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电厂的温排水在潮汐过程中的运动情况及其对海水水温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经多方案对比试验,推荐了较优的电厂取排水口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2.
通过LNG电厂二期工程温排水试验研究,对工程近区的水力热力特性进行了分析,对电厂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推荐方案,为工程的设计和环评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惠州LNG电厂取排水工程的物理与数学模型,对大亚湾经济开发区重新规划及近岸区围垦后的岸区流场特性、取排水工程布置进行研究,推荐了较优的工程布置形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温排水物理模型的关键相似条件,通过对现状温排水引起的温升分布和取水温升影响的复演,建立了嘉兴电厂温排水物理模型。模型详细研究了电厂温排水对附近水体的温升影响。通过对一、二、三期取、排水口联合运行时取水口的取水温升以及近区温度场对比分析,推荐了最优的工程布置方案,明确了推荐方案在各种典型潮型下的温升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根据冷却水物理模型试验关键相似条件,对于上海CJ电厂一、二、三期取排水工程冷却水物理模型进行了设计。详细介绍了对典型水文条件下的温差水流实验,测得了表层温度分布场以及取水口取水温升。结果表明,该模型较好地复演了原体水流流态,为减轻温排水相互影响程度及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并为各期循环水取排水工程安全、可靠、经济的运行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6.
陆丰甲湖湾电厂新建工程温排水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对陆丰甲湖湾电厂工程海域特征条件分析及温排水物理模型相似条件研究,建立了电厂温排水物理模型。模型通过对工程海域潮流及热水排放的复演,对比分析了不同比选方案下取水温升变化以及近区温度场特征,推荐了最优的工程布置方案,预测了在推荐方案布置、典型潮型作用下的电厂取水温升及工程海区的水面温升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7.
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是研究具有潮流影响的电厂温排水和工程海域泥沙冲淤变化的有力工具,通过电厂工程区域冷却水扩散规律、取水口引水特征及取排水口泥沙冲淤变化等分析研究不同的取排水布置型式,最终得出较优的取排水方案。  相似文献   

8.
结合电厂厂址工程海区波浪特征、泥沙环境和海床冲淤演变情况,开展了广钢自备电厂取排水工程波浪泥沙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与分析了电厂取排水口在常年浪及台风浪作用下的取水含沙量、泥沙淤积和骤淤情况,从泥沙角度验证了海港工程总布置和取排水工程布置的合理性,试验成果可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河口海湾电厂的温排水工程受到潮汐波浪等水文条件的影响,电厂所在水域的水力热力特性及工程的布置方式比一般的电厂更为复杂,根据模型理论和水动力学原理介绍了河口海湾电厂的温排放试验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并通过对北仑电厂三期扩建工程4种排水口布置方案的分析比较和优化,对试验研究的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提出了合理的排水口布置方式,确定了温升的范围,为电厂的扩建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流动结构特征进行火/核电厂优化取排水口工程布置,对于提高工程运行效率、降低工程投资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了粤东海门岬角附近海域水域温排水数学模型,对四种类型14个分列式取排水口布置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类似地形、流动结构条件下取排水口的布置原则。结果表明南取北排方案符合粤东沿岸流及海门岬角西侧广澳湾近岸潮流运动规律,是合理的布置方案。防波堤阻隔作用不足以使南取北排方案成立。其他方案不成立原因是取排水口之间的距离稍短,存在一次“短路”现象。  相似文献   

