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障性住房建设意义重大。通过分析支撑体住宅(CSI)的技术特点,提出了解决保障性住房使用寿命、建设耗能、住房维修、住房性能及户型适应性等问题的方法,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相关技术完善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保障性住房设计进行研究,引入CSI概念于保障性住房设计开发中,在分析了保障性住房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利用CSI住宅的耐久性、更新性和可变性等重要特点,从空间设计、套型拼接、使用功能、体量尺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综合,提出保障性住房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3.
保障性住房是涉及国计民生、利国利民的工程,推动保障性住房的绿色建筑技术也是住宅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然而,这一研究必须建立在对我国现有住宅及保障性住房相关评价体系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以《住宅性能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以及各地区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以期为保障性住宅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评价体系发展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钢结构》2015,(3):94-95
<正>扩大保障性住房供应与发展住宅产业化,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政策。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我国将在今后5年内新建3 600万套保障性住房。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和整个社会在建设保障性住房时,首选的多为混凝土结构体系。专家们则认为,钢结构住宅才是保障性住房的发展方向。1)钢结构住宅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5.
住宅产业化是实现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的关键举措,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也将为住宅产业化发展提供良机。文章从保障性住房与装配式住宅各自优劣势之间相互促进的角度探讨在保障性住房中推广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的可行性,并结合国内保障性住房试点项目,从建筑设计、质量、工期、节能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总结,为我国保障性住房实现产业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住宅产业化升级的诉求不断提高,国家开始提倡在大量建设的保障房中推广产业化模式。作为住宅产业化的前提,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着保障性住房的建造成本、建设进度与工艺质量。通过户型功能模块标准化、建筑外立面标准化及建筑部件标准化三个方面,对保障性住房的标准化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得到适用于保障性住房的标准化设计体系,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障性住房产业化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日前,北京市住建委在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实施产业化动员大会上发布了《关于印发<关于2012年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明确,2012年在保障性住房中落实240万平方米产业化住宅。随着在保障性住房中实施产业化的全面推进,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品质将再上新台阶。"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以保障性住房为重点,全面推进住宅产业化,2012年拟在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落  相似文献   

8.
邱凤凤 《江西建材》2015,(6):255-256
随着住宅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日渐成为国家住房政策的重点。本文界定了保障性住房的概念,分析了保障性住房的特点,并结合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意图,对我国今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住宅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日渐成为国家住房政策的重点.本文界定了保障性住房的概念,分析了保障性住房的特点,并结合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意图,借鉴国外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发展过程,对我国今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模式进行了探讨.对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政府应起的作用及代建制、工程总承包等建设模式在保障性住宅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住宅产业发展迅猛,城乡住宅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新建住宅面积连年递增.但目前我国住宅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落后的住宅生产技术以及毛坯房二次装修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安全隐患问题也比较突出."十二五"期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房地产作为我国支柱行业首当其冲面临着调整与转型.而成品住房是实现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的最佳载体,推进成品住房建设不仅有利于住宅建设从粗放型向工业化、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还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长寿命的高品质住宅.CSI住宅工业化体系的研究正是以建设中国"百年"住宅建筑体系为目标,运用支撑体与填充体分离技术建设长寿命的适用性成品住房.在这个意义上,CSI住宅恰好能够满足成品住房向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是实现成品住房集约化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宋毅 《住宅产业》2011,(12):65-67
引言深圳市是全国首个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近年来,深圳以保障性住房建设为契机,推进住宅产业化技术的普及和运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果。本文以深圳龙华保障性住房项目为例,介绍住宅产业化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创新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挑战和新一轮住房改革,我国政府计划建设大量保障性住房,以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但在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建造的同时,也出现了住宅品质较差、运营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实施保障性住房综合评价,是解决现有问题的最佳途径。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选定政府、保障对象和建设单位作为保障房项目的核心利益相关者。通过分析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构建了保障性住房综合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性能评价、配套设施评价、财务评价和运营管理评价4 个子系统,并提出了保障性住房综合评价体系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借鉴国外保障性住房建设经验,并结合住宅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以住宅的工业化生产为基础、倡导实行住宅部品认证与推荐制度、鼓励推行住宅性能认定与质量保险制度的住宅产业现代化改革,将是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难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建设,低碳环保建设保障房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议题。住宅产业化方式是建设低碳住宅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龙华0008地块产业化保障性住房的案例,分析总结了套型设计标准化、模具数量最小化、预制装配式建造以及全装修一体化带来的节能减排效益,为保障性住房产业化试点项目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的编制从当前保障性住房大量建设情况下的可持续发展背景出发,提出了"绿色保障性住房"的基本理念,通过全面的调研和研究,系统分析了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技术体系存在的问题,研究并创建了适合我国发展模式的绿色保障性住房实施技术体系。本文对《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编制情况和意义进行阐述,以期通过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升级转型;研究和制定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的指标体系,明确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标准的可操作性评估体系。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特点出发,在推进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的同时,研究制定出引导性的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方向的适用技术体系和部品技术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6.
邹涵  黄子庭 《城市住宅》2017,(12):81-83
正住宅产业化可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速度,有效提升建筑质量和性能,故对住宅产业化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应用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文献综述基础上,综合分析和评价国内外的研究和发展现况,比较和探讨国内外在结构体系、建造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并对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住宅产业》2010,(6):7-7
5月26日上午,上海市保障性住房性能认定试点工作座谈会在上海举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侯淅珉司长发表讲话,上海市局住房建设监管处和住宅中心(保障中心)分别就上海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和上海市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及保障性住房性能认定试点工作的情况做了工作汇报,全筑建没企业集团作为全装修企业代表阐释了在保障性住房中实施全装修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大政方针业已明确。将于5年之内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在去年完成开工建设的1000万套基础上,今年将建设700万套保障性住房。但是,我国传统住房供给处于初级的粗放型阶段,从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建设来看,建设过程中却呈现出高品质质量需求与落后生产方式的矛盾,其工业化技术低、住宅的综合质量低、资源利用水平低,粗放型的住宅生产方式既不适合可持续发展,也不适应改善居民住宅质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正>刘春藏2010年10月,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主编、济南市住宅产业化发展中心、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协助编辑的《CSI住宅建设技术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正式对外公布,本次"2010中国房地产与住宅产业暨CSI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高峰论坛"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产业发展处副处长刘美霞对《导则》的背景进行了介绍,为了进一步讨论研究《导则》,高峰论坛特别设立了"中国‘百年’住宅的基础—CSI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分论坛。  相似文献   

20.
吴伟  沈贻 《住宅科技》2011,31(1):46-48
装配整体式住宅在上海等城市通过先期的试点,在标准体系、艺术技术等方面已经取得了经验,为在保障性住房中推广应用奠定了条件。与传统的建设方式相比,装配整体式住宅的建设,在提高建筑效率、保证住宅质量、节约资源上有着明显的优势。文章对上海今后保障性住建设中推广装配整体式住宅建设方式提出了目标与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