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并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脊柱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7年12月 - 2011年7月苏州大学附一医院对45例脊柱恶性肿瘤患者实施PVP或PKP,其中PVP组30例46节椎体、PKP组15例20节椎体。通过观察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改良巴氏指数BI)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两组VAS评分及 B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VAS评分和BI评分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VP治疗费用及住院时间低于PKP组(P < 0.05)。PVP组、PKP组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为分别为30%(9例)、13.3%(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两组均无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PVP及PKP治疗脊柱恶性肿瘤均能迅速改善临床症状。PKP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但价格昂贵,住院时间长;PVP组操作简便,疗效确切,费用低廉,但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C臂CT技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对110例OVCF患者实施PVP治疗,所有患者分为两组,A组48例在普通DSA引导下完成,B组62例在平板DSA C臂CT引导下完成,比较两组的术前、术后1 d和1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填充率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两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期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高于B组,而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填充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利用C臂CT成像技术可以更直观地监测PVP中的穿刺过程,准确评判骨水泥的分布和泄漏情况,降低高龄患者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判断MRI检查结果能否为临床脊柱转移瘤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疗效客观评价提供可靠的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患者75节椎体转移瘤采用单纯PVP治疗的临床及医学影像学检查资料。术前及术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根据MRI检查显示分为3组:病灶完全消失并持续12周为完全缓解(A组);病灶出现骨化或肿瘤体积缩小,无新转移灶出现并连续保持12周为部分缓解(B组);通过测量肿瘤体积反映病灶扩大,表示无效(C组)。然后比较3组术前、术后12周疼痛缓解程度。结果 3组间术前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C组疼痛缓解不明显,A组比B组疼痛缓解程度大,疼痛缓解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MRI客观检查结果与临床主观评价一致。结论 PVP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有效方法,MRI检查能为临床脊柱转移瘤患者PVP术后疗效提供可靠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VP)3种路径治疗颈椎溶骨性转移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57节椎体)经PVP治疗颈椎溶骨性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WHO标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临床疗效,并分析总结不同部位椎体3种手术入路的应用经验。结果 3组穿刺路径分别是前外侧入路、侧方入路、经椎间盘入路。所有椎体穿刺和骨水泥注射技术成功率达100%。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资料完整的32例患者中11例完全缓解(CR),20例部分缓解(PR),1例术后轻度缓解(MR),0例无效(NR),临床治疗有效率(CR + PR)达96.87%。患者术前、术后24 h、1周和3个月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7节椎体发生少量骨水泥渗漏(29.82%),但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前外侧入路PVP治疗C4 ~ C7溶骨性转移瘤方便安全、有效。侧方入路治疗C1,经椎间盘入路治疗C2、C3椎体转移瘤亦安全可行。临床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初步评价开放式磁共振(MR)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溶骨性椎体转移瘤17例(29节椎体)。采用0.4 T开放式MR成像系统结合光学导航仪系统行PVP,观察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及术后相关并发症。 结果 17例患者(29节椎体)均准确穿刺至拟定靶点,顺利完成PVP。术后VAS、ECOG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椎体前缘高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节段椎体发生骨水泥外渗,2例出现穿刺点皮下血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MR导航引导下PVP成像清晰、导引准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椎体转移瘤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摘要】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治疗脊椎难治性疼痛的有效方法,包括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椎体转移性肿瘤、椎体血管瘤等所致的难治性疼痛。