~12 h下床活动,4~6 d痊愈出院.结论用Amplatzer堵闭器经导管堵闭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创伤小、操作简便、效果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