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邮电设计技术》2007,(4):36-36
近日,信产部副部长娄勤俭在“2007年中国电信业发展与政策通报会”上强调,中国电信业必须考虑3G以后的标准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他指出,4G标准提案即将展开征集工作。近日,据相关负责人透露,我国4G标准已确定明年提交,计划按TD—SCDMA向4G演进思路提交标准。  相似文献   

2.
从刚刚举行的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工作通报会上获悉,以前的场外测试和大规模测试证明.TD—SCDMA已经从3G标准转化为产品和产业.无论是系统还是终端,都能够满足需求。未来TD—SCDMA向4G演进有两种可能:一是将技术融人国际4G标准.二是提出独立的4G标准。中国希望通过TD—SCDMA的演进思路独立提出4G标准。4G是移动通讯产业第四代标准。国际电信联盟从2000年启动与4G有关的研究.到目前已经初步确定了4G使用的候选频段,在2007年下半年世界无线电大会上将作出最后的决定,国际电联将于2008年开始向全世界征求“4G”候选技术。  相似文献   

3.
近日,在德国德累斯顿举行的ITU-R WP5D工作组第6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交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LTE—Advanced标准正式入围ITU 4G侯选标准。作为LTE的TDD分支,TD-LTE-Advanced提案汇聚了众多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4.
《移动通信》2009,(24):95-95
近日,参与4G标准评估工作的11个评估组齐聚北京,悄然开始评估和测试相关标准议案,这是针对3GPP提出的LTE—Advanced候选技术首次在中国进行研讨。中国对该评估准备充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闻库带团参加。有关专家表示,TD—LTE—Advanced几乎胜券在握。  相似文献   

5.
虽然3G在我国仍未步入正式商用,在世界范围内3G规模商用时间也不长,但近期4G(后3G)的标准研究工作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国际电信联盟(ITU)决定在2008年开始4G(后3G)标准的评选工作,将向世界各国征集4G(后3G)候选技术标准,并将在今年10月召开的2007年世界无线通信大会(WRC-07)上,探讨3G和后3G系统未来发展与频率有关的问题。日前,信息产业部表示,希望我国通信运营业和制造业联合起来推动我国4G标准提案的征集。在标准评选前夕.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TD-LTE发展战略探讨之一:以史为鉴,TD—LTE—A应作为中国4G标准一统华夏”的论点基础上,进一步针对我国近十年移动通信发展由于技术标准不统一所带来的问题,分析由此应汲取的经验教训,指出在中国的4G发展中应摒弃纷争,同时呼吁决策者、运营商在4G标准即将最终公布的关键时刻,从标准统一与否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中学会冷静思考、审慎决策。  相似文献   

7.
“TD—LTE发展战略探讨之一、之二”以史为鉴,以十年发展教训为镜,阐述了中国4G发展必须以TD—LTE—A为统一标准的论点,在此基础上,文章更深入地分析TTD—LTD—A的优势所在,指出:发挥TD—LTE—A的固有优势,一统华夏4G标准方是利国利民的正确决策。  相似文献   

8.
在技术永远领先于市场的通信业,3G谨慎前行的步伐以及纠缠不清的问题,给了后起之秀足够的成长机会,以至于有人开始怀疑,是否还需要3G这样的“过渡者”。7月,“数字之父”尼葛洛庞帝应邀来华,直言中国应直接跳过3G去做4G。目前,中国的3G进程依旧“迷雾重重”,纵观全球3G市场,盈利能力同样不容乐观。然而与此同时,WiM8X、Wi—Fi等后来者来势凶猛:全球七大移动运营商于7月初宣布构建4G手机网络标准组织:央视近日报道称,我国的863计划已经着手开发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  相似文献   

9.
鲁义轩 《通信世界》2007,(21A):M0001-M0001
3G在ITU的正式名称是IMT-2000,相应地,2005年时ITU也给当前各国加紧研究的B3G/4G命名为IMT—Advanced。即将于今年10月召开的世界无线电大会,将确定B3G/4G的使用频段,而其标准提案将从2008年开始收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陈亮 《通信世界》2014,(21):12-12
伴随着4G市场的逐步升温,一直以来不绝于耳的4G标准之争也逐步升级。最典型的莫过于铺天盖地关于TD—LTE和LTE FDD孰优孰劣的争论。从TD—LTE是否“根正苗红”到LTE FDD是否真的“遥遥领先”。一直以来都未有定论。笔者认为,百家争鸣无可厚非,但要看是否真正有利于我国4G产业的整体发展,特别是仅仅因为自身立场,而有意无意抹黑竞争对手、抬高自身身价,进而误导消费者的言论可以休矣。  相似文献   