11.
理论和实践经验均表明,内陆核电厂采用多孔扩散器有利于加快近排放口区域液态流出物的掺混稀释。基于美国环保署推荐的近区模拟工具——CORMIX专家系统,对低环境流速水文条件下的内陆核电厂的多孔扩散器开展了研究。分析表明:对于近岸布置的多孔扩散器,在低环境流速、相对较强射流以及水深较深条件下,(1)扩散器主管长度Ln与排放口下游断面的最小相对稀释比例H呈正相关,喷口直径D与H呈负相关,喷口水深HD与H呈正相关;在排热量相同的情况下,流量Q与H呈正相关。(2)对于排放口下游1 000 m断面处的最小相对稀释比例H1 000 m,各几何参数灵敏度由高到低排序为,喷口直径D、喷口数量n、主管长度Ln。研究结论可供内陆核电厂液态流出物排放工程的设计及优化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内陆核电水源供水保证率选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相关规范条文的分析,认为内陆核电供水保证率选取时应考虑的因素有:核电厂的特点、重要性;当地水资源状况;水源工程条件和各有关方面的意见。据此,系统地设计了供水保证率选取的方法,提出将供水保证率选取纳入核电厂水资源论证范畴,通过寿命周期成本评价来选取供水保证率。文中还初步分析了水源工程寿命周期成本的组成,提出了核电厂运行期每年供水不能保证导致的期望损失计算方法;基于内陆核电重要性等级的分析、供水不能保证时核电厂经济损失的估算,提出内陆核电厂供水保证率宜高于火电厂和城市的供水保证率。最后,给出了不同水资源和水源工程条件下,供水保证率选取范围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13.
建设内陆核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但由于内陆核电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必须更进一步考虑排放对环境和公众的安全影响,对放射性废液进行深化处理,在解控排放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排放水平。本文在内陆AP1000机组已实施的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改进的基础上,开展了放射性废液深化处理研究,通过大量实验考察了不同进水pH值、硼浓度、含盐量、水温等水质条件和不同工作压力、回收率等运行条件下反渗透装置对硼酸的去除性能和对模拟放射性核素的截留能力。结果表明,通过控制适当的工艺条件,可以去除废液中80%以上的硼酸,同时保持很好的核素去除效果,达到进一步降低排放水平的目的。研究成果可为内陆核电厂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深化处理工程应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并为后续内陆核电放射性废液深化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干旱内陆河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集成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立堂 《水利学报》2008,39(4):410-418
基于水动力学基础建立了地表水和地下水集成模型,分析了地表水和地下水模型集成中的尺度耦合、转化量计算和移动自由液面法等关键技术问题.并采用该模型对一维明渠地表水流、一维和二维饱和一非饱和地下水流典型算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符合实际.最后将模型应用于黑河干流中游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转化分析,结果表明,黑河干流在黑河大桥以上约有17%的渗漏,在黑河大桥以下地下水向黑河的排泄量占莺落峡来水的30%左右,而地下水向黑河干流的河泉流量逐年减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温排水物理模型相似关键条件,并研制了一套先进的加热温控系统和温度自动数据采集系统,建立了襄樊电厂二期工程温排水物理模型,试验从三维空间角度详细研究了电厂温排水对受纳水体一汉江的温升影响。通过电厂不同排水情况下排水口附近汉江水体表面温升、横断面温升分布和排水口轴线方向的温升分布的对比分析,推荐最优取排水口位置、布置型式等关键工程参数。  相似文献   

16.
温排水模型试验中变态率对流场和 温度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计一系列温排水模型试验,研究不同模型几何变态率对典型环境流条件下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变态率ε的增大(ε≤3)对典型流场的纵向流速以及水流特征点分布均有所影响,但都没有改变原有工况(ε=1)的流态特征和分布结构。随着变态率ε增大(ε≤3),温排水向上游发生偏转,表面温度场温升包络面积逐渐变大,主流区垂向温度分布规律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但垂向温度梯度加大,热水层厚度趋向变薄。  相似文献   

17.
由于核电厂温排水产生的热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影响评价不再仅局限于沿水深平均的二维平面温升分布及取水温升,同时要求垂线温升分布符合标准。通过建立温排水正态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某核电厂分散式排水口近区三维温升分布特征,在不同潮位、流速、水深作用条件下,观测了排水口附近表面及垂线温升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多点蘑菇头式排水口布置型式在水深条件为15.5 m时能够更好地满足环境影响评价及最小水深要求。计算结果可为核电厂取排水工程设计、海域使用论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内陆核电厂严重事故对水资源安全影响的评价方法,在分析内陆核电厂严重事故对水资源安全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从社会影响、经济影响、生态影响三个角度建立了适用于核电厂严重事故对水资源安全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水资源使用功能和基于受影响的GDP的两种评价方法。以某内陆核电厂为典型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核电厂严重事故影响经济社会用水规模达6.1亿m~3,影响GDP规模达373亿元,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属于严重影响等级,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该方法对核电厂严重事故影响评估、应对重大水安全风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某内陆核电厂址为例,选取90%频率环境来流作为设计基准,建立放射性液态流出物排放量与环境流量等比分配的动态排放模式,采用EFDC数学模型作为模拟手段,分析基准年逐月来流过程放射性液态流出物排放分配方式与环境水体中核素浓度变化的关系,模拟常态化实际来流过程中放射性液态流出物动态排放控制条件和水域浓度规律。应用于典型案例,提出瞬时排放量控制上限与环境流量等比例动态分配相结合的动态排放控制方式,并提出瞬时排放量上限的合理取值为3倍年均排放速率。结果表明,该动态排放控制方式可有效降低受纳水域高浓度出现时间,并实现最大峰值浓度合理控制,削弱放射性液态流出物排放对环境水体的影响。这对内陆核电厂排水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将核电站涉核建筑物布置于山体洞室内,利用洞室厚层围岩的防护作用来提高核电站的安全性,是未来核电站建设的一种新思路。基于地下核电站设计思想,结合国内成熟核电技术及地下工程经验,通过对核电站建筑物分类、地下厂房布置的分析,开展了地下核电站的总体布置形式研究,并提出了4种适用于不同厂址条件的总体布置形式。研究成果表明,大型核电站采用地下布置总体上是可行的,其中"阶地平埋"方案适应核电系统的条件较好,施工安装及交运条件均较为方便,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