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谢坪  李刚 《工业加热》2013,(9):772-775
【摘要】 目的 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性骨肿瘤所致顽固性疼痛,评价手术安全性以及即时和中长期疗效。方法  对47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行PVP,病变椎体节段共64节。其中5例患者术中行组织学活检。PVP术前1 d、术后1 d及随访期(3 ~ 12个月)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疼痛程度。术中、术后观察记录可能并发症。结果  64节椎体均成功施行PVP术,手术成功率100%。术前VAS平均评分8.4 ± 1.4,术后1 d降至3.1 ± 2.3(P < 0.01),术后随访期为3.3 ± 1.7(P < 0.01)。术后影像学(CT、DSA、3D CT)证实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脂, PMMA)渗漏35例,其中椎旁软组织渗漏 15例,椎间盘渗漏11例,椎管内硬膜囊外漏4例,椎体引流静脉瘘5例。无严重危急生命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椎体转移性骨肿瘤患者施行PVP安全、能获得良好的即刻及中长期镇痛效果,骨水泥渗漏是最常见并发症,症状性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观察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均行PVP手术治疗,研究组给予高黏度骨水泥,对照组给予低黏度骨水泥,术后3 d内CT复查观察椎体内骨水泥分布和椎旁渗漏情况。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评价两组疗效。比较两组骨水泥注入量、渗漏情况、手术费用和术中X线曝光时间。结果 80例患者PVP操作均成功,术前、术后24 h、术后第7天VAS和Barthel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患者PVP前后比较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平均注入量:研究组4.60 ml,对照组4.41 ml(P>0.05); X线曝光时间:研究组4.17 min,对照组3.93 min(P>0.05);骨水泥渗漏:研究组4节段,对照组12节段(P<0.05);手术费用:研究组26 132元/节段,对照组925 1.5元/节段(P<0.01),研究组平均多耗费16 881元/节段。结论 采用高黏度和低黏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都能迅速减轻患者腰背部疼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高黏度骨水泥可减少渗漏,但价格偏高。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植入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累及硬膜囊的脊椎转移瘤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6月行125I粒子植入及PVP累及硬膜囊的脊椎转移瘤20例患者38节病变椎体。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体力状况评分(KPS)和肿瘤病灶大小(mm3)3方面评价其疗效。分别记录术前VAS、KPS评分;术后24 h, 1、3和6个月VAS及KPS评分;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计算出术前肿瘤病灶大小、测量术后1、3和6个月残余肿瘤病灶大小,观察肿瘤有无增大。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每个椎体骨水泥平均注射量为(3.8 ± 1.6)ml,每节椎体粒子平均植入量为(35 ± 5)粒。随访6个月 ~ 1年,平均8个月。术前VAS平均得分为7.41 ± 0.79;术后24 h,1、3和6个月VAS平均得分分别降为5.68 ± 0.83、3.91 ± 0.86、3.50 ± 0.90和2.86 ± 0.83;术前KPS平均得分为53.64 ± 11.66; 术后24 h,1、3和6个月KPS平均得分分别为59.32 ± 7.19、80.33 ± 4.32、84.55 ± 5.09和82.05 ± 6.06。术前肿瘤病灶平均大小为(650 ± 10)mm3,术后1、3和6个月残余肿瘤病灶大小分别为(305 ± 9)、(138 ± 10)和(115 ± 7)mm3,术后1、3和6个月肿瘤控制有效率达到70.0%、70.0%和88.9%。结论 125I粒子植入联合PVP治疗累及硬膜囊脊椎转移瘤在技术上可行,可有效控制病灶累及脊髓,保护脊髓神经功能健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骨填充网袋辅助下治疗因转移瘤致椎体后壁破损性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1例患者因脊柱转移瘤致椎体后壁破坏而接受骨填充网袋辅助PVP治疗,共43节病变椎体。所有患者原发肿瘤均诊断明确。PVP术前1 d,术后1 d、3 d、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运动功能状态。术后记录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43节椎体PVP手术成功率100%。术前VAS评分8.2±0.4,术后1 d降至2.5±0.7;术前VA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后1 d、3 d、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ODI均较前明显降低(P均<0.05),患者运动功能状态得到改善。术后影像学(DSA、CT)证实无严重骨水泥渗漏事件发生。结论 PVP在骨填充网袋辅助下治疗因转移瘤致椎体后壁破损性骨折是安全可靠的,并能获得良好的止痛效果及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 36例患者(41节责任椎体)采用单侧或双侧入路行PVP,通过术前与术后1周VAS评分以及椎体高度的测量,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分析临床疗效和有无并发症。结果 41节责任椎体采用PACS自带软件测量到术前PVP穿刺参数测量值,选择单侧入路14节,双侧入路27节。PVP均按照术前设计方案顺利完成,PVP技术成功率 100%。骨水泥注入量(4.0 ± 1.1)ml。术前与术后1周VAS评分有明显差异(P < 0.01),疼痛缓解率97.2%。41节PVP前后椎体前缘和中央测量的和后缘测量的高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分别 < 0.01和0.05)。