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油藏位于濮城构造西部,是一被断层复杂化的断块构造油藏,由于储层物性好,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导致剩余油分布零散。通过对该油藏剩余油的精细描述,正确地评价了该油藏储层沉积为末端扇沉积体系,属于层状油藏,以及该油藏的分层动用状况,定量描述了剩余油的分布类型,对提高该类油藏的开发效果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碳氧比能谱测井技术(C/O)可以重新评价储层动用程度,在确定剩余油饱和度以及揭示油水分布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冀东浅层油藏进入特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高度分散,认识和挖潜难度逐年增大,近年来通过在冀东浅层油藏该技术的应用,对浅层油藏剩余油分布的认识和挖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濮城油田东区4-7油藏是一个典型的多油层、非均质、低渗油藏。目前该油藏综合含水93.5%,地质采出程度29.26%,采油速度0.37%,处于特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分布认识不准确,采油速度低,油藏开发指标落后,整体开发效果较差。本文以该油藏为例,对油藏流动单元剩余油潜力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4.
濮城油田沙三上 5 - 1 0油藏是一套非均质性严重的低渗油藏 ,在开发过程中进行人工压裂是该储层进行油藏改造的主要方法之一。微震监测技术能有效检测出储层的裂缝方向、长度和裂缝高度 ,对压裂措施效果分析 ,避免处在注水井水线方向的油井暴行水淹、确定注入水推进方向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依据 ,是油藏压裂改造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监测资料。  相似文献   

5.
临2—6块是受临2断层切割而形成的断鼻型油藏,Ng3^3段储层为河流相正韵律厚层砂岩,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在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Ng3^3段油层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复杂,挖掘难度大。为了充分挖掘剩余油,本文开展了该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水平井方案设计。实践表明,水平井技术对高采收程度油藏具有较大的适应性,使单元日油能力和油藏采收率大幅提高,实现了该类油藏特高含水期的高产稳产开发。  相似文献   

6.
文明寨油田是极复杂断块油田,储层物性较好,平均孔隙度达24.8%。通过高精度碳氧比测井了解生产层水淹程度、油层中剩余油分布,对未射孔的储集层进行了含油性评价,为薄、差油层、未分层的地层含油性评价提供了技术手段。在确定剩余油分布,寻找潜力层,提高二、三类层动用程度,改善油藏整体调整治理效果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对进入中高含水期后的类似中渗复杂断块油藏的剩余油挖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濮城油田南区属多油层高含水开发后期油藏。由于历史上笼统注水等原因,层系内尚没有真正实现分段开发。主力油层多年来一直是主要开发对象,目前油层面临水淹程度高、剩余油分布零散等问题。为此,开展了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对油藏剩余油进行分类评价,确定了不同潜力层段挖潜类型;开展分层启动压力研究和单砂体挖潜先导试验,为井组层间挖潜提供技术支持;确定不同类型油藏层间精细挖潜的技术对策研究:沙二上1油藏建立单砂体井网、沙二上2+3油藏强化弱吸水层韵律段的动用、沙二上4-7油藏最小自然段注水、沙二下油藏层间二三类层重组挖潜、平面相控挖潜。  相似文献   

8.
文101块于1985年投入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井损严重,构造复杂。通过精细剩余油研究,根据储层特征、剩余油分布特点及开发现状,在剩余油富集部位,精准挖潜油藏潜力,完善文101油藏S2下6-7有效注采井网,在已注水恢复能量的剩余油富集区实施井网恢复,挖掘剩余油潜力,从而改善整个单元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南沙二上2+3油藏该项目针对油藏综合含水高,隔层小,剩余油分布零散;基于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了精细地质模型,并对隔夹层分布、沉积微相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及油藏工程方法,确定了剩余油分布规律;依据剩余油在宏观和微观上的分布比较零散的特点,立足井组进行挖潜;依据隔夹层研究成果,利用分层手段强化二、三类层的动用,对应油井实施差异性提液与卡堵水相结合,提高油藏层间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10.
真武油田是苏北盆地一个富有代表性的复杂小断块油田,它具有多含油层系、多断块、多油水系统、多油藏类型的特点。在精细建模的基础上,应用精细油藏数值模拟与硼中子测试、油藏工程综合分析多种手段,研究剩余油的宏观三维分布规律和现状。应用核磁共振和微观水驱油物模试验相结合确定剩余油的微观分布规律。为高渗高含水油藏的进一步开发打下了基础,也为剩余油的高效挖潜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海上低渗储层酸化低效的问题,采取微压裂改造和增强酸液溶蚀造缝等思路,根据不同储层物性、伤害特征和管柱条件,分别使用微压裂、爆燃压裂等技术与酸化技术有效结合,以及采用高效溶蚀型酸液体系。微压裂改造可形成近井裂缝缝网,它不同于常规水力压裂和酸压措施,不需要支撑剂,也不形成长缝,能加强酸液泵注能力,实现酸化溶蚀扩缝以及深部解堵,达到既增强常规酸化改造作用,又避免了沟通临近水层的效果。现场试验表明,以南海东部陆丰13-1油田和渤海渤中26-2油田等措施井为例,增效技术较以往常规酸化能大幅提高作业泵注能力,作业后增产效果显著,该技术对国内外类似油田的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坤  闫正和  杨勇  冯沙沙  文星 《当代化工》2021,50(11):2648-2651,2655
结合压汞曲线来研究砂岩储层的分形维数,利用实验说明了致密气藏存在分形特性,通过推导计算了致密气藏分形维数,对于复杂的微小孔隙发育的砂岩孔隙结构,分形维数接近3.基于实验证实分形的基础上,考虑基质孔隙和裂缝存在分形特性,并考虑到致密气藏的应力敏感性,基于致密气在纳米级孔隙中的非达西流动特点,建立了新的分形致密气藏渗流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求解的基础上研究了具有分形特性的致密气藏渗流规律.绘制并分析了不同参数影响下的压力动态典型曲线.通过分析表明,基质和裂缝分形参数都对压力动态产生影响,但影响的流动时期和阶段不同.传统的气藏模型是本文所建模型的特例.  相似文献   

