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急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新术式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 收集2003年5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左主干急性闭塞患者58例临床资料。其中14例接受传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44例先接受小球囊扩张,血流恢复TIMI分级3级后等待30~40 min再植入支架。结果 接受传统PCI治疗患者中8例死亡,死亡率为57.1%(8/14);接受先行小球囊扩张再行支架植入术患者中仅3例死亡,死亡率为6.8%(3/44)。结论 小球囊扩张后延时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左主干闭塞患者死亡率更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球囊扩张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例胃切除毕Ⅱ式手术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复发,经十二指肠镜取石失败的患者行经皮肝穿刺扩张胆管,用球囊扩张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后将结石推入十二指肠的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结果3例患者均一次性手术成功,术后放置内外引流管,1周内再次造影未见胆管残余结石影。结论经皮肝穿刺球囊扩张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可行,对不宜手术且内镜取石失败的胆管结石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导管血管成形术治疗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疗效。方法14例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患者,对比术前和术后的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血透时血流量的改变及血管造影改变。结果所有病例经球囊扩张后,狭窄段明显扩张,闭塞处再通,经造影证实狭窄小于30%。结论球囊成形术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有效方法,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近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IPSS技术在治疗门静脉癌栓合并门脉高压中的技术特点及禁忌证.方法16例门静脉癌栓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9例门静脉主干完全堵塞,7例门静脉主干及分支有不同程度栓塞;6例合并门脉海绵样变;1例单纯上消化道大出血;4例单纯顽固性腹水;1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合并顽固性腹水.结果 16例中11例患者成功行TIPSS治疗,技术成功率约68.8%,门脉压力从术前4.9kPa降至2.4kPa,平均降低2.5kPa,腹水减少或消失,症状缓解,平均生存136d.5例失败.结论 TIPSS是治疗门脉癌栓引起的上消化道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合并蝶窦假性动脉瘤的诊疗方法。方法介入方法诊断和治疗6例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合并蝶窦假性动脉瘤患者。结果5例出现反复鼻腔大出血;所有患者均行瘘口和假性动脉瘤球囊闭塞,2例颈内动脉保留,1例合并对侧间接型颈动脉海绵窦瘘行经面静脉-眼上静脉瘘口弹簧圈栓塞术。术后颅内杂音均即刻消失,结膜充血水肿2周~3个月内消退,无介入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行随访,无临床症状复发,均恢复工作。结论车祸是致颈动脉海绵窦瘘合并蝶窦假性动脉瘤的主要原因;受力部位多集中在患侧眶额部到眶颧部的眶前外侧区;头颅MRI 结合临床表现对于术前确诊该病非常有帮助;可脱球囊闭塞瘘口和假性动脉瘤或闭塞颈内动脉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和研究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难治性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疗效。方法 回顾13例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难治性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所有患者均有持续性颅内血管杂音、搏动性突眼及球结膜充血水肿。均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经动脉入路9例,经眼上静脉入路4例。结果 12例术后造影瘘口消失且颈内动脉通畅。1例填入5枚微弹簧圈后,微导管脱离瘘口,反复尝试不能再次进入,术中造影瘘口仍显影,1周后球囊阻断试验阴性后闭塞颈内动脉主干。术中1例微弹簧圈解旋,将解旋部分置于患侧颈外动脉固定。术后3 ~ 12个月(平均7.5个月)对10例患者随访了脑血管造影复查。1例复发,原因多与弹簧圈解旋后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均有关。结论 对于球囊闭塞困难的难治性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微弹簧圈栓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Dieulafoy病所致的消化道大出血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10例Dieulafoy病所致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常规行腹腔动脉和胃左动脉造影,发现有胃左动脉出血征象和(或)血管异常者8例,6例使用明胶海绵栓塞,2例血管瘤样扩张者使用明胶海绵+弹簧钢圈栓塞;另2例无明显出血征象者中1例给予垂体后叶素灌注,另1例未予介入治疗。