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德国大陆汽车系统公司开发成功了可检测与前方车辆间距离的预防安全技术,以及通过与防抱死及安全气囊等冲撞安全技术连动来提高车辆安全的技术。  相似文献   

2.
日本富士重工业开发出了带巡航控制系统及预防碰撞安全功能的驾驶辅助系统“新一代ADA”。其特点是:未组合使用雷达等装置。仅靠立体摄像机实现上述功能。新一代ADA在原产品所具有的对汽车间距、车线偏离、车辆摇摆发出警告及通知前方车辆启动等功能的基础上.追加了巡航控制功能和预防碰撞安全功能。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车辆运行状态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提出了基于事故树分析的车辆安全状态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系统分析车辆安全状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车辆安全状态事故树,通过计算事故树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明确车辆安全状态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车辆安全状态事故树分析结果,选取车载质量、车速、横向安全车距等9个因素作为车辆安全状态评价的主要关联因子,基于模糊评判理论构建了车辆安全状态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CA1046L2轻型载货汽车上安装车辆监测预警系统,系统自动采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运行状态参数,采用预设故障的试验方法进行了道路试验,利用评价模型对车辆的安全状态进行分析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应用于车辆安全状态评价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国际汽车联盟(FIA)安全研究机构——FIA研究所与日本丰田汽车联手在赛车碰撞安全技术开发方面展开合作。目前正在使用丰田汽车称为“Total Human Model Safety(THUMS)”的虚拟模拟系统,在计算机上再现高速状态下的碰撞事故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对以往碰撞实验中用普通模拟人体而无法测量的重大伤害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基于安全人机工程学的驾驶疲劳因素及其产生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各种重大伤亡事故中,交通事故所占比例最大.其中驾驶疲劳已经成为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但驾驶疲劳的产生受交通标志、环境、驾驶员自身素质等诸多因素交互作用,成因复杂,表现特征呈现出多维度、多侧面.基于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分析了驾驶疲劳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归纳出其形成过程分为感知、判断决策和动作3个阶段,提出疲劳驾驶的行为模式,并探讨其内在机理,这对于预防驾驶疲劳,保障车辆安全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车辆主动安全技术——汽车安全“智能助理”.通过了江苏省教育厅主持的鉴定。  相似文献   

7.
丰田汽车为进一步提高车辆的冲撞安全性能,开发出可应对更恶劣冲撞条件的车体,以及发生追尾时可降低对乘客头部撞击的座席。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现有高速公路合流区对自动驾驶车辆的适应性,分析现有高速公路合流区加速车道长度和通视三角区角度对自动驾驶交通流的影响规律,并与传统交通流进行对比。依据自动驾驶车辆在感知、跟驰和换道行为以及与周围车辆的协作方面更迅速安全等特点,改进了Krauss跟驰模型和LC2013换道模型以适应自动驾驶车辆特征。依据车辆换道可接受间隙建立车辆跟驰间距计算公式,在满足换道安全的基础上对跟驰模型参数进行改进。结果表明:在现有的高速公路合流区平面设计参数条件下,自动驾驶交通流的安全性、效率及稳定性均优于传统交通流,与传统交通流相比,自动驾驶交通流冲突数减少了100%,平均延误降低了60%~71%,平均车速提高了近20%且更稳定;在不同平面设计参数下,自动驾驶车辆的冲突数均为0,平均延误保持在0.65 s左右,平均车速稳定在33~34 m/s。现有的高速公路合流区平面设计参数在安全、效率和稳定性方面均能较好地适应自动驾驶车辆,且参数的取值对自动驾驶车辆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由我院承担的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车辆智能主动型安全系统”于 2 0 0 4年 5月 14日 ,顺利通过了由重庆市科委主持的验收。来自重庆大学、后勤工程学院、长安厂和市科委的验收专家 ,听取项目研究完成的情况报告 ,审查了《项目技术报告》、《项目研究工作报告》等资料 ,认为该项目采用激光、超声波和红外测试和综合信息处理技术 ,研制了车辆智能主动型安全系统装置 ,获得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 7篇论文 ,完成了一批项目合同规定的任务 ,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车辆智能主动型安全系统”通过验收$重庆工学院科研处…  相似文献   