13.
主要从储层渗透率的损害率、产出液的悬浮物含量、产出液与油田地层水的配伍性等方面综合研究了注汽温度对海上某稠油油田热采井储层保护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稠油油田在热采注汽过程中的注汽温度不宜超过270℃。  相似文献   

14.
海上L油田开展弱凝胶驱以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弱凝胶驱结束后,油田含水快速回升,开发效果明显变差,水驱前缘通过优势渗流通道快速突破到生产井,注采比大幅提升[1-7].为了进一步提高L油田化学驱后的开发效果,开展地层吸液剖面分析,并提出中低渗透层降压解堵综合治理方案.通过注入井测试资料分析认为,厚层顶部吸水量持续增大,吸水厚度逐渐减小、向顶部集中,中低渗层吸液量少,层间剖面返转较明显,剖面变化复杂.针对厚油层提出优势渗流通道封堵技术,采用微米网状凝胶封堵厚层顶部高渗条带,封堵后水驱压差增大150%~400%,封堵效果较好;中低渗层采用化学解堵技术,堵塞物降黏率达92%,中低渗岩心吸液比例提高13.5%.  相似文献   

15.
曹妃甸11-6油田是渤海海域以明化镇组河流相储层为主要目的层的油田。河流相储层岩性纵向和横向变化大,储层薄且往往叠合或交叉,连续性差,储层预测和描述是油田储量评价中的难点和关键点。由于受分辨率限制,基于反射层的传统三维地震解释往往不能满足河流相储层描述的需要,因此,各种深入发掘地震资料有用信息的地震储层描述技术飞速发展。本文在分析曹妃甸11-6油田河流相储层地质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以测井约束反演及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开展油田储层描述,经开发井证实,该套技术能够高效、准确的预测和描述该油田河流相储层分布,能够满足油田储量评价的需要,对该地区相同层位的河流相储层描述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前,渤海油田已进入开采中期,聚合物驱技术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一般条件油藏污水回注规律已被广泛研究,但针对特殊条件油藏与特殊流体,国内外尚未深入。高温高盐高渗透率油藏,由于储层温度高,盐度大等特点,使得污水回注规律与一般油藏相异。通过单一因素变量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海上高温高盐高渗透率油藏(温度:82℃、矿化度:105 mg/L、渗透率:6000×10~(-3)μm~2)的污水回注规律及控制指标。结果表明,三种污水对渗透率均有伤害,随着残留聚合物、乳化油及固体悬浮物浓度的增大,渗透率伤害率增加。其中,影响最严重的为悬浮物。污水水质的控制指标:残留聚合物≤600 mg/L、乳化油≤50 mg/L、悬浮物≤25 mg/L。  相似文献   

17.
18.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陆上油气资源的大量开发和利用,国内外日益重视对于海上油气资源的开发。海洋管道是海洋工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海洋管道铺设方式不同于陆地管线,荷载条件和边界条件更为复杂,管道承受较大的应力和较高的风险,因此对管道敷设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海洋管道的铺设方法以及各铺设方法铺设过程的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不同铺设方法的适用范围,并提出了未来海洋管道铺设过程分析方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结合海上平台仪表气管线的布置设计进行了探讨,概述了气动阀门的动作原理以及供气系统的流程,并对仪表管线布置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希望为以后相关项目平台仪表气管线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陆地的油气资源经过多年的开采,现在已经日益枯竭,各国纷纷把主要开采领域转向了海洋,在海洋上进行油气资源的开采,相对陆地来说,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多,遇到的困难也更大,幸运的是,我国的海洋油气开发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相对比较成熟。本文从海洋油气开发设备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海洋油气开采设备所取得的成果,并在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现阶段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不足和差距。然后对海洋油气开采技术相关设备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重点分析了几种海洋油气开采的大型机械设备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