结果本组病例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栓塞的8例患者中,1例明胶海绵栓塞术后第3天再呕血,后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余7例均未再出血;1例垂体后叶素灌注患者1周后症状消失出院。结论介入疗法安全、快捷、见效快,是急诊处理Dieulafoy病所致消化道大出血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种联合介入术式在治疗门脉高压症中的地位与作用。方法对30例高危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组,A组15例行经皮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部分脾栓塞术(PSE),B组15例行单纯PSE术,术前、术后分别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门静脉侧支循环情况,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脾功能亢进均得到缓解,联合术式患者曲张静脉全部得到栓塞,A组术前、术后门脉内径无明显变化,术后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降低(P<0.05),奇静脉内径变小(P<0.01),血流量下降(P<0.01),血流速度降低(P<0.01);B组门脉管径变小,流速降低,流量下降(P<0.01),但奇静脉管径无明显改变,流速降低,流量下降。两组奇静脉血流量下降幅度有明显差异(P<0.01),两组随访13~16个月,B组出现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2例,继发性门脉血栓形成1例,而A组未再出现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但出现门脉高压性胃肠病(PHG)2例(均有胃镜证实)。结论联合术式能有效治疗门脉高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和脾功能亢进,该方法操作相对简单,侵袭性小,尤其适用于肝功能差难以耐受外科分流及断流手术的患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以NBCA(N-Butyl-2-Cyanoacrylate)栓塞治疗晚期肝病所致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行性。方法17例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皆显示胃冠状静脉、胃底静脉曲张,并显示脾-肾分流3例,胃-肾分流3例。9例择期手术,8例急诊手术。由右腋中线经右肝入路7例,由剑突下经左肝入路4例,经脾静脉入路6例,NBCA与超液化碘油比例为1∶4,栓塞程度以曲张静脉消失为目的。随访观察患者的生存期、症状改善情况等。结果17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栓塞后造影显示曲张静脉完全闭塞,栓塞后门脉压力较术前平均升高3cm H 2 O,术中仅1例患者出现刺激性咳嗽,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内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未发生消化道出血、顽固性腹水等症状,复查CT增强扫描显示曲张静脉消失。随访3~12个月,患者生存期平均超过5个月,随访期内4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肝功能衰竭,其中3例患者合并少量消化道出血。结论以NBCA栓塞治疗晚期肝病导致门脉高压性消化道出血技术可行,疗效可靠,并发症少,严格地选择适应证能明显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介入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所致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 分析世纪坛医院介入治疗科8例合并严重门静脉高压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治疗情况,采用经皮穿刺胃冠状静脉栓塞或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比较手术前后血象和门脉压力变化。结果 所有病例均未再出现严重门静脉高压的表现,白细胞于术后1周内明显升高,2周后恢复至正常范围;血小板于术后第2周以后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术后门静脉压力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介入治疗可缓解肝豆状核变性导致的门静脉高压症,有利于继续恢复驱铜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索合适的门脉局部给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途径.方法采用四氧化碳(CCl4)诱发的鼠肝硬化门脉高压模型.将哌唑嗪分别从下腔静脉、门静脉、肝动脉输注和脾直接穿刺给药,比较4种途径给药后门脉压(PVP)、下腔静脉压(ICV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情况.结果哌唑嗪经门脉、肝动脉和脾脏注入使PVP平均下降18.6%、18.6%和14.8%,三者无明显差别,明显高于下腔静脉注入,后者平均下降10.3%,经门脉、肝动脉和脾脏注入使MAP下降分别为:12.4%、14.5%和18.9%,明显低于下腔  相似文献   

13.
经门静脉系统的介入治疗在一些肝脏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如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瘤栓、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以及选择性门静脉栓塞诱导肝叶代偿性增生.本文主要介绍了这些介入疗法的途径、方法及疗效等情况.  相似文献   

14.
