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亚洲大陆上由地壳拉张而张开的冲绳边缘盆地与台湾碰撞带以北的菲律宾—亚洲板块边界平行(图1)。它位于琉球海沟俯冲带和琉球活动火山弧后面(图)。如果除去具有复杂斜向张开的安达曼海及第勒尼安海,那么冲绳海槽是世界上活动边缘弧后盆地类型中仅有的一个沿大陆边缘的、处于年青演化阶段的例子。现在冲绳海槽北部处  相似文献   

2.
冲绳海槽新生代构造演化讨论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文章宏观地论述了冲绳海槽新生代以来的岩石圈的构造演化,提出了冲绳海槽是欧亚板块东缘的独具地质风格的构造单元,一个俯冲型弧后盆地;琉球岛屿是欧亚分离出来的一部分,不是火山岛屿,而吐噶喇火山带则是火山岛弧,钓鱼岛隆褶带是残留火山弧;冲绳海槽的北段形成早、为被动拉张,而南段形成晚、为主动拉张;冲绳海槽未形成洋壳。  相似文献   

3.
1 前言琉球弧和冲绳海槽是发育于菲律宾海西北边缘的岛弧和弧后盆地(图1)。从地形上看,琉球弧可划分成北琉球弧、中琉球弧和南琉球弧,分别以吐噶喇海峡、庆良间海底断裂(宫古凹陷)为界线(小西等,1986)。冲绳海槽水深由北东向西南逐渐加深,在地形上用吐噶喇海峡和庆良间海底断裂的西北延伸线可划分成北部、中部和南部。南部的八重山海底地堑(图1)是冲绳海槽最深部位,约为3300米。冲绳海槽及其周边海区的最新研究有力地表明:冲绳海槽处在大陆岩石圈裂谷作用阶段;并且现在仍然在继续活动。其依据见下述。海槽地壳地震波速度结构大体上为大陆性  相似文献   

4.
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演化(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赵金海 《海洋石油》2005,25(1):1-10
文章宏观地论述了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该文对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盆地演化的动力学特征、冲绳海槽的地质特征、冲绳海槽盆地成因机制以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产生的火山弧等作了详细的探讨,认为东海岩石圈是西部陆地华南岩石圈向海区的延伸,冲绳海槽是一个地壳和岩石圈急剧变薄的地区。海槽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热流值异常高且热流值高低相差悬殊,菲律宾海的构造演化影响冲绳海槽北段的形成,中国台湾东部的弧陆碰撞影响冲绳海槽南段的形成,而东海大陆架上的龙井运动又是冲绳海槽拉张的产物。作者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东海盆地的发生、发展和演化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俯冲和弧后拉张的结果;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楔入、隆升成山远程效应和中国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弧陆碰撞所产生的构造动力场在东海地区形成叠加、复合,从而在东海产生了不同时期,不同力学性质和不同发展历史的盆地;(2)东海海域内有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成因机制和不同演化历史的沉积盆地;(3)冲绳海槽是欧亚板块东缘上的一个独具地质风格的构造单元,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造成的一个弧后盆地,属陆缘上的一个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裂谷;(4)冲绳海槽的北  相似文献   

5.
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演化(上)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赵金海 《海洋石油》2004,24(4):6-14
文章宏观地论述了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该文对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盆地演化的动力学特征、冲绳海槽的地质特征、冲绳海槽盆地成因机制以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产生的火山弧等作了详细的探讨 ,认为东海岩石圈是西部陆地华南岩石圈向海区的延伸 ,冲绳海槽是一个地壳和岩石圈急剧变薄的地区。海槽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热流值异常高且热流值高低相差悬殊 ,菲律宾海的构造演化影响冲绳海槽北段的形成 ,中国台湾东部的弧陆碰撞影响冲绳海槽南段的形成 ,而东海大陆架上的龙井运动又是冲绳海槽拉张的产物。作者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 1 )东海盆地的发生、发展和演化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俯冲和弧后拉张的结果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楔入、隆升成山的远程效应和中国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弧陆碰撞所产生的构造动力场在东海地区形成叠加、复合 ,从而在东海产生了不同时期 ,不同力学性质和不同发展历史的盆地 ;( 2 )东海海域内有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成因机制和不同演化历史的沉积盆地 ;( 3)冲绳海槽是欧亚板块东缘上的一个独具地质风格的构造单元 ,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造成的一个弧后盆地 ,属陆缘上的一个发展到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6.
1引言琉球沟-弧-弧后体系是菲律宾海板块西北缘处的一条活动大陆边缘。琉球海沟从九州岛到台湾岛延伸约1000km长(图1)。海沟的最大水深在冲绳岛附近为7000m以上。海沟朝北变浅变宽。由100多个小岛组成的琉球弧位于琉球海沟以西100km。此弧被吐噶喇水道和庆良间谷道分成三段。此两水道被认为是左旋走滑断层(Kobayashi,1985)。在最近的三十年期间主要在琉球沟-弧-弧后体系的冲绳海槽内进行了一些地震反射和拆射研究(如Ludwig等,1973;Lee等,1980;Nagumo等,1986;Sibued等,1987;Hir-ata等,1990)。由于这些研究,冲绳海槽的结…  相似文献   

