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几种不同包核二氧化钛制备方法比较,进行了纳米金红石型二氧化钛胶体制备包核二氧化钛工艺过程的探索,结果表明:采用我国储量丰富的低价的矿石粉(如高岭土、硅石粉、云母粉、碳酸钙、硫酸钡等)作为包核二氧化钛的内核原料,以纳米金红石型二氧化钛胶体为包核主原料,工艺简单,成本低,环保治理简便,废水经处理后可循环使用,产品品质优良,白度、遮盖力、吸油量等性能指标接近二氧化钛标准,能替代二氧化钛应用于涂料、造纸、橡胶和塑料等领域.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在丙烯酸金属烘干漆中的应用,通过将有机光稳定剂及不同比例的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加到丙烯酸金属烘干漆中,并检测其相应的性能,观察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对涂膜的耐候性、硬度、附着力、颜料沉淀以及金属闪光漆的随角异色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进行水热处理,利用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对水热处理前后的纳米二氧化钛进行了表征。研究了pH值、水热反应温度和水热反应时间对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形貌和晶粒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增加,纳米二氧化钛粒子的生长速度减慢。随着水热反应温度的升高和水热反应时间的延长,纳米的晶粒尺寸和原始粒径逐渐变大。水热条件对纳米二氧化钛形貌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的煅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纳米二氧化钛粉体的功能决定了产品的高附加值,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物的粒度和晶型。在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的生产过程中,煅烧方式是影响产品质量与产品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比较了几种常用的干燥和煅烧方式,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旋流动态煅烧炉和旋转闪蒸干燥器组合方式生产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的煅烧方案,给出了工艺流程、煅烧条件及要求、系统设备配套选型。  相似文献   

5.
四氯化钛强迫水解制备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廉价的四氯化钛为原料,探索出一条制备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粉体的简便工艺。通过对沉淀产物进行XRD、TEM、TGA和DTA等分析表征表明,四氯化钛的盐酸溶液在沸腾回流水解中直接生成金红石相质量分数高达97.2%的沉淀产物,经干燥或进一步在较低温度(约500℃)下煅烧即可得到金红石型二氧化钛粉体,制得的粉体粒子呈椭圆形,粒径为10~30nm,且分散性好,比表面积大。该工艺具有原料成本低、能耗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纳米颗粒的水热法制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竟先  吴基球  鄢程 《中国陶瓷》2002,38(5):36-39,3
文章较为系统的概述了水热法制备纳米颗粒的意义、研究进展和现状、技术方法和优缺点。指出了水热法在制备纳米颗粒尤其是制备金红石型二氧化钵纳米颗粒时的优越性技术。  相似文献   

7.
使用溶胶凝胶法在氧化铝基板上涂敷一层二氧化钛溶胶,煅烧后形成诱导层,随后用水热法在诱导层上生长纳米棒,研究水热前驱液中钛酸四丁酯(TBOT)浓度对二氧化钛纳米棒薄膜生长的影响,用XRD、SEM、TEM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使用接触角测量仪测试样品的润湿性。测试结果表明:涂敷诱导层可以让氧化铝基板上生长出致密的单晶生长的金红石相二氧化钛纳米棒薄膜,生长的晶面方向为(0,0,1);当水热前驱液中钛酸四丁酯浓度逐渐增大时,基片表面先是生成棒状二氧化钛,与水的接触角逐渐增大,最高可达到102.475°,随后纳米棒逐渐聚集,生成集束状和球状二氧化钛,接触角开始减小,最小可达到4.455°。  相似文献   

8.
朱华 《江苏陶瓷》2005,38(4):12-15
以矿物晶体结构、晶体化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纳米级堇青石颗粒的晶胞数、原子教以及平行(010)面的表面原子数的计算,讨论了它们与纳米级堇青石颗粒尺度大小的相关规律,并结合纳米微粒的特性对其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由四氯化钛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的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四氯化钛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来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经X-射线衍射(XRD),透身电子显微镜(TEM)分析,得出在相同的干燥方式及不同的热处理温度下,溶胶—凝胶法制备出的二氧化钛粉体为纳米级的二氧化钛粉体。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增加,溶胶-凝胶法制得的二氧化钛粉体晶型明显地从非晶型过渡到锐钛矿和金红石的混合晶型,再过渡到金红石型。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以盐酸法制备的工业四氯化钛水溶液为原料,采用外加纳米晶种升温水解的方法, 较低温度下制备了锐钛型,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及其混晶。实验发现产物的晶型与水解时间密切相关,水解时间小于50min,产物是以金红石型为主锐钛型为辅的二氧化钛混晶,当水解时间大于70min 时,产物全部转化为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晶体。晶体的平均粒径为5 nm左右,经BET法测定其表面积为155m2/g。  相似文献   

