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香本味     
陕西锅盔硬而淡,山东厚锅饼亦然.因为是用死面制作,不用油也不撒芝麻,厚达四五厘米。有人钟爱陕西锅盔,越嚼越有味,还说出一番赞语,他就是陕西美食家何金铭——他在《锅盔》中赞道:“与甘肃接壤的长武县,那锅盔更厚也更大。……这锅盔是淡的,但吃在口里,有一种难以笔墨形容的异香,陕西人称之为‘荃’”。“荃”字颇有历史,古书上说它为香草,陕西人用来形容非常好的一种香味。何先生毕竞是专家,很看重食物本香与本味。他吃啥都能咂摸出个中滋味,如此专心,才能发觉“异香”——一种源于麦子的本香。  相似文献   

2.
美食家不能自封,要由众人来判断,众人都认了,这还差不多。有人足迹遍及各地,各帮菜肴都吃过,自以为可以摘取“美食家”的桂冠,这也有点想当然了。吃得多了,就能成为美食家,那么大款、大腕们都可以拥有“美食家”的头衔了。不可否认,美食家一定要品尝各帮菜点,吃得多是必备的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善于品评——吃得再多,可像茶壶里的饺子,肚里有就是倒不出来,那怎么成?我很佩服清代诗人袁枚,他的《随园食单》,是集美食之大成。他喜欢品尝名门家庖的拿手菜,例如扬州程立万家的煎豆腐,他吃过,评为“精绝无双”,又说得出精在何处:“其豆腐两面黄干,无丝毫卤汁,微有(火车)螯味;然盘中并无(火车)螯及他杂物也。”(火车)螯是南通、海门沿海所产的蛤,我吃过,味极鲜。素食而有荤味,这必有诀窍。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太爱吃,太重视吃了,美食家多得不胜枚举,中国历史上孔圣人讲究美食可谓亦极,他那“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和那13个“不食”的信条便是铁证。无论是孔圣人,还是最普通的庖厨、百姓都要吃,无论高雅的吃,还是低俗的吃,总之都要吃。  相似文献   

4.
吉军 《饮食科学》2012,(9):15-15
国庆临近,人们自然要享受各类大餐,喜爱养生饮食的人自然会想到“吃啥补啥”。自古以来,“吃啥补啥”在我国广泛流行,这一现象源于“以形补形”的理念。“吃啥补啥”本应理解为人体通过食用自然界中的某些有形之物来充实、强化人体自身的相应部分,最终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这里用来食用的有形之物以动物的内脏、脑、蹄、胃肠、筋、皮、眼、耳、舌、血、睾丸、鞭(阴茎)等为主,也包括极少数植物、矿物。由于人们对于“吃啥补啥”的理解有所不同,导致“吃啥补啥”在长期流行应用的过程中,有些内涵被扩大或歪曲,常见的情形有:把“吃啥补啥”理解为“吃啥变啥”“吃啥长啥”。这些人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人吃了鸡的翅膀就会长出翅膀,人吃了猪的脑子就会变得像猪一样的智力低下,这样的“吃啥补啥”是不能接受的,是荒谬的。“吃啥补啥”之所以被有些人否定,主要是“吃啥补啥”的原意被歪曲了。  相似文献   

5.
时下流行回归大自然,喜吃粗粮的人越来越多,也造就了粗粮价格超过细粮的“反比价”状态。的确,人本是杂食动物,应该啥都能吃,哈都应吃。哈都吃的孩子胖胖平乎、结结实实、从不生病,啥都吃的成人才能身体健壮、益寿延年,因此喜吃粗粮对健康是有利的。不过,在进食粗粮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相似文献   

6.
正丽  王震 《饮食科学》2012,(4):62-63
家里有个“豆芽”宝宝,啥啥;都吃一丁点儿,啥啥都不喜欢吃,这_定让父母亲很是头疼。如何让“豆芽”宝宝爱上吃饭这件事呢?除了重视营养搭配,或许你应该给你手中的食材做一次美容,让它们美起来,引起宝宝的关注、勾起宝宝的食欲后,自然也就打开了他们的胃口。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温饱已不成问题,现代人更关注的是营养保健问题。人们热衷于吃什么有营养吃什么有助于健康,尤其是孕妇,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问题。所以,她们整天为吃什么对胎儿最有营养而忙碌,家人们非常关爱腹内的小宝宝,劝其尽可能地多吃些,以满足“他”的“需要”。腹内的小宝宝当然不客气了,“给啥吃啥”。待宝宝出生周岁后,能吃东西了,  相似文献   

8.
龙龙一口气吃了两条鸡大腿;他奶奶看了问我:。我们啥都舍得给他吃,但他为什么不长肉呢?”这个样样都有的吃的的孩子,六岁半了,却头大脖子细,在托儿所的外号叫“小瘦猴”。今年暑假后该上一年级,而体重还不到22公斤。  相似文献   

9.
安东 《饮食科学》2014,(11):48-48
因为我喜欢吃面,所以平素多注意与面有关的文字。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看到有人摘抄的谭延闽日记,他写自己一口气吃了三碗削面,赞之“味胜于技,汤胜于面”。虽只区区八个字,读之,却有醍醐灌顶之感。然后我去翻阅史料,这才知道,原来谭延阊素有“民国第一美食家”之誉,其对湘菜的创新与推动,影响巨大,绵延至今。  相似文献   

