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 目的 观察瑞替普酶(rPA)与尿激酶(UK)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DVT)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自2008年12月—2012年5月对40例ADVT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0例。2组均采用导管溶栓术(CDT),A组给予rPA每日20 Mu,B组给予UK每日50万 ~ 60万u溶栓,同时加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疗效的临床指标、过敏反应及出血并发症等。结果 rPA组溶栓总有效率为100%,UK组总有效率为9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rPA溶栓起效迅速,较UK具有良好的时效性。两组的过敏反应及出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rPA和UK都是治疗ADVT疗效肯定、安全的溶栓药物,rPA溶栓起效迅速,较UK具有良好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2.
3.
摘要】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动脉溶栓方法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探讨哪种方法更有益于开通血管。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 2011年5月55例脑梗死急性期并行超早期介入治疗患者,其中25例(联合治疗组)采用机械碎栓联合尿激酶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30例(尿激酶组)采用尿激酶进行单纯动脉内溶栓治疗。术后观察患者闭塞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并比较分析两种动脉溶栓方法的疗效。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23例,成功再通率为92%(23/25),尿激酶组患者则为18例,再通成功率仅为60%(18/30)。术后平均NIHSS(脑卒中量表)及ADL(日常活动量表)评分联合治疗组(1 h 分别为8.6 ± 2.5和20.0 ± 4.6;24 h分别为9.0 ± 1.8和17.0 ± 2.5)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尿激酶组(1 h分别为7.5 ± 2.0和28.0 ± 3.5;24 h分别为8.1 ± 2.0和24.0 ± 2.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尿激酶用量及溶栓时间联合治疗组分别为(36.8 ± 8.4)万u和(35.3 ± 11.6)min,尿激酶组分别为(50.4 ± 15.3)万u和(55.7 ± 13.3)min, 前者低于后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超早期应用动脉内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单纯动脉溶栓。
  相似文献   

4.
5.
【摘要】 目的 探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因急性下肢缺血行导管溶栓治疗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直接溶栓有效,2例溶栓期间患肢血运无改善后在DSA下行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继续导管溶栓治疗后有效。导管溶栓治疗有效率为80.0%(24/30)。2例肢体坏死截肢,1例术后死于急性心肌梗死,1例因坏死肢体毒素吸收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缺血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比较股动脉切开取栓和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缺血(ALL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切开取栓或CDT治疗的ALLI患者临床资料。评估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再干预率及截肢率。Cooley疗效标准评估美国血管外科协会(SVS)/国际心血管外科学会(ISCVS)急性肢体缺血分级为Ⅱ级患者临床效果。结果 共纳入患者107例,其中59例接受CDT,48例接受切开取栓治疗。两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CDT组、切开取栓组患者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11.9%对14.6%)、死亡率(5.1%对6.3%)、再次手术干预率(17.0%对2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T组SVS/ISCVS缺血分级为Ⅱ级患者截肢率高于切开取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对2.3%,P>0.05)。根据病因和Cooley 疗效标准评估缺血分级Ⅱ级患者出院时下肢缺血改善情况,动脉栓塞患者痊愈比例在切开取栓组大于CDT组(82.5%对62.8%,P<0.05),血栓形成患者痊愈比例在CDT组大于切开取栓组(92.3%对 25.0%,P<0.05);根据缺血时间和Cooley 疗效标准评估患者出院时缺血改善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开取栓、CDT两种术式治疗ALLI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应根据患者SVS/ISCVS缺血分级、病因及伴有基础疾病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卢川  赵霞  程永德 《工业加热》2012,(4):344-347
【摘要】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已经被认为是手术不能切除肝癌的一线治疗方法。然而,此技术也被认为是不能手术切除转移性肺癌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对该技术的历史、转移性肺癌的血供、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步骤、并发症、疗效和局限性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徐瑞  殷世武  王转  王黎洲  蒋天鹏  李兴 《工业加热》2016,(12):1027-1030
