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喷水织机是一种新型无梭织机,它利用高速喷射水引纬,从而使车间散湿量大增,直接影响空调车间的热湿比、从而影响空调设计时机器露点的取值和通风量计算。而目前无论是引进还是国产喷水织机所提供的技术文件都没有散湿量的资料,笔者通过对现有喷水织机车间选取几个进行分析、测试、比较得出简易计算方法,并探讨喷水织机车间空调设计问题,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高速喷水室在纺织空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高速喷水室热湿交换规律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为指导,采用实例阐明其热工计算方法及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空调喷淋室中进行绝热加湿和去湿过程变化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大量实验数据,获得了空气流速、水气比、喷水温度、喷水压力等因素与绝热加湿过程中的饱和效率和冷却过程中的全热交换效率之间的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4.
喷水初温与水气比的关系及热湿交换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喷水室中的喷水温度,水气比,空气初态等以参数对所处理空气的热湿交换影响,通过理论推导与大量研究推出喷水室热湿交换的计算公式,并推出一个新的水初温-水气比的互换公式,对现有的计算公式作了修正与补充,为空财设计和运行管理提供了方便更为重要的为混合水喷淋改为冷冻水直接喷淋的节能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喷水织机是一种新型无梭织机,它利用高速射水引纬,从而车 间散湿量大增,直接影响空调车间的热湿比、从而影响空调设计时机器露点的取值和通风量计算。  相似文献   

6.
喷水室热工计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了喷水室计算的缺陷,同时依据热湿交换原理导出了包括冷水量,回水量表达式的精确公式。  相似文献   

7.
空调喷淋室热湿交换过程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喷淋室内具有一定温度、压力、高速运动的雾状水滴与空气之间如何实现等焓加湿的热湿交换过程进行了实验,阐述了实验过程,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热湿交换的几个主要因素,所测的数据和实验分析结果可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热湿交换效率这一评价空调喷淋室的重要经济指标,在大量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热湿交换效率的主要因素,提出并验证了风速对热湿交换效率的重要作用,且拟合出相关因素作用下这一效率的实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9.
冷却塔的冷却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冷却塔的冷却特性,首先根据热湿交换的理论建立了热湿交换的相关方程,并据此计算了在不同条件下在逆流式冷却塔内单个下落的水滴与周围空气所进行的热湿交换的效果,并对计算结果逐项进行了分析.然后建立了冷却塔的一维换热模型,通过该模型分析了冷却塔内的填料层的高度、水降落所持续的时间及空气和水的质量流量对冷却塔性能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10.
冷却塔的冷却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冷却塔的冷却特性,首先根据热湿交换的理论建立了热湿交换的相关方程,并据此计算了在不同条件下在逆流式冷却塔内单个下落的水滴与周围空气所进行的热湿交换的效果,并对计算结果逐项进行了分析。然后建立了冷却塔的一维换热模型,通过该模型分析了冷却塔内的填料层的高度、水降落所持续的时间及空气和水的质量流量对冷却塔性能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为了得到较大迎面风速、室外相对湿度的高低、喷淋水量与填料式直接蒸发冷却降温效果的关系,分别在较高和较低的室外相对湿度下对纸质填料和铝箔填料进行测试,并获得相关性能曲线.测试结果表明,在喷水量250L/h、迎面风速为3m/s时,热湿交换效果比较好;在高湿度地区提高填料的迎面风速,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换热效果与中等湿度地区小迎面风速下的换热类似;室外空气相对湿度的高低直接影响送风加湿量和温降的幅度;直接蒸发冷却器换热效率的高低,不仅影响空调机组的整体性能,而且使送风的相对湿度也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2.
干工况风机盘管-半集中式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集中式蒸发冷却空调和风机盘管结合在一起,形成干工况风机盘管-半集中式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分析了该空调系统的理论基础,指出温湿度独立控制原理和DOAS的关系.讨论了干工况风机盘管的几种型式,归纳得出了简单的冷量分配计算公式,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新风比较系数的概念,以期达到简化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多数冰蓄冷空调冷负荷动态预测方法中,由于模型输入变量与输出结果相关性差、信息冗余度高等原因,导致多数预测模型在预测精度和收敛速度方面都未达到理想的预测效果,因此,提出一种改进的PSO-BP神经网络算法预测大型公共建筑的冷负荷。对于输入变量与输出结果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消除样本输入变量对数的耦合性,确定影响冰蓄冷空调系统冷负荷的关键性因素,将其作为输入变量,预测冰蓄冷空调系统动态冷负荷。结果表明:T时刻室外空气温度、T-1 h时刻室外空气温度、T时刻室外空气湿度、T时刻太阳辐射强度、T-1 h时刻太阳辐射强度、T-1 h时刻空调冷负荷是影响T时刻冰蓄冷空调系统冷负荷的关键因素,并以此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入变量。相对于传统PSO-BP神经网络全输入变量预测算法,该模型预测结果精确度更高、收敛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14.
太阳能溶液集热/再生器是太阳能溶液除湿制冷空调系统中的核心部分,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空气入口温度、湿度,溶液入口温度、浓度,环境温度等因素对太阳能集热/再生器的再生效率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将环境温度、入口空气温度、入口溶液温度由20℃增大至40℃后,对应的再生效率分别上升了0.745%、3%、93%。提高入口溶液温度能够最大提升太阳能溶液集热/再生器的再生效率。随着通入空气的流量的增加,空气流量由0.02 kg/s增加至0.14 kg/s,再生效率增加了31%左右,而随着入口溶液浓度由0.30增加至0.38,再生效率由0.55下降至0.43,效率下降了22%。随着太阳辐射由0.5 kW/m2提升至1.5 kW/m2,再生效率由0.58下降至0.44,效率下降了24.13%。  相似文献   

