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图说全球油气大管网时代自1865年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输油管道至今,管道运输业已有148年的历史。管道运输主要用于能源输送,除普遍用于石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化工原料等的输送外,还用于煤浆、煤层气、矿石等的运输。在全球已建成的250多万公里管道中,输气管道占近60%,原油管道和成品油管道各占15%,化工和其他管道不足10%。目前,世界管道总长度已超过了世界铁路总里程,成  相似文献   

2.
美国成品油管线遭勒索事件,敲响了油气管道网络安全的警钟.截至2020 年底,中国油气管道总里程达到16.5万公里,其中长输天然气管道里程全球排名第四,城市天然气管网总里程76.79 万公里,管道运输承担了80% 以上的油气运输任务.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后,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油气管网设施第三次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  相似文献   

3.
继中俄、中亚和海上三条能源进口通道之后,中国构筑的第四条能源进口战略通道——中缅天然气管道干线和国家重点工程中贵天然气管线于2013年9月30日同时建成,这标志着中国油气管网布局基本形成。中缅油气管道起于缅甸西海岸的皎漂市,从云南瑞丽进入中国,国内段全长1 624 km。中贵天然气管道北  相似文献   

4.
2013年末,我国的长输油气管道里程已达10万余公里,首次超过在役运行的铁路里程,成为继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之后的第五大运输行业。1959年我国第一条长输管道——新疆克拉玛依油田至独山子炼油厂原油外输管道投产以来,管道运输业伴随着我国油气工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东北管网、华东管网、西北管网以及西气东输建设等几次阶段性的跨越式增长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海江 《南炼科技》2000,7(6):25-29
介绍了保湿管线管理数据库的开发情况、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升中国智慧管网标准化水平,打造智慧互联大管网,有必要对国内外智慧管网技术和标准化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开展智慧管网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建立适用中国的智慧管网标准体系。从国外技术应用、技术比对、标准体系构建等方面,对国内外智慧管网的建设实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国内外智慧管网的建设均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外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大量应用,体现出很好的标准化基础,为标准化指明了方向。中国应以国外先进智慧管网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发展方向为指引,以“技术标准化”为思路,完善智慧管网标准体系。研究成果对中国开展智慧管网顶层设计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近些年因城市燃气行业快速发展、燃气管网设施迅猛扩张导致的愈发突出的燃气安全问题,在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和“智能管道”“智慧燃气”的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结合基于风险的完整性管理手段,展望了燃气管网完整性管理智能化发展新模式:提出了基于分布式体系结构(SOA)的燃气管网完整性智能管控系统平台的总体架构和建设目标,指明了系统平台各个层级的功能任务和建设内容,探索了系统核心业务模块智能化建设的技术思路,研究结果可为燃气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决策机构制定燃气管道完整性管理智能化创新规划、技术创新方案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1959年我国第一条长输管道——新疆克拉玛依油田至独山子炼油厂147公里原油外输管道投产以来,经过55年的发展,现已建成长输油气管网10.6万公里.其中,天然气管道6万公里、原油管道2.6万公里、成品油管道2万公里,超过铁路在役运营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与全国已建成的约25万公里城市配套的燃气管网,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连通海外的油气管网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油气集输干枝管网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概述我国油田的油气集输系统有三级布站和二级市站两种主要类型。大庆油田采用三级市站,将油井用星形网络连接到计量站,再将计量站用星形网络连接到转油站,最后仍用星形网络将转油站连接到脱水站,形成“计量站——转油站——脱水站”三级布站系统。克拉玛依、南阳等许多油田采用二级布站,即先将油井用星形网络连接到计量站,再将计量站用干技管网联接到处理站,形成“计量站——处理站”二级布站系统。理论上不难证明,一般情况下,干技管网的投资要低于星形管网的投资。油田油气集输干技管网的设计是油田油气集输系统规划设计的一…  相似文献   