有8节椎体出现不同形式的骨水泥渗漏, 发生率19.5%,骨水泥主要是向椎旁组织、椎间盘及椎静脉丛渗漏,仅出现一过性剌激症状,经对症治疗后均消失。结论 PVP已成为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其对疼痛有明显的缓解率,降低了VAS评分。同时可显著恢复压缩椎体高度, 加固了椎体,防止椎体进一步塌陷。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C臂CT技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对110例OVCF患者实施PVP治疗,所有患者分为两组,A组48例在普通DSA引导下完成,B组62例在平板DSA C臂CT引导下完成,比较两组的术前、术后1 d和1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填充率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两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期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高于B组,而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填充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利用C臂CT成像技术可以更直观地监测PVP中的穿刺过程,准确评判骨水泥的分布和泄漏情况,降低高龄患者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再次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处理首次PVP术后疼痛不缓解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骨质疏松症并椎体压缩骨折9例共9节行PVP治疗后疼痛不缓解,其中轻度压缩3例、中度以上压缩6例,包括合并囊性积液4例4节和粉碎性压缩2例2节;椎体转移性肿瘤4例共5节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2~4个月疼痛复发.均采用再次PVP治疗,术后CT观察PMMA分布状况和有无渗漏,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和观察有无并发症.结果再次PVP技术均成功,再注入PMMA量平均为4.8ml,随访1~18个月,CR 10例、PR 3例.CT证实椎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索利用负载131I的骨水泥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兔椎体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12只采用经皮穿刺接种法建立的兔VX2椎体肿瘤模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实验组注射负载有放射性核素131I的骨水泥行PVP,对照组单纯注射骨水泥行PVP。两组实验动物于术前1 d、术后第4天检测血细胞计数,于PVP术前1 d及术后第1、4、8天行PET CT检查,测定椎体肿瘤的核素标准化摄取值(SUV)。PVP后第1、4、8天对实验组动物行SPECT检查,了解131I在体内分布情况,在治疗后第8天取肿瘤椎体标本行病理检查。结果 所有实验动物都顺利接受PVP治疗,实验组的放射性核素平均使用放射剂量为(0.82 ± 0.14)mCi/kg。两组实验动物PVP前、后血细胞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VP后SPECT检查见131I主要聚集在病变椎体内,术后各时间点内其分布无明显变化。两组动物术前SU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765,P > 0.05),实验组动物PVP后椎体肿瘤的SUV值较术前明显降低,且数值稳定(F = 423.792,P < 0.05)。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实验组骨水泥周边肿瘤细胞坏死范围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负载131I的骨水泥行PVP治疗椎体肿瘤,方法可行,短期内随访结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并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脊柱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7年12月 - 2011年7月苏州大学附一医院对45例脊柱恶性肿瘤患者实施PVP或PKP,其中PVP组30例46节椎体、PKP组15例20节椎体。通过观察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改良巴氏指数BI)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两组VAS评分及 B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VAS评分和BI评分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VP治疗费用及住院时间低于PKP组(P < 0.05)。PVP组、PKP组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为分别为30%(9例)、13.3%(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两组均无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PVP及PKP治疗脊柱恶性肿瘤均能迅速改善临床症状。PKP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但价格昂贵,住院时间长;PVP组操作简便,疗效确切,费用低廉,但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椎体转移瘤中C臂CT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09年8月—2013年8月行PKP治疗的伴有不同程度胸、腰背部疼痛的椎体转移瘤患者69例。所有患者行PKP前均行C臂CT检查,指导制订椎体穿刺计划;术中结合X线透视和C臂CT保证椎体穿刺及活检准确性;术后立即使用C臂CT检查评估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3 ~ 5 d根据WHO标准疼痛疗效评价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评估PKP镇痛疗效。对VAS评分变化使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 < 0.05)(SPSS19统计学软件)。结果 ① 共对154个骨转移椎体进行治疗,穿刺均获成功。② 对50例患者的93个椎体行椎体穿刺活检,59个椎体获得阳性病理诊断,椎体活检阳性率63.4%。