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在简述太阳能热发电的基础上,阐述了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槽式热发电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发电站的技术进展,着重分析了槽式热发电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太阳热能聚光器、吸收器、跟踪技术及高温热能储存技术。在比较目前几种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基础上,指出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在商业和技术上是最为成熟的一种发电系统,适合在我国优先开发,同时提出了发展中国槽式太阳能热力发电技术所需相关基础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太阳能热风发电关键技术综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太阳能热风发电技术作为一种可行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其实用方法已经处于开发研制阶段.阐述了太阳能热风发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分析了全球太阳能分布和3个主要组成部分,描述了其关键技术及装置,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相关研究及实例.  相似文献   

3.
阎秦 《电力建设》2013,34(12):69-72
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引起了全球性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等问题,已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太阳能作为最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类型,已经得到了足够重视并规模化发展。塔式太阳能热发电作为聚焦太阳能光热发电类型中主流的发电类型正在迅猛发展,其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已达到商业化水平,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通过研究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技术经济特性,对塔式太阳能发电系统投资、效率等影响系统发展参数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我国太阳能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展望了塔式太阳能热发电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特点以及在国内外的开发建设情况,阐述了我国发展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通过分析我国发展塔式太阳能热发电项目具备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特点,综述国内外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站集热器及吸热传热介质主要形式.研究在相同外部条件下采用欧槽配常规联苯/联苯醚合成导热油和采用终极槽配硅油不同方案的系统配置、发电量影响分析及经济性测算.通过两种方案的对比分析提出采用终极槽配硅油方案对提高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经济性的影响,为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特点,综述带熔融盐储热系统的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系统流程,提出太阳倍数及储热时间是影响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站经济性的关键因素。提出槽式太阳能热发电项目供电量与太阳倍数(SM)和储热时间的关系,并给出项目年利用小时数与太阳倍数的简化计算公式。依托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太阳能资源条件,以50 MW装机规模为基础,分析了项目供电量随太阳倍数、储热时间的变化关系,并依据此计算了50 MW项目投资水平及项目电价水平随太阳倍数及储热时间的变化趋势,为工程设计中技术经济优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21 国太阳能利用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玉文 《中国电力》2000,33(9):73-77
简述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国际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及产业和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和趋势;介绍我国太阳能利用发展现状及同国外的差距,并对我国太阳能利用在未来世纪的发展提出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电器工业》2012,(1):14-21
1月3日,我国在世界公认的新能源接入电网最佳方式——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在通过国际标准、国内行业标准规定的全部型式试验之后,顺利完成国内第一个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首站设备的包装、装货,正式发往上海南汇风电场的工程现场.1月4日,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太阳能热发电实验室成功研制了世界首台太阳能热发电站仿真机.该仿真机可对太阳能热发电站运行进行全过程仿真,该仿真系统的建立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太阳能热发电商业化进程,在太阳能电站方案制定、工艺流程优化、施工图设计以及电站操作员培训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21 世纪我国太阳能利用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述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国际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及产业和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概况和趋势;介绍我国太阳能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及同国外的差距,并对我国太阳能利用在未来世纪的发展提出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太阳能集热技术与半导体温差发电有机结合得到太阳能温差发电技术,该技术有着无噪音,寿命长,性能稳定等特点,是绿色环保的发电方式。简单介绍了太阳能温差发电的原理,回顾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及现状,对自行设计的太阳能温差发电系统进行了介绍,并指出太阳能温差发电的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
太阳能烟囱式热力发电技术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太阳能烟囱式热力发电是一项可利用太阳热能进行大规模发电的、非常有前景的清洁能源技术,在费用与性能上已经显示出了很大的优势,对人类环境的改善和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必将成为21世纪一种重要能源产业。为此,介绍了太阳能烟囱式热力发电技术产生的背景、原理与特点,世界各国太阳能烟囱式热力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以及主要相关技术,同时提出了发展中国太阳能烟囱式热力发电技术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非稳态耦合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阳能热气流发电技术是目前国际太阳能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但对带有蓄热层的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的研究并不多。该文分别建立了集热棚、烟囱和蓄热层的流动与传热数学模型。以西班牙试验电站模型为例进行的非稳态耦合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土壤具有较强的蓄热作用且能很好调整系统昼夜发电峰谷差;太阳辐射强度对系统散热损失的影响相当显著,太阳辐射越强,散热量越大;集热棚的顶棚是系统散热损失的主要部件,散热热流密度约为太阳辐射的10%。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提出了采用二次辅助加热的技术措施,以增大气体内能,增加气流速度,提高烟囱抽力,降低烟囱高度的设想。利用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软件Fluent对辅助加热烟囱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辅助加热气流焓值变化对烟囱速度场、压力场分布的影响,并与无辅助加热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辅助加热可强化烟囱的抽吸作用,有利于发电机组的正常连续运行和发电输出功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对包含蓄热层、透平的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的流动及传热及发电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建立了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的流动与传热数学模型,分析了太阳辐射和透平压降对系统透平发电输出功率以及系统各部件能量损失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太阳辐射为800 W/m2、透平压降为400 Pa时,系统输出功率可达160 kW;此外,大流量的流体流出烟囱成为造成系统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集热棚顶棚也造成了大量的能量损失.  相似文献   

15.
阐述太阳能热风发电系统的理论工作循环和影响系统性能主要参数。为便于系统模型的实验研究,利用量纲分析方法,将多个主要影响因素转化成2个无量纲参数。分析模型间的动力相似性能,并用有限体积法数值验证3个模型的无量纲参数的相同规律。计算时把系统集热棚下的地面所吸收到的太阳辐射能当作恒定内热源来处理边界条件。结果表明太阳能热风发电系统模型间具有动力相似性。为推广到相似的模型上深入研究系统的性能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建造了国内第一座小型的太阳能烟囱发电试验装置,并用FLUENT软件对该装置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将温度场模拟计算值和试验检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虽有差别,但有相似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太阳能烟囱的输出功率及能量转换效率随集热棚面积和烟囱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太阳能热气流发电技术是目前国际太阳能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之一,但对负载条件下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的研究并不多。该文将整个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分成集热棚、烟囱和透平3个区域,分别建立各个区域的传热与流动数学模型。以西班牙试验电站模型为实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略大于50 kW,与西班牙电站模型的额定功率相近,烟囱出口参数随透平转速的变化与自然对流原理相符,证明该文方法的正确性。此外,对MW级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进行了透平设计与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系统输出功率超过10 MW。该文数值方法和设计方案为大规模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风力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阐述风能和太阳能是丰富清洁的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是重要的后续能源,将为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做出巨大贡献。介绍国内外风能与太阳能资源,分析国内外风力及太阳能光伏发电现状,论述其发展趋势及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风能与太阳能的特点,指出风力与太阳能互补发电比单一发电方式更优越,并介绍风力与太阳能光伏互补发电的研究现状及进一步发展所要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廖葵  龙新峰 《电力设备》2008,9(1):35-38
阐述了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介绍了碟式热发电的基本原理,着重分析了碟式热发电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Stifling发电机、Brayton发电机、碟式聚光镜和受热器。通过对关键技术的分析,指出提高碟式聚光镜系统的稳定性和降低成本2个方面是当前技术开发的重点。同时提出了发展中国碟式太阳能热力发电技术开发过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