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 目的 观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HAE)射频消融术后3、5、7 d肝脏功能变化情况,及术后7 d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探索射频消融治疗大鼠HAE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取30只成功接种HAE模型大鼠,分成对照组(假手术组)10只和实验组20只,对照组仅开腹后缝合,实验组在开腹直视下行病灶完全消融,两组均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5、7 d剪尾取血,检测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第7天处死全部大鼠,取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组织行病理检查,将肝功能测定结果与病理改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射频消融术后,显微镜下大鼠肝脏消融范围内病灶组织完全坏死。术后第3天,AST、ALT明显升高,第5天逐渐恢复,第7天基本恢复至正常。术后肝功能变化与射频消融毁损区范围有关,并与消融后病理相对应。结论 短期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HAE技术简便易行,消融病灶液化坏死明显,可以完全消融。可能是治疗早期微小及难治性HAE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观察并探讨经门静脉灌注阿苯达唑脂质体与碘化油混悬液后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组织的电镜下形态学变化过程。方法 以1只正常饲养大鼠为空白对照组,1只感染泡球蚴病大鼠为实验对照组,19只复制成功模型大鼠为实验组分为三组。将19只模型大鼠开腹直视下穿刺门静脉,灌注阿苯达唑脂质体(0.1 ml)和碘化油(0.1 ml)混悬液共0.2 ml,分别在4、7、10 d后处死动物,采集标本,行电镜观察。结果 灌注化疗栓塞后,4 d内泡球蚴周边组织结构以炎性改变为主,泡球蚴组织基本正常。7 d时可见泡球蚴组织结构发生变性改变,10 d可见肝泡球蚴组织结构破坏,囊泡塌陷,生发层、角质层结构退变等坏死表现。结论 门静脉途径介入治疗肝泡状棘球蚴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技术方法,疗效迅速、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8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的DSA表现,评价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8例均进行了CT检查,并均得到手术证实,包虫3项试验检查均呈阳性.8例行DSA检查,其中3例经导管注入碘化油栓塞治疗.随访3个月.结果 DSA表现为肝动脉迂曲,增粗,包绕,呈"抱球"征象.8例毛细血管期有环形染色.3例栓塞后DSA表现有碘化油沉积.3个月后CT随访,碘化油沉积良好.手术病理所见病灶区碘油沉积.结论肝泡状棘球蚴病DSA检查有特征性表现,介入性治疗为肝泡状棘球蚴病的非手术治疗提供了一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于奇  吴杰  高飞  刘静  张亮  宋磊 《工业加热》2019,(1):81-84
【摘要】 目的 探讨载药微球(HepaSphere)加载贝伐珠单抗治疗难治性实体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6年8月—2017年3月,4例难治性实体瘤患者接受载药微球加载贝伐珠单抗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其中2例为胰腺癌腹腔转移,1例为胃癌术后复发,1例为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术后根据mRECIST标准评价疗效,同时评价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评价治疗的安全性以及不良反应。结果4例患者均可以评价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其中1例为PR,3例为SD。其中胃肠道反应3例,腹痛不适1例,骨髓抑制1例,均为Ⅰ~Ⅱ度,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载药微球加载贝伐珠单抗,在治疗难治性实体瘤中疗效肯定,方法安全。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基因类型,探讨不同类型基因与原发性肝癌(HCC)患者TACE术后生存率的关系。方法 通过384孔板DNA提取试剂盒检测2007年1月到2008年1月156例经过病理确诊2个月内接受TACE治疗HCC患者的VEGF基因型并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基因类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检测出VEGF 2578C/A,VEGF 1154G/A,VEGF 634C/G和VEGF 1498T/C 4种基因型,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5.47%。经多变量分析显示,肿瘤分期(TMN)、癌灶转移、VEGF 2578 AA和VEGF 1154 AA基因型是独立预后因素。肝癌TMN分期为Ⅲ至Ⅳ期将极大增加肝癌患者死亡风险(HR=3.64,95%,CI=1.67-6.79;HR=2.91,CI=1.30-6.27)。然而VEGF 2578 AA和VEGF 1154 AA基因类型患者相比野生基因类型死亡风险更高(HR=3.65,95%CI=1.35-11.13;HR=7.13, 95%CI=1.46-65.8)。结论 VEGF 2578C/A和VEGF 1154G/A基因类型与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能对预测介入治疗HCC的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摘要】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肿瘤血管形成,对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肝癌治疗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预后有重要关系。本文主要对肝癌行不同的治疗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预后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颜鹏  方志勇  向华 《工业加热》2013,(2):121-124
