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虹桥  岳岭 《中国电梯》2009,20(8):38-40
我国是世界上电梯制造大国,在造船业中,我国也是世界上造船第一大户,而2007年给船上配套的400多台乘客电梯、观光电梯全部进口,只有少量的小吨位载货电梯和杂物电梯是国内配套。为什么我们的出海远洋轮上的船用电梯自己不能配套又不能出口呢?这主要是船用电梯有其特殊的要求而决定。  相似文献   

2.
150年前,美国人OTIS发明了世界上第1台安全升降机,从此改变了世界建筑高度。改革开放以后,国际电梯行业巨头纷纷在国内以合资或独资的形式建立工厂,国内民族品牌的电梯企业也因市场的巨大需求获得了蓬勃发展。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国内有300多家电梯整机制造企业和数千家电梯配件生产厂,全球超过40%的电梯都在中国生产。与之不相适应的是,目前各个电梯企业很难招聘到合格的电梯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电梯现场工程师。  相似文献   

3.
范雪芹  许文兴 《中国电梯》2005,16(11):56-58
GB 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新标准颁布,于2005年1月1日全面实行,此后对于新出厂的电梯,无论制造还是安装、检验部将按照GB 7588-2003电梯新标准施行,一般不会产生认识上的分歧。但是对于在用的年检电梯,却有不少项目不符台电梯新标准的要求,为使在用电梯达到电梯新标准的要求,笔者根据工作实践提出如下对策.供有关电梯安装、检验和制造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德国经济状况的恢复,电梯市场状况也进一步好转。 德国在用电梯数量为640000台。位居欧洲第3位。根据德国工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显示: 与2005年相比,2006年新增电梯10027台,增长率为9%;曳引电梯为8067台(2005年为7215台),增长12%,其中82%为无机房电梯(共6616台,增长8%);液压电梯市场保持稳定,2006年为1869台,与2005年的1851台相比增长1%,其中26%为无机房(491台,增长16%)。  相似文献   

5.
《中国电梯》2007,18(3):7-7
净高达492m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以下简称金融中心)内将出现“中山制造”的身影。2006年12月28日获悉.蒂森克虏伯电梯承建了其中的44台电梯。2台观光电梯全部由德国公司进口.38台高档乘客电梯均由蒂森克虏伯电梯中山工厂(以下简称中山工厂)自行设计、建造;另外的4台双轿厢电梯在德国完成核心技术之后.也将在中山工厂完成轿厢装修、电梯导轨.电梯风阻部件等建造工序。此双轿厢电梯其运行速度将达10m/s.将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双轿厢电梯。[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曹卫东 《中国电梯》2007,18(16):32-34
1俄罗斯的电梯市场概况 在俄罗斯,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包括行业协会)寻找俄罗斯电梯行业及市场的基础数据,但始终没有得到确切的结果,有些偏差也比较大。这里我们提供一些参考信息。俄罗斯在用电梯为44万台(截至2004年),电梯年产量约为1.5万台;而前苏联时代有15个加盟共和国,全国电梯年产量达4万台。俄罗斯除了每年的新安装电梯需求外,电梯改造市场也非常可观。莫斯科电梯拥有量约占俄罗斯的1/5。  相似文献   

7.
付敏 《中国电梯》2009,(12):7-7
近日,内蒙古凯帝斯电梯制造有限公司喜获呼和浩特市保全庄现代农贸物流中心项目的订单,总计80台电梯。其中TZJ800/1.0-JXVF住宅电梯16台,TKJ1000/1.0-JXVF乘客电梯30台,TWJ1000/1.0-JXVF~机房电梯10台,THJ1600/0.5-JXVF货梯6台。杂物梯18台。  相似文献   