PVP能明显的减轻疼痛,加固病变椎体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目前,经皮椎体成形术已成为临床上治疗脊椎转移瘤的主要方法。本文就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临床应用背景、手术方法、研究进展及并发症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骨填充网袋辅助下治疗因转移瘤致椎体后壁破损性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1例患者因脊柱转移瘤致椎体后壁破坏而接受骨填充网袋辅助PVP治疗,共43节病变椎体。所有患者原发肿瘤均诊断明确。PVP术前1 d,术后1 d、3 d、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运动功能状态。术后记录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43节椎体PVP手术成功率100%。术前VAS评分8.2±0.4,术后1 d降至2.5±0.7;术前VA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后1 d、3 d、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ODI均较前明显降低(P均<0.05),患者运动功能状态得到改善。术后影像学(DSA、CT)证实无严重骨水泥渗漏事件发生。结论 PVP在骨填充网袋辅助下治疗因转移瘤致椎体后壁破损性骨折是安全可靠的,并能获得良好的止痛效果及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8.
谢坪  李刚 《工业加热》2013,(9):772-775
【摘要】 目的 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性骨肿瘤所致顽固性疼痛,评价手术安全性以及即时和中长期疗效。方法  对47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行PVP,病变椎体节段共64节。其中5例患者术中行组织学活检。PVP术前1 d、术后1 d及随访期(3 ~ 12个月)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疼痛程度。术中、术后观察记录可能并发症。结果  64节椎体均成功施行PVP术,手术成功率100%。术前VAS平均评分8.4 ± 1.4,术后1 d降至3.1 ± 2.3(P < 0.01),术后随访期为3.3 ± 1.7(P < 0.01)。术后影像学(CT、DSA、3D CT)证实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脂, PMMA)渗漏35例,其中椎旁软组织渗漏 15例,椎间盘渗漏11例,椎管内硬膜囊外漏4例,椎体引流静脉瘘5例。无严重危急生命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椎体转移性骨肿瘤患者施行PVP安全、能获得良好的即刻及中长期镇痛效果,骨水泥渗漏是最常见并发症,症状性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灾难救治现场,于野战综合手术救治方舱中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受灾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近期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6年8月由该院参与救治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43例(51椎),患者伤后立即在该院研制的野战综合手术救治方舱中行PKP手术,观察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比较手术前后痛觉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和侧位X线平片上相应节段Cobb角的变化及椎体前、中、后缘高度的变化。结果 本组43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52±15) min,术后VAS疼痛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伤椎相应节段Cobb角较术前有显著改变(P<0.01),且伤椎椎体前、中缘高度较术前均由明显恢复(P<0.0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野战综合手术救治方舱中对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行PKP治疗是对老年患者紧急治疗的十分有效的方法,能早期解决患者骨折所导致的剧烈疼痛,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疼痛性脊柱转移癌的疗效、并发症及相关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148例患者148个单椎体接受PVP治疗的椎体转移癌病例。根据病变椎体治疗前的CT表现,将其分为溶骨性(A组)、成骨性(B组)和混合性(C组)椎体转移癌3组。记录各组椎体术中所用透视时间、骨水泥用量及骨水泥渗漏情况。记录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结果 A组86例,B组15例,C组47例患者接受了PVP治疗。A、B、C 3组有效止痛率分别为81.4%(70/86)、80.0%(12/15)和80.9%(38/47),χ2 = 0.019,P = 0.991、P > 0.05。3组每个椎体的平均透视时间分别为(8.5 ± 1.9)min、(14.4 ± 2.5)min和(8.3 ± 1.7)min,经方差分析F = 63.073、P = 0.000;个椎体骨水泥用量分别为(3.36 ± 0.96)ml、(2.60 ± 0.89)ml和(3.23 ± 0.94)ml,F = 4.126,P = 0.018、P < 0.05;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27.9%(24/86)、20.0%(3/15)、25.5%(12/47),χ2 = 0.435,P = 0.804、P > 0.05。结论 PVP治疗不同类型椎体转移癌的止痛效果满意,并发症少。但其在成骨性病变的治疗中操作技术相对复杂,需注意穿刺技巧并控制骨水泥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维CT重建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指导价值。方法准备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24例患者,术前行病变椎体的三维CT重建。结果根据三维CT重建结果,11例患者为手术禁忌而放弃行PKP治疗,其他13例患者经测量得到相应数据,为手术者提供了精确的定位。