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渤海湾盆地的构造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渤海湾盆地的演化可分两个时期:中生代时期,从晚三迭世开始,止于始新世末;第三纪时期,从渐新世开始以至于今。中生代时期,在近南北向左旋剪切作用下生成了一系列走向北北东,大致平行的平移断层和位于其间的背斜和向斜褶曲。第三纪时期,则在拉张兼右旋剪张作用下使地壳沿着中生代断层拉开,生成渤海湾盆地。因而渤海湾盆地虽表现为张性构造,但实际上反映的是中生代的剪切挤压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2.
伸展盆地的结构形态及其主控动力学因素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岩石圈伸展变形可以以不同方式发生,导致伸展盆地表现出不同特征的结构形态。根据盆地横剖面上的变形特征,伸展盆地的结构形态可以分为"拗陷"拗断"断陷"和"断拗"4种基本类型。岩石圈的伸展变形机制包括上地幔的热作用、岩石圈下部的韧性伸展和岩石圈上部(可能只是地壳浅层)的正断层作用。"拗陷"是地壳尺度的均匀伸展变形;而"拗断"和"断拗"都是地壳均匀挠曲变形和非均匀断裂变形叠加的产物。"拗断"和"断拗"这两种结构形态的伸展盆地的沉积充填部分是受伸展断层作用的影响,部分是伸展地壳挠曲变形的响应。虽然各种动力学因素同时存在,但是不同区域、不同时期各动力因素所占比例有所差异,导致伸展盆地在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盆地结构形态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3.
盆地作为负构造单元,记录了同沉积期的盆地沉降以及盆缘造山带演化的过程,盆地原型面貌、形态及其同期变形的空间展布和配置关系反映了区域动力作用方向和性质,不同时期原型盆地的叠合关系和历史指示了区域构造演化。在分析盆地原型恢复研究现状基础上,探讨了盆地原型及其迭加改造分析的内容、思路、方法,并以永梅早中生代盆地为例,探讨了永梅盆地由早期西侧前陆原型变成东侧前陆盆地原型的盆地原型及其迭加改造过程,这一过程充分表明了闽粤地区早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历程及其动力学机制,也表明了其对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研究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北方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的对比   总被引:26,自引:10,他引:16  
中国沉积盆地多为叠合型盆地,古地温场的改造或改变普遍存在。根据古地温场的改造或改变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深埋改造型、热事件改造型和应力改造型。由于区域地质背景与盆地演化历程的不同,中国北方各盆地的古地温场存在较大差异。古生代华北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稳定克拉通之上,克拉通面积大,沉积构造稳定,地温梯度低;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之上,经历了裂陷作用,构造活动性强,地温梯度高。中生代晚期阿尔金断裂以东沉积盆地地温梯度普遍高于阿尔金断裂以西沉积盆地,构造活动性强,强烈的构造运动引发了岩浆活动及地壳深部热活动,表明存在一期强烈的具有区域规模的构造热事件;阿尔金断裂以西为挤压坳陷型盆地,地温梯度普遍较低。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处于拉张背景,沉积盆地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值高;而西部处于地壳挤压增厚构造背景,沉积盆地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值较低。  相似文献   

5.