15.
对地源热泵+水冷多联机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和地源热泵+风冷多联机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2种方案的间歇运行方式和连续运行方式的综合能效比进行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潜热和新风负荷越小,系统的综合能效比越高,随着潜热和新风负荷的增大,系统的综合能效比下降;地源热泵+水冷多联机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间歇运行方式比连续运行方式的综合能效比更高;在实际工程中,常见的地源热泵+水冷多联机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比地源热泵+风冷多联机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的综合能效比高近1.4倍;地源热泵+风冷多联机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中,当潜热和新风负荷超过40%后,不管是间歇运行方式还是连续运行方式,其综合能效比都较接近,说明该系统对运行方式要求不高。  相似文献   

16.
利用冷凝热再生的复合除湿空调除湿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描述了利用冷凝热再生的复合除湿空调系统形式及其节能性特点;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分别以冷凝器和除湿转轮为控制体,建立了复合除湿空调的系统热力学模型,并给出模型求解框图,从而可以求得复合除湿空调系统的除湿量;最后,计算了在不同转轮效率和室内单位面积显热负荷下的系统单位面积除湿量,并讨论了新风量大小对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现有转轮效率和常见单位面积负荷指标下,转轮的除湿量小于新风湿负荷(1次/h),而降低新风量后(0.5次/h),当转轮效率较高和室内显热负荷较大时,转轮能够承担新风湿负荷。  相似文献   

17.
分析能耗分析软件EnergyPlus中兰州地区气象文件和蒸发冷却模型,得到机组各段效率和进出口温度值.采用该软件对兰州地区管式间接-直接两级蒸发冷却空调机组进行模拟,将模拟值和实测值对比发现间接段和直接段效率误差均在3%以内.该机组的能耗分析表明,机组COP值达11.9,远远低于传统空调机组能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蒸发冷却空调的基本原理,阐述了直接蒸发冷却和间接蒸发冷却过程.结合设计规程分析了蒸发冷却空调在水力发电厂应用的优势,给出了蒸发冷却空调在水力发电厂的应用实例,说明了其实用的运行流程及使用效果,并介绍了蒸发冷却技术在水电厂应用的一些新发展.分析得出蒸发冷却空调符合了经济、绿色、节能的低碳发展要求,和传统机械制冷空调相比,更适合在适宜地区的水电厂使用,且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9.
中央空调系统建筑节能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央空调系统的建筑节能问题,通过对夏季室外空气温度波对空调建筑物冷负荷的作用的研究,以夏季建筑物空调冷负荷的计算方法为依据,提出了空调建筑物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节能方案,并结合实际建筑的测量数据,对节能方案做了论证.指出合理确定墙体的热惰性,使冷负荷高峰期出现在非工作时间;合理确定墙体保温层的厚度和位置,增大围护结构的传热衰减度等,可以在不增加建筑投资的情况下,达到降低空调冷负荷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火电厂辅助车间的控制方式以及控制系统的应用业绩,分析了辅助车间不同控制系统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并对辅助车间采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为电厂或设计院确定辅助车间控制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