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取水许可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对规范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的取用水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按照《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的要求,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批作为行政许可被取消,将有关技术要求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结合新形势要求,回顾总结取水许可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完善取水许可制度设计、规范取水许可管理提出了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2006年2月21日,国务院第460号令公布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06年4月15日起正式施行。《条例》对1993年颁布的《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作了全面修订,确立了《水法》中规定的两项重要制度,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管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制定颁布的《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体现国家对水资源实施统一管理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调控水资源供求关系的一种 法律手段。《办法》实施两年多来,我省全面开展了取水许可管理和登记、换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取水许可证工作、通过实施取水许可制度,改变了我省过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无政府状态,制止了地下水乱开滥采,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推动了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在水资源统一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取水许可管理还处于初步阶段,尚存在取水审批不规范,取水监督检查跟不上,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意识比较淡化,忽视水质管理等方面问题。所以,要全面贯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颁布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06年4月15日起施行,这是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依法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监督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依据《水法》、《行政许可法》对水资源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已步入法制化轨道,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用水观念,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推进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根据水利部的工作要求,各地都在抓紧修订、制定配套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现结合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工作实际,探讨我个人对《条例》配套规章制度的浅见.  相似文献   

5.
实施取水许可制度是《水法》、《自治区实施〈水法〉办法》和各级政府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水资源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我局自接到水利部水资源司1990年6号、38号文“关于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基础工作”和“关于开展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基础工作试点”的通知以来,立即选定一批旗县做为试点投入取水许可基础工作。该工作在水利部统一部署下,在我局领导和地方政府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下,按照我局制定的“试点旗县(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工作提纲(讨论稿)”要求,从做好水资源调查评价基础工作入手,以搞好旗县水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取水许可制度之管见王英虎1993年8月1日,国务院第119号令发布了《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并于同年9月1日施行。取水许可制度是根据《水法》制定的,是在我国多年来的治水管水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而确定的。这一制度是国家对水资源...  相似文献   

7.
实施黄河取水许可制度刍议周海燕,陈永奇,沈平伟(黄委会水政水资源局郑州450003)取水许可制度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确定的,取水单位和个人只有在获得取水管理机关的取水许可,并遵守取水许可所规定的条件,才能使用水资源的一项制度。它是体现国家对水资源实施权属...  相似文献   

8.
水权与取水许可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由《行政许可法》相关规定可以得出作为行政许可的取水许可具有可转让的特性。该法同时规定法律、法规有权规定行政许可是否可以转让。《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是国务院最新出台的水资源方面的行政法规,该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依法获得取水权的单位或个人,通过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改革工艺、节水等措施节约水资源的,在取水许可的有效期限和取水限额内,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可以依法有偿转让其节约的水资源,并到原审批机关办理取水权变更手续,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由此可知取水许可可以转让,也就是该条例赋予“取水许可转让”合法性,自然“水权转让理论”也就具有了合法性。  相似文献   

9.
浅谈实施取水许可制度陈永奇(郑州黄委会水政水资源局450003)1什么叫取水许可制度取水许可制度是指取水单位和个人只有获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领取了取水许可证,并遵守取水许可证所规定的条件,才能使用水资源的一项制度;它是国家通过立法确定的。我国的取...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颁布后,江苏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把宣传、贯彻和组织实施取水许可制度作为一项中心工作狠抓落实,在以取水许可为龙头,以权属管理为重点的指导思想下,对取水审批程序、取水许可证年审、凿井许可等10个取水许可管理环节实施规范化科学管理,不断强化了全省水资源统一管理工作。其做法是: 一、严格履行审批程序 为了使取水许可管理有章可循,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水利厅对取水许可管理工作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先后制定了《关于开展取水登记工作的通知》、《关于建设项目取水申请、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在水利部《取水许可申请审批  相似文献   

11.
1 引言 为了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和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1993年国务院发布了《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该办法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水资源开发和高效利用,但还缺乏必要的科学技术支撑。2002年3月,水利部和原国家计委联合发布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标志着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和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确定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制度,是以水资源条件与经济布局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阐明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是审批取水许可申请的技术依据,同时也作为取水许可审批的前置程序,建设项目经过论证,提高取水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3.
节水是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节水立法则是推进节水相关制度措施法定化的基本途径。文章以北京市节水立法为例,分析了“取供用排”全过程系统节水的立法思路,讨论了临时用水管理、重点用水单位监督以及将处罚数额与损失或浪费的水量相关联的违法责任设置等具有创设性的制度设计。立法思路和相关制度设计对国家制定节约用水条例、地方完善节约用水立法以及推进《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修改具有借鉴和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水法》第32条规定:国家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山东省菏泽地区1988年8月开始实施取水许可制度。笔者仅就近几年从事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实践,结合我区水资源有关状况,对水行政主管部门执行此制度的几个问题探讨如下:一、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势在必行目前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1989年由于缺水,山  相似文献   

15.
正水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获得取水权。《取水许可与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下称《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取水许可证有效期限一般为5年,最长不超过10年,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利》2006,(7):18-24
总则 1.<条例>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专家:对水资源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是我国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的两项管理水资源的基本制度.制定<条例>的直接依据是<水法>第四十八条:"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征收管理水资源费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相似文献   

17.
结合张掖电厂水资源论证及评审过程 ,分析说明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对加强水资源管理 ,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 ,深化取水许可制度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流域机构《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比较分析松辽水利委员会王福庆,吴国松,王靖峰实施取水许可制度是加强水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1995年,各流域机构在水利部授予取水许可管理权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分别出台了《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下文简称《细则》)现...  相似文献   

19.
以山西安泽县某焦化建设项目为例,论述了该工程供水水源的水量调节计算、各水源水质分析与评价、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取水方案的合理性、取水水源的可行性等。依据《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中关于取水许可制度的有关规定,论证其取水可行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陈红卫 《治淮》2010,(1):44-46
2002年3月24日,水利部和原国家计委联合发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水利部、国家计委令第15号,以下简称《办法》),确立了我国的水资源论证制度。2002年8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水法》)和2006年2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60号)进一步确立了水资源论证制度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