③ 术后C臂CT检查共发现67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发生率为43.5%。④ 据WHO标准疼痛疗效评价,有效率为76.8%;患者术前VAS疼痛评分为6.9 ± 1.6分,术后VAS疼痛评分为3.0 ± 2.3分。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评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 0.01)。结论 C臂CT在PKP前可指导制订椎体转移瘤穿刺计划,术中可引导准确穿刺及活检,术后可及时、可靠地评估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骨水泥灌注量、灌注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50例共218个椎体行椎体成形术,其中胸椎73个椎体,腰椎138个椎体,骶椎7个椎体,共218个椎体。手术在DSA监视下进行。根据椎体形态、破坏范围及穿刺点位置选择进针途径。结果150例218个椎体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成功率100%,胸椎注入骨水泥2~5ml ,平均3.5ml ;腰椎注入3~8ml ,平均5.5ml;骶椎4~7ml ,平均5.5ml 。术后疼痛完全缓解134例,89.3%;部分缓解15例,持续时间以及食管和吻合口的酸暴露时间均高于正常人。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肝、肾功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1.1.3设备与材料10%;无效1例,0.7%。150例中渗漏至椎间盘12例,硬膜外囊10例,椎旁静脉丛3例,椎旁软组织4例,骨水泥外漏发生率13.3%。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缓解或消除由椎体转移性肿瘤引起的疼痛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初步评价开放式磁共振(MR)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溶骨性椎体转移瘤17例(29节椎体)。采用0.4 T开放式MR成像系统结合光学导航仪系统行PVP,观察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及术后相关并发症。 结果 17例患者(29节椎体)均准确穿刺至拟定靶点,顺利完成PVP。术后VAS、ECOG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椎体前缘高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节段椎体发生骨水泥外渗,2例出现穿刺点皮下血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MR导航引导下PVP成像清晰、导引准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椎体转移瘤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并存椎体内裂隙样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并与单纯性(不合并椎体内裂隙样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进行对比,以分析椎体内裂隙样变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PVP治疗95例患者、176节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本组研究中除外多节段骨折、合并肿瘤病史、影像资料不全和术后随访不配合患者。入选43例分A、B两组,1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裂隙样变患者为A组,25例无椎体内裂隙样变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间术前疼痛和功能障碍情况,分析两组术后1周局部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观察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与B组术后1周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改善明显(P<0.05);两组间术后1周疼痛缓解的程度和日常活动功能改善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骨水泥外漏发生率相似(P>0.05),但两组间骨水泥外漏类型分布有差异(P<0.05)。结论PV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椎体内裂隙样变对PVP的止痛疗效、功能改善与骨水泥外漏发生率无明显影响,但对骨水泥的外漏类型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骨转移瘤所致骨痛的疗效。方法诊治52例骨转移瘤患者,在CT引导下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结果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后,第2天患者疼痛感明显减轻;第5~7天患者胀痛感加重;术后10~30 d患者疼痛逐渐缓解。术后1个月疗效评估:Ⅰ级疼痛缓解率100%,Ⅱ级疼痛缓解率88.9%,Ⅲ级疼痛缓解率92.3%,总有效率93.7%(P<0.05)。对不同疼痛程度患者局部疼痛缓解有效率高,但Ⅱ、Ⅲ级疼痛缓解率无明显差异(P=0.369)。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骨转移瘤所致骨痛,治疗时间短、短期内缓解疼痛疗效明显且并发症少。特别对于溶骨型骨转移瘤,其治疗效果较好,在临床保守治疗疼痛控制不理想时,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刘鹤飞  田庆华  易飞  王涛  吴春根 《工业加热》2018,(12):1163-1167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分期注射法对于脊柱病变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28例患者,443节手术椎体,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用分期注射法)和B组(无分期注射法),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随访过程中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疗效,采用统计学方法对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A组患者每节椎体骨水泥注入量平均(4.75±0.85) mL,B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平均(4.23±1.16) mL,A组患者81节椎体(23.9%)发生骨水泥渗漏,B组患者36节椎体(34.6%)发生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渗漏周围组织,未引起明显不适。