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异辛基氯代烷、间苯二酚和盐酸羟胺等为原料,合成2-羟基-4-异辛氧基-二苯甲酮肟萃取剂,产品纯度高,对铜的选择性好,合成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2.
新型铜萃取剂KM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国产化原料合成了新型铜萃取剂KM ,并与进口产品M 5 6 40进行了萃取性能的测试对比。结果显示 :KM具有较高的铜负载能力 ;较好的铜铁选择性 ;萃取与反萃分相时间都小于 6 0s;反萃率在 88%以上。  相似文献   

3.
采用P204与磺化煤油萃取钕,通过观察振荡时间、相比对萃取钕的影响与盐酸浓度、相比对钕的反萃影响,绘制等温线,并制定实验过程.结果显示,当P204与磺化煤油体积比为2 ∶ 1,振荡时间为8 min时,萃取率最高,为95%;当盐酸浓度为3 mol/L,有机相与盐酸体积比为2 ∶ 1时,反萃率最高,为89.1%.  相似文献   

4.
马文骥 《云南冶金》1996,25(5):31-39
根据低品位铜物料提取铜工艺的发展,阐述了萃取铜的萃取剂及其应用,并指出了今后开发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铜萃取剂KM的萃取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述了铜萃取剂KM的研究开发状况。连续试验表明,KM萃取剂性能优良,技术指标和萃取性能与进口的萃取剂Lix984基本一致或略好,并与Lix98有良好的兼容性,应用KM萃取剂可生产出合格的标准阴极铜产品,可以在湿法炼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铜镍矿硝酸浸出液中高含量铁的萃取分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浸出液高铁(40g/L)、低铜镍(各4g/L)以及硝酸含量高的特殊情况,采取33%P204-煤油三级萃取分离铁,6mol/L盐酸三级反萃工艺,在基本不损失铜镍的前提下将铁除至100mg/L以下,除去的铁可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P204从硫酸体系萃取镓的性能,分别考察了料液酸度、萃取剂浓度、时间、浓度等对镓萃取与反萃的影响并绘制等温线,确定并模拟逆流试验过程。结果表明:料液含0.3g/L Ga^3+,pH=1.2,有机相采用20%P204(体积分数)+磺化煤油,按相比O/A=1∶3,25℃萃取8min,经过3级逆流萃取,镓萃取率可达到99.33%,负载有机相用1.0mol/L H2SO4溶液反萃,按相比O/A=10∶1,反萃温度25℃,反萃时间10min,经过3级逆流反萃,镓反萃率达98.99%,镓浓度富集近30倍。反萃液中的镓经氨水中和沉淀、焙烧后,可得到氧化镓产品。  相似文献   

8.
在工业上能用液液萃取法回收成吨的金属,应归功于60年代从低品位资源萃取铜的大量开拓性工作。自那时以来,最先由通用制粉公司(即现在的Henkel公司)研制成功的羟肟类萃取剂在萃取铜的应用方面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表1)。然而,这一领域尽管与这类试剂有密切关系,试剂制造商们却并未无所事事,他们研制了具有特殊用途的其他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铜萃取剂中不同醛肟与酮肟比例对铜萃取性能指标的影响,考察了萃取相比、浸液pH等对三种不同醛肟与酮肟比例新有机相萃取性能的影响,以及降解产物对有机相萃取性能的影响,开展了新有机相与某铜湿法冶炼厂运行有机相的混合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醛肟与酮肟比例有机相对铜的萃取性能影响差异较大,其中醛肟/酮肟=7/3新有机相具有最优萃取性能,反萃性能最弱;醛肟/酮肟=6.5/3.5新有机相萃取与反萃性能次之;醛肟/酮肟=6/4新有机相的反萃性能最优,萃取性能最弱;受运行有机相中降解产物改制的影响,三种有机相与运行有机相按体积比3︰1构成混合有机相反萃性能均获得了提升,其中以醛肟/酮肟=6.5/3.5混合有机相兼具良好萃取与反萃性能,各条件下铜净传递量最优,更适用于某铜湿法冶炼厂生产运行。研究结果为铜湿法冶炼行业萃取工艺优化与适宜萃取剂选择给出了方向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某厂钴冶金P204除杂反萃废液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硫酸钠粗除钙,碳酸钠沉铜,锰粉沉钴,碳酸钠沉锰工艺,获得了硫酸钙、粗碳酸铜、粗钴粉及含有碳酸锌的碳酸锰四种有用的产品,实现了有价金属最经济有效的回收。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铜盐厂硫酸铜产品杂质钙含量较高的现状,选用P204从硫酸铜溶液中萃取钙。考察P204质量浓度、相比O/A、萃取时间、水相平衡pH等对铜钙萃取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P204萃取钙的适宜条件为:P204质量浓度1.2mol/L,O/A=5∶1,振荡时间3min,pH=1.5。四级逆流萃取后,水相中钙质量浓度低于0.05g/L。  相似文献   