8.
电梯百年     
《中国电梯》2007,18(1):1-1
1907年.上海汇中饭店(今和平饭店南楼)安装了2台奥的斯电梯.这应该是中国最早使用的电梯.距今已整整100年了。尽管从那时开始中国有了电梯.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几乎没有人见过这个劳什子。经过了70多年之后.到1979年,全中国大陆只有约1万台电梯在运行.绝大多数老百姓仍然不知电梯为何物。到2006年底,中国大陆的在用电梯近80万台,我国成了全世界使用电梯最多的国家之一.如今电梯已经广泛地进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尤其在城市里.不与电梯打交道的人大概很少了。27年的变化在电梯界来说可谓是翻天覆地.抚今忆昔.感慨万千。[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郭志海 《中国电梯》2010,(12):49-51
电梯,作为现代化城市必备的垂直交通运输工具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电梯事业历史不长,1979年以前我国电梯总产量约为10000台,2004年国内电梯总产量已达11万多台,预计2010年电梯总产量突破30万台,电梯产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电梯控制系统的长足发展。下面我们对中国电梯控制系统发展进行一些回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电梯工业》2007,8(1):53-53
净高达492m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以下简称金融中心)内将出现“中山制造”的身影。2006年12月28日获悉.蒂森克虏伯电梯承建了其中的44台电梯。2台观光电梯全部由德国公司进口,38台高档乘客电梯均由蒂森克虏伯电梯中山工厂(以下简称中山工厂)自行设计、建造:另外的4台双轿厢电梯在德国完成核心技术之后,也将在中山工厂完成轿厢装修、电梯导轨、电梯风阻部件等建造工序。此双轿厢电梯其运行速度将达10m/s,将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双轿厢电梯。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综述液压电梯在国际上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的基础上,阐明了液压电梯的技术特点和使用场合,分析了液压电梯在国内的法规潜在市场,在国内液压电梯的研制和开发进行了回顾和展望,指表明了液压电梯国产化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王盛 《中国电梯》2009,20(23):18-19
我们在对某电梯制造单位制造、安装的一台2层2站、额定载重量为250kg的杂物电梯进行验收检验时,发现该杂物电梯1楼层门与2楼层门不是同一方向,轿厢带有贯通入口,但其制造单位没有在轿厢入口装设轿门保护装置,仅在轿厢地板的前后入口处各装设了高和宽都为20mm的固定刚性挡条,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梯》2004,15(10):50-51
电梯加快了中国的城市化步伐。我国人口众多,建设高层建筑是解决城市用地的有效举措,电梯行业的迅速发展使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据2002年统计,我国在用电梯34.6万台,每年新梯安装量还以6万台以上的速度增长。电梯服务中国已有100多年历史,而我国在用电梯数量的快速增长是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目前我国电梯技术水平已与世界同步。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1月21日.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所生产的第20万台电梯出厂,正式交付上海世博中心。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由此也成为全国第一家累计产量突破20万台的电梯制造企业。  相似文献   

15.
马英俊 《中国电梯》2009,(24):24-25
2009年10月27~30日,由中国电梯培训中心、中国电梯杂志主办的电梯安全运行和事故预防研讨会在宁波市举行。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统计,2008年度国内新装电梯23.37/台,在用电梯总数达115万台,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装电梯市场和最大的电梯生产国。我们电梯行业和国家的经济一起发展,一起进步。  相似文献   

16.
目前电梯管理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电梯故障率高,关人、夹人、冲顶、礅底等事故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存在于生产制造、安装调试、维修保养3个环节中。在电梯生产制造环节中,由于国家强制实施各级规范标准,并推行了一系列质量认证机制,再加上国内各大合资企业的领头,使得国内电梯制造水平,  相似文献   

17.
于国欣 《中国电梯》2005,16(19):8-11,13
随着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用于建筑物内的垂直运输的交通工具——电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中国电梯协会提供的信息显示,目前全国在用电梯总保有量已达到55万台,位居世界第三位。业内人士预计,3年后我国电梯总保有量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电梯》2014,(2):4-6
2013年电梯市场产销两旺,预计全年整梯生产台数将超过62万台,增长在18%左右,国内发运56万台,出口台量增长16%,达到6万台,电梯保有量也将超过300万台。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电梯市场、电梯的制造国和使用国,全球各大知名的电梯厂商都将中国市场作为最重要的市场,进行战略布局。新一届的中国政府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中国未来10年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是扩大内需最雄厚的潜力所在,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这对电梯行业来讲,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同时,又是我们大有作为的一个新机遇。  相似文献   

19.
行武奇 《中国电梯》2011,(22):16-22
自7月5日北京地铁自动扶梯事故发生后,各地质监部门开展了电梯安全监督检查。截至7月底,各地共检查电梯231306台,发现存在隐患的电梯11896台,占检查总数的5.14%。这意味着,全国平均每20台电梯中就有1台电梯存在隐患。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我国电梯市场发展很快.据中国电梯协会统计.2004年我国电梯(包括扶梯)产量已超过11万台.其中出口近8千台.而进口只为2千台.这说明我国电梯行业不但可以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而这些成绩都离不开标准化工作.同时行业的发展对标准化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