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是脆弱生态区生态修复的重要途径.但对植被恢复重建的类型选择及其水土保持功能仍然有很多争议.在自然降水条件下,基于4种植被类型与农作物的径流场对比试验的连续观测(14年),可以反映植被重建和恢复过程水土保持功能的时间基本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植被恢复与重建显著地减少了土壤侵蚀量,但不同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土壤侵蚀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农耕坡地、苜蓿地、油松林地、针茅草地、沙棘林地.  相似文献   

2.
比较了不同恢复年龄和不同恢复结构类型对南方江西沙地土壤有机质(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HN)、速效磷(AP)、速效钾(AK)等土壤化学性质影响,以及对土壤含水量(SMC)和容重(SBD)等物理性质影响。结果表明近成熟林(25.85%)和乔+灌+草恢复结构下(30.66%)的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裸沙地对照的8.09%和14.98%。不同恢复年龄和恢复结构类型对土壤有机碳、总氮、总氮、氮、磷、速效氮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恢复年龄的增加,沙地土壤养分除碱解氮减少外,其他养分含量均呈现增加的变化趋势。此外,不同植被恢复结构类型中,沙地土壤各养分含量均表现出增加的变化趋势。不同恢复年龄之间沙地0~20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有显著差异。不同植被恢复结构之间沙地0~20cm土层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有显著差异。两种不同恢复模式都能显著提升南方沙地土壤化学和物理特性,说明这两种植被恢复模式对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南方沙地的恢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类型区,建立试验示范基础,进行了以坡面固土防蚀为目的的人工植被建植及其不同配置模式技术研究,并对不同植被配置条件下的植被恢复与防护效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植被恢复对减缓土壤侵蚀的影响,文章选取5种植被类型,采用土壤质量指数研究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土壤的堆积密度较高,可达到1.42~1.53 g/cm3。自然恢复灌丛的表层土壤含水量最高,为0.52%。不同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总氮含量为原生林>自然恢复灌丛>人工林地>人工草地>耕地,总磷含量为原生林>人工草地>人工林地>自然恢复灌丛>耕地,总钾含量为原生林>人工草地>自然恢复灌丛>耕地>人工林地。原生林的土壤质量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耕地的土壤质量指数最低。  相似文献   

5.
基于不确定性及灰色系统关联度修正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选取对植被类型和植物生长影响较大的海拔、坡度、年均降水量、土层厚度、土壤类型等5项指标作为适宜性评价因子,在三峡库区2007年LandsatTM遥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对三峡库区大于25°的坡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植被恢复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植被恢复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坡度和土层厚度,三峡库区适宜植被恢复的土地资源较多。通过植被恢复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为三峡库区植被恢复工程的定量分析和防护林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北京首云铁矿为例,分析露天开采铁矿矿区的水土流失影响和立地条件,根据不同类型废弃地,因地制宜地提出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技术措施,建设生态景观和谐的矿区环境,并总结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经验,为北京市类似矿区及废弃地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以金沙江流域重要的干热河谷地段——云南省巧家县为例,在野外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将巧家县干热河谷区划分为1个立地类型小区、2个立地类型组、8个立地类型。 通过对植被资源的调查分析,筛选出适合本区生长的25种植物,并将其与不同立地类型进行合理配置,以期为巧家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甘肃中西部半干旱、干旱地区,为应对重点开发建设项目施工过程对地表的扰动和破坏,按多年平均降雨量划分自然植被类型带,确定不同的恢复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植物恢复措施和工程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恢复植被是水土流失治理最普遍的一种方式,植被不仅可以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同时也能作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好坏的标准。以福建省长汀县2000-2010年治理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构建2000-2015年以年为时间间隔的季相一致的中等分辨率Landsat时序数据集,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序集对治理区域植被生长状态进行监测,并定量分析植被恢复情况与治理时间长度以及治理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治理区域植被整体恢复趋势要明显优于未治理区域;②不同治理方式下植被恢复也有所差别,园改、经济林果和重复治理下植被恢复相对较快,封禁治理下植被恢复速度相对缓慢;③不同治理方式下植被增长幅度存在差异;④同种治理方式下,不同年份开始治理的区域植被恢复趋势也存在一定差异性。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以期实现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0.
我国植被恢复对土壤性状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修复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对于土壤、水文、植被等多方面具有影响。介绍了植被恢复对土壤水分、土壤密度、土壤有机质、土壤氮等4个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植被恢复对土壤的影响有利有弊,大多数情况下植被恢复降低土壤水分,提高养分含量,降低土壤密度;②从不同的指标来看,植被恢复改善土壤性状所需时间不同,从3年至20年以上;有些立地条件下,人工造林土壤性状长期低于天然林;③对于改善土壤性状没有明显作用的植物种,在进行合理配置后,有可能产生很好的改良土壤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植被恢复需进一步明确的各类指标目标阈值及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定西市巉口林业试验场3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云杉林、杨树林、混交林)和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主要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含水量表现为混交林>杨树林>云杉林;有机质、总氮、总磷含量为混交林>云杉林>杨树林;p H值为杨树林>云杉林>混交林。云杉林和混交林的土壤含水量随恢复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恢复30 a的土壤含水量最高;杨树林土壤含水量随恢复时间的延长逐渐上升。混交林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含量在前15 a明显增加,15 a后基本趋于稳定;云杉林的三者含量在前30 a逐渐上升,30 a后下降;杨树林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含量均略有下降。土壤p H值随恢复时间的延长均略呈下降趋势。巉口林场的杨树林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含量均处于最低水平,且随恢复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混交林具有较强的蓄水保水能力,大大改善了土壤环境质量,较适合该区域生态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不同植被根系对土体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及对河堤岸坡加固效果的影响,本文对含香根草、百喜草、狗牙根、紫花苜蓿根系土体和裸地进行直接剪切试验,并基于FLAC3D建立河堤岸坡模型,研究了不同植被加固条件下岸坡安全系数。结果表明:4种植被均能显著增强土体抗剪强度,且香根草增强效果最明显,狗牙根增强效果最弱;植被根系对河堤岸坡加固效果明显,不同类型植被根系加固河堤安全系数为香根草百喜草紫花苜蓿狗牙根裸地。  相似文献   