10.
中继技术通过在源端和目的端之间增加一个或者多个中继节点,形成多跳网络,能够解决无线传输过程中网络信号差、衰落严重、覆盖范围小等问题。将中继技术与车载网络相结合,构成基于中继传输的车载无线通信网络,实现车辆之间信息的交互。基于此设计了以ARM为控制核心,结合无线通信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的车载无线通信终端,实现车辆辅助驾驶,保证行车安全,为智能交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自动驾驶作为智能汽车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阐述了基于机器人车辆、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互联通信等技术实现的三条自动驾驶路线,最后对汽车自动化需求的车载芯片、产业链、统一标准方案、网络及通信、安全与隐私、政策与法规等六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预防化工企业动火作业事故,应用事故致因“2-4”模型,以2015年至2020年化工企业发生的16起动火作业事故为样本,分析直接原因的危险程度并明确关联性。结果表明不安全动作原因中未分析、检测可燃性气体浓度或检测不到位(UA5)及未制定有效的气体检测程序(UA6)的危险性最高RUA6=0.611,不安全物态原因中形成可燃性气体或者气体达到爆炸极限(UC7)的危险程度最高RUC7=0.626。关联分析中不安全动作触发路径最多占总路径的82.98%。关联差异要素最多的不安全动作为“未制止违章作业(UA14)”,不安全物态为“残留的燃爆物质(UC1)及材料的合规性(UC5)”,明确了不安全动作原因是事故控制的要点。研究结果可作为动火作业事故预防的主要依据,为针对性管控措施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车辆对行人速度障碍自主避碰的驾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过街行人与智能车辆之间运动协调中的安全避碰问题,设计一种CVIS环境下的基于行人避碰的车辆驾驶控制器.结合速度障碍法的基本原理提出车辆对过街行人的避碰规则,在此基础上搭建模型预测控制框架,提出车辆对行人的自主避碰算法.综合考虑车辆驾驶的操作约束,以最小化车速变化及满足驾驶员操作舒服性要求为控制目标,在车辆对行人避碰的前提下优化车辆的驾驶策略.分别设置车辆直行避碰与允许换道避碰两种控制场景,在MATLAB环境下对车辆驾驶控制效果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车辆对不同情况的过街行人,能够通过加速或减速进行避碰;通过与七次多项式换道轨迹进行对比,自主避碰驾驶的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为使分配给驾驶任务的注意水平与其任务需求相匹配,从而满足安全驾驶要求,探究车内次任务分神干预策略.基于车辆和驾驶环境数据及前方道路场景视频资料,构建基于实时道路交通数据的驾驶任务需求预测模型,采用驾驶任务需求评估法,验证所建预测模型的有效性,给出不同驾驶任务需求下的次任务分神预防策略.结果表明:驾驶任务需求评估与预测等级一致性达到83%,没有出现预测需求高,评估需求低的情况.当驾驶任务需求较高时,除收音机及CD播放外,其他车载信息任务分神均应予以警告或禁止,次任务分神可以通过制定预防策略避免,研究结果可为驾驶分神预警管理提供方案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针对道路突显信息下驾驶行为的适宜性评价,综合考虑了驾驶能力、安全态度和紧急状况下的驾驶行为,利用动态心电分析仪、Frecord数据采集系统及动态GPS在交通部试验场进行试验研究.利用模糊推理和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系统对职业驾驶员适宜性评价遴选进行研究,为驾驶员安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行人车辆冲突参数分析与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混合交通环境中的行人和车辆冲突的安全性,对比分析了目前常用的行人车辆冲突参数,提出了个体行人和车辆之间冲突的安全评价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不同的混合交通场景,验证模型的鲁棒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冲突时间差(Time difference to collision,TDTC)和车辆速度对行人车辆冲突的安全性影响最大.TDTC越接近于零,行人越危险;车辆速度越快,行人越危险.以此建立的行人车辆冲突评价模型可正确评估86.2%的行人车辆冲突安全,对于危险冲突的漏检率为2.1%.  相似文献   

17.
机动车驾驶属运输业中一种特殊的工种.由于工种特殊,所以对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员要求也就特别和十分重视,这是因为当你在驾车处于工作状态所从事驾驶车辆的人员,每时每刻都要保证行人和道路两旁一切物体的安全.本文试对汽车驾驶员的素质与行车安全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介绍功能安全标准的3个发展阶段,分析ISO 26262道路车辆功能安全标准给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带来的挑战及其推进作用,详细论述了功能安全在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源、电驱动、电控(简称“三电”)等关键技术的应用情况,总结了在新能源汽车“三电”领域中,应用功能安全技术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对某大型机修厂近20年来安全事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微机辅助安全管理系统。阐述了该系统的基本功能,介绍了“二维报表的统计”、“事故分析图”及“事故树分析”等模块的功能设计。  相似文献   

20.
受地形条件影响,山区公路存在的行车安全隐患导致了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为推动山区公路事故预防理论和应用研究,从山区公路高风险路段的研究方法、安全评价及模型和安全保障技术等3个方面系统梳理国内外学术研究进展和热点前沿,并探讨研究不足和发展趋势.综合分析表明:在研究方法方面,以驾驶模拟器为主的模拟仿真实验法可为山区公路交通事故的作用机理等更深层次研究提供条件基础;在安全评价及模型方面,从驾驶员行为特性角度研究山区公路高风险路段事故机理是发展方向;事故预测模型作为山区公路高风险路段安全评价的重要参考,仍不够有效和系统;在安全保障技术方面,构建山区公路高风险路段的安全保障体系是研究前提,结合人车路协同技术对高风险路段进行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将成为今后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的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