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京 《广西节能》2005,(1):35-36
生物质能是来源于动植物的能量资源。动物以植物为生,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植物的化学能。所以归根结底,生物质能都来源于太阳能。  相似文献   

2.
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光合利用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太阳能生物利用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形式。本文分析了我国绿色植物的太阳能潜在利用率和主要农作物的太阳能实际利用率。太阳能利用率定义为光合作用年净产量所转化的太阳能与入射到植物层的太阳能之比,其大小取决于植物特性与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3.
太阳能光解水的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树本 《太阳能》1999,(4):30-31
太阳能是最干净而又取之不尽的自然能源。自地球上出现生命以来,太阳即以万物之母的宽大胸怀,通过光合作用把她的温暖洒向大地抚育着万物生长。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和藻类在可见光作用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的过程。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和材料都直接和间接地来自光合作用。石油、煤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就是自然界遗留给我们的光合作用产物。七十年代初,由于石油短缺引起的能源危机,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光合作用及其模拟的研究兴趣。只从能源考虑,光解水制氢是太阳能光化学转化与储存的最好途径。因为氢燃烧后只生成水,不但不会…  相似文献   

4.
光合作用是藻类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膜(简称为光合膜)在太阳光下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里的水最终合成碳水化合物的过程。这是一个把太阳能转换为碳水化合物化学能的储能过程。藻类和植物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储存7×10~(20)卡的能量,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人类每年所消耗能量的十倍。因此了解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的新能源—生物质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物质能是指生物质能源。它是太阳能的另一种形式 ,也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可作为能源加以利用的生物 ,主要有树木、农作物、水生植物、农林产品加工残余物、有机废弃物 ,以及人畜粪便等。1 生物质能蕴藏丰富 ,使用历史最长生物质能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辐射的能量转化为储存的化学能 ,以生物质的形式固定下来的能源。据估算 ,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储存的总能量大约相当于 8× 10 12 t标煤 ,比目前地壳内已知可供开采的煤炭总储量还多 11倍。地球上绿色植物一年固定的太阳能大约为 3× 10 2 1J,相当于人…  相似文献   

6.
生物质能--未来全球能源的新亮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欣 《节能与环保》2005,(10):15-17
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生物质包括很广范围的源自植物和动物的可获取能源的物质,诸如薪柴、农林作物、农作物残渣、动物粪便和生活垃圾等,它们有提供能源的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7.
太阳能利用     
太阳能利用是指将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热能、电能、化学能等加以利用。如太阳热水、太阳采暖、太阳干燥、太阳发电等。大自然利用太阳能最成功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人估计,地球上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储藏的太阳能相当于全球能源年耗量的10倍左右。  相似文献   

8.
绿色能源与汽车运输的节能探讨安徽省望江县交通局裴汉杰一、绿色能源、酒精汽油及甲醇混合燃料每种植物内部都储存有太阳能,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能源叫绿色能源。这种能源有两种形式:1.采用生长速度快、热能高的树种裁培能源林,砍伐后能迅速再生,这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9.
能源知识     
太阳能利用是指将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热能、电能、化学能等加以利用。如太阳热水、太阳采暖、太阳干燥、太阳发电等。大自然利用太阳能最成功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人估计,地球上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储藏的太阳能相当于全球能源年耗量的10倍左右。在太阳光作用下,植物体  相似文献   

10.
生物质的能源利用和生物质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质可泛指有机物质。从能源利用角度来说是指储存太阳能又可释放热能的植物。自从人类发现并发明对火的应用,生物质能的燃烧热利用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曾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能量之源。从实用角度,这里的生物质能是指林业和农业生产加工剩余物,如枝条、秸秆、树皮、锯末悄、翟木条、谷果壳等。 自然状态下的生物质能量密度低,影响它取代煤、油、气的功能。为提高真能量品位,强化应用功能,生物质气化是技术措施之一。1 生物质资源及属性 生物质能是太阳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换、固化和储存的能量。它是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