合理的区带划分对含油气盆地勘探评价与部署具有重要作用,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对具有多旋回演化与复杂成藏过程的中国中西部叠加改造型盆地的区带划分研究甚少,缺乏相对统一方案。基于区带的涵义及其外延,针对叠加改造型盆地具有多套组合、多期改造、多类含油气系统复合的特点,提出了以“原型控源、迭加控藏”为主线的划分思路、方法和流程。区带划分,需要从盆地整体研究出发,分析盆地建造—改造过程中原始成藏地质要素分布及其后续的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明确盆地中不同成藏组合在迭加改造过程中的含油气系统类型及其分布,揭示每类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并由此确定区带的类型及其边界。区带名称视含油气系统类型采用“(古)今构造单元+层系或组合+成藏主控因素”组合命名。区带划分方案对深化盆地油气富集规律认识,指导勘探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断陷是盆地经历多期建造和多期改造后叠加残留的产物。通过研究徐家围子断陷构造特征、恢复盆地原型、分析构造演化规律及开展构造物理模式实验,发现控陷断裂的断面结构对盆地建造和改造都具有控制作用。徐西和宋西断裂的断面结构不同,徐西断裂断面表现为"坡–坪–坡式"的纵弯结构,而宋西断裂断面表现为"隔挡式"的横弯结构。断面结构影响着建造期断陷的形成演化,以至于在不同区域断陷结构不同。改造作用是在建造的基础上进行的,徐家围子断陷经历的三期改造作用受先存控陷断层结构的控制明显,正确理解和识别改造作用形成的构造样式,有助于恢复盆地原型。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油气盆地的构造体制和油气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壳构造体制是随着地质历史的向前发展而变化的。在中国,大致以印支(晚海西)运动为转折点,古生代油气盆地属于槽台构造体制,中新生代油气盆地则在板块构造体制下形成。中新生代盆地在构造属性上,大多属于“中国板块”的内部盆地,它以陆相生油为最大特色;实践证明,中国特大型陆相板块内部盆地油气田的发现,已经大大提高了这一类盆地的找油前景。在槽台构造体制盆地内,古生代气田占很大比重,主要分布在地台内部盆地的巨大继承性隆起或其斜坡带上,而在台内坳陷及其斜坡上则往往有石油的聚集。那些与不同时代地槽区相邻接的台缘坳陷盆地以及台内断陷盆地都将是有希望找油的地方。要重视不同构造体制盆地的迭加作用,在中国已经找到了多种迭加作用产生的油气领域,包括:(1)基岩油气藏类型;(2)油气再分配类型;(3)构造调整类型。另外,再次成油和古生代盆地或其盆地分体中的煤,在中新生代沉积负载下演化为天然气都是十分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沉积盆地的分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持续地接受沉积的地区称为沉积盆地。沉积盆地的形成是剥蚀与沉积的对立统一;有赖于蚀积平衡面的不断变动。没有蚀源区的上升,就没有剥蚀的持续;没有沉积区的下陷,就没有沉积的持续(图1)。剥蚀与沉积的空间分异反映了地壳活动的地理景观。剥蚀与沉积的时间分异代表了地壳演化的地史变异。  相似文献   

9.
海拉尔盆地是一个多期叠合和多期改造的中生代断陷盆地,由下而上可以划分为下部伸展断陷盆地(T5—T22)、中部走滑拉分盆地(T22—T04)和上部坳陷盆地(T04—地表)3个原型盆地。每一期盆地建造之后都经历了相应的盆地改造过程,分别对应着南屯期末、伊敏期末和晚期(青元岗期后)。盆地的这种多期建造和多期改造特征控制了盆地内油气成藏要素的时空配置关系,因而决定了油气勘探的方向。伸展断陷发育时期,乌尔逊—贝尔凹陷为受NEE和近SN向断裂控制的箕状断陷盆地群,控制了盆地内有效烃源岩的空间分布。中部走滑拉分时期,受近SN向和NEE向断裂控制,形成了乌北、乌南、贝西、贝中4个次洼,控制了乌尔逊—贝尔凹陷区域盖层的空间分布,并与上部坳陷盆地一起控制了下部烃源岩的成熟范围。3期改造作用提供了油气运移的输导体系,并决定了有利构造圈闭的空间分布特征。伊敏期是油气的主要成藏期,在此之前定型并受晚期构造微弱改造的构造圈闭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0.