【摘要】 目的 探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动脉内治疗AIS患者60例,其中30例接受微导管置于阻塞血管近端或阻塞血管血栓内的尿激酶溶栓治疗(单纯溶栓组),30例接受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微导管注入尿激酶溶栓治疗(支架取栓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血管再通率、颅内出血率、90 d内病死率及90 d后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结果 支架取栓组和单纯溶栓组治疗前、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分别为(21.89±5.62)分、(7.78±2.36)分(P<0.001)和(18.40±6.59)分、(7.00±2.28)分(P<0.00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6.67%(26/30)、63.33%(19/30)(χ2= 4.356,P<0.05);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00%(3/30)、13.33%(4/30)(χ2= 0.162,P>0.05);90 d内病死率分别为13.33%(4/30)、16.67%(5/30)(χ2=0.131,P>0.05);术后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别为66.67%(20/30)、36.67%(11/30)(χ2=5.406,P<0.05)。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大血管闭塞的AIS后血管再通率及90 d预后均显著优于单纯动脉内溶栓治疗,但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尚需更多病例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缺血(ALI)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16例ALI患者,按Rutherford 分期, Ⅱb期15例, Ⅲ期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经溶栓导管局部持续溶栓的方法介入治疗。结果 16例患者中2例(12.5%)患者经介入溶栓导管溶栓后病变血管完全再通;14例(87.5%)患者病变血管部分再通,肢体得以保全。后期随访1例(6.25%)患者肢体发生不可逆性坏死而行截肢术; 3例(18.8%)遗留有下肢间歇性跛行症状。结论 经溶栓导管介入溶栓治疗ALI安全、有效,部分患者肢体可得到保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超选择窦内置管和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治疗的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 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10例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其中静脉窦内置管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9例,保守治疗1例。经股静脉插管,将微导管插入上矢状窦前1/3机械取栓、碎栓后留置微导管溶栓,24 h泵入抗凝、抗血小板及溶栓药物,维持3 ~ 7 d。结果 9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患者因脑出血增加自动出院。结论 超选择窦内置管和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治疗可尽快开通静脉窦,恢复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降低静脉高压性脑出血发生率,尽快改善临床症状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儿童四肢巨大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5-2008年四肢高流量血管瘤连续病例72例。年龄3~30个月,平均(6.7±2.3)个月;体重为5.8~12.0kg,平均(6.52±1.86)kg。对72例高流量血管瘤行经股动脉插管动脉造影,对血管瘤供血动脉超选择性插管灌注博来霉素碘油乳剂,其中40例再加PVA栓塞。残余病灶再行博来霉素局部硬化注射治疗。结果72例高流量血管瘤中60例(83.3%)仅行动脉栓塞治疗,12例(16.7%)行动脉栓塞联合局部注射治疗。治疗后63例(87.5%)达治愈标准,9例(12.5%)好转,有效率100%。治疗结束后平均随访12.4个月,无复发病例。4例(5.6%)出现局部皮肤坏死,相应处理后好转。未出现肺栓塞、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动脉栓塞联合局部注射治疗儿童四肢血管瘤疗效好、安全、大多无瘢痕、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肺转移瘤动脉灌注化疗途径对疗效的影响。方法肺转移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支气管动脉灌注(BAI )组,15例患者共49个病灶;B组为支气管动脉灌注联合肺动脉灌注(PAI )组,20例患者65个病灶,分别行BAI 和BAI +PAI ,在DSA分为有血供和无血供两种,疗效评价用WHO的评价标准。结果A组总有效率(CR+PR)为65.3%(32/49);B组总有效率为61.5%(40/65),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B组中位生存期为11.5个月,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转移瘤动脉灌注化疗应以支气管动脉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介入性动脉化疗栓塞序贯盆腔根治性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5例临床Ⅱb期以上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介入化疗栓塞联合放疗组(联合组)99例和单纯放疗组(放疗组)96例,比较治疗后的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等各项指标,评价两组在治疗中晚期宫颈癌上的效果和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瘤体均出现不同程度缩小,但近期缓解率联合组高于放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联合组介入术后贫血纠正明显,术前、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远期随访3年生存率联合组高于放疗组(P=0.032),1、3年肿瘤复发转移率联合组明显低于放疗组(P<0.05);1、5年生存率及5年肿瘤复发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及肝、肾毒性等不良反应,经临床积极对症处理后均能缓解。远期并发症以放射性皮炎、膀胱炎和(或)直肠炎为主,其中联合组放射性膀胱炎和直肠炎的发生率均低于放疗组(P<0.05)。结论介入化疗栓塞序贯放疗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有效方法,可以提高近远期疗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远期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朱轲  曹建民 《工业加热》2010,(12):985-987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表现及栓塞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9例肝血管瘤患者采用平阳霉素 超液化碘油乳剂行超选择性动脉插管行栓塞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时患者临床症状、血管瘤大小的变化以及出现的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6、12个月复查CT,见瘤体血供消失,其内碘油沉积良好,并出现瘤体缩小、碘油聚集征象。血管瘤直径由术前为(9.3+2.2)cm到术后6、12个月时分别为(4.2+1.5)cm和(2.0+1.3)cm。治疗前的临床症状治疗后均获缓解或消失。术后均未出现胆囊坏死、胆管狭窄和肝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超选择肝动脉插管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治疗巨大肝血管瘤是一种疗效肯定、相对安全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生守鹏  郑加生 《工业加热》2015,(11):996-999