11.
王焕磊 《中国陶瓷工业》2005,12(6):26-28,21
本文从硅灰石的晶体结构、晶体化学入手,通过对纳米级硅灰石颗粒的晶胞数、原子数、表面晶胞数的计算,讨论了它们与纳米级硅灰石颗粒尺度大小的相关规律,并对其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介绍了硅灰石粉体制备的现状,认为硅灰石纳米化、获得高长径比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不同晶型纳米二氧化钛的水热合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热法合成了不同晶型、形貌和大小的纳米二氧化钛。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对所得的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pH值、水热反应温度和水热反应时间对纳米二氧化钛晶型、形貌和晶粒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前驱体pH值是决定产品晶型、晶粒尺寸和形貌的主要因素。随着水热反应温度的升高,纳米二氧化钛的晶粒尺寸逐渐变大,但pH=3.0时所形成的锐钛矿型纳米二氧化钛的晶粒尺寸却几乎不变;随着水热反应时间的延长,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晶粒的生长速度最快,而锐钛矿型的纳米二氧化钛的晶粒生长速度则最慢。  相似文献   

13.
采用量子化学计算软件Material Studio的Morphology模块,运用BFDH法则对三方LiNbO3颗粒的纳米晶形貌进行了预测,并探讨了其纳米化的最佳尺度。模拟计算显示三方LiNbO3纳米晶的(112)、(112)面为最易外显面,显示几率为45.85%。通过对其纳米晶尺度的探讨,得出三方LiNbO3纯组分的最佳粒径为130nm。  相似文献   

14.
刘义  彭峰  余皓  王红娟 《工业催化》2010,18(2):71-76
采用沉淀法制备不同晶型的TiO_2,采用微波法和氨气气氛焙烧法制备了氮掺杂纳米TiO_2,对其进行了XRD、XPS和UV-Vis表征,通过光催化性能的评价,考察晶型对氮掺杂TiO_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iO_2掺氮过程中,间隙氮与取代氮形式主要由制备方法决定,并不随晶型不同而变化。两种方法掺氮后对锐钛矿和金红石结构TiO_2的可见光光催化活性均有较大提高,但复合相结构的可见光光催化活性没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利用金红石型纳米TiO2优异的紫外线屏蔽性能,制备了金红石型纳米TiO2改性抗老化聚酯/TGIC粉末涂料,相比未改性配方和有机紫外吸收剂改性配方,涂膜柔韧性和抗冲击性能等物理机械性能得到显著提高,通过192h人工紫外加速老化后对比发现,纳米TiO2改性粉末涂料的抗紫外光老化性能得到大幅提高,光泽度保持率在50%以上,比未改性配方提高4倍。  相似文献   

16.
TiO2用作光催化剂来处理有机污染物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而TiO2的光催化活性主要取决于其晶型及分散度.本文介绍了不同制备方法及条件对TiO2的光催化剂晶型及平均晶粒度的影响,重点讨论了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级二氧化钛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溶胶-凝胶制备TiO2空气净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XRD等手段对以钛酸四丁酯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TiO2纳米粒子的表面特性及其对空气环境中乙醛的光催化降解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乙醇与钛酸四丁酯体积比、溶胶pH、加水量和焙烧温度等对催化剂降解乙醛的活性有显著影响。在实验条件范围内,较短胶凝时间制备出的纳米粉末晶粒尺寸较小,活性较高。焙烧温度不但影响TiO2粉末的粒径,而且对晶型的组成也有影响。锐钛矿晶型的光催化活性明显高于金红石晶型,锐钛矿型向金红石型转变的临界温度在(500~600) ℃。实验得到TiO2最佳制备条件为:V(乙醇)∶V(钛酸四丁酯)=4、溶胶pH=3.0、加水量4 mL和焙烧温度(400~500) ℃。  相似文献   

18.
Thin films can make a useful link between single crystal and supported vanadium oxide. The deposition of vanadium oxide thin films with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techniques ensures clean and highly controllable synthesis. The resulting material is easily accessed with surface sensitive techniques. On flat TiO2 anatase substrates, XPS–XPD and UPS indicated that the vanadia deposition was epitaxial, and fully oxidised if performed in situ. A step closer to typical industrial catalysts was achieved by sputter deposition onto sub-millimetre inert particles. In addition to surface characterisation, these model particle catalysts allow use in reactors for catalytic testing under relevant process conditions. On both silica and titania supports, sputter deposited vanadia of varying thickness proved to be equally well dispersed. 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 (ODH) activity was higher over vanadia/titania (anatase) than over vanadia/silica, demonstrating the synergetic interaction between anatase and vanadia. Highest activity in alkane ODH was observed for vanadia a few monolayers thick, supported on titania-coated particles.  相似文献   

19.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低温下制备出Fe3+掺杂TiO2(Fe3+/TiO2)溶胶,研究Fe3+掺杂对TiO2催化性能的影响,用TG/DTA技术分析TiO2粉末的热分解过程,用XRD、TEM等表征Fe3+掺杂对TiO2晶型、晶粒尺寸、晶粒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Fe3+掺杂会对纳米TiO2晶粒的粒径及晶体形貌产生影响,抑制TiO2晶型由锐钛矿向金红石的转变。将亚甲基蓝作为目标污染物进行光催化降解试验,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分析表明:经适量Fe3+掺杂后的TiO2溶胶光催化活性提高,当硝酸铁与钛酸丁酯的物质的量比为0.20%时,光催化活性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