药物治疗仍然是肝硬化的主要治疗手段,但肝硬化患者存在肝脏微循环障碍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异常,提示常规外周静脉应用护肝药物,药物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探讨新的用药方式对进一步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迫切性.本文拟对经门静脉留置导管药物灌注治疗肝硬化的理论基础及应用前景加以讨论,以期得到专家学者对此种用药途径的关注和论证,为肝硬化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肝动脉-门静脉瘘(APVS)栓塞对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MPVTT)患者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门静脉支架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6例肝癌伴MPVTT且有明显APVS行TACE联合门静脉支架治疗的患者,采用经皮穿肝门静脉支架植入,门静脉支架植入后使用合适栓塞剂对APVS所属的肝动脉分支进行栓塞。分别于门静脉支架植入前、植入后以及APVS栓塞后行门静脉造影并测量门静脉压力。结果 所有患者门静脉支架植入和APVS栓塞均获得成功。支架植入前肝动脉和门静脉造影显示16例患者门静脉为双相血流,10例为离肝血流。16例门静脉双相血流患者14例门静脉支架植入后门静脉向肝血流明显恢复,2例门静脉双相血流和10例离肝血流患者APVS栓塞后门静脉主干向肝血流恢复。支架植入前、后以及APVS栓塞后门静脉压力分别为(50.1±6.3)cmH2O、(43.5± 7.5)cmH2O和(36.9±8.2)cmH2O,门静脉支架植入后门静脉压力较支架植入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VS栓塞后门静脉压力较门静脉支架植入后进一步下降(P<0.05)。结论 对肝癌伴MPVTT和明显APVS患者,植入门静脉支架能有效复通门静脉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APVS栓塞则进一步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血液动力上使门静脉双相或离肝血流恢复为向肝血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暂时性肝静脉(HV)阻断下经肠系膜上动脉(SMA)化疗及肝动脉(HA)化疗的价值.方法 10条犬,每犬均行4组实验并作自身对照.于灌注5-氟尿嘧啶(5-Fu)以后0.5、5、10、15、20、30、60 min抽取门脉血各5 ml,测定血药浓度,进行药动学分析.结果阻断组5-Fu的峰浓度及药时曲线下的面积明显高于单纯组,药物总清除率阻断组低于单纯组.肝静脉阻断下肝动脉造影显示阻断区末梢分支增多,肝段浓染明显.结论暂时性阻断肝静脉经肠系膜上动脉、肝动脉灌注5-Fu,可以提高门脉及局部肝组织的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选择性门静脉右支栓塞(PVE)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无手术切除指征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在电视透视引导下经导管行经皮穿肝或穿脾行PVE.栓塞前、后用CT测量左侧肝叶的体积,并测量栓塞前后的门静脉压力、肝功能.结果 12例患者均成功行经皮PVE,栓塞术后左肝叶代偿增生明显,其中3例PVE后顺利实行右肝切除术.PVE后未出现门静脉高压,肝功能损害轻,均未发现并发症.结论 经皮选择性PVE能诱导非栓塞侧肝叶代偿性增生及栓塞侧肝叶萎缩,增加肿瘤手术切除机会,提高手术切除的安全性,对于无法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125I粒子条联合金属支架门静脉内植入+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的疗效.方法 选取17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患者,行125I粒子条联合门静脉内支架+TACE.粒子植入数量17~23粒(6711型,0.7 mCi/粒),第1个半衰期组织内平均吸收剂量为73.51~76.22 Gy.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指标包括:术后并发症,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改变等.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的生存时间、支架通畅时间、累积生存率和累积支架通畅率.结果 所有患者门静脉支架和125I粒子条均成功植入,未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2~13个月,12例存活,5例死亡(肝功能衰竭4例,多发转移1例).60、180和360 d的累积支架通畅率为94%、94%和94%;累积生存率为87%、65%和53%.结论 125I粒子条联合金属支架门静脉内植入+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可以提高支架通畅率,延长生存时间.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介入技术治疗症状性门静脉(PV)阻塞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9例PV阻塞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5例以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就诊(2例继发于肝移植后,3例HCC合并PV癌栓),3例为PV血栓形成,另1例继发于腹部外科手术.4例采取经皮经肝途径穿刺PV分支,5例用TIPS途径.支架置入4例、球囊扩张成型6例次、局部溶栓和血栓清除7例次.结果治疗技术均成功,无重要并发症.介入治疗后复查PV造影显示PV主干血流通畅.3例腹部症状较明显的PV血栓形成患者,术后腹痛、腹胀和腹泻等症状逐渐减轻.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