【摘要】 目的 评价经动脉栓塞(TAE)联合CT引导热消融(射频消融/微波消融,RFA/MWA)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1月至2013年7月TAE联合CT引导热消融治疗的肝血管瘤患者26例,其中单发14例,多发12例,有症状患者8例。病灶长径5.0~13.0 cm,平均(7.6±2.4) cm。先行TAE治疗,再行CT引导下RFA/MWA治疗,观察完全消融率、病灶缩小程度、手术并发症。结果 26例患者中行RFA治疗9例,MWA 17例,共消融病灶27个,行消融治疗28次。23个病灶实现了完全消融,病灶的完全消融率为85.2%(23/27),病灶缩小12.9%~66.3%,平均(31.0±19.6)%。有症状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全部消失。消融治疗后出现肝包膜下出血1例、血红蛋白尿1例、胆汁瘤1例,经治疗后好转,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1.5%,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患者。结论 TAE联合CT引导热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患者,可作为肝血管瘤治疗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栓塞化疗联合质子放射治疗肝癌合并门脉主干癌栓的临床效果。方法46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接受介入栓塞化疗与质子联合治疗,将质子放射治疗分程并与介入治疗交替进行。评价其近期疗效、放射反应、随访生存率。结果有效率91.3%,门脉癌栓消失率45.6%,肝功能恢复良好,AFP水平显著下降;放疗中或放疗后无一例发生明确的急慢性放射性肝损伤或放射性肝病;1、6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9.1%、52.2%、21.4%,中位生存期17.6个月。结论对于合并门脉癌栓形成的晚期肝癌患者,介入联合质子放射治疗是一种新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TACE联合CT引导热消融(射频/微波)治疗肝内胆管癌(IC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7月用TACE序贯CT引导下RFA/MWA治疗病理诊断的ICC患者14例,18个病灶,病灶最大径(多个病灶取最大径之和)2.2~7.2 cm,平均(4.2±1.4) cm。TACE随访病灶的完全消融率、手术并发症、无瘤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结果 15个病灶实现了完全消融,肿瘤的完全消融率为83.3%(15/18),中度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2%,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患者。术后随访6~44个月,平均(16.0±10.3)个月。至随访结束,死亡6例(42.9%,6/14)。完全消融患者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7个月,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2.5%、41.3%及20.6%。结论 TACE联合CT引导热消融可作为ICC治疗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中晚期中下段食管癌患者进行食管腔内支架置入术联合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的比较和分析,探讨中晚期食管癌更加高效、微创的治疗方法,为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综合介入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以食管腔内支架置入术联合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患者29例为支架组;单纯顺铂和5-氟尿嘧啶方案化疗患者30例作为化疗组。对患者生存质量、近期疗效和生存率进行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 支架组生存质量评分、总有效率均高于化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支架组6个月、12个月生存率高于化疗组,两组间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支架组生存率下降的趋势缓于化疗组。结论 腔内支架置入术联合经导管动脉灌注治疗中晚期中下段食管癌与单纯化疗相比更为安全、高效、微创,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肝门静脉内支架植入术(PTPVS)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探索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2009年1月- 2010年10月在已临床确诊为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中,按要求筛选病例62例,采用对照、非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单接受TACE治疗;治疗组32例先接受PTPVS再行TACE治疗,其中2例病例放置门静脉支架未成功。评价指标为总生存时间和安全性。随访患者生存时间,并记录PTPVS术后并发症。用 Kaplan Meier 生存分析法分析患者生存时间,两组间生存时间比较用 Log rank法检验;用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因素。结果   治疗组中位总生存期为6.5个月,对照组中位总生存期为4.5个月(治疗组风险比为0.570,95%CI为0.328 ~ 0.992,P = 0.03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30例患者在3、6、12和18个月积累生存率分别为70%、56.7%、10%、3.3%。治疗组在术后1周内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远期出现的并发症有肝性脑病(2例,6.6%)、上消化道出血(呕血或黑便,3例,10%)、肝肾综合征(1例,3.3%)。结论   在肝癌合并门静脉一级分支或(和)门静脉主干不完全闭塞癌栓患者中,PTPVS联合TACE治疗组中位生存期比单独TACE治疗组延长约2个月。治疗方案的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杜海军 《工业加热》2009,(4):302-305
目的研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内皮抑素)联合肝动脉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4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常规TACE加重组人内皮抑素-碘化油乳剂栓塞;对照组单纯给予常规TACE。所有患者术后1年内不定期复查CT或MRI ,以及DSA检查。观察肿瘤复发或转移情况以及有无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比较瘤体缩小情况,AFP变化,6个月、1年的生存率以及生活质量。同时比较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1年生存率、AFP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75%(15/20)和60%(12/20);AFP下降值平均差为300μg /ml ;肿瘤新生血管、转移抑制明显。结论内皮抑素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1年生存率显著提高,AFP下降明显,肿瘤新生血管、转移抑制明显,且安全,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