7.
钓鱼岛隆褶带是东海盆地的东部边界,分隔了盆地东部坳陷和冲绳海槽盆地。通过对东海周缘地质的分析,认为钓鱼岛隆褶带曾经是"东海陆架外缘隆起"的一部分。该隆起最晚形成于晚白垩纪,基底为元古代变质岩,其上可能还存有晚古生代-中生代残余沉积地层,中新世分解为钓鱼岛隆褶带和琉球隆起两部分,具有"早成型晚改造"的特点。由于中新世开始的菲律宾海板块作用,以渔山-久米断裂为界,南北演化差异明显。基于这一认识,认为钓鱼岛隆褶带长期为东海盆地东部物源区,钓北(基隆)、西湖凹陷都具有陆缘弧后裂谷盆地的性质。只是由于菲律宾海板块俯冲的差异性,导致中新世后钓北(基隆)凹陷南部具有成为弧后前陆盆地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引言日本海洋科技中心的“SHINKAI 2000”号潜水器分别在1984年9月和1986年7月的航次中,在冲绳海槽中段的轴部裂谷,于一座底火山(夏岛84-1海丘)的火山口内发现了一些热液堆积体和伴生的烟囱状构造的活动喷口系统(图1)。黑烟囱之类的活动热液喷口现象予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扩张中心早已有报导。由于其岩浆补给和扩张过程类似于洋中脊,故人们认为弧后盆地也有活动的热液喷溢系统;且据报导,某些弧后盆地有热液多金属硫化物和伴有  相似文献   

9.
东海重力磁力异常与地质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重力、磁力异常的分析,结合陆、岛地质、地震、钻井资料进行综合解释,认为:大范围的平均布格重力异常,反映东海由西往东,莫霍面缓慢抬升,地壳变薄;大陆架莫霍面深度平均为30km。重力异常高低、磁力异常强弱及它们的走向变化,反映东海基底形成时代,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次变新,即前寒武纪→前中生代→前中新世。局部重力异常、磁力异常形态及分布规律,反映了断裂、岩浆活动及区域构造格架。东海的断裂、岩浆活动时期,由西北向东南,有由老变新的趋势;区域构造格架为三个隆起和两个盆地,由西向东为浙闽隆起区、东海陆架盆地、钓鱼岛隆褶带、冲绳海槽盆地、琉球隆褶区。  相似文献   

10.
卡拉麦里构造带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对于其向盆内延伸的方向、与盆地内构造带的关系等问题目前认识仍不明确,制约了对该盆地基底性质以及盆内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大地构造属性的认识。为此,对该盆地东部白碱沟地区石炭系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沉积地层进行了地质填图及SHRIMP锆石U-Pb原位定年,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火山机构与火山岩分布、火山活动时限等方面,对比了盆内及卡拉麦里构造带石炭系火山岩的地质特征,探讨了该构造带在盆内的延伸方式及其影响。结果表明:①白碱沟地区巴塔玛依内山组出露的流纹岩其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为距今300.8±4.9 Ma,表明该区火山活动时间为晚石炭世晚期;②陆梁隆起与卡拉麦里构造带属同一条构造单元,其基底原型为一套增生型造山带;③陆梁隆起发育的2条SEENWW向中基性火山岩带是野马泉岩浆弧和哈尔里克岩浆弧在盆内的延伸,2条火山岩带之间为卡拉麦里蛇绿岩带;④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发育在南侧火山岩带中,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为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九年第一期(总第45期)大洋岩石圈研究的主要成果及问题上洋壳中蚀变带的分布第119航次气候史的研究大洋钻探计划第120航次介绍冲绳海槽弧后盆地中活动的热液堆积体据浮游有孔虫组合资料分析中新世期间太平洋的气候分带西南太平洋斐济海台内活动的地壳作用菲律宾吕宋基底杂岩的不同年龄及成因现代弧一陆碰撞带物源区演化和蚀顶历史:台湾东部上新一更新世砂岩的岩石学证据前陆盆地向稳定状态的演化:来自台湾西部前陆盆地证据根据有孔虫生物地层学对日本九州四万十增生复合体所作的构造分析西南日本秋吉地区增生大洋岩体的古地理再造伊豆…  相似文献   