12.
微波萃取从低品位铜矿浸出液制备硫酸铜的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以低品位铜矿浸出液为原料直接制备硫酸铜的新工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微波萃取-硫酸反萃-硫酸铜结晶制备硫酸铜的新工艺,并可得到符合GB437—93优质品的硫酸铜晶体。  相似文献   

13.
硫酸钴浸出液中用N902萃取铜生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凤灵 《云南冶金》2011,40(4):33-36
采用N902对硫酸钴浸出液中铜的萃取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萃取相比(O∶A)、萃原液中铜含量、萃取时间对铜萃取率的影响,以及反萃相比(O∶A)、反萃时间、酸度、反萃液铜浓度对铜反萃率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铜萃取生产条件,当铜离子浓度为6~7g/L时,用15%的N902萃取硫酸介质中的铜,1级铜萃取率可达95%;用新配制的200 g/L的硫酸对负载铜有机相进行循环反萃,1级铜反萃率可达95%。  相似文献   

14.
P_(204)萃取含铜酸性废水中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P204萃取剂对湿法炼铜酸性废水中的铁进行了萃取反萃研究。研究了混合时间、P204体积浓度和相比对萃取铁的影响,同时检测了萃取过程中水相硫酸浓度的变化。针对本试验研究的原料液,采用50%P204在相比(O/A)为9/1时进行萃取,Fe3+的萃取率达到85.96%。采用6N盐酸溶液对负载Fe3+的50%P204有机相进行反萃,当反萃相比(O/A)达到1∶9时,Fe3+的反萃率达到77.44%。  相似文献   

15.
从石煤浸出液中萃取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P204-煤油萃取体系从含钒浸出液中萃取钒,确定了有机相中钒饱和容量和萃取剂体积含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单一条件的萃取效果,进行了多级逆流萃取及反萃试验,结果表明:若要使钒的萃取率大于95%,需进行6~7级的逆流萃取,若要使钒的反萃率大于98%,需进行10~11级的逆流反萃。  相似文献   

16.
提钒尾渣中钒铬的浸出与萃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硫酸浸出和萃取分离从提钒尾渣中回收有价元素。结果表明,尾渣经80%质量浓度的硫酸溶液浸出后,钒、铬浸出率分别达98.2%、84.8%;以20%P204+80%磺化煤油(体积百分数)为萃取剂,对浸出液进行三级萃取并反萃后,钒的回收率可达56.2%,萃取过程中铬的损失率低于4%,萃余液水解后可得到纯度为89.6%的Cr_2O_3产品。实现了浸出液中钒、铬的分离和回收。  相似文献   

17.
曾青云  杨丹  刘永平 《湿法冶金》2006,25(3):141-143,147
采用溶剂萃取法将低品位铜矿浸出液转化成高浓度硫酸铜溶液。分析了影响萃取及反萃取取的因素,获得了较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8.
戴江洪  曾青云 《湿法冶金》2006,25(4):175-178
对以低品位铜矿浸出液为原料直接制备硫酸铜的工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微波萃取-硫酸反萃取-结晶硫酸铜新工艺。采用此工艺,可得到符合GB437-93的优质硫酸铜晶体。  相似文献   

19.
锂云母酸法浸出液含有大量杂质金属,使用传统化学沉淀法会引起大量产物损失。为了降低浸出液除杂过程中的产物损失,使用溶剂萃取法进行萃取除杂工艺研究。通过对不同萃取剂组合萃取除杂效果的研究,确定使用P204作为萃取剂。考察了萃取过程中不同因素的影响,并使用H2O2预氧化水相里的Fe2+,强化萃取效果。结果表明:在有机相组成为30%P204+70%磺化煤油、料液初始pH为2.4、相比O/A=1、萃取时间10min和振荡频率300 r/min的单级萃取最佳条件下,铁除杂率为99.89%、铝除杂率为31.23%、锂和铷的萃取率分别为7.63%和14.85%。相比于化学沉淀法,锂和铷的回收率得到了30%左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P204萃取脱除锌浸出液中氟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P204萃取含氟、氯的锌浸出液,锌萃取率大于95%,反萃率高于99%,回收率高于98%,氟、氯脱除率均高于99%。P204萃取锌浸出液的工艺条件为:皂化率65%、锌料液pH=4.0、萃取温度40℃、相比O/A=2、萃取时间5min。锌电解废液反萃锌的工艺条件为:H2SO4 120g/L、反萃温度40℃、相比O/A=0.5、反萃时间5min。萃取、反萃温度控制在40~45℃,可避免出现有机相乳化和分相时间长等问题。串级试验萃余液含锌2.42g/L、氟0.52g/L、氯1.42g/L,经沉氟、沉氯处理后,氟、氯浓度分别降低到0.042g/L、0.079g/L,可返回锌冶炼系统配入浸出、净化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