盆地的改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改造型盆地是指原型沉积盆地在后期构造运动中受到较明显的改造,而改造较弱的简单深埋和微弱侵蚀者仍可归入原型沉积盆地范畴。就油气勘探而言,盆地实际上是指联片分布的沉积岩体。以储量而论,改造型盆地中油占一半,气占70%以上,其探明程度较低,是下世纪勘探的主要指向。在盆地改造研究中区域性不整合面具有重要意义,可把该面及上下地层作为一特殊地质体来分析其对油气的影响。地壳的多旋回开合运动是认识盆地改造和油气复杂演化过程的钥匙。勘探者要把从原型和改造保存现状入手的正向和反向思维方式结合起来探索油气藏。  相似文献   

11.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经过多期建造和改造使现今盆地与盆地原型有一定差异,油气勘探也受到了一定制约。在现今盆地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以地震地层趋势法对南一段、南二段沉积末期剥蚀量进行了计算,再现了南屯组一、二段沉积时期的盆地原型,明确了原型盆地特征。研究认为,贝尔凹陷南屯组一段、二段原型盆地有继承性发育特征,控陷断裂、构造格局及构造单元大都继承性发育。南屯组盆地断陷结构为并联式,叠加模式为继承性叠加。构造控制了研究区沉积体系的发育及油气的成藏与分布。油气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原型盆地的控陷断层或同沉积断层附近,位于断陷期的贝西次凹内,该区油气生成、储集和运聚条件较好,有利于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顶面形成演化与储集层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奥陶系顶面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反转入手,探讨构造演化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不同类型储集体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碳酸盐岩储集层形成演化机理。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顶面为一重要的层序界面,其既代表了下部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与上部碎屑岩沉积建造之间的构造沉积转换,又代表了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漫长风化剥蚀造成的区域性地层沉积间断。该界面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3次重大的构造格局演变,直接影响了奥陶系储集层的发育及后期保存。盆地东、西部奥陶系顶部岩性差异控制了发育的储集空间类型,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溶蚀孔洞储集体;而后期层序界面构造倒转则造成盆地东部地区岩溶孔洞型储集空间被充填,影响了有效储集层的空间展布范围。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构造强度定量表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德江  马行陟 《石油学报》2009,30(5):642-647
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成藏期后的构造运动十分剧烈,直接导致大量油气藏发生调整改造,甚至破坏.构造变动强度是一个用以衡量区域构造运动对成藏期后油气藏调整改造程度大小的重要参数.研究中采用了易于获得的两个地质参数,即剥蚀率和地层变形程度作为定量化指标,拟合出构造变动强度的定量化公式.构造强度中等地区由于易于形成一定规模的正向圈闭构造,封盖条件得以保证,同时有利于输导体系的建立,因此有利于油气藏的聚集和再富集;而构造强度过大和过小,则不利于油气的调整富集成藏.与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分布对照得到,构造变动强度的定量化表征基本上可以如实和准确地反映出构造变动对油气调整改造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4.
改造型盆地类型划分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4  
中国的沉积盆地一般都经历了多旋回复杂的演化,并遭受了多期次显著的后期改造,其中古生代盆地和中西部各时代盆地的后期改造尤为强烈,致使中国含油气盆地呈现出地质构造复杂,油气生成、成藏期次多和油气富集及分布规律变化大的特点。这是中国大陆的地质实际和盆地特色,也是中国油气勘探风险多、难度大、成本高的客观原因。根据盆地后期改造的主要动力学特征及改造形式,将改造型盆地分为抬升剥蚀、叠合深埋、热力改造、构造变形、肢解残留、反转改造和复合改造等7种类型。事实上,由于这些改造作用相互影响,改造形式有机相联,使盆地的改造大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复合改造的特点,甚至在一个较大型盆地的不同地区,同时发生的改造形式和动力作用也常因地而异,这是需要指出和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15.
海拉尔盆地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拉尔盆地位于中国北部边陲,是中国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在海西期缝合带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断-拗盆地。从侏罗纪开始,由于地幔隆起诱发拉张,在区域内首先形成断拗;白垩纪后期由于岩石圈冷却,地壳沉陷而形成拗陷。盆地演化经历两大时期、六个阶段,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油气资源丰富,主要聚集在北西向的传递断层带,形成多种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成因机制新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控制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的正断层,是水平挤压力和地壳重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平面上和垂向上同时呈X型的压剪性断裂,与拉张作用无关.位于中、下地壳软弱层之上的上地壳刚硬层,其断裂上盘在自身重力和断裂面滑动力共同作用下,受力状态和变形情况相当于弹性基础悬臂梁,从而使盆地多呈箕状.盆地基底在沉降过程中把中、下地壳软弱层物质压向他处,造成地壳变薄,引起地幔上拱.因此,地幔隆起是断陷盆地形成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相似文献   

17.