结论螺旋三维CT重建对PKP有着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植入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累及硬膜囊的脊椎转移瘤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6月行125I粒子植入及PVP累及硬膜囊的脊椎转移瘤20例患者38节病变椎体。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体力状况评分(KPS)和肿瘤病灶大小(mm3)3方面评价其疗效。分别记录术前VAS、KPS评分;术后24 h, 1、3和6个月VAS及KPS评分;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计算出术前肿瘤病灶大小、测量术后1、3和6个月残余肿瘤病灶大小,观察肿瘤有无增大。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每个椎体骨水泥平均注射量为(3.8 ± 1.6)ml,每节椎体粒子平均植入量为(35 ± 5)粒。随访6个月 ~ 1年,平均8个月。术前VAS平均得分为7.41 ± 0.79;术后24 h,1、3和6个月VAS平均得分分别降为5.68 ± 0.83、3.91 ± 0.86、3.50 ± 0.90和2.86 ± 0.83;术前KPS平均得分为53.64 ± 11.66; 术后24 h,1、3和6个月KPS平均得分分别为59.32 ± 7.19、80.33 ± 4.32、84.55 ± 5.09和82.05 ± 6.06。术前肿瘤病灶平均大小为(650 ± 10)mm3,术后1、3和6个月残余肿瘤病灶大小分别为(305 ± 9)、(138 ± 10)和(115 ± 7)mm3,术后1、3和6个月肿瘤控制有效率达到70.0%、70.0%和88.9%。结论 125I粒子植入联合PVP治疗累及硬膜囊脊椎转移瘤在技术上可行,可有效控制病灶累及脊髓,保护脊髓神经功能健全。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于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行RFA联合PVP或单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362例,选择其中具有完整资料的22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RFA联合PVP组(A组)105例,153节椎体;单纯PVP组(B组)121例,190节椎体。比较患者疼痛缓解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骨水泥的外漏率、外漏类型,采用R × C列联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疼痛缓解根据WHO标准,A组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有效率为分别为83.8%、86.9%、87.2%和82.2%;B组同期有效率分别为81.0%、83.6%、84.1%和80.5%,经配对t检验,术后随访时间段两组患者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P < 0.05),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和B组骨水泥外漏发生率分别为17.6%和37.4%,采用C列联表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未出现神经根压迫症状,B组有3例患者出现神经根压迫症状,用激素、脱水、止痛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 RFA联合PVP与单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均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两组术后疗效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骨水泥外漏少于B组,PVP之前行RFA可减少骨水泥外渗。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3月行PVP治疗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30例患者、累及30节病变椎体的临床资料。根据椎体压缩形态分为楔形、双凹型以及长方形3种,楔形骨折采取健侧椎弓根入路,双凹形骨折采取单侧椎弓根入路,长方形压缩性骨折根据骨水泥填充情况采取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WHO疼痛标准分级程度评价效果,测量压缩椎体术前高度及术后恢复高度。所有患者术后均通过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6个月。结果 30节病变椎体穿刺成功率为100%。VAS评分术前平均6.9 ± 0.9,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5.0 ± 0.9、3.5 ± 0.7、2.5 ± 0.8、1.6 ± 0.7。依据WHO标准完全缓解(CR)25例、部分缓解(PR)3例;无效2例;临床有效率(CR + PR)为93.3%;术前压缩椎体高度为(5.77 ± 1.09)mm;术后平均恢复高度为(14.33 ± 2.03)mm。结论 单纯PVP治疗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方法可行,短期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累及椎管的椎体转移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3例椎体转移性肿瘤患者,累及28节椎体,每例患者受累椎体1 ~ 2节,病变涉及颈椎4节、胸椎13节,腰椎11节。均可见椎体后壁破坏,其中12例13节肿瘤侵犯到硬膜外间隙。参照术前治疗计划系统(TPS),CT引导下,颈椎采用粒子针先行125I粒子植入,改变针道后再进行PVP;胸、腰椎则采用多支粒子针单、双侧穿刺于肿瘤后部植入125I粒子,再于椎体肿瘤的前、中部注入骨水泥完成PVP治疗,随访观察相关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结果 全部病例手术成功完成,植入粒子数目为4 ~ 30颗/节,骨水泥注入量为1 ~ 6 ml/节,20例(86.9%)术后患者疼痛缓解,5处(5/28,17.8%)发生骨水泥渗漏,1例神经孔渗漏引起神经根性疼痛,经治疗后好转。全组病例未发生脊髓损伤及放射性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累及椎管的椎体转移瘤,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控制肿瘤进展,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C臂CT在经皮肾镜碎石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2年9月,应用C臂CT导向下穿刺,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患者的临床资料。