【摘要】 目的 观察奥沙利铂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经肝动脉灌注(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4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TACE术中经肝动脉灌注奥沙利铂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并根据肿瘤血管丰富程度分组,术后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并定期行实验室指标及肝脏CT/MRI/DSA评价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富血管肿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乏血管肿瘤组患者(85.7%比33.3%,P < 0.05),临床随访数据表明多数富血管的患者通过联合药物灌注治疗有效,生存时间6个月以上者达57.1%(16/28),对于乏血管肿瘤患者的治疗中病情进展的仅为26.7%(4/15)。结论 TACE术中经肝动脉灌注奥沙利铂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的经大鼠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肝动脉插管方法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A组、B组为预实验组,分别采用改良法与传统法作肝动脉插管。C组、D组以穿刺种植法构建大鼠肝癌模型,分别以改良法与传统法插管作肝动脉造影及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比较两种插管法成功率、大鼠肝癌建模成功率,TACE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变化、死亡率、死亡原因。结果 A、B组肝动脉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0.0%(27/30)、6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5,P=0.033)。C、D组大鼠肝癌模型均成功构建, 肿瘤种植率为100%;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3.3%(28/30)、7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7,P=0.045);C、D组TACE治疗前后平均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大鼠术后10 d死亡率较C组高(42.86%对10.71%, χ2=5.079,P=0.024),死亡原因可能为血管受损、肝脏损伤及麻醉意外等。结论 改良的经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肝动脉插管方法简单易掌握、成功率高,TACE术后死亡率低、并发症少,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在相关实验中尝试。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后血清中缺氧诱导因子(HIF)?蛳 1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变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2012年1月对60例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另选2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术前、术后血清HIF?蛳 1a VEGF含量。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KPS评分、Child?蛳 Pugh分级、门脉癌栓、血管侵犯及BCLC分期等因素对生存期的影响。采用Kanplan?蛳 Meier法分析术后血清中HIF?蛳 1a VEGF含量变化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60例患者TACE术前HIF?蛳 1a和VEGF含量分别为(175.7 ± 62.2)pg/ml和(346.6 ± 134.6)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1 ± 5.07)pg/ml和(49.9 ± 11.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术后第1天血清HIF?蛳 1a含量明显高于术前[(603.1 ± 166.6)pg/ml比(175.7 ± 62.2)pg/ml,P < 0.01]。VEGF含量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周血清HIF?蛳 1a、VEGF含量分别为(210.7 ±61.5)pg/ml和(300.1 ± 82.6)pg/ml ,较术前明显下降(P < 0.05);术后1个月下降更明显[分别为(146.8 ± 50.6)pg/ml和(244.8 ± 54.5)pg/ml,P < 0.001)]。Cox回归分析证实KPS评分、Child?蛳 Pugh分级、门脉癌栓、肝内外转移、血管侵犯等因素中,回归系数对风险度有重要相关性。Kanplan?蛳 Meier分析显示,术后血清HIF?蛳 1a、VEGF含量高低对评估预后有指导意义。结论 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后血清HIF?蛳 1a和VEGF含量变化对预后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陈长广  倪才方  陈珑 《工业加热》2013,(11):936-939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对兔肝VX2残余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建立45只新西兰大白兔VX2肝癌模型,3周后荷瘤兔肝肿瘤直径为2.5 ~ 2.7 cm,随机分成对照组(假性治疗组)、单纯RFA组和TACE联合RFA组(联合组)。于治疗后1、4、7 d时每组各处死5只瘤兔,取肿瘤中心组织及边缘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结果 单纯RFA及联合治疗组消融区周边的肿瘤组织VEGF和MVD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联合治疗组VEGF和MVD绝对值略高于单纯RF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残余肿瘤细胞VEGF与MVD表达呈正相关(P < 0.01)。结论 单纯RFA和RFA联合TAE治疗兔肝VX2肿瘤后1周内均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且联合治疗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方面与单纯RFA治疗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增殖过程中碘离子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的关系。