12.
<正> 1 前言 在九州北部,广泛发育着在始新世至中新世时堆积于内弧盆地的所谓含煤第三系。内弧盆地位于当时的火山前沿和外弧增生带之间。山阴和朝鲜半岛东部的火山岩和火山—深成复合体为始新世至中新世时的火山前沿,推测四万十南带的日向群和日南群代表外弧增生带。 通常,内弧盆地的沉积物受到的构造变形比组合在增生带的具有复杂构造的外缘边缘沉  相似文献   

13.
广布于琉球群岛的更新世硫球灰岩有人指出它是于冲绳海槽形成之后开始沉积的,而有关琉球灰岩开始沉积的年龄对解释琉球弧构造史是一个重要信息。以往对琉球灰岩的年龄,是通过对造礁的石珊瑚用铀非平衡法或ESR法测定后决定的。但铀非平衡法及ESR法测定年龄的上限分别为30万年和100万年;另木庭等人认为:因石珊瑚受石化成岩变质作用的影响,放射性年龄测定法不适用于琉球灰岩。 Takayama等于北东太平洋的第四纪深海沉积物中建立了11个基准面。佐藤等在本州日  相似文献   

14.
引言琉球群岛是一个连接相距约1200km的九州和台湾的活动弧-沟系。琉球弧是菲律宾海板块在琉球海沟俯冲形成的,将该岛弧进一步分成东北段、中段、西南段,它们分别以吐噶喇水道和宫古坳陷为界(Konishi, 1965) 。西南琉球弧在某些特征方面不同于东北琉球和中琉球。例如出露在西南琉球弧的前中中新世基岩类似于西南日本的内带,相反,外带可以由东北琉球追踪到中琉球(Kizaki,1978)。东北和中琉球的第四纪火山链(活动和休眠的)很明显,而在西南琉球已知只有少数几个  相似文献   

15.
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POD)沿日本海沟横剖面的调查表明:在早白垩世——早第三纪板块聚敛俯冲期和晚第三纪晚期板块聚敛俯冲期之间曾存在一个没有岛弧火山活动的新生代中期构造作用时期。白垩纪至早第三纪早期聚敛的证据是与一大型向斜(或许为一弧前盆地)有关的安山质火山活动。该盆地向海—翼是一套因构造作用而增厚的沉积层系,推断为一套加积复杂体。这些弧、向斜和增厚的沉积层系的大小和构造,类似于加利福尼亚由大峡谷弧前盆地和弗朗西斯科加积复杂体组成的弧—沟体系,它们可能是虾夷地槽的延伸部分,与其有关的层系还向北出露于北海道。该弧—沟体系与毗邻的东京湾西南面的四万十弧—沟体系是同期形成的。早第三纪早期,火山活动停止,白垩纪至早第三纪增厚沉积层系的部分边缘出露呈一个160公里宽的陆块,在地震记录上可看出该陆块为早第三纪晚期的沉积物源。早第三纪末期,该陆块开始下沉,火山再次开始活动。但是火山活动起先短暂地位于东部,然后出现于本州北部现代火山弧一带的白垩纪弧以西。在多道反射地震记录上,陆块的侵蚀表面呈—清晰可见的角度不整合面;笔者根据深海钻探计划取得的岩芯,研究了晚第三纪沉积物的层系、火山喷发作用和底栖有孔虫组合所记录的从陆地条件到现代半深海这一沉降过程。白垩纪的俯冲作用似乎遣成了非常广泛的加积复杂体,而晚第三纪俯冲的结果则似乎是:在弧前地区几乎没有形成有效的加积,但却在聚敛边缘的前锋引起了大幅度的沉降和一定的侵蚀作用。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岩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的陆西地区有大面积的火山岩分布,显示出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该区石炭系火成岩埋藏较深,目前揭示石炭系火山岩地层或者更老火山岩地层的探井非常有限,只能利用地质资料和地震资料相结合的办法来研究该区石炭系火山岩岩相的分布特征。将该区石炭系火山岩体的地震反射特征划分为以下4种:舌状或楔状反射、板状反射、弧状反射、丘状或蘑菇状地震相反射特征;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详细的井震对比,确定了不同的地震反射特征所对应的火山岩岩相。通过在地震剖面上的追踪对比,明确了该区石炭系火山岩岩相的分布情况:大致呈北东—南西向的条带状分布,西北部以喷溢相的基性火山岩为主,向东南依次过渡为爆发相火山岩、喷溢相中性火山岩;而储层条件也是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好,位于陆西地区东南部的石西凸起应作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7.
<正> 70年代后半期,利用潜水器在东太平洋海隆潜航,发现了从“烟囱”极佳喷出富含金属的热液姿态及其周围的特殊生物群,已成为发现海底新矿物资源的重大话题;最近,不仅在中央海岭系,且相继在冲绳海槽、裴济海盆、马利亚纳海槽等西太平洋和日本近海的弧后海盆也发现了海底热液矿床。特别是在具有陆壳性质的冲绳海槽中的伊是名海穴发现了热液矿床,是至今地质年代里唯一所见的黑矿矿床,对现代地质学具重要意义,在日本200海里经  相似文献   