对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A组术后1 d和1个月VAS及ODI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A组与B组术后6和12个月VAS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VP是治疗椎体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为达到解剖学上的修复,从而最大程度恢复脊柱稳定性,缓解症状,在PVP中采用分期注射法是一种安全及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累及椎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95节椎体PVP治疗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MRI 矢状位T2W影像将患者分为3组。A组:病变椎体后缘无突出,17例;B组:病变椎体后缘轻度突出,与脊髓未接触,23例;C组:病变椎体后缘严重突出且与脊髓接触,8例。术后1周观察疗效,记录患者疼痛改善情况。结果疼痛总缓解有效率为83.3%(40/48)。A组疼痛缓解有效率94.1%,(16/17);B组有效率82.6%,(19/23);C组有效率62.5%,(5/8)。3组间疼痛缓解有效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患者术后出现根性疼痛加重,B组1例,C组2例,患者服用止痛剂缓解,未手术处理。3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例,1例和2例,3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是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并发症少,当病变累及椎管甚至脊髓时仍可考虑用该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30例患者采用高黏度骨水泥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通过术前常规护理及心理、饮食干预,术后指导四肢康复锻炼和严密观察骨水泥渗漏,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30例患者在护理干预下积极配合PVP治疗,术后疼痛明显减轻。结论 术前充分地准备,术后正确的指导和精心的观察、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尽快地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疼痛性脊柱转移癌的疗效、并发症及相关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148例患者148个单椎体接受PVP治疗的椎体转移癌病例。根据病变椎体治疗前的CT表现,将其分为溶骨性(A组)、成骨性(B组)和混合性(C组)椎体转移癌3组。记录各组椎体术中所用透视时间、骨水泥用量及骨水泥渗漏情况。记录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结果 A组86例,B组15例,C组47例患者接受了PVP治疗。A、B、C 3组有效止痛率分别为81.4%(70/86)、80.0%(12/15)和80.9%(38/47),χ2 = 0.019,P = 0.991、P > 0.05。3组每个椎体的平均透视时间分别为(8.5 ± 1.9)min、(14.4 ± 2.5)min和(8.3 ± 1.7)min,经方差分析F = 63.073、P = 0.000;个椎体骨水泥用量分别为(3.36 ± 0.96)ml、(2.60 ± 0.89)ml和(3.23 ± 0.94)ml,F = 4.126,P = 0.018、P < 0.05;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27.9%(24/86)、20.0%(3/15)、25.5%(12/47),χ2 = 0.435,P = 0.804、P > 0.05。结论 PVP治疗不同类型椎体转移癌的止痛效果满意,并发症少。但其在成骨性病变的治疗中操作技术相对复杂,需注意穿刺技巧并控制骨水泥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同轴活检的安全性、操作技术及病理诊断意义。方法64例疑为病理性压缩骨折共85节椎体在PVP术中注入骨水泥前先行同轴活检。采用C臂透视监视下经椎弓根入路行椎体穿刺,当骨穿针头端抵达椎体后1/4处时置入活检针多方向、多次切取组织,取出组织后再将骨穿针推进至椎体前1/3处注入骨水泥。术后1d行CT复查观察骨水泥分布及有无渗漏,随访1个月观察有无并发症。结果85节椎体中4节(4.7%)取出的组织量不足以行组织学诊断,明确病理诊断58例(90.6%)。有脊椎外原发肿瘤史38例,病理诊断椎体转移癌29例(76.3%),骨质疏松7例(18.4%),诊断不明2例(5.3%)。无脊椎外原发肿瘤史26例,病理诊断转移癌10例(38.5%),骨髓瘤9例(34.6%),骨质疏松4例(15.4%),诊断不明3例(11.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VP术中同轴活检操作方法简单、安全、可行,病理检出率高,增加组织取出量的关键是从椎体破坏明显侧进针,多方向、多次切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上胸椎转移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例(31个椎体)T1~T4水平的转移性肿瘤的PVP资料.其中9个T1椎体、7个T2椎体、8个T3椎体和7个T4椎体.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术前、术后3 d和1个月的疼痛程度.分析上胸椎PVP穿刺技术、骨水泥注射量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骨水泥分别在T1、T2、T3和T4椎体注入1.7~2.8 ml、1.8~3.2 ml、1.7~3.1 ml和1.6~3.1 ml,平均(2.4±0.8)ml.术后疼痛缓解率为100%.术前VAS为7.2±2.0,术后3 d VAS为2.5±2.3(P<0.01).术后1个月VAS为2.2±2.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个椎体出现骨水泥外渗,包括5个椎旁渗漏,3个静脉渗漏,3个椎旁软组织渗漏,2个硬膜外渗漏.除1例出现轻微并发症,其他未发生严重临床症状的并发症.结论 PVP治疗上胸椎转移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