10.
罗刚 《焊管》2012,(7):8-8
截至2012年上半年,我国油气管道总长度已达9.3万km,而2004年我国油气管道总长度还不到3万km。油气管网是能源输送的大动脉。过去10年,我国油气管网建设加速推进,覆盖全国的油气管网初步形成,东北、西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通道战略布局基本完成,我国油气供应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1.
谢淑霞 《焊管》2011,(6):35-35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海外管道研究机构副主任寇忠在出席2011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产业发展论坛时透露:未来5年,中国的油气管道干线建设需要的钢管总重约1 600万t,其中天然气管道需1 250万t,原油管道需150万t,成品油管道需200万t。其中成品油管道需要500亿元,原油管道需要500亿元,新建国家战略储备基地需要800亿元。中石油将新建天然气管道2万km,  相似文献   

12.
2012年,中国油气管网发展迅速,从区域管网到跨国管网,从主干线到整个油气管网系统,能源保供有力,能源输送网络渐趋完善,系统优化、有效衔接的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完备,保供惠民生的脚步逐渐加快。截至目前,全国油气管道总长度已突破9.3万公里。覆盖全中国的油气管网初步形成,基本建成了以中国石油为投资主体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  相似文献   

13.
实施全国天然气管网大联通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罗东晓 《天然气工业》2006,26(10):154-156
就国内天然气资源、消费市场及利用规划看,与工业发达国家一样,实施输气管网全国大联通是天然气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要求。分析实现管网联通存在的问题认识到:通过进行前瞻性规划、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国家技术标准、开发天然气利用新技术等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输气管网大联通是可行和紧迫而且必要的。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天然气大网络,不仅能优化国家资源配置与设备利用,而且能大大增强输气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4.
黄蔚莉 《焊管》2011,(1):61-61
近日,一条连接合川与主城的燃气管线在重庆合川区盐井街道龙院村启动建设。根据重庆燃气集团规划,2011年重庆将启动“大外环”燃气管网建设,将都市区外环和区域中心城市管线实现无缝对接,并投资10亿元人民币重点布局两江新区管网。预计2013年管网建成后,重庆将新增30亿m^3的供气量,缓解重庆用气难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厂际管网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利用现场管理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相结合,对厂际管网的各类信息进行管理和维护的实施方案.厂际管网的信息化管理,为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突发事件下快速判断并查找放障管线提供了有利的决策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16.
热电事业部加强供热管网管理,以消除供热蒸汽损耗和产销偏差大的问题,提高供热效益。5月份,事业部热网管道热损(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蒸汽损失)虽然总体上有所下降,但因北线热网低流量运行方式造成的热损却有所上升,19^#管段总表和分表的偏差较大。对此,该部重新修订和完善《公用工程抄表制度》、《热网缺陷管理办法》,确保事业部的计量准确性,同时组织热网巡检人员按照《热网缺陷管理办法》对管网漏点进行检查并及时消缺。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油田地下管网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地下管网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进行地下管网普查及综合管理的重要性。为了抓好地下管网普查及综合管理工作,结合生产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地下管网普查方法。该方法运用科学手段对地下管线进行实地探查和测量,并得到所需数据,最后利用计算机软件获得系统、完整、准确的各种地下管网图纸。对油田地下管网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8.
陈广明 《石化技术》2022,(3):179-180
天然气管网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其的运行效果往往会对天然气输送效果以及使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近些年来,为进一步提升天然气管网工程运行水平,各参建单位方面需要严格按照天然气管网工程施工方案部署要求,重点针对天然气管网工程施工现场所涉及到的技术流程以及管理要点进行合理贯彻落实,以防止出现天然气管网工程运行故障或者其他危险问题。针对于此,本文主要对天然气管网工程施工技术问题以及管理措施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9.
新低     
《中国石油企业》2009,(1):123-123
6 自1959年中国第一条长输油气管道——新疆克拉玛依油田至独山子炼油厂原油外输管道投产以来,50年间中国长距离输油输气管道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累计建成投入运营6万多公里,可绕地球赤道1周半,使中国形成跨区域的油气管网供应格局。  相似文献   

20.
杨春华 《炼油与化工》2013,(4):45-47,64
信息化管理在企业地下管网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大庆石化公司采用.NET技术和最稳定的Oracle10.0.2数据库,建立了具有功能实用、设计新颖、技术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系统设计方案处于行业先进水平,人机界面设计新颖、友好,处于行业先进水平,使用方便简单、清晰明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