10.
在作家群中,北京的汪曾棋算是有名的美食家。有一年春天,《绿叶》杂志请来一批作家在北京开会,吃晚饭时,王蒙走到汪先生(与他同桌的还有李准、草明、冯骥才、张抗抗、魏明伦、叶辛等)那素来敬酒,他笑着对汪先生说:“你可是美食家呵!”可见汪先生有美食家的头衔在文艺界是尽人皆知。席上有皈鱼,上海作家赵丽宏告诉汪先生,当年下乡时,曾在饥饿中吃过一条清水煮的级鱼,记忆中这是天下最可口的美食。一旁的张抗抗说:“哦,肚子饿了有红鱼充饥,那不错啊,缓鱼可是淡水鱼中最珍贵的。”吃着缓鱼,话题也落到了缓鱼上。汪先生问张抗…  相似文献   

11.
空顶了“美食家”桂冠,在旁人眼中不是头号饕餮,便是白吃白喝的超级“馋痨痞”。然实话实说,美食家多数时日清苦得很,想吃的无缘多食一口,不想吃的倒定要尝尝。大家还期待地望着你,希冀你滔滔不绝地海聊神侃,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其实,所谓“美食家”是凡人中的凡人,其见识更不值钱,充其量不过是供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好事之徒嫌天下无事,封个把“美食家”  相似文献   

12.
一提到嵊州,我们所能联想到的,首先它是越剧的发祥地。越剧源远流长,词曲细腻缠绵。但是,嵊州特色菜螺蛳,何尝不是滋味淳厚、回味无穷呢?如今的食客对于吃很挑剔,吃什么都有讲究,大凡吃鸡,必要选“土鸡”,吃菜,要挑“高山菜”;连吃肉、吃蛋,也要选择什么“土猪.土鸡蛋”。螺蛳价廉,“本土味”十足,美食家自然不肯轻易放过。  相似文献   

13.
钱伟 《饮食科学》2006,(6):23-23
中医非常重视食疗,民间也有“吃啥补啥”之说,但专家提醒乙肝病患者,最好勿以进食猪肝或其他动物肝脏的方式来补肝。  相似文献   

14.
吃饭了吗     
老子有云:“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如此,吃亦然如此。在说与不说之间,吃与不吃之间所隐含的,并非只有酸甜苦辣咸,还有人情世故含蓄婉约的表达。中国菜能吃出味道者,是美食家;中国菜能吃出故事者,是民俗学家;中国菜能吃出人情世故者,是普普通通的中国百姓。要品味中国菜的真谛,还需要“到群众中去”,吃的时候不仅要调动味蕾,还要调动脑筋。  相似文献   

15.
美食家一词听来似口福不浅,日日好食好吃。殊不知,其实也是一门好深的学问,能吃会吃,吃得个肥头大耳,吃得粗俗又不健康,又何来“美食”之说?更遑论,可以吃成家。 要说沪上第一美食家,远的不说,近百年来一班老上海好食者和餐饮界名厨听到都如雷贯耳的名字,就是沈京似。他若在世,应有一百好几岁了。  相似文献   

16.
老茶 《四川烹饪》2004,(5):33-34
大的不如小的粤人吃鸡最精,一般的鸡肉已嫌老,指定要吃清远鸡。往后,又嫌清远鸡不够嫩,转向吃鹌鹑与乳鸽。有位美食家认为,抬高龙虾的地位,可能是因为它的头颇似龙头,体形又“硕大”,于是才被人们所推崇。可当人们吃龙虾时会发觉,龙虾肉质粗,并不怎么好吃,连这位美食家也承认—  相似文献   

17.
朋友聚餐的时候,常有人戏称自己“没胆了”,由于切除了胆囊,平日里吃啥喝啥都有一定限制。而生活工作压力大,情绪常常紧张抑郁,恰恰是白领胆囊炎、胆结石高发的主要原因。在针对胆结石和反复发作的胆囊炎等胆囊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胆囊切除术一直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白忠懋 《美食》2004,(4):57-58
记得南京学、美食家吴白匐谈吃的章中说到茭儿菜,我不明白那是什么菜,是茭白?肯定不对,但它的名称中有个“茭”字。我的印象中它不多见,可颇具魅力。  相似文献   

19.
漓江品螺     
去年暑假,学校组织老师们到桂林去旅游。游漓江时,沿岸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似有人在船中坐,船在画中游的感觉。 途中听导游小姐说要在船上吃一顿午饭,同行的老师门无不欢呼雀跃,大喜过望,因为在此佳景中用餐,肯定别有风味。 点菜时,导游小姐说:田螺菜是桂林的名菜之一,游漓江不能不品。还说:只要一品,就保准您一辈子都忘不了。关于螺,笔者也略知一二,因为《桂林自助游》一书中就有文字介绍,但对“保准一辈子忘不了”之说,我则持怀疑态度。为了验证导游小姐这句话的“可信度”,我们听从她的安排,啥也不吃,只吃螺。于是,导…  相似文献   

20.
白忠懋 《美食》2005,(1):56-56
曾见一,题为《画坛美食家》,列举四位,即张大干、丰子恺、潘天寿、刘海粟。我以为张大千拥有美食家称号无可非议,其余三位就颇费斟酌了。丰子恺茹素,荤肴与其无缘,而作为美食家最起码得逮住什么吃什么;潘天寿与刘海粟肯定有丰富的吃的阅历,也能对所吃之食加以评论,但要他们熟知烹饪史,评一下各大菜系,恐怕是勉为其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