方法 ① 采用CCK?蛳 8法检测碘离子与VEGF抑制剂作用后VEC的增殖率。② 采用蛋白质印迹技术(Western印迹法)检测碘离子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蛳 2)磷酸化的影响。结果 ① 在300 μg/L碘离子环境中,使用VEGF抑制剂并不能抑制VEC的增殖(P < 0.05)。② 一定浓度的碘离子可促进VEGFR?蛳 2(Tyr1214)磷酸化水平上调(P < 0.05)。③ 碘离子对VEGFR?蛳 2(Tyr1175,Tyr951位点)的磷酸化无影响。结论 ① 碘离子促进VEC增殖并不依赖于VEGF对膜受体的刺激,碘离子可视为促VEC增殖的独立因素。② 碘离子通过刺激膜受体VEGFR?蛳 2(Tyr1214)磷酸化水平上调,介导VEC迁移。③ 碘离子对VEGFR?蛳 2的Tyr1175位点的磷酸化无影响,其对VEC的促增殖效应并不是通过作用于膜受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经导管化疗栓塞(TACE)前后肝细胞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及其与影像学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对30例肝细胞癌患者分别于第1次TACE术前1 d、术后3~4 d及28~30 d测量血清VEGF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夹心法(ELISA)定量测定血清VEGF水平.TACE术后6个月CT及DSA评估患者肝癌转移发生情况.结果在碘油分布不均匀及门静脉癌栓组中,术后血清VEGF水平与术前比较增高(P<0.05).转移性肝癌组患者术前的血清VEGF为(211.06±112.11)pg/ml,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钢圈栓塞治疗肝动脉假性动脉瘤(HAPA)的方法、安全性及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例以反复上消化道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行腹腔动脉和肝动脉造影检查,明确HAPA诊断后,以钢圈或微钢圈超选择栓塞假性动脉瘤的供养动脉,栓塞后造影复查,并于术后观察和随访6~60个月(平均38个月)。结果血管造影前的出血量为1200~4000ml(平均2385ml),3例肝功能正常,4例肝功能异常(ALT升高2例85~156μ/L、阻塞性黄疸2例TBIL76~112μmol/L)。动脉造影能清晰显示HAPA的位置、形态和供养血管。其中肝外型HAPA4例,肝内型HAPA3例,合并动门静脉瘘1例。分别以钢圈或微钢圈栓塞其供养动脉,共计应用钢圈13枚,微钢圈12枚,介入治疗成功率为100%。所有行栓塞后患者均未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等临床表现,随访期内无复发出血和因栓塞引起的并发症。结论钢圈栓塞是治疗HAPA安全、有效的治疗,其中远期临床疗效肯定,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研究靠近胆囊0.5 cm处不可逆电穿孔肝脏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新西兰白兔3只作为实验动物,在靠近胆囊0.5 cm处肝脏进行不可逆电穿孔消融,并于7 d后观察消融区域的肝脏病理反应和胆囊损伤情况。结果 3只动物均成功完成消融。消融7 d后,肝脏面原消融区平均直径3.00 cm黄色坏死灶,肝膈面形成1个平均直径1.67 cm类圆形黄色坏死灶。2只实验兔消融部位和腹壁、1只肝叶和膈肌发生小片段浅度粘连。2只肠系膜则与胆囊消融灶区发生严重粘连。光镜下可见肝大片坏死且消失,仅有部分凝固性坏死肝组织残留,外围有少量斑点状钙化,炎性肉芽组织和小胆管显著增生。肝门静脉血管平滑肌损伤不明显,肌层小范围纤维素样变性、胆囊黏膜上皮大部分坏死,胆囊外结缔组织水肿、胆总管部分黏膜上皮坏死,部分上皮仍存在,肌层完好。结论 消融部位肝脏组织完全坏死,消融灶和周围组织分界明显,胆囊出现损伤,但无胆囊漏发生。因此,对于靠近胆囊的肝脏肿瘤而言,不可逆电穿孔可能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阎洁羽  段峰  王茂强 《工业加热》2012,(12):1054-1058
【摘要】 传统治疗症状性多囊肝的方法有外科开窗、经腹腔镜开窗、部分性肝切除、肝脏移植、经皮穿刺抽吸及注入硬化剂治疗等,均存在一定缺陷。近年发现,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患者中,肝脏的囊肿由发育良好的肝动脉分支参与供血,门静脉不参与供血,前者被认为是囊肿液体的“来源”,因此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闭塞供应囊肿的肝动脉分支后,可阻断液体来源、使囊肿缩小甚至消失,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观察厄洛替尼治疗动脉灌注化疗后进展的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11月至2011年1月,20例初治的肺腺癌脑转移患者接受动脉灌注化疗,化疗药物为替尼泊苷、尼莫司汀、吉西他滨、卞铂等,每4周治疗1次,直至颅内病灶进展,停止动脉灌注化疗,行厄洛替尼150 mg/d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发生不可耐受性药物不良反应,评价缓解率、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期(OS)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20例患者均接受2次以上动脉灌注化疗,中位治疗次数3次。20例患者均可进行厄洛替尼治疗近期疗效评价,治疗总有效率(ORR)为75%(15/20),疾病控制率(DCR)为90%(18/20)。中位PFS为 9个月[95%可信区间(CI)为7.65 ~ 10.3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15个月(95% CI为11.48 ~ 18.53个月), 6个月生存率90%(18/20),1年生存率为75%(15/20)。厄洛替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疹和腹泻,发生率分别为90%(18/20)和75%(15/20),不良反应多为1 ~ 2级,3 ~ 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0%(2/20)。结论 厄洛替尼二线治疗肺腺癌脑转移的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良好,可作为动脉灌注化疗失败后肺腺癌脑转移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7.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