13.
流域中的植被类型对其水文响应过程有重要影响。现将分布式水文物理模型BTOPMC用于日本富士川流域,利用1993年9月的洪水资料,对不同种类植被的洪水径流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计算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植被对洪峰流量、洪峰时刻、涨水和退水速率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西藏大古水电站工程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施工区进行立地类型分类,为高寒高海拔地区水电建设植被恢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古水电站工程区内的52个样地为基础,进行野外实地观测调查,并确定含水率、坡度和人为活动3个因子为工程区立地类型划分的主导因子。工程区的立地类型可划分为3个立地亚区,7种立地类型组,21种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比研究了陕西安塞县植被恢复区不同植被类型的林草地和农田的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容重为1.17—1.21g/cm2,差异较小,但均比农田(1.31g/cm3)低约11%,不同植被类型地各层土壤不同粒径的土壤团粒结构百分含量高于相应的天然草地和农田,其中刺槐×侧柏在所有土层中不同粒径的水稳性团粒结构含量都是最高的,并且0~20cm土层中〉2mm的团粒结构达到10.71%。实施植被修复后,与农田相比,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明显改善,混交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好于纯林林,天然草地和农田较差,天然草地略好于农田。  相似文献   

16.
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管理及植被恢复是岩溶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云南石林岩溶区典型植被类型为对象,设置实验样地并开展了2018-2019年两个雨季的野外观测,分别对不同植被类型的降雨分配及汇聚规律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石林地区受到亚洲季风的控制,降水量的年内变化具有显著的季风区特征,即高度集中于湿季,特别是5-8月,降雨类型以小雨和中雨占主导,两者在全年降水场次中的比例分别为70%、15%;各实验观测植被类型的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以及截留量均随着林外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降雨量的分配特征为降雨量>穿透雨量>截留量>树干径流量;各植被类型的径流系数差别明显,变化范围为0.01%~0.36%,石漠化裸地区径流系数最大而坡耕地最小,但整体来看都非常小;产流的降雨量阈值差别较大,其范围为2.0~6.4 mm,随着林外降雨量的增多,各观测样地的地表产流量也呈现增大的态势。本观测研究结果可以为岩溶区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恢复保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植被混凝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细介绍了植被混凝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和过程,并对水泥掺入比和龄期对植被混凝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影响进行了系统的试验,得出了不同情况下植被混凝土的全应力~应变曲线。通过对不同水泥掺入比的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出了植被混凝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回归公式。分析了植被混凝土的模量、峰值应力与水泥掺入比和龄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是洪水预报、水土流失监测和分布式水文模型中的重要参数。通过分析植被在绿、红、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及其差值的均值和均方根,发现根据植被在绿、红、近红外波段反射率的特定组合及运算能够计算出一个突出植被信息并且比较稳定的参数。在此基础上,基于像元分解模型,提出一种植被覆盖度计算方法。选取植被类型不同的区域分别对计算方法进行适用性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不同植被类型区域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乌东德水电站施工区边坡裸露,生态环境恶劣。针对当地干热河谷区日照时数多,昼夜温差大,蒸发旺盛,雨量集中,干湿季分明的特点,采用TBS方式对施工区边坡进行了植被恢复试验。介绍了试验所选植物种子,施工工艺,施工成果。施工试验始于2012年,2013年通过验收,至2018年,边坡植被已得到较好恢复。  相似文献   

20.
植被混凝土有机质类型与配比的合理选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同时保证植被根系生长需求和坡面稳定,需通过试验确定植被混凝土有机质合理类型与配比。选取4种常见富含有机质材料(稻壳、锯末、玉米酒糟、稻谷酒糟),以有机质类型和掺入量为变量,分别试验研究了其对植被混凝土孔隙率和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植被混凝土孔隙率增幅随有机质配比增加而逐渐减小,无侧限抗压强度降幅则随有机质配比增加而增大;有机质的合理类型为小粒径粉末状有机质,合理配比范围为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