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针对卫58块构造复杂,储层非均值强,注水开发效果差及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等特点,以高精度三维地震为依托,深化构造认识,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油藏数值模型,通过对开发动态历史拟合,定量描述剩余油分布状况。针对不同剩余油分布类型,提出了相应调整挖潜措施,调整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油藏位于濮城构造西部,是一被断层复杂化的断块构造油藏,由于储层物性好,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导致剩余油分布零散。通过对该油藏剩余油的精细描述,正确地评价了该油藏储层沉积为末端扇沉积体系,属于层状油藏,以及该油藏的分层动用状况,定量描述了剩余油的分布类型,对提高该类油藏的开发效果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结合构造带的储层特征和实际生产经验,通过分析对比地质特征对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的影响,揭示储层地质特征与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下油藏位于濮城长轴背斜构造的西北部,是一被断层复杂化的断块构造油藏,由于储层物性好,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导致剩余油分布零散。通过对该油藏剩余油的精细描述以及数值模拟研究,定量描述了剩余油的分布类型,对提高该类油藏的开发效果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下油藏位于濮城长轴背斜构造的西北部,是一被断层复杂化的断块构造油藏,由于储层物性好,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导致剩余油分布零散。通过对该油藏剩余油的精细描述以及数值模拟研究,定量描述了剩余油的分布类型,对提高该类油藏的开发效果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大多数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的开发后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构造因素不再是大中型构造而是储层微构造。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阐述了微构造的概念、分类、模式、研究方法及其驱油机理等问题,并从油井生产、剩余油分布、"稳油控水"三个方面介绍了储层微构造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文79断块区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剩余油分布研究,结合构造形态和储层性质,有目的地挖潜剩余油,提高水驱动用程度,完善注采井网,以提高采收率。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在大量研究有关老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研究技术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濮城油田这一类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研究技术的系统总结,针对高含水期多油层断块油藏的特点,在细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进行微构造研究、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研究,并建立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然后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明确,构造认识不清楚,储层剩余油分布零散等特点,研究中以断块群油气藏形成机制和构造模式理论以及动态实践印证为指导,主要应用精细地层对比、结合三维地震剖面、开发动态监测资料、新钻井RFT资料以及动态分析方面的资料,多手段进行研究区内的复杂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再认识、加强注采调整生产应用,在现场开发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文中油田文209块高含水期存在的构造复杂,认识程度相对较低,剩余油分布零散,认识和挖潜难度大等突出问题,通过开展地层精细对比、构造精细研究、沉积微相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综合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等多项专题研究。理顺了内部次级断层的组合与配置关系,深化了区块构造格局的认识,重新认识沉积相类型,明确了沉积微相与不同类别储层之间的对应关系,并通过密网格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采用剩余可动油储量丰度研究剩余油,准确定量地反映剩余油潜力的富集分布,明确了本区剩余油分布特征及规律,针对性地提出油藏调整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1.
针对明一块油藏层间差异大,事故井多,剩余油分布零散的问题,开展了精细构造研究、储层评价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搞清了60个小层层间、平面的动用状况,选择和配套应用了提高薄差层动用程度集成配套工艺技术。以深化构造、储层和剩余油分布研究为基础,利用现有井点,以注采井组为单元精细调整注采关系,优选潜力层,减少注采厚度,优选集成配套的工艺技术,逐步形成适应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井网,强化差层动用、提高区块水驱储量和采收率。  相似文献   

12.
濮城油田外围油藏构造复杂且储层相当发育,为剩余油研究的重要潜力方向。因此,提高构造研究的精确度,理清构造格局,储层展布规律及油水分布关系,对油田的精细开发、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落实热河台油田构造、沉积相、储层及油气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找出剩余油分布规律,为下步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101块于1985年投入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井损严重,构造复杂。通过精细剩余油研究,根据储层特征、剩余油分布特点及开发现状,在剩余油富集部位,精准挖潜油藏潜力,完善文101油藏S2下6-7有效注采井网,在已注水恢复能量的剩余油富集区实施井网恢复,挖掘剩余油潜力,从而改善整个单元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进行构造精细解释,寻找局部构造高点,落实储层发育情况,确定剩余油分布状况,首次在黄金带老区薄层砂岩油藏实施水平井进行开发调整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类似薄层砂岩油藏的开发调整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扶余油田泉四段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有利区带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远峰  邓南涛  杨勇  贺永红  梁卫卫  孙德瑞 《当代化工》2014,(8):1474-1478,1481
针对扶余油田泉四段储层地质研究现状及不足,综合利用地震、测井、钻井、化验分析资料,以储层地质学及沉积岩石学为指导,首先开展小层划分与对比、沉积微相、微构造、储层特征等方面的基础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并预测了有利挖潜区带。研究表明研究区泉四段可划分为13个小层,主要储集砂体为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储层经历了机械压实、胶结等成岩作用,次生孔隙不发育,总体上属于中孔-中渗性储层。沉积微相展布及储层的岩性、物性、非均质性是研究区泉四段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正向微构造,断阶及河道侧翼等区域剩余油潜力较大,I类潜力区是下一步挖潜工作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7.
濮城油田文51断块区是一个典型的多油层非均质油藏,油气分布受构造-岩性双重因素控制。断块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储层非均质和井况损坏严重,导致了地质认识程度低,开发井网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区块的开发效果。为了改善区块开发水平,及时进行了构造落实、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和剩余油分布等方面的研究。通过部署双靶定向井、侧钻井、更新井及实施油水井补孔、调驱、恢复等工艺技术,有效地挖潜了剩余油,实现了区块长期稳产,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濮城油田沙一段油藏属于第三系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由于储层物性好,采出程度高,水淹产重,导致剩余油分布零散.笔者通过对该油藏剩余油的精细描述,评价了沙一段油藏的分层动用状况,确定了正向徽构造、沙一下12小层、物性变差区域是剩余油的富集区,另外二氧化碳驱先导实验的挖潜效果显著,对提高该类油藏的开发效果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海上某油气田H2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剩余油形成与分布认识不清的现状,首先根据岩心、电性标志,确定了H2油藏有效储层类型。结合生产数据,确定了H2油藏的储层划分标准,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将储层分为四类。结果表明,储层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既是影响油井开发效果的主要原因,又是剩余油富集程度和导致油藏油水分布复杂的控制因素。基于该研究成果,实施了加密水平井,效果明显,预计可提高采收率2~3%。该思路方法对于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挖潜尤为重要,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濮城油田文51断块区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濮城、文留构造的结合部,目前井况损坏严重、综合含水高、储层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大等问题。通过对该油藏剩余油的精细描述以及数值模拟研究,定量描述了剩余油的分布类型,制定节水增油方案,对提高该类油藏的开发效果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