52例上尿路结石,其中多发结石36例,单发结石16例。铸型结石6例。结石最大径6 ~ 55 mm,平均19 mm。不同程度肾盂积水43例。应用三维重建确定穿刺点、目标肾盏及穿刺路径与结石的空间关系,DSA实时导向结合iGuide路径引导穿刺扩张通道。结果 52例共行58例次PCNL术,均单通道碎石,一次穿刺成功;穿刺并置安全导丝时间5 ~ 10 min,平均8 min。碎石手术时间20 ~ 120 min,平均45 min。术后残石8例,占13.8%(8/52)。术中出血量50 ~ 400 ml,平均80 ml。术后不同程度发热42例次,占72.4%(42/58)。未发现与穿刺有关的其他并发症。结论 C臂CT导向在经皮肾穿刺取石术中定位准确、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在上尿路结石PCNL中是一种可以选择使用的影像学穿刺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化疗栓塞术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血管内化疗栓塞术及PVP联合治疗25例(共32节椎体)椎体转移性肿瘤患者,随访并分析其疼痛症状缓解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行椎体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术及PVP,其中有15例患者行碘化油 + 吡柔比星乳剂化疗栓塞,所用碘化油平均1.8 ml[(1.4 ± 1.0)ml],吡柔比星10 mg,其余10例行吡柔比星10 mg灌注化疗后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25例患者行椎体肿瘤血管化疗栓塞后1周内20例患者疼痛症状有所缓解(缓解率80%),1周内所有患者均接受PVP,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8例患者各1节椎体行双侧穿刺,其余均为单侧穿刺,技术成功率100%。11节胸椎骨水泥平均注入量为(3.3 ± 1.6)ml,21节腰椎为(4.2 ± 1.5)ml,术后平均生存时间(10.0 ± 5.6)个月,PVP术后24 h,1周及1、3、6和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100%(25/25)、96%(24/25)、84%(21/25)、82.6%(19/23)、78.9%(15/19)和69.2%(9/13)。结论 采用血管内化疗栓塞术和PVP联合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可迅速缓解椎体疼痛症状且持续时间较长,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前根据病变椎体的横断位和矢状位CT图像画出模拟穿刺路径、拟定手术方式,评价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58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63节椎体),PVP术前通过横断位和矢状位CT图像上应用画线法模拟穿刺路径并测量模拟穿刺参数,建立三维模拟穿刺路径以确定皮肤穿刺点和穿刺角度。模拟穿刺路径满足单侧入路条件者拟定手术行单侧入路,否则行双侧入路,观察该方法的临床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疼痛缓解情况,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计量数据以(x ± s)表示并用配对t检验。结果 本组病例术前模拟穿刺结果显示不同椎体皮肤进针点及穿刺角度均不一致。所有患者根据术前确定的模拟穿刺路径均成功完成手术。所有椎体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其中55节椎体采用单侧入路,手术时间为(28.5 ± 5.5)min,双侧入路为8节椎体,手术时间(37.5 ± 5.5)min,术后患者的疼痛缓解率为100%,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PVP术前通过对病变椎体的横断位和矢状位CT图像分析,可以在术前明确单、双侧椎弓根入路术式,有助于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和穿刺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颈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并发症以及不同颈椎病变穿刺路径的合理选择.方法 回顾总结CT引导下PVP治疗17例颈椎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总结合理的穿刺进针路径.结果 ①本组17例中,从前侧方入路,于颈内动脉鞘之前进针4例;于颈内动、静脉与椎动脉之间进针11例;从后侧方入路,于颈内动、静脉与椎动脉之后进针2例.本组17例全部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100%.②术前患者的VAS评分平均为(7.24±1.01)分,术后第1天降至(3.24±1.09)分,术后1周降至(2.4±0.80)分,术后3个月降至(1.82±0.53)分.术后疼痛明显缓解,经Wilcoxon符号秩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均为76.5,P<0.01).术前Frankel脊髓功能评价分别为E级4例,D级7例,C级4例,B级2例,术后分别为E级10例,D级5例,C级1例,B级1例.术后脊髓功能明显改善(χ<'2>=4.52,P=0.033,P<0.05).③术后即时复查CT,骨水泥外漏发生率为35.3%(6/17),但均未出现显著临床症状.随访3~17个月,82.4%(14/17)骨转移病灶稳定,未见扩大.结论 ①穿刺路径的选择:一般上颈椎病变宜从后侧方入路,于颈内动、静脉与椎动脉之后进针;下颈椎从前侧方入路,于颈动鞘之前或者于颈动鞘与椎动脉之间进针均可;附件病变可从后侧方进针,但具体穿刺路径还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②对不适合外科手术的颈椎转移瘤患者,CT引导下PVP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稳定颈椎以及延缓骨转移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作为一种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疼痛的介入放射学技术,这种方法在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疼痛方面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能否重建椎体高度及其意义,是否能降低骨水泥渗漏率,是否会诱发新的椎体骨折等,因为缺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等循证医学依据,因而一直处在争议中。本文仅就椎体后凸成形术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