11.
据报道,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司长闻库在新近举行的“‘3G在中国’全球峰会”上表示,我国计划在2008—2009年之间向国际电信联盟(ITU)提交本土4G标准。他还表示,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发展趋势,就是IP化、宽带化、移动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用“未雨绸缪”来形容中国政府4G网络的建设十分恰当。尽管中国的3G牌照还未发放,但近日记者从国家863项目组获悉,中国的4G试验网已经在上海通过了科技部863信息领域组织的验收。国际电联将在2008年开始进行4G技术标准的评选工作,将开始向全世界征求4G候选技术。业内人士分析,中国在3G牌照发放的审慎态度已经表明,中国不希望在未来的通信领域在技术上继续落后。对“后3G”技术的及时研发,将使得中国4G技术实现与国际水平同步。据悉,用第四代手机下载一部DVD电影,只需要10秒钟。4G研发对接中国版3G。在上海建立的4G试验网项目主要由科技部863通信技术处组织。  相似文献   

13.
孙永杰 《通信世界》2013,(33):14-15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三大运营商发放了4G牌照。移动、联通、电信首批都获得TD—LTE网络经营许可,FDDLTE牌照暂未发放。尽管有业内人士认为牌照的发放预示中国将迎来4G时代的爆发,但鉴于前期同发的均是TD—LTE牌照,某些隐忧也显现出来,而能否在发展过程中清除或者最小化这些隐忧,将是中国4G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数据通信》2009,(6):11-11
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LTE-Advanced成功入围国际电信联盟的4G候选标准。近日,工信部在网站上发布信息称,国际电联在德国德累斯顿征集遴选新一代移动通信(IMT-Advanced,又称4G)候选技术,包括中国的TD-LTE-Advanced在内,共有6项4G技术入围成为候选技术提案。工信部称,中国将全力推动TD-LTE-Advanced成为4G国际标准,积极推进相关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近日召开的“3G在中国”2005全球峰会上相关专家透露.对于4G标准.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已经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包括4G业务需求、基础技术和资源等.这些工作主要由电信研究院标准所承担。  相似文献   

16.
《数据通信》2012,(1):39-39
“明年第三季度,由我国主导的4G国际移动通信标准术TD—LTE(增强型)商用条件将基本成熟。”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正茂在2011GSM亚洲通信大会上表示,TD—LTE第一阶段规模试验已顺利完成,在系统建设、网络设备、终端等方面的测试均达到了预期效果,已具备试商用的条件。目前,中国移动正在全力推进第二阶段扩大规模试验。  相似文献   

17.
《通信世界》2007,(6B):M0001-M0001
1月末在上海,我国第一个B3G试验网已经进入外场试验阶段,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园区内搭建了试验网上,上海崇明区在利用B3G技术搭建的无线宽带网络上,实现全覆盖并进行了预商用。这一面向未来移动与无线通信发展的863项目——FuTURE计划,为3G未来演进,特别为TD-SCDMA—LTE技术已经做了相当多的技术支持。目前取得的技术成果中有40%可以与TD—SCDMA的技术演进相结合,这将带动TD-SCDMA向B3G/4G演进。大唐移动的技术负责人日前特别提到,利用B3G/4G项目中的TDD技术,两年以后,我国的TD—SCDMA系统就可以实现100Mbit/s的传输。3G还处在向规模化发展的运营阶段,B3G的研究早已开始,并且计划五年后推出相关的产品。我国有关部门也已经在研究4G的频谱规划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日,有消息显示,国家发改委、信产部、国资委正在研究扩大国产3G标准商用测试计划,广州、深圳两大南方城市也将有可能加入;而北京的3G试验网则将被升级到能够提供更快下载速率的“超3G技术”HSDPA。据了解,HSDPA是一种数据服务,全称为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增强了移动数据传输的下行部分(上网下载、浏览等)。其最大数据传输速率达到10Mbps,实际平均速率在4Mbps至8Mbps之间,大大高于目前3G普遍的200K以上速率。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3G标准TD-SCDMA的专利问题仍未解决,网络还在测试之时,中国不得不再应对一场即将开始的4G标准争夺战。[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近日,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向移动运营商颁布了3G系统和3G服务全国性部署测量标准。该标准将用于评估各3G许可证持有人能否履行其在2004年12月31日前完成3G系统和服务全国性部署的承诺。IDA始终致力于推出一个客观的并具有技术可行性的测量标准,该项政策的目的是推动新加坡3G的发展,使新加坡的消费者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