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 1997年 11月 8日发生 Ms7.6级地震的我国西藏玛尼地区为例 ,利用覆盖该区的两景震前 Tandem ERS SAR影像和一景震后的 ERS SAR影像及我国 1∶ 2 5万地形数据 ,分别进行三通和两通模式下的干涉处理。经对比分析两种处理结果得知 :两种模式下的同震形变场在条纹的整体分布上是一致的 ,在断层附近吻合较好 ,随着距断层的垂直距离拉大 ,残余地形对干涉条纹的形成起了主要作用 ,两种条纹间的差异也逐渐增大。结果说明 :基于当前 ERS卫星分辨率和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 ,我国的 1∶ 2 5万地形数据可以用作两通差分干涉模式下的外部 DEM数据 ,所得结果在整体上与三通干涉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3.
为有效预防地面沉降带来的灾害,利用2015年4月~2018年2月天津地区的24景Sentinel-1A数据,进行了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处理,并使用高精度轨道数据和TanDEM-X DEM修正残差相位,提取了3 a的地面沉降结果,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水文、地质和交通等数据,分析了多处沉降地区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最后和小基线集方法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3 a来天津城区沉降治理效果显著,平均沉降速率在8 mm/a以内,郊区沉降仍然严重,沉降速率在50~70 mm/a,沉降最为严重的区域为武清区王庆坨镇,3 a累计沉降量超过200 mm,并且有和其他沉降漏斗连成片的趋势。地面沉降发生的区域与地下水漏斗形成的区域基本一致,且两种方法得到的累积形变量差值95%在5 mm以内,说明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天津市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JPEG和DICOM两种格式活体人头颅的CT图像,采用自编Matlab程序对前额骨、顶骨和枕骨厚度以及头宽、头长、头围和颅围等颅骨几何特征进行大批量精确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的正态性检验表明:颅骨几何特征不服从正态分布;Kruskal-Wallis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格式CT图像对前额骨、顶骨和枕骨厚度有显著影响,对头宽、头长、头围和颅围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总结两轨差分中参考DEM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以青藏高原上典型平地和山地作为研究区,利用理论上没有形变的ERS Tandem像对以及3种常用外部参考DEM(SRTM,ASTER GDEM,1:5万DEM),使用ROI_PAC软件进行两轨差分干涉试验.实例证明:SRTM更适合作为两轨差分中的外部参考DEM,并对此试验结果予以解释分析,即多源DEM数据质量的差异导致干涉图与DEM配准精度的不同,并最终反映在差分干涉相位误差中.本文研究结论对提高DInSAR处理精度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GIS支持下,根据国际土壤信息和参比中心提出的土壤与地形体数字化数据库(SOTER)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立了河北邯郸地区1:25万土壤和地形体数字化数据库(SOTER),实现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整合。 相似文献
7.
利用遥感技术更新全国1:25万数据库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卫星影像更新全国1:25万数据库,并进行了初步试验,讲座了有关技术方法和流程,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全国1:25万数据库的更新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应用对全省各县开展的二次土地调查具有指导性意义。以榆中县为实验区,通过应用DEM进行耕地坡度分级量算并对其适宜性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坡度计算模型的对比分析,对耕地坡度与地形坡度差异的分析,对用不同比例尺(不同分辨率)DEM量算耕地坡度的成果对比分析,对不同坡度值确定方法所表达的坡度值的准确性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可采用地形坡度代替耕地坡度,并且选择20 m等高距DEM进行耕地坡度量算是最优选择 |采用坡度图与数据库叠加进行耕地坡度等级量算的耕地坡度派生方法中,使用概率坡度模型较为可行。 相似文献
13.
14.
基于小波分析的DEM数据多分辨率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三维地形的数字模型中,针对现有DEM数据的多分辨率模型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精度,减少失真,结合DEM数据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简化的基于小波的DEM数据多分辨率表达算法,通过改变多分辨率分解时高频信号的获取方式,使得DEM数据的多分辨率重构可以以一种相对简单的方式进行,从而使得多分辨率模型的重构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分析了由于分块小波变换而带来的边界失真问题,并根据滤波器系数的长度不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经试验证明重构效果有较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