沉积盆地中的流体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沉积盆地中的流体是整个地流体的一部分,是指通过和占据盆地岩石孔隙空间的所有流体。盆地流体起着传输能量和搬运物质的作用,也是盆地中最活跃的一种地质营力,直接影响和控制着沉积盆地的构造、沉积、成岩和成矿等作用。油气运移主要是沉积盆地内的含烃流体活动,它是盆地流体与盆地岩石在温度、压力场下的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幕式流动是油气运移的最大特征,与盆地的幕式构造活动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研究盆地流体可以为研究地壳深部地流体提供一个窗口。地壳深部的变质流体可能也是呈幕式活动并产生幕式的构造运动。在盆地外深部流体的作用下有必要对油气的无机成因、热降解机理、深盆热水运移、深部成岩作用以及综合勘探等问题重新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8.
海拉尔盆地是一个多期叠合和多期改造的中生代断陷盆地,由下而上可以划分为下部伸展断陷盆地(T5-T22)、中部走滑拉分盆地(T22-T04)和上部坳陷盆地(T04-地表)3个原型盆地。每一期盆地建造之后都经历了相应的盆地改造过程,分别对应着南屯期末、伊敏期末和晚期(青元岗期后)。盆地的这种多期建造和多期改造特征控制了盆地内油气成藏要素的时空配置关系,因而决定了油气勘探的方向。伸展断陷发育时期,乌尔逊—贝尔凹陷为受NEE和近SN向断裂控制的箕状断陷盆地群,控制了盆地内有效烃源岩的空间分布。中部走滑拉分时期,受近SN向和NEE向断裂控制,形成了乌北、乌南、贝西、贝中4个次洼,控制了乌尔逊—贝尔凹陷区域盖层的空间分布,并与上部坳陷盆地一起控制了下部烃源岩的成熟范围。3期改造作用提供了油气运移的输导体系,并决定了有利构造圈闭的空间分布特征。伊敏期是油气的主要成藏期,在此之前定型并受晚期构造微弱改造的构造圈闭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9.
巴彦浩特原型盆地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巴彦浩特盆地是近年来开始加强油气勘探的重要盆地.它位于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河西走廊过渡带三大构造单元交汇处,是经过不同时期、多次构造运动改造而形成的复合叠加型盆地.它的形成与所处的特定大地构造位置密切相关.该文从区域构造特征入手,深入分析和总结了巴彦浩特盆地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盆地原型及其演化特征.作者认为巴彦浩特盆地及其周缘地区经历了早、中元古代的秦、祁、贺三叉裂谷演化阶段,晚元古-寒武、奥陶纪的坳拉槽演化阶段,志留、泥盆纪的前陆盆地演化阶段,石炭、二叠纪的复合盆地演化阶段,以及中、新生代的断陷盆地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20.
盆地伸展系数求取方法与评价—以苏北盆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伸展系数是张性盆地运动学分析的关键参数之一,对其计算可采用定义法、平衡剖面法和构造热演化模拟法.该文介绍了用这3种方法求取伸展系数的原理,并对苏北盆地晚白垩世伸展拉张以来的伸展系数进行了计算,综合分析后认为:定义法在获取了区域地壳厚度的基础上便能勾画出平面上的伸展系数分布图,便于区域比较,但对多期拉张的盆地而言,难以准确计算各期次具体的伸展系数;平衡剖面法能够恢复多期拉张的伸展系数,但因其自身难以做到真正的平衡,且没有考虑到地壳下部的热沉降,因而计算结果常需辅以其他手段加以对比分析;构造热演化模拟法在研究盆地构造形变的同时,综合考虑了深部构造热沉降,并且能读取不同时期任一点的地壳厚度,因而较定义法和平衡剖面法更为精确和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