18.
<正>1 引 言 对弧后盆地的形成已提出了几个模式。可是看来还没有一个关于弧后盆地形成的统一解释(Tamaki和Honza,1991)。在西太平洋内与弧有关的大多数弧后盆地似乎是第三纪来形成的(表1)。弧后盆地看来与俯冲活动有紧密关系,俯冲活动也对应于边缘盆地形成的持续时间。这种关系在位于太平洋板块中部和西南缘的第三纪弧链的弧后盆地内得到很好证实 (Honza,1991)。 在弧后盆地内,扩张轴的方向通常不能用来寻找欧拉极,它与转换断层外交。这与洋中脊完全不同,在那里脊在大环内垂直于转换断层走向;可是,起伏出现在大多数脊内。斜向扩张可归因于与张开初期侵入作用有关的低的软流圈粘度,这正如在雷克雅内斯脊内所表明的,在那里该脊与冰岛火山中心相关。 据认为,在大西洋陆缘,在初始大陆裂谷作用期间有岩石圈的拉张,在那里岩石圈拉张通过被动上涌的较流圈的去压作用引起了部分熔融。在弧后盆地的初始裂谷阶段,也被认为有一些拉伸陆块的残余体,如在日本盆地所指出的(Tamaki等,1992)。这些碎块正如在大西洋边缘所认为的有侵入作用。 第二期是洋壳侵位在与扩张作用有关的盆地中心区。在这时期的大多数弧后盆地通过大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天然气中He同位素组成探讨天然气的形成与运聚成藏机制。塔里木盆地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中天然气氦同位素分析表明,3He/ 4He分布在2.58×10-8~8.33×10-8范围,R/Ra为0.019~0.059,平均值为0.031,为典型的壳源He同位素组成特征。我国东部主要含油气盆地天然气的R/Ra平均比值则变化于1.21~2.30,说明在东部盆地天然气形成过程中有幔源He的加入。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除构造活动外,更重要的是成烃过程中热源不同。东部含油气盆地成烃作用过程中,携带有深部气体挥发分的幔源热流加热地层水形成地层中热水对流体系,同时幔源He进入热水流体。热水流体与烃源岩发生作用,可促使源岩中有机质转化成烃类并进入流体,烃源岩中壳源放射性成因He 也进入流体一起运移成藏,所以东部盆地天然气中的He同位素组成具有壳幔二元混合特征。塔里木盆地成烃热源来自于盆地沉积体埋深形成的壳内地热增温,天然气He同位素组成特征表现为壳源He同位素特征。  相似文献   

20.
台湾东部海岸山脉出露了中新世璔生弧和弧前地体,它们被厚5—6千米由碰撞产生的上新—更新世沉积岩系复盖。当吕宋弧与中国大陆边缘碰撞时,弧前盆地变成碰撞盆地[本文非正式地称其为海岸山脉碰撞盆地(CRCB)],其位于生长山脉带和消亡弧之间。在 CRCB 层序中,底部泥岩、滑乱层和含砾泥岩被浊积岩(要为薄层扇缘和盆地平原相)和暴风雨沉积物(广泛分布的浅水受波浪影响的风暴沉积物)覆盖。局部的河道充填和峡谷充填层序含有大量粗砾—巨砾砾岩,而上更新世的中砾辫状河流沉积角度不整合地覆盖于海相岩石之上,根据该不整合可测定盆地隆起的年代。台湾以南的当代吕宋海槽可能为 CRCB 海相沉积提供了现代类比物,在相应于广泛分布的浅海相上新—更新世层序的宽阔浅陆架区,则明显缺乏这种类比物。这表明,碰撞早期产生的强烈沉降要比现今碰撞向南扩展所产生的沉降小。CRCB 在隆起及合并到造山带中之前,经历了沉降速率和沉积作用加快的过程,与众所周知的前陆盆地的模式是类似的。在中央山脉背翼,背向冲断层和背向褶皱明显地使造山载荷向东朝 CRCB 运移,在盆地隆起之前产生显著的沉降。弧—陆碰撞早期具有区域性沉积对称性,这可能反映了较深的构造作用的对称性。总之,应预期线状造山带从两个方向朝因构造负载作用而加深了的盆地横向散布岩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